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特色2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摘要:一、青铜器的定义与分类二、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三、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与特点四、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五、青铜器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正文:青铜器,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古代工艺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地位举足轻重,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备受瞩目。
从夏商周时期到汉代,青铜器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长达千年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其现代传承与创新。
一、青铜器的定义与分类青铜器,又称铜器,是指以铜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经过铸造、雕刻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器物。
根据用途和形制的不同,青铜器可分为饪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祭器等。
在古代,青铜器不仅是生活实用品,还是礼制象征、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二、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青铜器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夏商周时期的神秘纹饰、雄浑大气,到汉代的精细繁复、典雅庄重,青铜器见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变迁。
作为古代工艺的瑰宝,青铜器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与特点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上。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雄浑大气、神秘诡异著称,纹饰多为兽面、云雷、夔龙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汉代青铜器则以典雅庄重、精致细腻见长,纹饰多为吉祥图案、动物形象等。
此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独具特色,如失蜡法、范铸法等,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水平。
四、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青铜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古代,青铜器与礼制、宗教、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
商代青铜器上的甲骨文,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字、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青铜器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青铜器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在当代,青铜器这一传统工艺品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方面,我国致力于青铜器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本文将从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器型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西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铸造工艺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包括铸模、熔炼、浇铸和后续加工等环节。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掌握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首先是铸模的制作,工匠们使用泥土或蜡烛等材料,在模具上雕刻出精美的纹饰和图案。
然后是熔炼,将铜、锡等金属原料放入熔炉中进行熔化,形成合金液态。
接着是浇铸,将熔化的合金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铸模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成型的青铜器。
最后是后续加工,包括打磨、打磨、打磨等工序,使青铜器表面光滑细腻,纹饰清晰。
二、器型特点西周青铜器的器型多样,包括鼎、壶、爵、觚、簋等多种类型。
其中,鼎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
鼎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重要礼器,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
西周时期的鼎多为三足两耳,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精美。
除了鼎之外,壶、爵等器型也是西周青铜器中常见的形制,它们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在纹饰上也各具千秋。
三、发展历程西周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的西周青铜器延续了商代青铜器的传统,器型简单朴实,纹饰以几何纹为主。
中期的西周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上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繁复化的趋势,工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晚期的西周青铜器则达到了巅峰,器型更加丰富多样,纹饰更加精美繁复,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西周青铜器在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成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时期。
总之,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精湛,器型特点鲜明,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青铜器的工艺特点

西汉青铜器的工艺特点介绍如下: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青铜器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
西汉青铜器的工艺特点是吸收了前代的制作技艺,又具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
其工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湛的铸造技术
铸造技术是西汉青铜器制作的核心,西汉时期铜质原料丰富,铸造技术高超,有些器型极其复杂,如瓮、钟等,不仅造型生动并富有创新特点,而且铸造工艺精湛,形成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象形拓片。
所以,西汉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无疑是古代铜器技艺的高峰之一。
二、独具特色的造型设计
西汉青铜器的造型设计奉行"日用为本"的原则,日常生活用品是主流。
石器、陶器等原材料的形式也常常被用作青铜器的设计图样,同时灵活使用各种图案、阴刻、浮雕等纹饰,使其在装饰造型方面大步进步。
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西汉青铜器充分表现出根植于汉族文化的民族文化特色,它既传承了古代祭祀文化及礼仪制度,又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观念及审美情趣。
例如,钟鼎器型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
四、色彩独特的表面处理
西汉青铜器制作过程中还注意表面的处理,铜绿、银白、金黄等不同的色彩都展现在器物的表面上,丰富了其装饰效果。
其中,常常用涂抹法来表现表面色彩,许多器物都采用了复杂的多层涂抹工艺,使铜器色彩更加绚丽,充满异域情趣。
总的来说,西汉青铜器在造型和工艺方面都表现了非凡的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也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器发展到秦汉以后,地位就显得没有商周时期重要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特色也相对地减弱下来,这是因为铁器普遍使用后,铁制工具和武器逐渐代替铜制工具和武器。
又由干礼制的不断衰落以及漆器和瓷器的发展,青铜器也逐渐被漆器、瓷器所取代。
尽管如此,青铜制品在秦汉以后仍被生产,不过它巳经完全转变到日常生活用器上去了。
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一些器物做得十分美观精致,但出有许多铜器是素面厚胎。
铜制品种类主要有鼎、壶、洗、铜镜、带钩、玺印、符节、货币、斗、熨斗、博山炉、灯等。
此时的圆形壶称为钟,万形壶则称为钫。
器铭文内容都很简里,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铜器的作坊名称以及铜镜和铜洗上面的舌语等。
秦汉青铜器艺术是秦汉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历程中最后的闪光点。
这个时代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青铜艺术品,其中不少都被誉为中国雕塑史和工艺史上的经典之作。
秦汉青铜雕塑较前代有重大突破,大型独立性圆雕层出不穷,雕塑语言简洁畅达,风格质朴大气,生动传神。
各种青铜器具,如器皿,兵器,车马器,镜,灯,熏炉等器在战国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器物造型巧致,工艺精湛,风格或富丽华美,或简朴素雅。
还有一些青铜作品如博山炉,羽人,摇钱树,棺饰铜牌等,不仅工艺高超,形式精进,同时还蕴涵着深邃的思想观念。
两汉时期的青铜器两汉时代的青铜铸造业,已与青铜时代的高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业在器物的性质、种类、形制、工艺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上有了根本的不同,在更多方面是沿袭战国和秦的特点。
1、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本状况两汉时代铁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代替了同类的青铜制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器如釜、镜等,也出现了铁制的。
漆器与陶器的发展,也逐步取代了青铜器,故两汉时代的青铜器与商周青铜器相比,大大逊色了,但从遗留下来的两汉时代的大量青铜遗物和近年考古发现的有关冶铸遗址看,这时仍较大量的进行生产,而且青铜铸造业的某些方面的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不过生产的物品已完全转到日常生活用器上来了。
楚国青铜器特点

楚国青铜器特点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寄寓深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楚国青铜器的特点。
一、制作工艺精湛楚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中国青铜器文化中被视为独树一帜。
楚国青铜器技艺熟练,细致入微,纹饰繁复,铜体润泽,布局严谨,形制优美,其工艺之高超,成为中国青铜器的一级代表。
在炼铜技术上,楚国人以塑土节水法为主,没有采用日炉法,因此楚国铜器的铜纯度较高。
在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楚国铜匠一般采用挤出线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各种图案、纹饰等一次呈现在铜器上,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从而形成了楚国青铜器别具一格的制作风格。
二、造型优美楚国青铜器的造型以泛舟形、縠伏形、蟾酥形、钮鼓形等方式为主,追求的是造型的变化性与独特性,并在其中增强了一种可供视觉感受的艺术美感。
造型的复杂性,让楚国青铜器不但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同时能够让人们从形体中寻找到一种特殊的美感。
此外,楚国青铜器的造型充满了象征性的意味,通过线条、比例、曲线等多种视觉元素,将人物、动物等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效果。
例如,楚剑上的圆环、花饰、骆马纹样等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楚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纹饰华丽楚国青铜器以纹饰丰富、尺寸细密为特点。
其纹饰复杂精美,内容丰富,包含了楚国自身民族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方方面面的元素,展现了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楚国青铜器的纹饰包含了各种图案和形象,如楚国典型的龙纹、螭首、貔貅等动物形象,以及花卉、几何图案、铭刻文字、太极、太阳神纹等各种移民技巧。
纹饰的丰富性,让楚国青铜器成为了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承的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四、寓意深远楚国青铜器寄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和艺术方面的多重意义。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楚国青铜器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不仅是楚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既是文物,也是艺术,更是科技。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青铜器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顶峰。
那么,西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制作工艺1.铸造工艺青铜器的制造主要采用铸造工艺,其具体步骤分为四个。
第一步是用泥土或黏土做成模型,用刀刻出器物的形状和装饰纹样。
第二步是用细沙、稻草等物质制成的复合模,再用泥土包裹,晾干,将泥土烘干成模具。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比单用泥土模具保持形状更好,制品更精美。
第三步是熔铜。
这时需要熬液、冶铜、制锭等步骤。
熬液即将铜煮沸,熔铜用的是“青铜”(铜和锡的合金),其中铜要多于锡。
在熔铜的同时,加入少量的氧化铜或铁来去除灰烬。
在冶铜中需要用到炉子和风口,以便使熔铜的温度保持稳定。
而制锭则是用铡刀将熔铜深入水池,冷却成锭状。
制成锭的铜可以买来,也可以自己熔制。
第四步是铸造。
将模型放到熔铜池边,倒入青铜液。
待灌铜浇进模型时,旁边的工匠要用木棍推顶,以使得青铜液迅速而充分地进入模型中。
待青铜浇入模型后,放冷却,取下铸模,待制品自然冷却后,打磨、抛光等,进行后续处理。
2.鎏金镀银工艺另外,西周时期也流行一种鎏金、镀银的加工工艺。
这种加工方式通常在青铜器表面加以一层金、银等贵金属,使得器物更富银光和贵气。
金、银层一般选用纯金、纯银,或者金银合金(约80%的金和20%的银的比例)进行鎏金和镀银。
清洗、调制等工序非常复杂,需要严格控制进度和技巧,但这种镀金银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青铜器。
二、精湛工艺达到的高地生产出来的青铜器,无论是外形艺术性、工艺品质,还是功能性,都达到了当时人类的极限。
青铜器从此成为中国文明和金属冶炼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形状从造型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具有大气、稳重、豪华的特点,很少具有严谨和精细的特色。
这是因为刻画人物造型是一种非常考验艺术才能和视觉体验的难题。
西周时期的工匠们主要处理了基础形状和表面印花的设计,而人物造型则很少出现。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先秦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先秦时期中国艺术和工艺水平的最高成就。
青铜器在当时不仅是实用的祭祀用品,还是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功能逐渐淡化,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却得以延续,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的艺术特点青铜器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用工艺品,不仅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中,还是表达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先秦青铜器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造型优美:先秦青铜器在外形设计上常常采用动植物纹样,栩栩如生。
这些纹样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设计,形态优美,富有韵律感,展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二、工艺精湛:先秦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浇铸、打磨、雕刻等多道工艺。
其技艺精湛,工序复杂,每件青铜器都经历了匠人的精心设计与打造,散发出高度的艺术价值。
三、文化内涵丰富:青铜器在先秦时期不仅是实用工艺品,更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意义。
器身上的铭文和纹饰往往代表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古代青铜器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得到了新的运用,成为了时尚和高雅的装饰元素。
现代装饰设计师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的复原和创新,将其融入到现代家居装饰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文化和艺术的气息。
一、青铜器文化墙面装饰在现代的建筑装饰中,青铜器常常被用来作为墙面装饰元素。
青铜器的立体感和纹饰独特性,使其成为墙面装饰的独特亮点,不仅能够装饰环境,还可以为空间增添一份历史的沉淀和神秘感。
二、青铜器摆件在家居装饰中,青铜器的小型摆件常常被用来作为装饰性陈设品摆放在客厅、书房等空间,其古朴的造型和艺术性赋予了家居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可以通过摆件的不同搭配和摆放,使得家居更加具有个性和魅力。
三、青铜器家具装饰现代家具设计中,设计师们也将青铜器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家具的设计中,使得家具在实用的也具有了一种传统和文化的氛围。
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总结

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总结d o c(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2010-2011年学年(下期)内容总结1、根据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将人类生活的时代划分为:石器时代、陶瓷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人工合成材料时代。
2、新材料是指新近研制成功或正在研制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加优异的特性和功能,能够满足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一类材料。
3、复合材料是由二种以上化学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4、复合材料的特点是性能比组成的材料优越,改善或克服组成材料弱点,能按零件结构和受力情况合理的进行最佳性能设计,创造单一材料不具备的双重或多重功能,或在不同时间或条件下发挥不同的功能。
5、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00nm之间的超细微粒.6、青铜—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7、陶范是以泥作造型材料,经自然干燥脱水,不经过人工焙烧或仅用低温烘烤而制作的范。
8、青铜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
9、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青铜艺术品比较:中国青铜艺术品更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首先是数量大,从汉代出土的青铜艺术品至今,仅刻铸有铭文青铜艺术品就已发现万件以上,这只占青铜器总量的少部分。
众多的青铜器令人目不暇接,真有眼花缭乱之感。
中国青铜艺术品造型丰富,种类繁多。
其次是质量很高。
10、青铜的起源是从天然金属开始,在制陶技术的影响下,具备了冶铸技术的三大要素,即找矿、造型、熔炼,形成初期“偶然青铜”进入到有意识、人为配方的青铜冶铸时代。
11、中国古代青铜的起源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受陶器的熏陶而产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当地资源条件不同,有青铜、红铜、黄铜。
12、青铜的发展时期:青铜的萌生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初);青铜的成熟时期(商中期---西周初);青铜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春秋战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
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
•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
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
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 使用
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 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 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 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 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 的智慧。
虎纹(西周中期四虎钟)
牛纹(商代晚期)
蟾蜍纹(商代晚期)
象纹(西周早期)
鱼纹(春秋早期)
鹿纹(西周中期)
龟纹(商代晚期) 蜗身兽纹(西周早期)
蛇纹(西周早期)
长鼻兽纹(春秋晚期) 蝉纹(商代晚期)
各种虎纹
各种虎纹
各种蛇纹
兽体变形纹
兽体变形纹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 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这些 动物的头部被省略了,体躯也随着图案 而变形。它们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 鸟兽合体纹、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 波曲纹、鳞纹、蕉叶纹、鱼翅纹等。
• 斜条纹 就是弦纹作45度排列,大多饰于分档鼎及鬲 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二里冈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 云雷纹 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
的凹旋线条是雷纹。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 主纹出现的。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 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乌纹的空 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 用。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 种云雷纹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 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已用金银片镶嵌 非常华贵。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 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 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 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 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 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 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 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 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 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 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一些典型的龙纹
爬行龙纹(西周早期龙纹簋)
•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具有明显不同的形制。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 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 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说 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 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 具艺术价值。(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形制的思考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与彩陶的形制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青铜礼器大略经过了1500年以上的历史变迁, 由于历史、礼制、习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每—类 青铜器在形制上亦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青 铜器的形制变化规律,对青铜器的鉴别很有帮助。 •青铜器的形制与统治者的身份地位有密切的联系。
• 连珠纹 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旧称圈带纹。这是青铜器中 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已有实体的连珠纹,有作单行或双行排列, 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 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上下栏作 为次要的纹饰。
• 弦纹
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 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 多数的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 直条纹 是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 多大变化。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 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 横条纹 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 凹陷的槽,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也有腹上部间 以其它纹饰的。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 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 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 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 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一些典型的凤鸟纹
多齿冠凤纹(西周早期)
长冠凤纹(商晚期)
花冠凤纹(西周中期)
长颈鹿角鸟纹(商晚期)
枭纹(商代晚期) 弯角鸟纹(西周早期期)
雁纹(春秋晚期)
尖角鸟纹(商代晚期)
动物纹
动物在我国早已开始饲养,马、牛、羊、鸡、 犬、猪是著名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象、 鹿、犀、虎、兔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 身兽,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 蟾蜍等不能独立.无所归属,皆列入动物纹。这 些动物在青铜器上大多有类似的形象,属于这些 动物的正面形象已归入兽面纹的各种角型,但动 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在构图上不能列入兽面纹, 应该作为动物纹、则动物纹包括虎纹、牛纹、象 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 纹、鱼纹、蝉纹等。
•静中寓动
•背离规则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广大的北方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 大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他们不仅为发展畜牧经济付 出了艰辛劳动,而且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我国 北方长城沿线,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曾出土了大量的以动 物纹为特征的青铜艺术品,人们通常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 铜器”,它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具有这 种艺术特征的器物,不仅有种类繁多的装饰品,还有不少日 常生活实用器。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鄂尔 多斯式青铜器流散到国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动物纹为装 饰的优美造型,驰誉世界,为许多美术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 所珍藏。
• 钩连雷纹 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
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 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 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 三角雷纹 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
凤鸟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凤鸟纹的特 征比较形象。最早的凤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 良诸文化出土的玉器上已有明确的凤鸟纹。 凤与龙齐名,都是古代的祥瑞动物,在“四灵” 中,龙和鱼源自爬行动物,麒麟源自兽类,凤凰则 源自鸟类。从古代岩画、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器 物上保存了大量的凤凰史料和艺术造型。在这些凤 凰身上,有孔雀的影子,有鹰、鸮的特征且与鸡、 雁、鸭也有联系。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 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 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 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 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 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有所不同。
第二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三大艺术要素
形制
纹饰
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 形表现,直接对应青铜器的造型艺 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青铜器物应用面广、流传时间很长、 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天 生的对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中国古 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彩。从青铜 器的造型能看出我们祖先卓越的审 美想象能力和巨大的创造能力。
交体龙纹(战国早期交鱼龙纹壶)
卷体龙纹(西周晚期鱼龙纹盘)
双体龙纹(西周早期)
两头龙纹(西周早期)
蟠虺(hu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 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 行于春秋战国。
蟠螭(chī)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 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 张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 秋战国。
青铜器上的龙纹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 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 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 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 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 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 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 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 美的基本规律: •平衡对称 •单纯多样 •刚柔相济
尽管青铜器艺术家在青铜器形 制的设计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 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 就是和谐。和谐是抽象形式美的最 高追求、是诸种互不相向的因素的 协调一致。尽管有些青铜器的造型 比较简单.有些较为复杂,但凡是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器皿的造型, 在总体上都能见出和谐。
于祭祀祖先神灵有关,也与图腾崇拜有关。纹饰内容有时同 器物用途有很大关系。祭祀场面的肃穆,观念上对神灵的尊 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今人看去有怵目惊心之感。)
•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 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从神秘、威严 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在西汉后期或东汉时,铜器表面往往不用纹饰,称之 为素面。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