谐音与中国民俗

合集下载

谐音象征与吉祥民俗

谐音象征与吉祥民俗

也是 一种很有特 色和趣味的民俗活 动。这种表 示吉利意 义的谐音 象 现象主要有四种类型:谐音 吉祥物 、 征 谐音 吉祥 图案、
吉祥数 字、谐音祈福 仪式。
关键词 : 谐音 象征 吉祥 民俗
作者简介 :黄 涛 ( 4 ,河北景县人 ,法 学 ( 16 一) 9 民俗 学专业 ) 博士,中国人 民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 民间 言、 语
1 4
维普资讯
民俗 学研 究
黄涛:谐音象 征与吉祥 民俗
四大天 王 ( 即四大 金 刚 ) :南方增 长 天王 、东 方持 国天 王 、北方 多 闻天 王 、西方 广 目天 王 ,其手 中 的法
器有四种,都有谐音象征意义:剑有锋,“ 锋”谐音 “ ;琵琶可调弄,暗谐 “ ;伞是用于遮雨的, 风” 调”
征 的关系 ,并 以隐喻 的方式表 达祈福 求 吉的愿 望 。比如 北京婚 礼 旧俗 ,新 娘下轿 不 能空手 下来 ,要 托着

个苹 果 、抱 着别 人递过 来 的宝瓶 下轿 ,新 郎新 娘拜过 天地 ,进 喜房 门 时要 跨过 马鞍 ,有 的还 让 新娘在
进洞房 后踏 过布 匹、高梁 ,一对 新人 坐在炕 沿上 或帐 内 ,要举 行撒 帐仪 式 ,有人 一边将 红 枣 、栗 子 、花 生等 “ 果 ” 撒在 洞房 的帐 内,一边 念诵 着吉 祥语 :“ 喜 抛 一把栗 子 一把枣 ,小 的跟着 大 的跑 。 些活 动 , ”这 都 蕴含 着祈 福求 吉的意义 。托苹 果 、抱 宝瓶 、跨 马鞍 都象 征着 新婚平 平安 安 的祝 愿 ,踏 布 匹、高梁 则象 征 着步 步 高升 的意思 ,撒 红枣 、栗 子 、花生 则象 征着 早立 子 、“ 花搭 着生 ”的祝福 。这 些 实物 、行 为与 美 好祝 愿之 间 的象征 关系 就是 通过谐 音 的媒 介建立 起来 的:“ ”“ ”与 “ ”谐 音 ,“ ”与 “ ” 苹 瓶 平 鞍 安 谐 音 ,“ ” 与 “ ”谐音 ,“ ”“ 子 ”与 “ ”“ 子 ”谐音 ,“ 布 步 枣 栗 早 立 花生 ”与 “ 花搭 着 ”都 有个 “ ” 花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谐音对民族心理及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1谐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上流行的避讳禁忌语委婉语客套话口彩黑话往往都与谐音有一定的关2谐音的运用是民间风俗习惯社会风尚民间文化得以形成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谐音
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汉语谐音现象非常丰富,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可以得到一语双效 。
钟,就是为了避讳其谐音“散”和“送终”,而人们特别喜欢“8”这个数字, 也就是因为它和“发”谐音,代表着财源滚滚的吉祥之意,所以就对其特别偏 爱。
丰富的谐音现象 - 在歇后语中的反应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又叫“俏皮话”“缩脚语”。分为 两部分,前面是比喻或隐语,类似谜语的谜面;后面是本意,系意义所在,类似 谜底;中间有一间歇。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中比较重要的一类。 (1)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2)老没牙的喝稀饭——无齿下流(无耻下流) (3)四两棉花两张弓——细弹(谈) (4)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 (5)蜘蛛的肚子——尽是丝(思) (6)灯芯做琴弦——不值一弹(谈)
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 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 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
谐音类型 - 近音谐音
这类谐音,本体与谐体音相近形相异。汉语中大量的近音词是构成此类谐音的客观基础。根据音异 的方式不同,近音谐音有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和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三类。 谐音运用同音或近音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而曲折地反映现实,具有新颖别致的修辞特点。 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主要是利用方言语音构成。例如:“出口成章”与“出口成脏”中运用了“章 (zhang)”与“脏(zang)”的谐音。

汉子谐音一语双关

汉子谐音一语双关

汉字谐音一语双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与其它文字不同,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具有色彩、温度、重量、味道、声音和质感的生灵,它们有着鲜活的气质和智慧,是华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瑰宝。

(Fotoli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汉字。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字音。

汉字中同音字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这是谐音特色的基础。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在一定的语音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地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古代谐音趣闻古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运用汉字的不同内涵来表达不同的感受。

而汉字谐音更被利用得淋漓尽致。

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谐音的趣闻。

赵拂云是郑板桥的得意门生,一年腊月三十,他感叹自己的贫寒,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郑板桥之女一次随父上街,偶尔看到了这副对联,知其“缺一(衣)少十(食)”的含义,于是推门而入,送给银子二十两,后因欣赏其才华与他结为夫妻。

一副巧妙对联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同样是谐音对联,被文人用来责骂可恶之人,让人忍俊不禁。

古时有一罗姓恶霸欺压乡里,众人敢怒不敢言。

时逢过年一老先生在村头帮人写春联,被恶霸撞见强要写联,老先生无奈提笔书一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披是:舍我其谁。

大年初一各家出来相互拜年赏对联,待至罗家门前众人抿嘴而笑,大呼有趣。

原来此联上下各丢一字,上联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忘了“八”,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少了“耻”,整联的意思是:忘(王)八无耻舍我其谁。

纪晓岚才思敏捷,智斗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天,纪晓岚去和珅家做客,刚坐下,门口就走来一只狗。

和珅问:“请问侍郎大人(纪晓岚的官职),这是狼(侍郎)是狗啊?”这话刚说完,四座便响起一阵大笑。

纪晓岚不紧不慢地说:“没想到尚书大人(和珅的官职)连这都不知道。

记住了,看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的是狗,上竖(尚书)是狗。

存在于民俗中的谐音,你知道多少

存在于民俗中的谐音,你知道多少

涨姿势:民俗中的谐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谐音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共同现谐音与中国民俗象,但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印记。

湖北大学文学院的王俊卫发表在汉斯学术期刊《国学》的一篇文章,从语音角度对谐音进行分类,重点落脚于谐音与民俗的表现方面,进而揭示这一现象后面的民族文化心理。

1.与衣服有关的谐音民俗上海松江新娘嫁妆中,被面不用格子料,因在当地方言中,“格子”与“格嘴”谐音,而“格嘴”则是吵架的意思,这有悖于我们追求家庭和睦传统观念。

以前,汉族人给死者穿的寿衣,其衣料以绸料居多,而最忌缎料,这是因为“绸子”与“稠子”谐音,可庇佑子孙兴旺;“缎子”则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另外,“死人穿寿衣,内衣不订纽扣,只缝飘带,因为“纽子”与“扭子”谐音,这都是从谐音角度进行趋吉避讳的处理,以期给后人带来好运,避开灾祸。

2 . 与饮食有关的谐音民俗江苏启东、海门一带,过年吃赤豆饭,吃了赤豆饭,寓意来年能出头,因当地“赤豆”与“出头”谐音;闽南一带过年的习俗是吃萝卜,闽南话中“萝卜”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吃了“菜头(彩头)”,就有了好彩头,生活就更幸福美满。

在湖南,下餐馆一般不点“芹菜”,因当地语言中,“芹”与“穷”音近,故湖南人把芹菜叫“喜菜”;热情好客的山东人饭桌上忌言“蒜”,因“蒜”谐“散”,以避与家人分散之讳;上海人忌饭桌上讲“鹅”,因“鹅”与“我”同音,“吃鹅”与“吃我”同音,易让人产生不适之感,于是“鹅”被称为“白乌龟”。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国人在饮食方面不仅追求色香味的有机统一,对饮食名称也颇具讲究。

很多地方利用谐音取名以求好运,也用谐音规避不详之物,从而使饮食不单单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迎合了人们祈盼好彩头的心理。

3. 与居室有关的谐音民俗住房作为“家”的物质外化,从破土动工到装修、入住都存在着许多禁忌。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转载)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

这一语言现象不仅由汉语的语音、语义特点决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跟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图探析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谐音现象的成因以及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从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符号论的角度看,谐音民俗是从语文巫术或其流变而来。

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人们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

”〔‘〕所以在许多民俗民事中,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汉民族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

谐音在生活习俗中的运用极为普遍。

过春节必备全鱼,因“鱼”与“余”同音,谐音年年有(余)。

人们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因“倒”谐“到”,寓意福到了。

因“莲”、“连”谐音,“余”、“鱼”谐音,“鱼戏莲叶间”就成为年画最常见的题材,寓意“连年有余”。

年画中,画喜鹊登梅枝,谐音“喜上眉(梅)梢”;画喜鹊登梧桐,即为“同(桐)喜”;在门上画五个蝙蝠即为“五福临门”;画五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即为“五福献寿”。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长辈往往要在新人的床上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谐音早(枣子)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同时取桂圆与核桃的“圆”和“核”音,意夫妻美满百年好合。

旧时在安徽一些地方,当新郎新娘行于袋上至洞房门前时,还要将新郎新娘之鞋互换,谓之同偕到老。

清人王棠在《知新录》中谈到:“令人娶新妇,人门不令足履地,以袋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袋,代,袋同音也。

”有时,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用“岁岁(碎碎)平安”来缓解气氛。

生活中人们喜欢带“6”、“8”的号码,许多商品的标价尾数也带有“8”、“6”,因“8”谐“发”之音,而“6”则让人联想到“禄”。

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语的同时,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谐音与民俗文化
“平安如意” “六合同春” “耄耋富贵”——《礼记》:“七十 四耄,八十四耋” 。 “终生平静” 谐音也产生了丰富的歇后语。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谐音与民俗文化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大门里种南瓜——难(南)上加难(南) 三更半夜出生——亥时(害死)人 火上浇油——忘(旺)了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半空中打灯笼——糟糕(照高) 米粥拌面粉——稠上加稠(愁)
谐音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在劳动人 民中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 谐音在民间文学即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中也 广泛存在,它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增强民间故 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体现了作品中 主人公的机智和幽默。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 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谐音与民间文学
谐音与民俗文化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 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 飞 ——四川内江三元塔 楹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祝枝山) 刘伶饮酒不留零 (唐伯虎)
谐音与民俗文化
二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人情风俗的总和。 春节吃“饺子”、“守夜”。 年画中谐音的运用: “双喜临门” 、“喜上眉梢” 、“报喜 图” 、“喜在眼前” 。 “五福临门” 、“五福捧寿” 、“福从天 降” 。 “吉庆有余” 、“有利有余,步步高升” 、 “金玉满堂” 、“连年有鱼”。
谐音与民俗文化
一层布做夹袄——反正都是里(理) 中堂挂草帘——不象画(话) 咸菜拌豆腐——不用盐(言) 醉雷公打雷——胡霹(批)乱霹 属蜘蛛的——满肚子都是丝(私) 头上打灯笼——要自亮(量) 白菜叶子炒大葱——青(亲)上加青 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 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背(辈) 肉骨头打狗——啃(肯)定了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很多词语都有着独特的谐音现象,这一
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技巧,更是表达文化内涵和沟通情感的
一种工具。

首先,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祝福和祭祀
仪式中。

例如,“鱼”与“余”音同,寓意“年年有余”;“桔”与“吉”音似,取吉祥如意的意思;“苹果”与“平安”谐音,寓意平
安如意。

这些谐音的应用,不仅传承了中国人喜庆、愉悦的民俗风情,也向人们传达了幸福、吉祥的主题。

其次,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还被运用于文字游戏、歌谣、
儿歌等方面。

例如,“蚂蚁”和“码头”谐音,“瞪眼瞪得大,看见
了码头有蚂蚁”成为了童年记忆中的经典儿歌。

这些谐音不仅在娱乐
中起到了乐趣化的作用,还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了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谐音现象也经常被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诗歌、歌谣、小说等作品中,常常运用谐音进行修辞,以
达到表达情感、描绘形象等的目的。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音似“勇”,可以理解为“天生我
材必有勇”,表达出诗人的自信和豪放。

总之,谐音现象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其传
统特色,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4, 2, 37-45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cnc/10.12677/cnc.2014.23007Harmonics and Chinese FolkJunwei WangFaculty of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Email: 1520014257@Received: Jul. 21st, 2014; revised: Jul. 29th, 2014; accepted: Aug. 8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Harmonics is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homophones or approximant consonant condi-tions, with homophones or approximant consonant words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words. Harmon-ic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exists in all languages, but more prominent in Chinese. It exists in every aspec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lives. It is intimately combined with han nationalit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deeply branded with the long history and colorful cultural imprint. In this paper, harmonic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homonym, homophone and heterograph.Through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harmonics exists in the daily life of folk customs and festivals, etiquette and wedding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nd it embodies a reflection of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ursuing fortune and avoiding taboo”.KeywordsChinese Harmonics, Folk-Custom, Pursuing Fortune and Avoiding Taboo谐音与中国民俗王俊卫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Email: 1520014257@收稿日期:2014年7月21日;2014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14年8月8日摘要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谐音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共同现象,但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印记。

本文将谐音分为同音同形、同音异形、近音异形谐音三类。

通过研究发现,谐音大量存在于民俗的衣食住行、节日、礼仪和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趋吉避讳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汉语谐音,民俗,趋吉避讳1. 引言在语言学中,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即称之为谐音,即指利用同音字词或者近音字词进行谐音取义,造成一语双关等多种语言效果[1]。

谐音既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与民俗相关的文化现象。

汉语同音、近音字词的大量存在,为谐音取意提供了有利条件,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因素又为它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关于谐音研究的论文最早出现于80年代,在陈燎《须有一本谐音词典》和金慧萍《谐音与汉语辞格》中都指出了谐音与汉语修辞的密切关系,谐音现象己经不是个别的、偶然的、杂乱的现象,它已广泛渗入到飞白、仿拟、拈连、镶嵌、对偶、曲解等修辞辞格中。

赵金铭先生于1987年发表的《谐音与文化》可以说是对谐音现象的首次分类系统阐述,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把谐音分为9项:言谈中的谐音,诙谐语中的谐音,民风-民俗及绘画中的谐音,地名-姓名中的谐音,音译外来词中的谐音,跟汉语方言有关的谐音,诗歌-歇后语中的谐音,误听中的谐音和禁忌语中的谐音[2]。

杨庆蕙《从表达上看谐音》开始研究语言表达中的谐音现象,梅立崇的《汉语中的谐音双关以及由谐音造成的忌讳和避讳》着重研究了谐音中的避讳语现象,这大体上都是从具体语用角度来分析谐音的。

90年代谐音的研究开展得更广泛,论文数量增多,近十年来谐音研究方兴未艾。

谐音的广泛使用引起人们的注意,其达到的特殊的表达效果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人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谐音进行探究,有从语音角度来研究谐音的;有从谐音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应用方面来探究的;还有从谐音现象与文化方面的关系方面来探讨的。

通过对所掌握的语料的分析,从相关谐音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来看,基本可以将之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谐音现象生成的客观基础,如语音、词汇、语用价值等角度,如陈燎《须有一本谐音词典》和金慧萍《谐音与汉语辞格》等;一类是就谐音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方面进行分类探讨的,如诗歌、小说、新闻、民谣、小品、相声、歇后语、网络流行语、阿拉伯数字、广告、名称和对联等,如赵金铭先生《谐音与文化》;一类是从文化心理角度来探究谐音的,汉民族趋吉祈福、避晦求吉、摒俗就雅的民族心理与谐音的广泛使用密不可分,如郑伟芬的《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和陈丽梅在《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等。

对于谐音,各方面的研究性文章足有上百篇,不过,系统研究谐音与民俗的文章甚少,且多粗略概述。

本文简单从语音角度对谐音进行分类,重点落脚于谐音与民俗的表现方面,进而揭示这一现象后面的民族文化心理。

2. 谐音分类从语音形式上来看,谐音可以分为同音同形谐音、同音异形谐音、近音异形谐音。

2.1. 同音同形同音同形指的是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字词,也叫双关。

例:1) 当归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给太史慈送去一味中药“当归”,弦外之音是劝对方归来,就是巧妙利用了“当归”(中药名)和(应)当归(来)的语音双关。

2) 菠菜长吃,黄瓜老吃,一年到头吃饺子旧时北京有一则俗语:“菠菜长吃,黄瓜老吃,一年到头吃饺子”。

“长”、“老”、“一年到头”均取自同样的字,俗语似乎表示生活富足有余,实际意义却是截然相反的:菠菜要吃很长的(意指老的),黄瓜也是吃老的,一年里只有到了年底才能吃饺子,描写的是长年生活的艰辛。

3) 从头做起犯人入监时,都会剃成光头,有保持卫生的考量,另外也有一种说法就是从“头”做起,与过去的自己告别,重新做人。

4) 白手起家石灰厂作广告,以“白手起家”为主打语,“白手起家”的“白”原义是指空手,这里的“白”指石灰,厂家借用“白”的双重义来为之做广告,很是巧妙。

2.2. 同音异形同音异形指的是字形不同字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字词,也叫假借。

例:1) 棋——其某人谈论自己的爱好是乐在“棋”中,巧妙地运用了成语乐在“其”中。

“棋”与“其”音同意异,各表其理,诙谐幽默。

2) 棺材——官财民间释梦时也运用同音异形的谐音手法,如梦见棺材,意味着要升官发财,这是因为“棺”谐“官”,“材”谐“财”的缘故。

3) 莲子——怜子;梨儿——离儿据说金圣叹在被判死刑时,曾对同他诀别的儿子说了一句诗:“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莲子”、“梨儿”暗合“怜子”、“离儿”之意,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情感。

4) 南开——难开日寇人侵华北时专门派飞机轰炸南开大学,学校的图书馆被夷为平地,有人慨叹地说:“南开,难开!”“南开”为校名,谐音“难开”,是说因日寇入侵,学校难于开办。

5) 既——季;无事——吴氏;非——飞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中利用“既生瑜,何生亮”,故意曲解为周瑜母亲姓“季”、诸葛亮母亲姓“何”,从“无事生非”引出张飞之母姓“吴”,令人捧腹。

2.3. 近音异形近音异形指的是字形不同字音相似而意义相异的字词。

1) 岁——税;平——贫民国时期,流传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这句话,表面为歌功颂德,实际上“万岁”和“太平”,分别与“万税”和“太贫”相谐,深层意义是反讽民国时期国民党的统治。

2) 盐——阎;酱——蒋“盐钵子,酱罐子,我家有个铁锤子,打破盐钵子,捣烂酱罐子,才能过好日子”,这是1949年前山西地区的一首民歌,“盐钵子”、“酱罐子”分指“阎锡山”和“蒋介石”,“盐”与“阎”同音,“酱”与“蒋”音近,打破“盐钵子”、“捣烂酱罐子”,表达了人民群众坚决推翻蒋介石和阎锡山反动统治的决心,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

3) 贝——北;晶——京;妮——你2008年,作为奥运会一个重要的内容,吉祥物福娃的名字也让全国人民热切关注。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能够成功入选,是因为这五个名字既符合福娃们可爱的形象,连在一起就是“北京欢迎你”的谐音,传达了北京代表全国人民欢迎奥运,欢迎世界各国的热情。

4) 鸡冠——吉官年画中常有公鸡与鸡冠花的图案,谐音“吉官”及“官上加官”,因“鸡”与“吉”同音,“冠”与“官”同音,这反映出中国长久以来的一种官禄思想。

总之,这样的例子在汉民族生活中相当丰富,它不仅仅体现在俗语、成语、诗歌、相声、民歌等诸多方面,它与民俗现象还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3. 谐音与民俗“民俗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间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所有风俗习惯的总称。

它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经济饮食、居住器用到婚丧嫁娶等,几乎包括民间生活的一切方面”[3]。

民俗文化沉淀在语言里,就此,我们便可通过一定的语言现象——谐音来了解相关的民俗。

了解谐音与民俗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丰富复杂的民俗现象和民族文化心理,而且还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3.1. 与衣服有关的谐音民俗1) 上海松江新娘嫁妆中,被面不用格子料,因在当地方言中,“格子”与“格嘴”谐音,而“格嘴”则是吵架的意思,这有悖于我们追求家庭和睦传统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