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概况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洪武年间建立明朝,至清朝康熙年间为止,约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从政治上而言,明朝之后是清朝的统治,从文化上而言,明末清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传承,从思想上而言,明末清初的中国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想潮流,这其中的思想活跃局面,为后来的中国思想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先后之争先后之争是明末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争论,它是明朝晚期两大思想流派——经世致用、纯理为本之间的论战。
经世致用派由唐寅、李贽、钱谦益等人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真知灼见应该来自于实践而非书本,所以在经济治理以及社会政治方面强调注重实际,它的对手则是崇尚纯理、注重理论研究,严格主张“心学”之学者王阳明。
在晚明统治危机的背景下,先后之争成为了社会上最为关注的问题。
唐寅等代表经世致用派的学者认为,眼下的铜马铁牛,事关国计民生,当务之急是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而不能是空谈理论。
而王阳明认为,只有虚心学习,并且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研究,才能够在实际中创造出真正有效的治理方式。
两派的论争,最终在清初时期由吕留良主持的贡院改革得出,认为经世致用和心学派是互补的,各有所长。
反传统主义除了先后之争,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些思想潮流,它们反对传统文化、经典、礼仪等等旧有的观念,强调个性、人性的价值。
这些思潮与先前的儒学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兴趣,强调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李贽,《西铭》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西铭》中的“天人之界”和“物我两忘”均暗示了他反传统主义的思想倾向。
“天人之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人与天地的关系,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属于天地的一部分。
同时,“物我两忘”强调的是人的本性,它源于天地神纪,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无关。
这样的观点,在它所处的时代是颠覆传统儒学的。
伪君子伪君子,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出现的一种与古代君子完全不同的精神象征。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 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 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 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反对君主专制;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5、著作: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什么特点? 离经叛道”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 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 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 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 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 其“民主性”的是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解析】B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A项反映的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未涉及推翻君主专 制的具体措施; C项是经济上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 D项主要是对君主权威的否定; B项最符合题中要求,强调的是“民贵君轻”。 民主的含 义即人民主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而不属于某人或集团。
1、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强调个性 发展。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ppt

04 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01
促进社会变革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催生了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制度、伦理道德
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02
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
一些思想家提出了民本主义思想,强调人民利益至上,对后来的民主运
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03
促进民族融合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目录
• 引言 • 主要思想流派 • 思想活跃局面的特点 • 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农民起义频繁,社会 动荡不安。
经济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为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交流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但民间海外贸易和交流仍然 存在,外来文化影响逐渐显现。
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儒学复兴
01
明朝中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对传统儒学进行重新诠释和
创新,为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异端思想的涌现
02
明朝末年,涌现出李贽、王阳明等异端思想家,他们挑战正统
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实学思潮的兴起
03
实学思潮强调实践和实用,反对空谈义理和形式主义,推动了
促进学术繁荣
明末清初的学术氛围浓厚,思想活跃局面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研究成果。
对历史的影响
加速历史进程
塑造现代中国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历史发展的重要 转折点,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 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了积极影响。
考点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思想发展状况1、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2、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原因):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内因3、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因循守旧,脱离实际。
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4、外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活跃的表现⊙李贽1、简介: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福建泉州晋江人)2、思想主张:⑴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规范。
⑵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⑶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因此,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⑷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3、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
4、评价:(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⑴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⑵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⑴主要经历: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⑵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④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
B.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⑶评价:⑴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⑵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D
A
15.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 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16.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 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 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17.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 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 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 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 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B
D A
B
12、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 “工商皆本”。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正确的评 价是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都具有民主色彩 13、顾炎武能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继续发展 B、清初的复明势力强大 C、要团结满族中下层人士,共同推翻清朝 D、明清之际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衰落 14、顾炎武和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的影响在于 A、使学术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B、关注个体的发展,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色彩 C、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对重农抑商 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何谓“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 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 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 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 致用之学。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 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 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 大公哉!
(1)批判“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下当作私产,须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正统观念:重农抑商
思想正统观念:儒学正统(宋明理学) 社会稳定;民族融合;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李贽 一、活跃表现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甄 三、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 碍思想更新
“八股文”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 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 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 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 路。
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 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 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1)“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 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1.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定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他们对 文化、艺术和思想产生了新的需求和影响。
商人地位的提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他们开始参与到文化、教育和思想活动中。
儒学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重新解读儒学经典,寻求新的思想启示和理 论支撑。
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 合,为近代文化交流提供了借鉴。
社会变革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的反思, 推动了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思想多元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展示了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启示现代 社会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念。
独立思考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敢于挑战权威,启示现代人应保持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和创新。
关注民生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关注民生疾苦,启示现代社会应关注弱势群体, 推动社会公平和进步。
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持续创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 面表明,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未 来发展应注重培养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
文化传承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在 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注重吸收外来文化, 未来发展应注重文化传 承和创新。
全球视野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具 有全球视野,关注世界 发展,未来发展应注重 全球化思维和国际合作。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包括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真知,批判空谈义理和虚 浮之风,强调实用和实际效果。他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倡改革和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启蒙思潮
思想文化史(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理学思想僵化,西学东渐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评价
李贽理在百姓日常
生活中;
“咸以孔子是
非为是非"
提出“童心”
说;
写作上主张
“真心"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
论和儒学的正统的权威性。
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将矛盾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
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
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
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
彩。
黄宗羲“天下为主,
君为客”
工商皆本
为近代中国反封建专制主义
的思想家提供了理论武器
顾炎提出“众治”
三、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一定程度上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四、评价
1、积极
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批判继承传统儒
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消极
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的进步,依然属于儒学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主要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最精彩) 君臣平等; 政治设想: 限制君权:建“天下之法”;“公其是非与学校” 工商皆本; 注重实学; 2)影响: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 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 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 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 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 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 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 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 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 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 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 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 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 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 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君与民
朱熹 君为臣纲
黄宗羲
顾炎武
?????
王夫之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1)政治: 封建统治危机:阶盾、民族尖锐,君主专制强化;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 心学、自然科学的发展;西学东渐; 4)经历:参加过抗清斗争;反思明亡教训。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理与欲
朱熹
李贽
存天理,灭人欲。
???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经历 2.思想主张及影响 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挑战了理学正统思想; 否定了儒学权威; 反对官场的欺诈;
3)“童心说” 4)主张男女平等; 5)写作风格主张“真心”; 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评价 1)积极: 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冲击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民主思 想的产生; 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 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 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批判君主专制;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君臣平等; 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 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天下为公!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 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工商皆本”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的主要思想。 难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Hale Waihona Puke 1.生活经历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祖、父 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 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 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 官,专事著述和讲学。正是这样的生 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 不羁性格。76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 明朝“第一思想犯” 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 (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有 《焚书》《藏书》等,被列为禁书。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 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 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 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 初三大儒)。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 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和《明儒学案》 (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夷待访录》 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 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 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直到清末才重 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的人的重 视和赞许。政治思想:从“民本”的立 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有西方学者称 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的间隙, 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侍者看到他鲜血 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 出声,他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 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 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 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主要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最精彩) 君臣平等; 政治设想: 限制君权:建“天下之法”;“公其是非与学校” 工商皆本; 注重实学; 2)影响: 注重实学,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求学、为官、入狱;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 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 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 ——《焚书 》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材料三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 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 彘”。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材料四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 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 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主张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