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

棉花 甘蔗
茶叶 烟草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1)推广种植双季稻 (2)推广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
物 (3)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攀花 时态尚新巧, 女工慕精勤。 心手暗相应, 照眼花纷纭。 殷勤抛锦字, 曲折续回文。 更将无限思, 织作雁背云。
康熙版《耕织图》
二、手工业的进步
——康熙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政府重视农业
2、表现
推广种植双季稻
清代双季稻 在浙东、闽 南、广东、 广西、江西、 安徽、两湖、 四川等省广 泛种植。
推广种植高产作物
湖南人“全赖苞谷、薯、 芋、杂粮为生”,因而 其所产大米东运江浙
福建“地 瓜一种, 济通省民 食之半” , 腾出地来 种甘蔗、 烟草
《盛世滋生图》(局部)
三、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
清朝年画
“新正”是农历新年正月,“厂甸”原为明、清北京 城外琉璃窑前一片空地。厂甸庙会始于乾隆年间。
三、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 2、集市遍布城乡
三、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 2、集市遍布城乡 3、商帮:晋商、徽商
乾隆以降,170 余年,商号遍及全国 各大商埠,金融业和 商业并肩发展,范围 至广,“东北至燕奉 蒙俄,西达秦陇,南 抵吴越川楚”,盈利 至巨,“起家至数十 万者,尤为谷人之特 色”。
——《太谷县志》
晋元楼是日升 昌票号第一任掌柜 雷履泰的故居。日 升昌票号,是我国 第一家专营存款、 放款、汇兑业务的 私人金融机构,以 “汇通天下”著称 于世。
徽商代表: 胡雪岩 张一元 王致和 张小泉
四、人口的快速增长
1、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 人口增长 情均耕地面积简表
【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关键字】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郑正/马力/王兴平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
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一、问题的提出:清代的垦地是怎样的高度集中,是否农村只有地主和佃农有一段时间,学者们在谈到清代社会基本状况和农村阶级关系时,在分析《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时,在评论白莲教等农民起义时,大多指出清代土地高度集中,只有少数地主占有土地,而广大农民则与土地所有权绝缘。
学者们往往罗列清人的记载,证明这个论点。
他们举出的资料,有明末清初顾炎武说的:“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①康熙中作过归善令的上杭人邱嘉穗讲的:“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
”②康雍之世临川人陈之兰说的:“今之世,富者一而贫者百。
”③秀水人、安吉州学正盛枫在讲到江淮之间农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之后说:“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④这都是讲农村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土地,而耕地集中在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口——地主手中。
研究者还举出一些大地主的例子,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副都御史许三礼弹劾刑部尚书徐乾学“买慕天颜无锡县田一万顷”⑤,就是说慕天颜、徐乾学先后拥有至少一万顷田产。
又如礼亲王昭槤说乾隆时,“海内殷富,素封之家,比比相望”,遂有“怀柔郝氏,膏腴万顷”⑥。
上述资料都出自清人之手,确是原始记录,但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内容呢?是否可以得出地主几乎占有全部耕地的土地高度集中的结论,是否可以得出农村除地主之外都是佃农的结论呢?笔者以为是可以再研究的。
在这里,我有几个疑问,觉得需要讨论:清代土地占有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旁边,除佃农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拥有小块土地的、不可忽视的自耕农群体?正确认识清代土地占有状况对说明清代历史特点的意义何在?二、自耕农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顾炎武讲的“有田者什一”,是专指苏松地区,这里确实土地高度集中,他说的对,不过苏松的状态是特殊的,不足以表示全国的普遍情况。
邱嘉穗、陈之兰、盛枫都是南方人,说的也是南中国的情形,而且是一般性的泛论,没有地主占田的具体数字作佐证,原是作不得准的。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易混淆知识点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易混淆知识点单选题1、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清朝中期人口迅速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故选D项;据所学清代依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国土开发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产量的信息,也不能推断农业技术的改进,排除C项。
故选D项。
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清代)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那些与宗法制度联结紧密的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
他意在强调A.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确立B.宗法关系渗透到基层社会C.清朝地方治理行之有效D.文化认同有利于社会治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地方管理方式与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井非名实相称,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等信息,说明儒家伦理纲常衍化为国家的内在联系与组带,反映了儒学影响下的文化认问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说明作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起到和史书中描述的一样的作用,排除A项;作者强调的是地方治理,排除B项;农耕经济是封建王朝的基石,但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并非经济基础,排除C项。
故选D项。
3、清代乾隆、嘉庆时,戏剧领域出现了花部与雅部的激烈竞争,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奉昆曲为正声;所谓花,是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当时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最终花部遍地开花称雄剧坛。
这是由于花部A.受到了各阶层普遍欢迎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D.占据了戏曲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剧是基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而发展的,花部能够做到“遍地开花”,说明其适应了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B项正确;A项中“普遍欢迎”与材料中“统治者极力压制”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花部属于世俗文化,但不能得出其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花部占据了戏剧领域的主流地位,而不是文化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清代山西农业史

清代山西农业史清代山西农业史山西省地处华北平原以西(太行山之西)、黄河中下游之东、王屋山和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内)以北、蒙古的丰镇厅和清水河之南。
平均海拔800~1500米,称山西高原,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多(按乾隆二十七年统计)。
其自然地理条件,从整体上看不算优越:境内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普遍气温较低,并且北寒南暖,全年南北气温平均相差10℃多。
地表水资源不足,尤其是晋北一带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而且降雨量不多,旱多涝少(且雨量分布不均),不良的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租佃关系。
土地总面积为700.8万余顷,荒山荒地众多,约为654万顷,森林覆盖率不高,只有2万多顷的山地林,耕地面积也仅有53万余顷[1],农业生产空间欠广。
农田以旱地为主,水田很少,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
境内北中部产玉米、谷子、高粱、莜麦、荞麦等杂粮,其中太原县还可利用晋水育稻。
晋南以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及少量水稻。
一、生产条件与耕作习惯省内北部地区,人稀地多,农田面积稍广,中部人地比例较为适中,而南部则显得人多地狭,不足耕种。
但北部耕种条件不好,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且山地坡地居多,水土流失严重。
中部地区,虽然平地、二阴地居多,但水肥资源仍然不够,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南部一带,相对而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
综观全省,农业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晋南地方,农业生产搞得较好,晋中地区稍差些,北路农业则最为落后。
具体地讲,晋南的平阳府、蒲州府、绛州、解州一带,稼禾两年三熟,夏季收了春麦后,种一茬荞麦,或种冬麦,或歇休。
如种棉花,则一般为一年一熟。
故麦茬地可种花,或于花茬地种麦。
再如濒临黄河的临晋、芮城、永济等县,种麦之外,又往往中稻,收获颇佳。
割稻后立即翻耕,撒种菜籽,入冬可收油菜、芥菜等。
平、蒲地方,人口人口密度大,农户经营农田面积相对要小些,一般为30亩左右[2]。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1.商业旳发展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乡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构成旳商业网。
乾隆时期旳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 富“甲于天下”,有旳地段“地值寸金”。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旳漕船
清代苏州城西水畔戏台
请同学们欣赏乾隆南巡图,感受清朝旳繁华。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 经济旳发展
学习目的
1.清朝前期农业恢复和发展旳原因、 体现和影响;
2.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概况; 3.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旳原因及带 来旳影响。
面对这种情形,假如你是清朝统治者 你会怎么做?
一、农业生产旳恢复和发展
• 原因
• 清初旳统治者认 识到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是“国 之大计”,都十 分注重农业,大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1.手工业旳发展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清代景德镇瓷器
二、手工业和商业旳发展
1.手工业旳发展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旳手工业工场
清朝手工工场
特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实质 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旳关系。
题。
年代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 493 576 6 078 430 6 873 914 7 414 495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 变化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旳?
答:扩大。 大力推行开荒政策;人口旳迅速增长。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
康熙帝在位期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听政,十分勤谨;御门听政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
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A.强化君主集权B.清除权臣势力C.革新政治制度D.打造盛世局面2.(2024江苏徐州期末)康熙帝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
康熙帝此举()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3.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烦琐”。
这一规定()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B.提高了政务保密性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旨在提升行政效率4.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士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
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题组2疆域的奠定5.清朝大臣施琅劝告康熙皇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台湾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于是,康熙皇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发展海外贸易B.巩固东南海防C.实行闭关政策D.强化君主权力6.“前后藏所出租赋,悉归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收用。
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纳,应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以杜商卓特巴(指西藏地方官员)等侵渔之弊。
”根据材料可知驻藏大臣()A.与达赖和班禅地位平等B.监督西藏财政赋税使用C.掌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务D.拥有支配西藏税收权力7.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示意图。
清朝康乾盛世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发展?

清朝康乾盛世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农业土地的开垦明末清初时人类处于小冰期并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全球粮食作物产量普遍减少,有些地区甚至“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十亩之田只种一二亩”。
但是由于明代徐光启引进的新大陆高产作物甘薯的广泛种植,农作物的收成得到了保证,这段时间也成为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
而以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耕地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
康熙二十四年,全国共有耕地六亿亩,到乾隆帝去世,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
粮食产量增加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
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一年两熟。
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产粮食60多亿公斤。
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了。
北京郊区的菜农,利用“火室”、“地窖”等设备,在冬季栽培韭黄、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卖。
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
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
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
清朝粮食产量比明朝万历时期增长了一倍之多,全国粮食产量则增至2040亿斤。
当时随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于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当时的欧洲,粮食收获率居首位的英国也仅仅为10:1。
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还主要归因于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大力推广。
国富民穷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中国人一见使团丢掉一些死猪死鸡,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英国人的弃物。
而接到使团的残羹剩饭,对他们用过的茶叶,中国人总是贪婪地争抢,都要千恩万谢,然后煮水泡着喝。
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同时期的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
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郑正/马力/王兴平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
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其余人口数据均引自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其中雍正及以前的人口官方记载只有“丁”数,王育民将其乘以4得出人口数。
但是官方统计数据和比较公认的还是乾隆初中国人口始突破1亿。
人均耕地系由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口得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在康熙、雍正年间增长平缓,从乾隆时起直线上升,1亿、2亿、3亿,嘉庆、道光年间继其余势突破4亿,咸丰时嘎然而止。
与此同时,人均耕地则从7亩左右直线下降,从乾隆时起跌破3亩,至道光时降至2亩以下。
这岂非咄咄怪事?人口飙升至前此各朝峰值的近7倍,总耕地面积却从雍正时起的略超8亿亩后就跌落至7亿亩左右,并徘徊了约1个半世纪,直至光绪末回升至约8.5亿亩。
这个数值与汉、唐、明等统一王朝和人口峰值相对应时的耕地面积相差无几,比之耕地面积峰值甚至还远有不及。
(见表2)表2一些朝代的人口耕地及亩产朝代年份人口耕地人均耕地粮食播面资料来源( 公元) ( 百万) ( 百万亩) ( 亩) 亩产( kg)西汉 2 59.59 557 9.35 132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东汉 105 53.26 511 9.59 132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唐朝 755 52.91 666 12.6 167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明朝 1393 60.55 776 12.8 174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明朝1602 56.31 1059 18.8 —《神宗实录》卷379清朝 1753 183.68 678 3.69 184 乾隆《大清会典》清朝 1784 286.33 701 2.45 —乾《大清一统志》清朝1812 333.70 727 2.18 —嘉庆《大清会典》清朝1822 372.46 697 1.87 —《户部则例》清朝 1851 434.39 697 1.60 119 《户部则例》注:表中粮食播面亩产一栏数据系采自蓝勇著《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转引自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
汉唐明等统一王朝的人均耕地常在10亩以上,即便对应人口峰值时也接近10亩。
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的人均耕地与之相比实在不成比例。
即使考虑到亩产有所增加的因素,也依然构成不了所谓盛世的物质基础,解释不了乾隆时的人口飙升。
据吴慧的研究,清时的粮食亩产为184kg,播种面积一般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5%,复种率为110%,收获粮食的约70%用作口粮,而且粮食收获及储藏过程中要有约20%的损耗,考虑到原粮加工出品率只有50%至60%(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那么乾隆早期人均口粮尚可靠近200kg,晚期就只有100kg多一点,连半饱也不可能。
嘉庆往后则只有饿死一途了。
据另一些资料,粮食播面亩产还要低得多(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那就更难以解释乾隆盛世了。
因此,我们认为,上述有关清朝的耕地数据严重失实,不足为据,实在太小,近乎荒唐。
那么清朝中期的耕地面积究竟应该是多少?可能是多少呢?清朝耕地的粗略推算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史》中写道,清朝除东北外实有耕地已达12亿亩,“差不多易垦荒地已垦殆尽”(注: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和381页。
)。
据日本尾上悦三研究统计,中国在1840年时的总耕地为约14 亿亩(注:[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转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而且他1957 年的数据是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16.77亿亩相同的,也就是说他的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口径一致。
据清朝《户部例则》所载,道光二年(1822)到同治十二年(1873)耕地面积基本未变。
据严中平等编的资料(注: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57页,转引自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中国除东北、新疆、西藏外,其它各省耕地面积指数,如以同治十二年(1873)为100,则1893年为101,1913年仍为101,这半个世纪没有增加耕地面积。
根据杜修昌编著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从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我国耕地面积几乎没有什么增加。
民国建立至1949年期间,农田面积也基本未增,甚至还有所减少(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19和294、264、264、294、126、192、247页。
)。
那么1911年前后及1949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是多少呢?对此有不少学者研究过,结果大致相同,请见表3。
表31911年前后和1949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 亿亩)序号1911年前后1949年前后资料来源1 14.42 14.68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2 14.55 14.68 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手册》3 19.60 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4 13.60 [美]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展》5 14.5 16 [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转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6 14.68 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7 14.42 14.68 吴传均、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论,在始自乾隆终至道光这段时间随着人口飙升,耕地也有较大增长,咸丰以后耕地基本没有较大增加。
也就是说,道光年间的耕地面积约略等于宣统年间的数字,也即约略等于1949年的数字。
致于表中第3项1913年耕地数据19.60亿亩(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
),拟结合表5再讨论。
这种纵向比较的研究,我们还应继续延伸至20世纪80和90年代的今天。
我国今天的耕地总面积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权威数据罗列于表4。
表4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亿亩)时间耕地面积说明资料出处1994 14.21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1985 14.73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1983 14.9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1987 14.38 原注" 有待进《中国自然资源手册》一步调查核实"1985 14.5 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79 14.9 国家统计局《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997 约14 国家统计局《作物杂志》1993 14.27 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报》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约为14亿亩多,而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49年以来是“自洽的”,也是作为官方权威数据认可的。
解放后我国耕地从1949年的14.68 亿亩曾增加到1957年的16.77亿亩,达空前的最高峰,此后即呈递减趋势,直至1994年的14.21亿亩。
“从1949年到1993年,我国累计新增耕地64476万亩,累计减少耕地68645万亩,耕地面积净减少4169 万亩,也就是说,自1984年以来我国耕地总面积已经倒退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
据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略等于清道光时耕地面积。
那么14亿多亩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可靠呢?在1958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薛暮桥说:“我们甚至连地区面积的大小和耕作土地总数之类重大的农业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318页。
)。
表5示出了近年来采用卫星遥测以及土壤和土地普查得出的我国耕地面积。
表5卫星照片分析及耕地、土壤普查所得之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亿亩)时间耕地面积说明资料出处1994 19.95 耕地普查面积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1985 20.4 卫片以及土壤详查资料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1983 〉20 70年代资源卫星照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1994 20.46 调查耕地数《中国土地利用》1991 20.95 原农牧渔业部县级土地现状调查《中国国情大辞典》1984 21.5 农委、计委使用数《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86 21.1 汇总数《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79 22.6 美国人造卫星遥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997 19.5 原说明" 实际数" 《作物杂志》这组数据系得自卫星照片分析以及耕地和土壤普查,显然应更为科学和可靠,而且采用两种方法手段获得之数据的高度一致也很说明问题。
前面表3中第3项引自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据1913年调查,全国各省受各种灾害的面积达六亿五千三百四十七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