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硕果累累

合集下载

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管窥该校材料学科近22年来的发展-最新文档

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管窥该校材料学科近22年来的发展-最新文档

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管窥该校材料学科近22年来的发展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3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余年来,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

目前正致力于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1977年,钱学森提出,国防科技大学要有自己特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属国防尖端科技需要的材料,如复合材料,是尖端发展方向,我们就办,当仁不让,拼老命也要干。

1978年,他在提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应该包括7个方面时,在第五方面专门谈到各种材料工艺,还有材料科学里面的尖端。

从那以后,材料科学在国防科技大学始终健康发展,其轨迹可以透过《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窥见一斑。

笔者通过网上浏览1993-2014年区间的《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分类的论文进行了归纳分析,试图感受该学科的发展,捕捉其研究方向和成果,并判断其学术活跃程度等。

1 论文彰显材料学科的学术特色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向1.2 陶瓷先驱体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方向此外,在金属基复合材料方向也有相当进展。

1.3 实用研究也有展露材料学科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开展实用研究。

不仅军事实用研究的论文有发表,在民用方面诸如列车机车整体头罩、兆瓦级风机叶片等也有丰硕成果。

1.4 其他研究方向也有进展诸如耐高温金属热结构与工艺方向、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方向、光电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含能材料与内绝热材料方向等等。

1.5 新颖词汇更受关注1.6 其他栏目中尚有与材料学科交叉的论文2 论文被关注度较高以2015年2月4日为截点,统计材料学科论文点击率和被下载次数,点击率500次以上的论文列表如下(表1)。

如果将点击率和被下载次数视作被关注度,最高者相当于学报全部论文两个最高数字的中游水平,分别为45.18%(788/1744)和49.62%(998/2011)。

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发展现状介绍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武器发射系统的技术和工程应用。

本文将对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科背景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发展受到军事技术进步和军事需求的推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武器发射系统在军事作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此,人才培养和研究方向的发展成为了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关键目标。

专业培养目前,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在国防科技大学设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

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武器发射系统的设计、研制和管理能力,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则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培养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射控技术:研究武器发射系统中的电路传输、信号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以保证武器的准确命中目标。

-装药与推进技术:研究和开发新型火药、推进剂等装药技术,以提高武器的射程和性能。

- 发射系统设计:研究和设计新型武器发射系统,提高武器的适应性和作战效能。

- 发射性能评估:评估武器发射系统的性能和效果,为研发新型武器系统提供依据。

学术研究成果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例如,针对射控技术,学者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射控系统设计方法,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率。

在装药与推进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提高了武器的射程和性能。

此外,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学者还在发射系统设计和发射性能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挑战与展望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变化,武器发射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要求专业人才及时跟进和更新知识。

其次,国内外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要想在国际军事领域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需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宽技术应用范围。

同时,加强与军队和军工企业的合作,实践创新成果,促进专业发展和军事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防科技大学将招收780名军人硕士研究生

国防科技大学将招收780名军人硕士研究生

国防科技大学将招收780名军人硕士研究生2023年,国防科技大学宣布将招收780名军人硕士研究生,这是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中国军队的科技实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军事挑战。

国防科技大学是中国最主要的军事科技研究机构之一,以其卓越的质量和深厚的科研实力著称于世。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它的目标在于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培养高级军事人才,提升中国军队的科技实力和整体素质。

这次宣布招收780名军人硕士研究生的计划,旨在提高中国军队的科技实力,以适应未来的军事挑战。

军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能够为中国军队提供拥有先进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同时,这也能够让军事人员领先于其他学生和企业专家,获得最新的技术,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国家安全和防卫事务中的作用。

这项计划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是让军人能够更好地利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经验。

军队中的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同时它们也需要与现代的科技技术联系起来。

通过参与硕士研究生项目,军人能够将他们的现场知识、操作经验、以及对军队能力需求的了解与前沿科技融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实现在实战中使用科技的目标。

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课程涵盖了各种学科,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等,它为军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支持军队现代化的改革,包括提高自动化水平,开发新型驱动技术,以及发展更加强大和稳定的通信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项计划,军队的数量将获得极大的增加和壮大。

在招生过程中,国防科技大学将优先考虑那些在现场体系中表现良好、拥有领导和指挥经验的军官和士兵。

这些人拥有实践经验和对军队的了解,将有助于加强这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这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与士气。

最后,这项计划代表了中国军队和国防科技大学之间伟大的合作,两方互相促进,互相配合,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

在未来几年内,我们有理由相信,军人硕士研究生计划将会着重发挥这种理念,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工具和更优秀的人才,好让它能够在全球的军事舞台上更好地发挥和施展自己的特点和实力。

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学术能力卓越的高层次人才。

该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

下面将从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培养目标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系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培养环节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设有严格的培养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学术课程学习: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修习一定数量的学术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学术基础和专业素养。

这些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

2. 科研实践: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并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通过科研实践,学生将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

3. 学术交流: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

通过与他人的学术交流,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

4. 团队合作:研究生需要在科研项目中与导师和其他研究生进行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将培养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5. 学位论文:研究生需要在培养期末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

学位论文是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培养方式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方案采取了多种培养方式:1. 导师制度:每位研究生都会有一名导师进行指导和管理。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并提供必要的学术资源和支持。

2. 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学院的教授和专家组成,负责对研究生的培养进行监督和评估。

学术委员会通过定期的学术评议和学术报告评审,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进行指导和评价。

国防科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防科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防科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防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科研、工程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 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3. 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实践环节
4. 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攻防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能够从事高端科研和发展信息安全技术的领先人才。

2. 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3. 课程设置:学科前沿课程、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实践环节
4. 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密码学、量子信息安全、生物信息安全
此外,国防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生教育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都会组织举办多种科技创新竞赛,并为学生成立科技学术团体和创业创新平台。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72—413班吴鸿毅我从1961年参军入伍到哈军工,到1991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转业到天津,整整30年,30年来学校对我的教养和锤炼永生难忘。

哈军工走过的路是坎坷的,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哈军工历经磨难,他的名字消失了,但哈军工的军魂是赶不走的。

最难忘的是70年搬迁到长沙,长沙工学院的历史阶段。

军工人在那里耕耘着荒芜的土地,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永恒的忠诚贡献出一大批成果,这个历史阶段奠定了重返军队序列的国防科技大学发展壮大的基础。

当时长沙工学院研究所(哈军工时的六系,现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被安排在长沙郊区马坡岭的农机校里,条件十分简陋。

虽然有鱼塘,有竹林,有果树,有山坡地,一片江南乡村景象,但房屋少且大多残破。

一间教室用木板间壁成三间,住三户教师,我和齐治昌(后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陆定远三户住在二楼的这样的屋里,深夜齐治昌家人小声说话我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因为间壁墙并没有隔到顶。

慈云桂所长,刘月庭政委都和我们一起住在马坡岭。

教师们在这里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军用数字指挥仪、百万次大型机的研制和亿次机的予研。

(注意那时是1970年)慈云桂院士、周兴铭院士、陈火旺院士和卢锡城院士等一大批计算机专家,都在马坡岭艰苦奋斗多年,“科技攻关先锋”的荣誉称号就建立在这个奉献、求实的基础上。

国防科技大学是一座科技城,同时又是一块丰润的沃土。

早于全国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之前,长沙工学院就在马坡岭招收了第一批部队学员,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后来工作在远洋测量船上。

随后连续不断地招收了工农兵学员。

张文峰副校长、高勇部长经常深入学员队,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位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哈军工老干部,在成立国防科技大学上功不可没。

)77年全国恢复高考,学校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支有较好知识结构和合理的年龄档次的教师队伍,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比兄弟院校早了好几年。

邹鹏(国防科大副教育长)、杨学军(银河机第三代总设计师、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志英(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廖湘科(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等就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都辛勤工作在关键岗位上。

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记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王广

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记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王广

创新之路64 科学中国人 2023年7月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记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王广 李明丽 黄雪霜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则由原子和分子构成。

如果将世界比作一座“乐高城市”,原子和分子就是一个个的小积木砖块,将其按照不同的方式或规律设计和组装,就能搭建出城市中具有各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建筑”。

可以说,人们只要掌握了原子制造和物性调控技术,就拥有了从根本上构筑和改造未来世界的强大能力。

缘于潜心穷物究理、探索自然规律的强烈兴趣,也因为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的赤子之心,王广始终聚焦凝聚态物理和信息物理前沿领域,致力于在原子尺度上调控低维量子材料的新奇物性,研制高速度、低能耗纳米信息器件,服务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于新一代侦查预警和光电对抗等国防关键技术。

他的选择,始终面向努力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需求。

春来潮涌东风劲, 扬帆起航正当时2005年,王广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在薛其坤院士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他求学期间,正值国际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快速发展和风起云涌之际:二维原子晶体——石墨烯横空出世,其具有众多独特的电、光、力、热等方面的优异性能,一经发现就迅速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前沿热点并引发研究热潮;物理学家预言和发现的拓扑绝缘体等全新拓扑物质态,能产生很多新奇的量子效应和电磁性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迁移无耗散输运,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尽管这些新型量子材料具有很多优异性能,但要实现高质量材料的原子制造、物性调控和应用,仍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大部分拓扑绝缘体单晶样品缺陷密度高而且掺杂严重,掩盖了其表面态和狄拉克费米子的新奇物性,严重阻碍器件应用。

面对这一困境,在薛其坤院士带领下,王广和研究团队成员秉持迎难而上、矢志攻关的信念,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等联合技术,针对拓扑绝缘体薄膜生长和拓扑物态能带调控、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增强非常规超导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我的心愿作文考入国防科技大学500字

我的心愿作文考入国防科技大学500字

我的心愿作文考入国防科技大学5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的心愿作文考入国防科技大学500字篇1我的心愿作文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您好,我叫小明,今年10岁,就读于xx小学四年级。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能够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梦想呢?这得从我爷爷说起。

我爷爷以前是一名军人,曾在部队服役多年。

小时候,他常给我讲一些军旅生涯的趣事,让我对军人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记得有一次,爷爷给我讲了一个他年轻时英勇作战的故事。

那是在一次作战行动中,他所在的部队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

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爷爷临危不惧,果断指挥全体官兵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最终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听着爷爷娓娓道来,我被他的英勇无畏和高超的指挥才能深深折服。

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将来也要像爷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爷爷的影响,我对国防科技大学的向往,也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不开。

从小我就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总能吸引我全神贯注地去了解和学习。

我常常会拿出从网上查到的一些资料,仔细研读上面介绍的各种尖端武器装备的工作原理。

我发现,很多武器装备都运用了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例如激光技术、雷达技术、电磁技术等等,让我对国防科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军事理工科院校,国防科技大学一直是我向往的梦校。

我坚信,只有在那里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科技人才,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虽然现在我还是一名小小学生,但我会从现在开始就为将来踏入国防科技大学的大门而努力奋斗。

我会刻苦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争取在将来的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实现国防科技大学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老师、同学们,这就是我内心的一个梦想。

虽然现在看起来很遥远,但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一定能够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硕果累累
1月,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公布,该校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中有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

在参评的16个一级
学科中,有15个进入本学科全国前30%。

3月,国际最新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公布,在全球物理学领
域近8万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该校物理学科进入ESI前1%。

厚重的成果背后,是该校强大的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方阵。

顶层设计:对接军队人才迫切需求2014考研大纲解析>>
盛夏时节,又一批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完成学业,走向三军演兵场。

“目前学校拥有多种学位授予权,多规格、多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格局,有效满足了部队建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该校研究生院院长王振国说。

翻开该校研究生课程目录,“联合作战”赫然在目,这是该校瞄准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新开设的一批军事理论必修课。

以此为基础,学校还设置了相关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科目,开展联合作
战想定作业、案例分析、兵棋推演、计算机作战模拟等实践性教学
活动。

“学校基本上每5年修订一次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执行情况每年度动态调整。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维平说,既保持军队特色,又
瞄准国际一流,既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强调军事人
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这是该校进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学科建设:覆盖国防科技关键技术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该校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努力构建一流的学
科专业体系。

为此,该校抓住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院校行
列的历史机遇,紧扣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统筹全校力量谋划
学科布局,对学科专业进行战略性优化重组。

近年来,该校又新增
了“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紧贴军队
信息化建设设置了装备保障信息化、军事训练技术等一批学科方向。

盘点该校的学科建设成果,该校工程硕、博士专业学位已覆盖国防关键技术及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15个领域,成为专业学位教育规
模最大、类型最多的军队院校。

去年,该校被教育部(微博)评为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一流的学科专业,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沃土。

该校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占全军院校的23%,位于全国“985工程”高校
前列。

创新平台:让每个人有课题出成果
6月17日,该校自主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跃上
世界超算之巅,“中国速度”又一次震惊世界。

鲜为人知的是,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研制队伍中,研究生占了近60%。

2012年5月,该校以在读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研制并成
功发射我国首颗单板纳星“天拓一号”。

奇迹的背后,是该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依托重大科研课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搭建高端创新平台,建成了6个学科综合实验中心、1个研究生
创新基地和3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平台,论证建设了47门综
合实验课程。

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每年分别选择30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分3年资助相应研究经费,鼓励他们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先后有
540多名研究生获得创新基金资助。

推行“优秀硕士生强化培养计划”“博士生跨学科联合培养计划”,促进学科前沿探索和交叉创新,让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
重点科研项目攻关。

博士生周朴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某重点项目研究,在光电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读博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SCI
收录27篇、EI收录50篇、ISTP收录2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5年中,该校博士生共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234项,专利
120项。

博士生中每20人就有一人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每5人
就有一人获得过省部级科技奖励,每10人就有1人获得过专利。

质量管理:让每张文凭都货真价实
这是国防科大校园内人人皆知的两则故事——
一位硕博连读研究生,因选修课程的一次失误,未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课程学习要求,被转为按硕士研究生毕业;一篇博士学位论文
在湖南省论文评比中评为D级,其导师按规定下岗。

耐人寻味的是,省里聘请的7名评委中,有5名来自国防科大。

一组数字让人惊讶:2006年以来,该校共有219名硕士、524名博士或结业或被淘汰,10多名导师被取消上岗资格。

“不让一张文凭掺水,不让一个学位掺假。

”为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该校建立了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以及校内校、院两级评
阅制度,从机制上确保了评阅结果公正性和真实性,并规定学位论
文抽检评估中成绩较差的,其导师停止招生1年,1年后重新申请
上岗资格,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同意后方可上岗招生。

该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刘晓元介绍说,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逐步构建起了培养目标清晰、军事特色鲜明、质量控制到位、
课程要求明确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