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行为研究进展_汪传雷

合集下载

谢阳群.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

谢阳群.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

p 谢阳群(宁波大学商学院 浙江 315211)汪传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 230039)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di g i tal di vide,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gap in Chi na,and advocates that we should help the poor wi th information.The paper devot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 trategies,polici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that we should adopt in helping the poor with information.Keyword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strategy;develop ment study/informati on divid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OOBTQ006。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异军突起,将人类社会推进到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在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世界出现了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这种鸿沟从表面上看是对信息技术的占有和运用方面的差距,但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占有、获取和运用信息能力方面的差距,故又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因此,人们又把这种鸿沟称为信息差距(Information Gap)或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个人、组织之间,也存在于国家之间。

事实上,伴随着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的不断分化,/马太效应0加剧,导致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

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

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 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

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 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 [2]。

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二、基于Web日志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以安徽大学图书馆为例三、眼动追踪技术在国外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四、大型多人在线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以网易大型多人在线网络游戏梦幻西游为例五、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六、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研究元人种志分析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高校网络用户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消费群体。

他们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规律,是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他们需要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学术、生活、娱乐、社交等方面。

同时,由于学科专业不同,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专业化。

高校网络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信息。

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主要表现在信息搜索、信息浏览和信息分享等方面。

在信息搜索方面,他们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学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信息检索。

在信息浏览方面,他们倾向于浏览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的内容。

在信息分享方面,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途径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分享。

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规律和趋势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律和趋势。

他们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受到教育背景、学科专业、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信息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也越来越倾向于移动化、碎片化。

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引导和管理针对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和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鉴别、利用和保护能力。

信息行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信息行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统 计 项 论文数量 ( ) 篇 2O O 0年 4 20 0 1年 o 20 02年 7 20 0 3年 6 20 0 4年 l O
劳动 对象而 展 开的各 种信 息活 动 。即人类 的信 息查 询 、 集 、 理 、 产 、 用 、 播 等 一 系列 过 程 [。 采 处 生 使 传 2 】 ( ) 息行 为是在 动机 支配下 , 户 为了达 到某一 特 2信 用 定 目标 而采取 的行动过 程 [。( ) 息行 为是在认 知 3 3信 】 思维支 配下 对外 部条件 作 出的反 映 ,是建立 在信 息 需 求 和思 想 动机 基础 上 , 经信 息 查 寻 、 择 、 集 历 选 搜 各 过 程 . 为 用 户 吸收 、 并 纳入 用 户 思想 库 的 连续 、 动 态 、 步 深入 的过程 , 明确 信 息 需 求实 质 、 择适 逐 如 选 当的信 息系统 、 定正确 的检 索策 略等行 为[。 制 4 ] 上述 诸 多观点 至少表 明 ,信息 行 为是用户 基 于 信 息需求 而针 对信 息 的一 系列 活动 的总 和 。基 于这 定 位 . 以肯定 , 可 用户 的信息 行为 与文 献信息 资 源 及文 献信 息资 源开发 服务行 为关系 密切 , 互为 条件 , 相辅 相成 [。
2 1 信 息 行 为 主 体 的 研 究 .
是 技 术设 备更 为 先进 而被 吸 引 ,真 正 吸引 用 户 的是
信 息行 为主 体 主要 是分 析用 户本 身 的 因素对 信 息行 为的影 响 , 用户 因素 是 制约 信息 行 为 的内 因 , 是 矛 盾 的主要 方面 。 用户 接受 教育 程度 、 职业 、 兴趣 、 经 历 、甚 至用 户一 时 的非 理性 思考 都会 影 响用 户 的行 为意 向、 选择 标准 和利 用能 力 。 近年来 学 者在 各 自的领 域 根据研 究 兴 趣对众 多 信 息行 为 主体展开 了研 究 。比较 突 出的有 : 石德 万 的 信息 弱势 群体信 息 行 为研 究 ,他通 过对 柳 州市 的信 息弱 势群 体 的实证 研 究 。获取 信 息弱势 群 体信 息行 为 的相 关 数据 ,利 用定 性 和定 量 的方法 对信 息 弱势 群体 的信 息查 询行 为 、 信息 交 流行 为 、 息 利用行 为 信 以及 学习 行 为等信 息 行为 进行 分析 研究 ,指 出 由于 缺乏 经 济 上 的 支 持 和 必 要 的 信 息 技 术 的 教 育 与 培 训 。信 息 技术 的发 展 对信 息弱 势群 体信 息行 为 的影 响很 小 . 建议 根据 信 息弱 势 群体信 息 行 为的特 征 , 并 进一 步 开展 对他 们有 针 对 性 的信 息援 助 [。洪秋 兰 6 ] 认为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农 民信 息行 为研 究在 国 内外 均 产 生有 较 多 的研 究 成 果 , 经起 步 、 展 、 历 发 成 熟 3个 历 史 阶段 . 研究 内容 、 究 团体 等方 面有 了 在 研 不 同程度 的完善 。 民的信 息需 求呈 现就 近性 、 农 多样 性和 实用 性等 主要 特征 , 息 交流依 赖 非正 式渠 道 , 信 信息 利用 效 果受 多种 因素 制约 C。其 他 的还 有谭 玮 7 ] 琼对 中学 教 师信 息 行 为 的研 究 E, 易 、 加 厚对 中 8戎 ] 黎

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2023年信息行为研究年会综述

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2023年信息行为研究年会综述

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2023年信息行为研究年会综

刘畅;张鹏翼;李世娟;梁兴堃;闫蒲;夏汇川;王翩然
【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2023年12月23—24日,2023年信息行为研究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2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年会以“AI 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为主题,设置了主旨报告、专题讨论、海报展示、分论坛报告、眼动追踪工作坊等环节,围绕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在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浪潮下的理论创新、方法应用、情境拓展、人本关怀、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文章综述了与会者的学术成果与主要观点,为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启迪与研究指引。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刘畅;张鹏翼;李世娟;梁兴堃;闫蒲;夏汇川;王翩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
【相关文献】
1.行为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画像
2.社会信息加工视角下“环境—个体—组织行为”三维框架的管理者意义给赋机制与过程——基于Y(中国)公司的
案例研究3.亲社会行为动机视角下公益众筹信息分享行为研究4.多元环境下信息行为研究的拓新与发展--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行为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信息行为研究2021年年会会议纪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农业信息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信息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信息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罗绘俊;汪传雷;罗飞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农村、农民是和谐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却依然十分薄弱,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塑造和保持其全球农业强国地位.本文结合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分析政策及其效果,以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罗绘俊;汪传雷;罗飞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市,230029;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市,230029;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市,23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相关文献】
1.美国农业保险定价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2.美国农业信息化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3.美国农业信息化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4.美国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对我国的启示
5.美国农业保险补贴规避WTO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文献综述目的与结构 (5)二、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方法 (7)1. 基于内容的检测方法 (9)1.1 文本特征提取 (10)1.2 模型构建与优化 (11)2. 基于社交网络结构的检测方法 (12)2.1 社交网络分析 (13)2.2 网络拓扑特征提取 (14)3. 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方法 (16)3.1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17)3.2 深度学习算法 (18)4. 综合多种方法的混合检测方法 (20)三、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技术进展 (21)1. 信息抽取与实体识别技术 (23)2. 情感分析与观点挖掘技术 (24)3. 图像识别与视频分析技术 (25)4. 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 (26)四、评估指标与评价方法 (28)1. 准确率 (29)2. 召回率 (30)五、案例分析 (31)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3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3. 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对比与讨论 (35)六、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36)1. 提高检测准确性 (38)2. 降低计算复杂度 (39)3. 跨语言与跨平台检测 (40)4. 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 (41)七、结论 (43)1. 研究成果总结 (44)2. 现有研究的不足 (4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6)一、内容概述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其中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愈发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统计方法的虚假信息检测。

这类方法主要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以实现虚假信息的自动识别。

基于词袋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等。

几种国外信息行为模型分析

几种国外信息行为模型分析
c to ain.
[ e od]io ao e vr oe n rao e K y rs n r tn h i ;m d ;io tn e w fm i b a o ] fm i 8 随着 网络 的普 及应 用 ,信息行 为之研 究备受 各 国学 者 的重视 。信息行为研究 的历史最早可 以追溯到 14 年英 国 98 皇家学会 的信息科 学会议 上 ,当时 就有学 者提交 涉及信 息
(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 合肥 200 ;2 1 36 1 .安徽 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00 ) 361
【 摘 要】通过 中国知 网西文 电子库 中的 E SVE 数 据库对信息行 为相 关文 献进行分析 ,发现有数种信息行 为的模 型 尚未 LE IR
得到我 国学者的关注。通过文献梳理 ,选取其中 5 种模型进行介绍 。并进行 简要 的 比较分析 ,以期为信息行 为的深入研 究和应 用提供 参考。
( 关键词】信息行为 ;模型 ;信息查询
D :03 6 / .s .O 8 8 1 2 1 .40 1 Ol1 .9 o ij n 1 0 一o 2 .0 2 o .0 s
( 中图分类号]G5 ( 2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81( 1)0 — 03 0 08 02 2 2 4 00 — 5 0
TDWi n(00 . . l 20)指 出信息行 为是与信息来 源和渠道 相关 s o
作者简介 基金项县:国寒 基金 社科 项目 ( BQ1} 1 T0 部分研究成果。 0 9
:汪传雷 (90 ) 1/ 一 ,男 ,教授 ,博士后 ,研究 方向 : 息化 与信息资 源管理 、电子政务 ,发表论文 1 余篇。 " 信 0 0
2 1 年 4月 02 第 3 卷第 4期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动地接受信息的行为,如看电视广告等被动接受信 息的行为。他指出信息行为的 4 种模式: 信息行为、 咨询寻求行为、信 息 检 索 行 为、信 息 的 使 用 行 为[1]。 随着网络技 术 的 发 展,国 外 学 者 在 借 鉴 哲 学、心 理 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方法流行搜索引擎日志分析法。鉴于搜索引擎 是目前网上查寻信息应用最普遍的工具,所以利用 搜索引擎日志研究网络用户信息查询行为是一个重 点。国内研究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研究基础发展起来 的,深深刻上了国外的痕迹。
对于电子政务公众信息行为,目前研究较少,杨 玫 2004 年在《电子政府与公众信息行为》中提出政 府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研究公 众的信息行为,使之与电子政务的发展相适应,并提 出了引导 公 众 信 息 行 为 的 方 法[12]。 搜 集 研 究 电 子 政务公众行为,有利于了解群众的信息索取偏好,对 于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利用率大有裨益。
1引文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用 户在关注信息技术效率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 到用户的信息开发利用绩效,其中一个重要基础是 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信息行为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 社会行为之一。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直接影响对 信息内容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 体系的研究。用户行为的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理念、 新的方法、新的工具,从用户任务、信息需求、心理机 制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有效地克服重视信息系统的 投入而轻视信息增值产出的“IT 悖论”的忽视绩效 的作法,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提高知识型员工战略运算能力的网络行为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 10BTQ019) 和安徽大学 211 三 期 2009 级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258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年增刊(1)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upplement,2011(1)
览、查找、链接、分享、下载等功能,信息行为与以往 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李书宁 2004 年在 《网络用户 信 息 行 为 研 究 》中 指 出 网 络 用 户 是 指 在 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生活及其它活动中需要和利 用网络信息的个体和群体[9]。甘利人 2007 年在《科 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科技用 户搜寻( 检索) 网络信息资源的具体活动,提出了以 用户、系统、坏境为顶层分析框架的科技用户信息搜 索行为影 响 因 素 分 析 模 型[10]。 此 外,马 费 成《国 外 搜索引擎检索效能研究述评》等涉及网络信息行为 方面的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 1981 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 T. D. Wilson 最早提出信息行为模型,认为个人的信 息需求行为是有工作或生活角色以及所处的政治、 经济、科技环境所决定的。1983 年德尔文( Dervin) 提出信息 行 为 的“意 义 构 建”理 论 及 模 型,包 括 环 境、障碍、结果、联系及打破障碍的桥梁 4 种组成因 素。1993 年埃利斯( Eulls) 提出信息查找行为模型, 认为开始即用户开始寻找信息、链接、浏览、鉴别、监 测、提取、验证、结束构成相关影响因素。1994 年库 尔斯奥 ( Kuhlthau) 的 信 息 查 找 过 程 模 型 和 威 尔 逊 ( Wilson) 的信息查找行为模型则主要从信息查询方 面分析信息行为,具体包括开始、主题选择、探索研 究、观点的形成、信息搜集和结束的阶段,每个阶段 均与特定 的 思 维 情 感 任 务 和 具 体 的 行 为 表 现 相 联 系。2000 年 T. D. Wilson 在“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进一步明确指出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的整体 有关信息来源和渠道,涉及主动和被动的信息寻找 和使用信息,包括个人与他人面对面的沟通以及被
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的最初研究始于国外,我国学者对此 进行了后续研究。以“信息行为”为关键字,检索维 普数据库,年限为“1989 - 2009”,采用模糊查询,得 到可用文献 55 篇; 检索万方数据库,年限“1995 - 2010”,采用模糊查询,得到可用文献 42 篇; 剔除重 复文献,得到可用文献共 79 篇。以论文的期刊发表 年份及研究方向作为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于 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如下方面:
2. 4 信息行为研究方法 关于信息行为的研究方
法,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从精神分 析学角度研究的研究论文少之又少。葛园园在应用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核心理论,从用户信息需求的本 能分析、人格三重结构与用户个性分析、潜在信息需 求分析、唯乐原则与用户信息行为倾向等 4 个方面, 揭示其内在本质关联性,期望为用户心理研究开辟 一块崭新 的 天 地[17]。 胡 岷 认 为 用 户 调 查 是 用 户 研 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他着重介绍国外及中国台 湾地区,研究人员在进行用户检索行为研究时惯常 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小组讨 论法、实验法、观察法、出声思维法和记录分析法等 7 种[18],这些方法具体应用详见其他专门著述。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含量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 如利用网络测量和构建用户模型等方法进行用户研 究,又如李晓丽提出的视线跟踪法[19]。同 时,实 证 分析也是国内学者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网络用 户的信息行为时,对各种研究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 调查就是例证。巢乃鹏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详细 分析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对影响用户查询行为的 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我国网络用户维普资讯查询
259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年增刊(1)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upplement,2011(1)
·情报理论·信息计量·
取能力差以及信息识别能力差[14]。 2. 3. 2 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是具备较高知识文化 水平群体的结合,是我国人口文化层次结构中的最 高层,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往往担负着各种机 构的科研任务,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是知识的创造 者。关于 科 研 人 员 信 息 行 为 的 研 究,董 小 英 等 人 2000 年对学术性用户信息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 明: 科技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专业信息,使用 因特网的主要功能是发送电子邮件、浏览万维网、查 询图书馆目录等; 学术界用户对高质量的电子化和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需求旺盛,是学术科研和教学最 前沿的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更高[15]。 2. 3. 3 其他网络用户 其他网络用户,泛指使用互 联网络进行信息搜集的用户。如对于弱势群体的信 息利用问题,谢倩红 2008 年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弱 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及其援助》中提到: 信息弱势群 体的信息行为有违于传统的模式,获取信息与交流 信息的渠道 少,信 息 化 技 能 低,处 于 数 字 鸿 沟 的 边 缘,难以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实惠,进而探 讨了对 信 息 弱 势 群 体 进 行 信 息 援 助 的 方 法 与 途 径[16]。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网络用户,很多学者还 将目光积聚在未来一代。随着网络应用的低龄化,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知识背景学历的用户信息 行为必将成为研究之热点。
2. 1 信息行为基本内涵 了解信息行为,必须先掌
握信息用户之概念。我国学者认为: 信息用户是指 在科研、技术、生产、管理、文艺、教学及其他活动中 需要和利用信息的个体和群体,即凡利用信息资源 的社会成员都属于信息用户的范畴[2]。随着信息技 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 生活,人们处于信息环境中的各种行为,统称为信息 行为。关于信息行为的定义内涵和特点,除了前面 提到的国外学者定义,国内学者主要形成如下观点: 岳剑波 1999 年在《信息管理基础》中认为“信息行 为主要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以信息为劳动对
2. 3 特定人员信息行为 从搜集到的文献可发现,
我国学者研究信息行为的视角很多,其中重要的一 种是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信息行为进行分析,归纳总 结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下载 分类,发现我国学者对于信息行为研究的特定人群 划分有如下几类: 学生群体、高校科研人员以及其他 网络用户,不同行业均具有其独特的信息行为。 2. 3. 1 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对知 识有强烈的渴求,同时他们具有旺盛的学习精力,容 易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并能够主动搜寻信息以完成 学习任务。一方面该群体数量庞大,对于新知识的 接受度较高; 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信息较易采集,故 对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较多。任真 2004 年在 《大学生信息行为调查》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重点 考察学生 的 网 络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以 及 图 书 馆 的 利 用 率[13]。张文惠 2006 年在《从大学生信息行为分析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指出学生群体信息行 为的特点: 对信息的需求非常强烈; 部分学生信息获
·情报理论·信息计量·
象而展开的 各 种 信 息 活 动,即 人 类 的 信 息 查 询、采 集、处理、生产、使用、传播等一系列过程”[3]。胡昌 平等人 2001 年在《信息服务与评价》中指出信息行 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是指主体为了支配某一 特定的信息需求( 如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 息需求) ,在 外 部 作 用 刺 激 下 表 现 出 来 的 获 取、查 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4]。白 海燕 2002 年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分析》中 指出用户信息行为是在认知思维支配下对外部条件 做出的反映,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上, 历经信息查寻、选择、搜集各过程,并为用户吸收、纳 入用户思想库的连续、动态、逐步深入的过程,如明 确信息需求实质、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制定正确的 检索策略等[5]。邓小昭 2003 年在《因特网用户信息 检索与浏览 行 为 研 究 》对 信 息 行 为 进 行 分 类,进 而 提出浏览与检索整合式的网上信息查寻模式[6]。靖 继鹏等人 2005 年在《国外信息行为模型与评价》中 认为信息行为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生存、生活、 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活动所必需和必然产生的行为。 情报学领域的信息行为,一般是指当信息用户有了 确定的信息需求时,以各种方式对所需求的信息进 行寻求、传递和使用的行为[7]。综上,可知信息行为 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信息需求主体能动地采用各 种方式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查询、搜集、处理、利用的 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