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化学第七章:化学与生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新版)沪教版

-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结果。
-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
题型四:分析题
- 分析下列案例,解释其中的酸碱原理。
- ……
题型五:探究题
- 提出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探究酸碱性质与溶液pH值的关系。
- 问题:……;探究方案:……;探究结果:……
2. 实验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实验室设备,进行酸碱实验。他们应该能够正确地使用试管、滴定管、pH计等仪器,并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亲手体验到酸碱反应的直观效果,加深对酸碱性质的理解。
3. 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酸碱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他们应该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酸碱现象,如食品调味、环境污染等,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分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酸碱的性质”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答案:……
5. 探究题
题型说明:探究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解释探究结果。
例题:提出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探究酸碱性质与溶液pH值的关系。
答案:问题:……;探究方案:……;探究结果:……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 学生能够理解酸碱的基本概念,掌握酸碱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2. 相关视频资料。
3. 在线化学知识库。
教学手段:
初中化学与生活教案

初中化学与生活教案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1. 化学与生活的具体案例2. 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步骤教学难点:1.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2. 化学反应的观察与解释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试剂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简要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学习化学与生活的案例(15分钟)通过讲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化学实验示范(20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讨论实验现象的原因和化学反应的解释。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老师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馈: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撰写实验报告,体会化学实验的乐趣和重要性。
课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更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理解程度。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化学与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化学与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引言《化学与生活》教材是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的教材之一,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化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章节。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化学基础概念已经掌握得比较稳固,需要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就这个教材进行教案分享和教学反思。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认识化学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5.了解电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2.化学反应基本概念。
3.化学方程式及其应用。
4.酸碱反应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5.化学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6.电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1.理论讲解结合实物操作。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3.讲解和生活实例案例分析结合。
4.学生自主探究。
五、教学程序与方法1.自主探究阶段在学习《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将通过实验来自己探究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我们将引导学生将物质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分类,从而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结构。
2.小组探究阶段在学习酸碱反应和化学能量这两个内容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将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向小组成员分享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学习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阶段在学习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和电化学的时候,我们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化学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生长发展阶段在学习《化学与生活》教材的最后一次授课中,我们希望能够给学生一个较多的时间来自主探究和总结性复习。
让学生通过生长发展,从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发掘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1.教学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要注重对教学要点的讲解,并重复多次强化。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因人、因时、因地和因材施教,寻找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
初中化学分析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教案

初中化学分析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教案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分析化学不仅在实验室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旨在探讨初中化学分析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我们周围的应用。
二、授课目标1. 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基本方法及应用领域;2. 掌握几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化学的实践操作能力;4.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分析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基本方法1.1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1.2 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重量法、体积法、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1.3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及其应用举例。
2. 常见的分析化学应用场景2.1 环境监测:水质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等。
2.2 食品安全:食品成分分析、添加剂检测等。
2.3 医学检测:尿液分析、血液分析等。
2.4 其他应用:矿产资源勘探、工业生产控制等。
3. 实验与操作3.1 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分析化学方法。
3.2 分析结果处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分析结果,得出准确结论。
4. 案例分析讨论4.1 案例一: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分析与处理。
4.2 案例二: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4.3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案例,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化学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基本方法及应用领域。
3. 实验操作: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实践,同时学习实验结果的处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析化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案例,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化学解决方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5.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例如:设置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6.课堂总结与拓展,强调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介绍酸碱中和反应在环保、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1.请学生们结合课堂所学,总结酸、碱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常见酸碱的化学式,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中和反应的原理。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请学生们收集生活中至少三个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实例,分析其原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下节课分享给其他同学,共同学习。
随后,我会深入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图解,让学生明白酸和碱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会强调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生成水的过程。此外,我还会讲解酸碱指示剂在中和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例如“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或“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学生们需要在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讨论报告。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关注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操作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学生们能够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回顾酸碱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中和反应的原理。然后,我会强调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环保、医药等领域。
沪教版初中初三九年级上册第二学期化学(试用本)第七章 化学与生活 复习课件

有机物在物质种类中占 绝大多数
2.有机物的组成和特点:
(1)组成元素:C、H、O、N、P、S、Cl等。 (2)特点: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较低, 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不易导电;化学反应慢、 复杂。
3.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化合物(一般相对分子质 量在一万以上的)。
第七章 化学与生活 复习课件
7.1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物质的分类 单质
氧化物
物质
纯净物
化合物
酸 无机化合物 (无机物) 碱
盐 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
混合物
二、有机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有机物):组成中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化合物 (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以外) 无机化合物(无机物):组成中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无机盐即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旧称矿物 质、目前人体已经发现20余种,其中常量元 素有铁、锌、硒、钼、铬、钴、碘8种。如果 注意饮食多样化,少吃动物脂肪,多吃糙米、 玉米等粗粮,不要过多食用精制面粉,就能使 体内的无机盐维持正常应有的水平。
(8)维生素的重要性
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会 出现障碍,有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 不足,患有营养缺乏症。
练习
1.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2.人体的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能
量的是。 A.蛋白质、糖类、水 B.蛋白质、糖类、维生素 C.蛋白质、糖类、脂肪 D.质贮存在体内的是。
4.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必须溶解在( )
A.蛋白质、脂肪
B.糖类、无机盐
(4)脂肪
1.脂肪作用:具有提供能量、保持体温和保 护内脏的作用。 2.食用油脂包括:豆油、花生油、菜油、猪 油、牛油。 3.油脂的主要成分里含碳、氢、氧等元素。
初中化学化学与生活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与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化学产品有哪些?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二、探究(15分钟)
1、实验展示:老师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
2、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影响。
三、知识讲解(15分钟)
展示课件,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四、实践应用(20分钟)
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总结归纳: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五、反馈(5分钟)
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化学产品或现象,编写一篇关于其应用和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珍惜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3.能够运用酸、碱、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许多化学物质,如食醋、纯碱、食盐等,它们分别具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酸的性质1.食醋的性质:食醋是一种常见的酸性物质,它具有酸的味道。
我们可以通过品尝食醋来感受它的酸性。
2.醋酸的性质:醋酸是一种有机酸,它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点。
三、探究碱的性质1.纯碱的性质:纯碱是一种常见的碱性物质,它具有苦涩的味道。
我们可以通过品尝纯碱来感受它的碱性。
2.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它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点。
四、探究盐的性质1.食盐的性质:食盐是一种常见的盐类物质,它具有咸的味道。
我们可以通过品尝食盐来感受它的咸味。
2.硫酸铜的性质:硫酸铜是一种蓝色的盐类物质,它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蓝色沉淀。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点。
五、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1.中和反应的原理:酸与碱作用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改良土壤、治疗胃酸过多等。
2.实例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如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等。
六、巩固练习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应用,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收集有关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初中化学第七章:化学与生活(教案)
一、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2、存在:
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奶类、蛋类、鱼类、牛肉、瘦肉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氧化
4、人体蛋白质代谢摄入胃肠道尿素+CO2+H2O,放出热量合成蛋白质人体氨基酸水解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
5、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血红蛋白+ O2 氧合血红蛋白CO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结合能力比与O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尼古丁、焦油等(2)酶:生物催化剂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淀粉酶麦芽糖酶例:淀粉(能使碘变蓝)麦芽糖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引起变质的因素物理:高温、紫外线等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2+、Hg2+、Cu2+、Ag+等)等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二、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120gK+ 存在于细胞内液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如血液的pH
7、35-
7、45)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必需元素(20多种) Fe、Zn、Se、I、F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Hg、Cr、Pb、Ag、Ba、Al、Cu等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食物来源Fe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缺铁会引起贫血肝脏、瘦肉人、蛋、鱼、豆类、芹菜Zn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海产品、瘦肉人、肝脏、奶类、豆类、小米Se有防癌、抗癌作用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
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I(碘)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海产品、加碘盐F(氟)能防治龋齿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考点二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是否含有碳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
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 CH3COOH
(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有机小分子如:CH
4、C2H5OH 、CH3COOH、C6H12O6等(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
3、有机高分子材料(1)分类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合成橡胶
二、有机合成材料(1)常见的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合成材料用途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酚醛塑料制塑料薄膜、塑料袋、电源插座等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制作服装、绳子等合成橡胶丁本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广泛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等(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合物)网状结构热固性如:电木(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4)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燃烧后的剩余物可以用手指挤压成粉末状的为羊毛线;无气味,且燃烧后的剩余物用手指挤压不成粉末状的为合成纤维线。
三、“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1)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2)解决途径: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3)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四、开发新型材料
1、新型材料开发的方向: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
2、新型材料:具有光、电、磁等特殊功能的合成材料;隐身材料、复合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