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

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随堂练习】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据此完成第1~2题。

1.北京东城区作为一个区域( C )

A.其边界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与区域外部没有联系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崇文区原为乡村地域,并入东城区后成为了城镇地域

B.西城区没有区域特点,所以并入了宣武区

C.崇文区与东城区之间没有差异,所以并入了东城区

D.东城区、西城区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省区在10年间( D )

A.第一产业比重加大

B.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缩小 D.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4.该省区最可能是( C )

A.吉林 B.青海 C.广东 D.山西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5~6题。

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D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阅读材料并完成7~8题。

7.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D )

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 C )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 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 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索马里部分地区的确存在饥荒,而且正在蔓延。”这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洛杉矶时报》撰写的《索马里饥荒》的第一段文字。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并完成9~10题。

9.索马里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的阶段( A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B.工业化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D.城市化加速推进10.下列地理事象符合索马里的是( A )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11.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处于区域发展阶段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 )

A.高科技 B.劳动力 C.资源 D.能源

12.图中A、B、C三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

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

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C )

A.A—B—C B.B—C—A

C.C—A—B D.B—A—C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预习】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在下图中,用规定的图例画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写出各个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市区的名称)

东部经济地带:沿海12省区:(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经济地带:9个省区:

西部经济地带:10个省区:

2、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时: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I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全方位 空开始: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

)

再向 中西部 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三、西部大开发范围及意义

1、范围:10+2+3

①属于西部地带10个省区;

②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和东部

地带的广西两个自治区。

③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

延边3个自治州 (在右图上

用斜线画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条件:①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②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3、措施: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③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对外开放;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4、意义: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②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堂练习】

1.下列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 D )

A.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成都、武汉、南昌

C.沈阳、太原、西安 D.昆明、长沙、福州

2.西部地带经济发展的优势有( C )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便利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技术水平较高

读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回答3~5题。

3.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D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内陆省会城市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

相比不是利用了( D )

A.交通便利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

5.下列既属于沿边省区的省会(首府),又属于特大城市的一组是( B )

A.乌鲁木齐、拉萨、昆明 B.哈尔滨、长春、兰州、乌鲁木齐

C.沈阳、长春、呼和浩特、昆明 D.长春、银川、昆明、兰州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完成6~7题。

6.划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主要依据是( C )

A.经济发展速度 B.经济结构

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

7.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一致的是( D )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8题。

8.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自主预习】

一、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

2、三条线路及其优劣:

①、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优点: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低;

缺点: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

②、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长江三峡水库调水,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

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③、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黄河上游。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优点:水质最好,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

缺点: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需水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止因

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

盐渍化

中线工程移民任务大;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西线工程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

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

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二、西气东输的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线路:

①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②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等省。

③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要穿越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太湖平原等地形区。

2、意义:

(1)对资源调出区: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②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对资源调入区:①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②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3、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输气管道经

过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要求在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

三、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①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②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

③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

2、线路:

北通道: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省区) 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 (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西通道: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作为补充。

3、意义:

①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②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

展。

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④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⑤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

四、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原因:①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②开拓市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产业转移规律: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3、我国的产业转移

A、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沿海向内地: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台湾向大陆: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B、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随堂练习】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 B )

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B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 )

A.火电、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4.西电东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5.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D.该管线两次穿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6~7题。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

6.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7.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C )

①为资金②为技术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B.当前世界各国的技术、资本、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C.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显得越来越“小”

D.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不受益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自主预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分类: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气候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大风频繁

④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2、人为原因:

①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导致草原破坏,沙漠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覆盖

率低;

②人为: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

※南方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人口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作用强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主要危害:森林、草场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自然灾害(鼠害、虫灾、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防治措施:①营造防护林(如“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设置沙障。【随堂练习】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8年》)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罗布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退耕还草③盲目修建水库④掘堤引水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导致罗布泊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风蚀 B.风积 C.水蚀D.水积

3.目前,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罗布泊周围的胡杨林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C.过度取水 D.地下水位下降

4.为减缓该地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______方针( A )

①封沙禁牧②预防为主③防治结合④综合治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发菜贴于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得名“发菜”,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营养价值并不很高。但因发菜与“发财”谐音,迎合了部分食客的心理,造成发菜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挖取发菜时,需要连牧草草根一并挖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单在内蒙古因采挖发菜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已经相当于两个香港,使之成为荒漠化的一个重灾区。据此完成5~6题。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除了挖取发菜外,还有( D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樵采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关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C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完成7~8题。

7.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B )

A.正相关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8.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D )

A.地形B.降水

C.风力D.洋流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自主预习】

一、湿地的概念与作用

1、湿地的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水库、稻田等。

分布:广泛,我国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2、湿地的作用:

①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矿产、能源)、农副产品等—被誉为:“资源的宝库”

②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生命的摇篮”

③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被誉为“天然空调机”

④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被誉为“天然水库”

⑤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

⑥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一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3、洞庭湖湿地的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旅游观光、调蓄洪水、航运、提供农副产品

二、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原因:泥沙淤积,湖床抬升,围湖造田

保护措施:流域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随堂练习】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B )

A.锡林郭勒草原 B.潮间带滩涂

C.“三北”防护林D.天山上的冰川

阅读下表,完成2~3题。

2.

A.①——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B.②——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C.③——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D.④——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3.表中湿地的美称没有体现出的湿地作用是( B )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调蓄洪水

③旅游观光④航运

A.①②B.③④D.①③D.②④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4~6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4.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D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C )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 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 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m 的浅海区、河流、湖泊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等 3.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在我国的分布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思考启迪] 三江平原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气候温凉,冻土发育,夏秋多雨,蒸发较弱,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三、湿地资源问题 1.成因与表现

2. 洞庭湖萎缩????? 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大 规模地围湖造田 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 问题增多 四、保护湿地 1.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 退田还湖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 建设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3.案例 [温馨提示] 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但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因此在对湿地进行开发时,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如果盲目地开发,可能使湿地失去了生态价值,最终经济效益也会失去,社会效益也将不复存在。 [教材P43活动]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使得生物物种繁多,有些物种是我国所特有的生物物种,有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教材P44~45活动] 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Word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1课时 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一、湿地概述 自主预习 1.定义:水位经常①接近地表或为②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天然湿地:③沼泽、滩涂、④河流、湖泊、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⑤6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水库、⑥稻田等 3.特点:地表⑦常年或⑧经常有水,属于⑨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从⑩寒温带到热带、从⑪沿海到内陆、从⑫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5.思考教材P 42活动提出的问题。 合作探究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B .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 C .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 D .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 (2)关于我国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湿地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B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没有湿地 C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降水少而没有湿地 D .华北平原因蒸发旺盛而没有湿地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第(2)题,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分布。 反思归纳 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拓展延伸如何分析某一湿地的成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量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练习巩固结合所学知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几幅秀丽的湿地风景区有哪些共同特点? (2)湿地都是天然形成的吗? (3)为什么我国湿地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 答案(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2)湿地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之分,人工湿地包括人类长期耕种培育的稻田、为了拦蓄洪水修筑的水库等。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1+2.2导学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自主预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 2、分类: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 动力条件—天气的日数多。 人为原因:①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过度、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P37阅读) 1、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远离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气候干旱: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大风频繁 ④土质疏松,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2、人为原因: ①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 当等)导致草原破坏,沙漠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季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 ②人为: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 ※南方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人口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作用强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主要危害:森林、草场;农牧业甚至绝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自然灾害(鼠害、虫灾、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防治方针:,防治结合, 防治措施:①营造防护林(如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 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设置沙障。【随堂练习】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8年》)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罗布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退耕还草③盲目修建水库④掘堤引水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导致罗布泊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 B.风积 C.水蚀D.水积 3.目前,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罗布泊周围的胡杨林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C.过度取水 D.地下水位下降 4.为减缓该地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______方针( ) ①封沙禁牧②预防为主③防治结合④综合治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发菜贴于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得名“发菜”,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营养价值并不很高。但因发菜与“发财”谐音,迎合了部分食客的心理,造成发菜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挖取发菜时,需要连牧草草根一并挖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单在内蒙古因采挖发菜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已经相当于两个香港,使之成为荒漠化的一个重灾区。据此完成5~6题。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除了挖取发菜外,还有(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樵采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关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完成7~ 8题。 7.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8.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B.降水 C.风力D.洋流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 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021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 西部大开发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南方与北方西部大开发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和范围,掌握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3.能对某一区域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发展方向。 一、南方与北方 自主预习 1.划分界线:①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特征具体表现 北方 温度带跨越②暖温带、③中温带及寒温带 自然资源 平原面积④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 富 限制性因素⑤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⑥水土流失严重 面临问题调整⑦产业结构、扩大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温度带跨越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 自然资源 水热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⑩水力资源等 丰富 限制性因素⑪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⑫地形破碎面临问题⑬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思考教材P21-22活动提出的问题。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从哪些方面比较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 (2)从北京、哈尔滨、武汉和广州的气温和降水图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各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3)我国南、北方植被类型的差异如何? (4)我国南、北方河流的流量差异如何? 答案(1)气候、植被、河流流量和地形等。 (2)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3)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北方河流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小;南方河流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 反思归纳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自然条件差异 区域 项目 南方 北方 地理位置 约32°N ~34°N 以南 约32°N ~34°N 以北 地貌 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气候 ①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②年降水量>800毫米 ③4500℃<积温<8000℃ ④夏秋季东南沿海多受台风影 响,长江流域有梅雨、伏旱天气 ①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②400毫米<年降水量<800毫 米 ③积温<4500℃ ④夏季多暴雨,春季干旱多沙尘 天气,春旱、夏涝、寒潮灾害影 响大 河流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汛期较长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汛期较短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黑钙土, 部分地区有盐碱土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 区域 项目 南方 北方 工业 资源条件 水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煤、石油和铁矿资源丰富 工业生产 轻工业发达和综合性工业 基地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以旱地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 居民生活 主食 以大米为主 以面食为主 传统民居 房屋多尖顶,墙体轻薄,注重通风、散热、排水 房屋多平顶,墙体严实厚重,注重 防寒保暖 传统交通 以船为主 以马为主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 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读图,完成1~2题。 扎龙湿地位置示意图 扎龙湿地月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示意图 1.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④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2月 B.6—9月 C.3—5月 D.10—12月

1题,扎龙湿地的形成条件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位低不易形成湿地。第2题,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蓄洪防旱、涵养水源。由图可知,扎龙湿地6月至9月降水量较大。因此,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为6月至9月。 2.B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种群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4.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3题,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种群面积不断增加,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种群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本地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第4题,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 4.C 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野象需10~12平方千米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人象冲突频发。下图为勐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勐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频发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 2.能举例说明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一、全球定位系统 自主预习 1.概念: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①三维导航与②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组成 (1)空间星座:由③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要获得运动的点的准确的三维信息,必须接收到④4颗GPS 卫星的信号。 (2)地面控制系统:包括1个⑤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控站。 (3)用户系统(接收设备) a .组成:包括接收机硬件、⑥GPS 数据处理软件等。 b.接收机类型????? 导航型接收机:用于⑦运动载体导航,实时给出 载体的位置和速度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⑧大地测量和精密工 程测量,定位精度高授时接收机:利用GPS 卫星提供的⑨高精度时间 标准进行授时,多用于天文台及无线电通讯 3.思考教材P 97~98活动提出的问题。 合作探究 读“GPS 卫星星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GPS 是________________的简称,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GPS 的空间星座由________颗工作卫星、________颗备用卫星组成,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监测到________颗以上的卫星。在GPS 导航定位时,要想获得准确的三维信息,必须接收到________颗GPS 卫星的信号,它们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信息? 答案 (1)全球定位系统 全方位 实时三维导航 定位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含答案)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是某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下列关于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1题,由图可看出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以原煤、原油为主,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比重小,A、B错误。以原煤和原油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会排放大量的CO2和SO2等气体,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和降低酸雨危害,C正确、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①省在四省中天然气比重最大,同时拥有原煤和水电,可判断①省为四川。四川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有长江流经,河流落差大,水能 资源蕴藏量大,水能资源分布集中,A、B错误。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减小了当地居民易地搬迁规模,有利于开发水能,C错误。水能富集地多位于横断山区,地质条件复杂,不易开发水能,D正确。 2.D 下表是我国某地区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据此完成3~4题。

非金属矿产 3.88 合计100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4.从表中数据可推断,该地区的发展方向可能是建成() A.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B.金属矿产生产基地 C.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D.畜牧业生产基地 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D正确。第4题,该地区能源矿产(主要是煤)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最高,说明该地区能源矿产丰富,适合建成我国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A正确;该地区金属矿产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较低,说明金属矿产不是很丰富,不适合建成金属矿产生产基地,B错误;该地区能源矿产丰富,发展方向以能源开发为主,不适合建成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C、D错误。 4.A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主要基础。读表,完成5~6题。 5.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发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6.下列关于农业文明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 B.土地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人地矛盾普遍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5题,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发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开发利用规模增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湘教高中地理必修三: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学案 Word缺答案

第二章第4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________ 第_____号 【学习目标】1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掌握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主要的农作物带的分布和发展条件 3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及其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美国农业发展条件、特征以及美国农业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难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以及美国农业布局的特点 【导学流程】 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地形:美国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西部为________,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2) ●气候: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水热条件适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 ●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水源:有五大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西西比河等水源2人文条件:●经济:经济效益对____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交通:交通条件好,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与出口 ●政策: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出台,对农业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特别注意】:分析农业生产条件,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要关注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作物种类及生产规模的影响。比如粮食直补,刺激了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就属于社会经济条件中政策与法规的影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概念和类型: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___________, 如乳畜带、_______、玉米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以及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2、目的:对种植业和________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的应用____________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优点: (1)便于集中布局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生产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2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15分钟总分:36分)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知识点2:设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很多人认为,指狐猴(如图)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然而,指狐猴也是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第1~2题。 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主要体现了生态退化中的()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有() ①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或丧失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D[解析]第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其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存和繁殖,加上因为经济利益,人类高强度猎捕指狐猴,加剧了指狐猴数量的减少。 [知识点1]3.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是用来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B.在自然保护区内可建设旅游设施 C.可作为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D.无法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

【答案】C[解析]自然保护区可保护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只有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才可以建设旅游设施;自然保护区内涵盖的森林、湿地等能够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5.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 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 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答案】4.C 5.C[解析]第4题,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A、D项错误;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B项错误;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C 项正确。第5题,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实验区,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不现实,A项错误;核心区不可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项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C项正确;缓冲区需要重点保护,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会破坏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不符,D项错误。 [知识点2]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长期以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3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3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20分钟总分:40分) [知识点1:污染物跨境转移。知识点2: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太平洋垃圾岛”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漂浮的垃圾带,以塑料垃圾为主。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该区域发现了大量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据此完成第1~2题。 1.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B.美国夏威夷群岛 C.日本东海岸 D.加拿大西海岸 2.该“垃圾岛”会() A.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 C.影响洋流流向 D.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推测,该“垃圾岛”的物质应该是在洋流的作用下汇集而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洋流向南流,不可能把垃圾反向带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日本多地震和海啸,为了减轻地震伤害,沿海地区多木质房屋,且日本汽车拥有量大,发生海啸时容易把日本东海岸的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带入海洋,再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带入“垃圾岛”所在区域;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主要向北流,不会流向“垃圾岛”。第2题,该“垃圾岛”主要以塑料垃圾为主,不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该“垃圾岛”会释放许多污染物质,影响水质,“垃圾岛”会影响海水的光照条件,影响海洋水气交换,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知识点1、2]欧洲土地有限,农牧业普遍采取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天然放牧被圈养取代。这对促进欧洲各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如1996年欧洲暴发了疯牛病,2001年2月英国暴发的口蹄疫又迅速在欧洲蔓延。据此完成第3~4题。 3.1996年英国出口的牛肉中检测出疯牛病病毒,这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 A.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B.污染物跨国传输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1.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 ①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少②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④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降水季节变化大,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 读图,完成3~4题。

3.西藏西部诸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最小的原因是() A.利用量大 B.雪线上升,融雪量减少 C.降水量最小 D.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4.与洞庭湖流域相比,太湖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较小的原因是() A.降水量小 B.地下水使用量大 C.支流少 D.渗漏多 3题,对比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图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图可知,西藏西部诸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最小,主要是因为其降水量最小。故选C。第4题,太湖流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洞庭湖流域相差不大,但太湖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洞庭湖流域的五分之一,主要是因为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地下水使用量大。故选B。 4.B 读图,完成5~7题。 5.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 A.工业节水 B.生活节水 C.农业节水 D.生态节水 6.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原因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为() A.漫灌 B.滴灌 C.喷灌 D.根灌 7.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A.改进灌溉技术 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海水淡化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学案:第1章第2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含解析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归纳辨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寻求解决途径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掌握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地理实践力) 2.说明产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构想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 3.能够结合某区域具体的环境问题实例,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区域认知) 4.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人地协调观) (一)概念: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类型:按照成因,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今天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所导致。 (三)次生环境问题分类:除资源枯竭外,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1.环境污染 (1)成因: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2)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生态破坏 (1)成因: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2)表现: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随着人口增加、产业扩张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波及全球,产生的危害日趋严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原因: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类型 1.水污染 (1)原因: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2)类型 ①按照人类活动方式,水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②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中,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废水,往往通过固定排污口排放,具有污染物多、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是需要重点治理的点污染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污染,属于典型的面污染源。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含答 案) 一、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2.功能 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存储、管理数据外,还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 3.系统组成 包括地理数据、GIS软件、硬件、GIS人员、应用模型五部分。 4.工作过程 [温馨提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的区别 (1)一般地图是利用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以及等值线等,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有关内容。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地图的延伸,它通过采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有关内容。 (2)建立数据模型,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所要表示的内容转变成数值,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最基本的差异。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1.GIS的应用领域 包括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2.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提示:GIS在病人急救过程中,可提供如下服务:①快速锁定病人的位置;②搜寻距离病人最近的医院和救护车;③提供救护车最佳行车路线,以赢得抢救时间等。

知识点(一)| 地理信息系统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7月23日中午,某市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市区某地发生一起火灾。119电话响起的同时,指挥中心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也随即自动定位,显示报警具体位置、起火建筑日常人流及附近道路车流量等信息,为快速出警提供辅助决策。 (1)材料中反映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什么功能? 提示: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等。 (2)GIS获得数据采集的过程有哪些? 提示: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GIS的组成及功能 二、GIS的工作过程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 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含答案)

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师版)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知识梳理<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资源: 1. 狭义的资源 : 一般指自然资源 , 是由自然界生成的。 2. 广义的资源 : 自然资源及因人而生、由社会所创造的资源。 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的概述:(重点看) (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 1.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 发展变化: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资 源的认识,比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类型划分和经济价值,往往是不同的。 3. 自然资源的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增殖性能: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① 可再生资源:是指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②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②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 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概念 自然 资源 概述 分类 分布 工业社会阶段 信息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3)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三)自然资源的分布: 1. 区域差异: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2.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导致跨区域调配资源。 3. 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①可再生资源: 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非可再生资源:特征:共生伴生矿较多 影响因素:受地质条件制约。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跨区域调配资源。有的资源便于移动,可以进行远距离输送;有的资源不具备流动性,需要进行加工转换,再向资源需求量大的地区输送。 知识点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记) 1.总体影响: (1)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 (2)自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农业社会阶段: (1)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的显著制约。 (3)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 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工业社会阶段: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理想,开发利用流程短、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差。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三)信息社会阶段: (1)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2)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3)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弱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