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明末清初社会背景与思想活跃局面的关联
- 农民起义和外来侵略导致明朝衰落,清朝建立,社会动荡不安。
- 动荡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思想家们的思考,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
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让学生探讨文化教育变革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文献资料:推荐学生阅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原著,如《明夷待访录》、《日知录》、《搔首东窗记》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
(2)历史地图:提供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进步、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3)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明宫十三陵》、《康熙帝国》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认知。
答案:明末清初,我国科学技术仍保持一定的发展水平。如数学方面,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他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推动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文方面,有第谷的《天体运行论》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课堂使用)

06
总结与思考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意义
思想解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 转折点,它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 进步。
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催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 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承与创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 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 的思想资源。
政治环境的宽松
政治体制的变革
明朝末期,官僚制度的腐败和衰落,导致政 治体制的变革,为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提供 了空间。
言论自由的促进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态度, 使得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学者们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经济文化的繁荣
要点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和文化交流,为思想活跃局面提供了物质基础。
要点二
文化交流的活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地域 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激发了新的思想火花。
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儒学的反思
明末清初的学者们开始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 反思,试图寻找新的思想出路,推动了学术 思想的创新。
学术研究的突破
学者们在经史之学、考据之学等领域取得了 重要突破,为思想活跃局面提供了坚实的学
成果。
04
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解放
影响了文化传承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打破了传统 思想的束缚,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新 的思考方式和观念。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促进了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 历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以人物为中心,选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相关史料,适当补充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巨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开创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难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导入。
教师展示主题一:第一篇:烂熟中承古萌新设问: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概括: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设计意图:回顾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联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的时代背景。
)第二篇:求索上别开生面(设计意图:利用王夫之的原话作为主题,用此来体现儒学在继承中发展,进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教师活动:教师介绍李贽的生平及独特个性,包括图片、生平、代表作或名言名句及主张:1.李贽的生平、性格:明朝后期,离经叛道2.代表作:《焚书》《藏书》3. 反正统思想主张: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感悟。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素材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的看法明清鼎革,江山易手,社会动荡,政治家们忙于权力的争斗与分配,对思想的控制还没能力顾及,这就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政治上混乱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最活跃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如此,明清交替之际也是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道等诸子百家,而明清之交则产生了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思想家。
这四位思想家,李贽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无论从思想主张还是生存年代都相差悬殊。
李贽生活的晚明,是一个“元气尽澌,国脉垂绝”的时代。
表面上仁义道德的主旋律高扬之下,男盗女娼、贪污腐化、结党营私却是真相。
舆论上在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的同时,清官海瑞却只能孤独地生存难觅知音,就连他为之效忠的皇帝本人对海瑞也并不十分欣赏。
道德上讲求三从四德的同时,理学压制之下人性也在不断冲击着腐朽的篱藩。
看看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有兰陵笑笑生所写的争议较大的《金瓶梅》,都不难发现,在伦理道德重压之下人性的复苏,甚至矫枉过正出现一种变形的扭曲。
李贽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幸也不幸?他不愿同流合污,在宦海沉浮,看穿了人生和社会虚伪之后,他能怎么样呢!他只能大声地呼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他不相信圣人的是非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孔子和一般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相反孔子所谓的小人也并非一无是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他不相信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不过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不相信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等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实际上不过是“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在麻城的寺庙讲学,男女都可参加,这在当地被视为奇闻笑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说课教案

历史必修3: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说课教案一:说教材地位:非常重要,既总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近代文化的到来做了铺垫作用:承上启下,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思想活跃的新局面二:说教学思路重点: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教法:本课史料文字较多,概念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层层设疑,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图片展示法将新课导入,通过展示生动的历史图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景.【第一目:李贽的离经叛道】先由教师讲述明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情况,学生看书后归纳出两大特征:一是社会矛盾尖锐;二是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在了解李贽的生活背景之后,指导学生看书及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李贽两大进步思想。
拓展领域:以评价李贽的思想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一是看他的著作成就,二是看他超越同代人所具有地思想前瞻性【第二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首先由教师介绍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然后将学生分组,每一组同学围绕一位思想家在教学提纲的指引下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提纲涉及以下内容:1,生平事迹(重点提示湖南衡阳籍思想家王夫之)2,思想精髓3,具体主张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以史料分析题的形式重点讲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位思想家对待理学的态度,探究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来批判理学的?”材料设计方面,突出时代对比,第一则材料来自课本引言部分,表面宋明理学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态度.第二则材料反映黄宗羲的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第三则材料反映顾炎武的观点:“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第四则材料来王夫之:“理依于气”、“道器相须” ,提出“理势相成”的历史规律论和“即民见天”的历史动力论。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必修Ⅲ专题一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
必修Ⅲ专题一第四课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
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
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贴近国计民生,这是儒学的新发展,并萌发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2.进一步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卓文君,汉代才女。
家中富贵。
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好音律,新寡家居。
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教师提问:结合宋明理学一课,你认为宋明理学家对此事会持何种态度?教师讲解: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南宋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
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抨击声,批判它的不近情理,乃至摧人性。
比如明朝末期思想家李贽就说: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声,非失身”。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高中历史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导入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讲授新课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课件展示李贽的有关材料: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他一生正直清廉,做过一任太守,去任时“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以至于在灾荒之年,两个女儿饿死在福建老家.平日他郁郁寡欢,讨厌与假充圣贤的道学家来往。
据说与人接触时,“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问题: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其“离经叛道"的表现有哪些呢?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你怎样看待李贽的思想?1.个人经历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家庭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⒈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民族)
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
⒊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钳制思想,摧残人性
⒋外部: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1、李贽
(1)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
2)、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2)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
2、黄宗羲
(1)黄宗羲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2)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
3、顾炎武
(1)主要思想:
(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2)批判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顾炎武思想的评价
(1)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
(2)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较大。
(3)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4、王夫之
(1)主要思想: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2)王夫之思想的地位:
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2、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唐甄
(1)思想主张:
反对专制君主;对“官”进行猛烈冲击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3)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多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明清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2)局限性
明确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儒家思想经久不衰、长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
(1)不断吸收其它思想,发展完善,随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2)统治阶级推崇、提倡
(3)适应了广大民众信仰的需求
(4)儒学家门的主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