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与文化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谐音
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汉语谐音现象非常丰富,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可以得到一语双效 。
钟,就是为了避讳其谐音“散”和“送终”,而人们特别喜欢“8”这个数字, 也就是因为它和“发”谐音,代表着财源滚滚的吉祥之意,所以就对其特别偏 爱。
丰富的谐音现象 - 在歇后语中的反应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又叫“俏皮话”“缩脚语”。分为 两部分,前面是比喻或隐语,类似谜语的谜面;后面是本意,系意义所在,类似 谜底;中间有一间歇。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中比较重要的一类。 (1)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2)老没牙的喝稀饭——无齿下流(无耻下流) (3)四两棉花两张弓——细弹(谈) (4)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 (5)蜘蛛的肚子——尽是丝(思) (6)灯芯做琴弦——不值一弹(谈)
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 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 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
谐音类型 - 近音谐音
这类谐音,本体与谐体音相近形相异。汉语中大量的近音词是构成此类谐音的客观基础。根据音异 的方式不同,近音谐音有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和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三类。 谐音运用同音或近音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而曲折地反映现实,具有新颖别致的修辞特点。 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主要是利用方言语音构成。例如:“出口成章”与“出口成脏”中运用了“章 (zhang)”与“脏(zang)”的谐音。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案例二:婚俗中的谐音现象
总结词
婚俗中存在许多利用谐音寓意吉祥的习俗。
详细描述
在中国的婚俗中,常常会利用一些具有吉祥意义的谐音 来为新婚夫妇祝福。例如,新婚之夜,新娘新郎的床上 会放置桂圆、花生、莲子、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 。此外,新娘出门时,家人会在地上撒些米粒,寓意着 “有吃有穿”。
案例三:地方特色谐音应用
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深入, 一些汉语谐音词汇可能会在国 际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使用。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 结合
虽然国际化趋势对汉语谐音的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本土 化仍然是汉语谐音发展的重要 基础,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谐 音现象可能会继续保持其独特 的文化内涵。
06
CATALOGUE
总结词
地方特色谐音应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详细描述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利用当地的特色食材或者方言谐 音来表达吉祥之意。例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会用“ 发菜”与“发财”谐音,寓意着“发财致富”。而在 四川地区,人们会用“莲藕”与“连心”谐音,寓意 着“心心相印”。这些地方特色谐音应用都体现了当 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些特定的社会习俗和节日,如 春节、中秋等,常常会利用谐音 来表达吉祥、祝福等含义。
历史发展
古代
在古代,由于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需要,谐音现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诗词、对联等文学作品中,经常利用谐音来营造特殊的意境和韵味。
现代
在现代汉语中,谐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词句的使 用更加频繁和多样,如“鸭”代替“呀”,“注孤生”代替“注定孤独一生” 等。
字的谐音代表。
喜字文化
喜字在传统吉祥文化中也是常用 的谐音代表,如“喜上眉梢”即 代表喜事降临。喜鹊、梅花等动 物和物品也经常被用作喜字的谐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1、飞机上放鞭炮---响(想)得高。
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歇后语。
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
2、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双关句子。
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难以招架的窘态。
3、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这是利用谐音制作的一则谜语,其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是利用谐音写成的一首诗,其中的“晴”隐含着“情”。
5、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
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利用谐音说理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捣蛋”同“导弹”谐音,显得风趣幽默。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其读音相同或相似,但它们的
字义和用法却不同。
谐音是汉语特有的表现方式,它的运用在汉语中非常
广泛,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谐音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更是
为了传达一种文化心理意义。
首先,汉语谐音的运用可以体现出中国人对于音韵美的追求。
中国语
言并不像英语、法语等语言那样有着标准的语法系统,但具有丰富的音韵美。
谐音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具有韵律感,从而增加了听者的趣味性和吸
引力。
其次,汉语谐音的运用还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语言学及文化的自我认
知和自信。
由于汉字的形式丰富、造型独特,因此,汉语在表达方式、思
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汉语谐音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
独到的地位,它通过词语间的联系,表达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
最后,汉语谐音的运用还能突显出中国人喜欢玩味和幽默的文化特点。
中国人的文化中,常常有很多的笑话、趣事和谜语,这些都是基于汉字中
的词语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玩味的文化习俗。
综上所述,汉语谐音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韵律感,而且
还能传递汉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智慧。
它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标志
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谐音和文化——精选推荐

谐音和文化一谐音创造了文化罗伯特·路威说:“谐音是诙谐的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使基。
”(《文明与野蛮》,177页,吕叔湘译,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3年)谐音和文化的关系,是广泛而深刻的。
说广泛,是因为它存在于、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实它却在影响着我们。
例如说真和假吧,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有个姓贾,一个姓甄。
两个宝玉中谁真谁假?“甄”与真同音,“贾”与假同音。
似乎假宝玉是假宝玉,而甄宝玉才是真宝玉。
但是,这其实也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的意义。
事实上是甄非真,贾非贾!不过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女孩子就因为姓“贾”而没有当成皇后——现在,在孙中山打倒了皇帝之后的若干年,还是“X帝”和“X后”满天飞,梦想当影后、舞后的人还是不少的呢!以今例古,当初这女孩子一定很痛苦的吧?——她是宋理宗时候的大臣贾涉的女儿。
据历史著作说,人长得很漂亮。
宋理宗很喜欢她。
但是皇太后喜欢的是另一个女孩子,她夸谢小姐端庄稳重,有福相。
左右的人当然得迎合太后,都说:“不立真皇后,难道要立假皇后?!”宋理宗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所爱、最爱,而立谢女为皇后.贾小姐,因为姓贾,“贾”与“假”,失去了皇后的宝座,不成同喜欢自己的人喜结秦晋,比翼齐飞,是很只得同情的。
在80年代,有一个女大学生,就是因为对方姓熊差一点拒绝同他结为连理成秦晋之好。
谐音同文化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它是多种多样的谐音文化产生的原因。
所以简单化些,可以把许多谐音文化现象称之为趋吉避凶文化。
例如在旅游城市的桂林,袖珍旅游品是“迷你馆材”。
馆材本来是装尸体用的,很叫人讨厌的东西,然而因为同“官”和“财”,即升官发财谐音而身价百倍了。
有的时候,谐音就是金钱,谐音改变了物的价值。
发菜就因为名字好而珍贵、而畅销、而值钱,提供了发财的机会。
是谐音创造了动物、食物和用具的文化价值。
例如:苹果、福桔子、年糕、发糕、桂圆、蝙蝠等,是吉祥的。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谐音文化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
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
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
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
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
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
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与“水流东坡尸”。
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
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
”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
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
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
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
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
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汉语的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在音上相似或相同,但字义却不同的现象。
谐音在汉语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语言交流中广泛运用,也深刻地影响了汉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谐音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表达和传递。
首先,谐音的运用使得汉语的交流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通过谐音的巧妙运用,可以轻松地创造出语言游戏、谜语以及讽刺等多种形式的言辞,使得沉闷的对话更加有趣,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谐音的运用给语言中的歇后语增加了很大的幽默成分,如“一山不容二虎”、“问天下父母心”等,使得这些歇后语更具有语言艺术性,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其次,谐音的运用也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式。
通过词语的谐音,人们可以展开联想,引发共鸣,进而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
例如,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形容词特别善于混淆的人说他们是“神通广大”,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说对各种事情都很擅长,但是因为“神通”和“广大”的谐音恰好和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有点儿相似,“神通广大”的运用恰恰揭示了这些人不过是喜欢说好话而已,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所谓的“神通广大”的能力,这样的联想和思考方式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一种巧妙的满足感。
此外,谐音的运用还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谐音不仅对于形成古代文人墨客的幽默感和机智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艺术表达和游戏的方式。
例如,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谐音的运用,这种文化现象既表达了文人对语言的热爱和对谐音游戏的追求,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谐音也成为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许多乡村,人们通过谐音的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谚语和俚语,这些语言片段既代表了当地人的智慧和智商,也展示了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灵活运用。
这些乡土文化中的谐音表达不仅能够满足当地人对语言游戏的追求,也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和弘扬着乡土文化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讽喻色彩, 有讽喻色彩,今天多用以讽刺不良的现象
“菠菜长吃,黄瓜老吃,一年到头儿吃饺子” 菠菜长 黄瓜老 一年到头儿吃饺子”
长长了才吃 长老了才吃
讽刺的说法
有一回, 纪晓岚(任侍郎职) 有一回, 纪晓岚(任侍郎职) 与和珅(任尚书职)两人同饮。 与和珅(任尚书职)两人同饮。 和珅指着一只狗问: 和珅指着一只狗问: - 是狼是狗? 是狗? 纪回答道: 纪回答道: - 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是狗。 ▲“上竖” shù —— “尚书” “上竖” 尚书” shū → 其回答既不 动声色地还击了对 又充满了机智幽默, 方,又充满了机智幽默,使和 珅无言以对。 珅无言以对。
0487:你是白痴 : 48:是吧 : 456:是我啦 : 526:我饿了 : 687:对不起 : 729:去喝酒 : 7086:七零八落 : 就是我 8384: 不三不四 : 885:帮帮我 : 847:别生气 : 88:拜拜 : 9494:就是就是 :
3. 4. 地名,姓名中的谐音 地名,
地名的谐音
“猫蝶图” 猫蝶图”
“七十曰耄,八十曰耋” 七十曰耄,八十曰耋” 耄 —— 猫 耋 —— 蝶 →“猫蝶” 代表长寿,祝福老 “猫蝶” 代表长寿, 人
♠ 植物
在装饰性的花瓶 常把瓜 上,常把瓜, 蝴蝶 画在一起, 画在一起,谐音 瓜瓞绵绵” “瓜瓞绵绵”, 展 示对丰收的祝愿 牡丹象征富贵, 牡丹象征富贵, 与花瓶画在一起, 与花瓶画在一起 “瓶”谐音“平” 瓶 谐音“ 寓意“ ,寓意“富贵平 安”
3.谐音与文化 谐音与文化
什么是谐音
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 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 语音修辞手段 言表现力的语音 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汉语谐音现象非常丰富,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 汉语谐音现象非常丰富,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 可以得到一语双效 。 汉语 谐音 汉民族 文化
连年有余
莲池之上, 莲池之上,一个光身娃娃 双手抱着一条大鱼。 双手抱着一条大鱼。
“鱼”——“余”(富余) 富余) 余 连年) “莲”——“连”(连年) 连
这幅画的意思: 这幅画的意思: 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 很富余而 幸福
吉庆有余” “鱼戏莲叶”、“吉庆有余” 鱼戏莲叶” ……
地名的谐音
台湾: 台湾:
基隆市” 鸡笼” ♦“基隆市” (“鸡笼”) 基隆市 鸡笼 御使里” 牛屎崎” ♦“御使里” (“牛屎崎” ) 蟠桃里” 番婆里” ♦“蟠桃里” (“番婆里” )
天津: 天津:村庄改名
满意庄” ♦静海县: “蛮子营” → “满意庄”(1982) 静海县: 蛮子营” 满意庄 ) 明永乐年间建村时,此处驻军, 明永乐年间建村时,此处驻军,且多为南方人 老鼠庄” 狐狸岗” ♦蓟县:“孙猴儿庄”、“老鼠庄”、“狐狸岗”、“鮎 蓟县: 孙猴儿庄” 鱼沽” 鱼沽》: 红楼梦》
个人名: ♦曹雪芹取出了4个人名: 曹雪芹取出了 个人名 元春、迎 春、探春、惜春 → “原应叹息” 原应叹息” ♦贾政的门客起名颇为有趣,如: 贾政的门客起名颇为有趣, 贾政的门客起名颇为有趣 • 詹光 沾光 詹光(沾光 沾光) • 单聘仁 善骗人 单聘仁(善骗人 善骗人) •卜固修 不顾羞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 不是人 卜世仁(不是人 卜固修 不顾羞) 卜世仁 不是人)
广 告 谐 音
广 告 谐 音
3.6. 绘画中的谐音
绘画
在中国剪纸、中国画、中国刺绣中, ♦ 在中国剪纸、中国画、中国刺绣中,总能看到与 谐音有关的内容。 谐音有关的内容。 ♠动物:在这些艺术作品中 鱼、鸡、羊、猴、 动物: 动物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 等常常成为主角. 蝙蝠 等常常成为主角
地名求雅驯, 地名求雅驯,往往采用谐音的办法 例子: 例子:
北京: 北京:胡同改名
♦ “打劫” → “大吉” 打劫” 大吉” 鸡鸭” 集雅” ♦ “鸡鸭” → “集雅” 驴市” ♦ “驴市” → “礼士 ” 羊尾巴” 扬威” ♦ “羊尾巴” → “扬威” 猪尾巴” 寿逾百” ♦ “猪尾巴” → “寿逾百” 屎壳郎” 时刻亮” ♦ “屎壳郎” → “时刻亮” 闷葫芦” 蒙福禄” ♦ “闷葫芦” → “蒙福禄” 东江米巷” ♦ “东江米巷” → “东交民 巷”
鱼 —— 余,玉:“金玉(鱼)满堂” 满堂” 开泰” 羊 —— 阳:“三阳(羊)开泰” 捧寿” 五福( 蝠,虎 —— 福 :“五福 (蝠)捧寿”、 “五福(虎)临
门”
同春” 鹤 —— 合 :“六(鹿)合(鹤)同春” 封——蜂;侯——猴:“马上封(蜂)侯(猴)” 蜂 猴 ……………
→吉祥图、吉祥语 吉祥图、 吉祥图
♠日常交际 常交际
气管炎 美丽动人 发菜 出口成章 妻管严 美丽冻 美丽冻人 发财 出口成脏
南 店员的愤懑: 店员的愤懑:“嫌难 那你朝北看呀!” 看?那你朝北看呀 梁晓声《雪城》 梁晓声《雪城》里的 一段对话: 一段对话: 七 - “你——岂有此理!” 你 岂有此理! - “还八有此外呢!一边 还 有此外呢! 去,一边 去,别妨碍 干活! 干活!”
♠留给听者意会的空间
评价: 中国的足球是小苏他爹! 评价:“中国的足球是小苏他爹!” 小苏他爹 老苏 —— 老输 “二三四五” —— “缺一(衣)” 二三四五” 缺一(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少十( “六七八九” —— “少十(食)” 缺一( 少十( “缺一(衣)少十(食)”
车牌号
58 — 我发
56 —我利 我利
数字谐音的凶吉象征,既有民族文化差异, 数字谐音的凶吉象征,既有民族文化差异,又有同 一文化圈内的亚文化差异,即不同地域、方言、 一文化圈内的亚文化差异,即不同地域、方言、 群 体文化, 体文化,也就是民俗文化的差异
3.谐音与文化 谐音与文化
1 2 3 4 5
言谈中的谐音 诙谐语中的谐音 数字谐音 地名,姓名中的谐音 地名, 广告谐音
6 7
绘画中的谐音 文学中的谐音
8 音译外来词中的谐音 9 10
歇后语中的谐音 吉祥与禁忌
3. 1. 言谈中的谐音
3.1.言谈中的谐音 言谈中的谐音
这类词语是利用与书写符号发音相似的阿拉伯 数字来表达书写符号所表达的意义 这些数字本身不具有单纯的表意作用, 这些数字本身不具有单纯的表意作用,只有在 特定的网络聊天语境中, 特定的网络聊天语境中,才产生了新的意义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数字谐音
【参考】
0456: 你是我的 : 1314:一生一世 : 20184:爱你一辈子 : 2406:爱死你啦 : 30920:想你就爱你 : 3013:想你一生 : 520:我爱你 : 530:我想你 : 770880:亲亲你抱抱你 : 82475:被爱是幸福 :
鲁迅 姓 名
武
谐音
岳 樟寿 武岳—五岳 幼名樟寿, 幼名樟寿, 樟寿” — “长寿” 长寿” 长寿 潘 “樟寿 潘峰—攀峰 峰 健 他又名豫山, 豫山, 他又名高健—高见 豫山 程 + “豫山 — “雨 刚 豫山” 程刚—成钢 彭 伞” 彭友—朋友 友 遭伙伴讥笑, 遭伙伴讥笑, 盛 利 盛利—胜利 改名豫才 改名豫才 苏 籍 苏籍—书籍 “才” — “山”音 近。 高
→ “孙侯庄”、“老曲庄”、“胡里岗”、“年余谷” 孙侯庄” 老曲庄” 胡里岗” 年余谷”
姓名谐音
用谐音来起名 用谐音来改名
▲ 好的姓名谐音能为本人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奋斗目标, 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奋斗目标, 同时亦可提高本人的运势。 同时亦可提高本人的运势。 ▲谐音取名的优点:含而不 谐音取名的优点: 意在言外、 露、意在言外、使人感觉不 落俗套。 落俗套。
和珅 —— 纪晓岚
讽刺的说法
越南语
“Tiên sư th ng b o thái”
讽刺的说法
中国解放前
“国民党”——“刮民党” 民党” 刮民党” 中央军 遭殃军 “中央军”——“遭殃军” 遭殃 蒋介石 蒋该死 “蒋介石”——“蒋该死” 蒋该 “民国万岁(税)” 民国万岁 民国万 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贫)” 政务公开 —— 政“误”公开 白手起家 —— 白“收”起家 人民公 人民“ 人民公仆 —— 人民“供”仆 繁荣昌 繁荣“ 繁荣昌盛 —— 繁荣“娼”盛 研究研究 烟酒烟酒 烟酒” 研究研究 —— “烟酒烟酒”
Company Logo
鸡 —吉 吉
鸡立石上
“石”——“室” 室 “鸡”——“吉” 吉 “室上大吉”,寓意 室上大吉” 合府安康, 合府安康,生活富裕 大吉大利” “大吉大利”……
五福临门
福─虎 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个福娃 年北京奥运会五个福娃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3. 2. 诙谐音中的谐音
幽默的说法
赵本山的小品: 树上骑只猴, 赵本山的小品:“树上骑只猴, 树下一只猴,一共几只猴? 树下一只猴,一共几只猴?”
现在报刊杂志、 现在报刊杂志、 电视广播中
3.3. 数字谐音
3.3. 数字谐音
的狂热喜欢: 对数字 6 、 8 、9的狂热喜欢:
六 —— 利,乐 八 —— 发 九 —— 久(长久) 长久
对4、7 的极力躲避
四 —— 死 七 —— 去
• 体现了汉民族喜爱吉祥的文化心理 体现了汉民族喜爱吉祥的文化心理, 相信语言具有超人力量 • 车牌号,电话号码,房号…… 牌号,电话号码,房号……
六六大顺” 吉数) “六” —— “乐”,“六六大顺”(吉数) 乐 “六” —— “落”上海话(凶数) 上海话(凶数) 六 凶数) “四”—— “死”(凶数) 死 “四” —— “事”在许多地方,“事事 如意”(吉数) 如意” 吉数) 四 事 在许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