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中药作用广泛,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等,从而减轻糖尿病症状,并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其次,中药疗效比较稳定,作用温和持久,基本无毒性和不良反应。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涉及全身多脏器病变的复杂疾病,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特点,符合复杂疾病的治疗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明确指出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易将“消渴”和“消渴病”混为一谈。前者主要强调多饮、多食、消瘦之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状等;后者指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病名,与今之糖尿病相接近。故此,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以统称为“消渴病”较为合适。病名是对疾病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共性和个性的复合体。对于糖尿病并发症诸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等的中医病证范畴,应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整理、分析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经临床反复验证、推敲加以统一。目前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应分别归入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讨论。见下表: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名范畴

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范畴

糖尿病消渴病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秽浊、脱证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中风

糖尿病性心脏病心悸、胸痹

糖尿病性肾病水肿、虚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糖尿病性白内障银内障、圆翳内障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血痹、脱疽

糖尿病性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痹证

糖尿病性非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痿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气淋、劳淋、癃闭

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痰证

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碍阳痿( 男) 、阴冷 ( 女) 糖尿病性口腔病变口疮、龈肿、齿摇

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痈疽、瘙痒、疖肿

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呕吐

第二,病因转化: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如素体阴虚,饮食失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医研究糖尿病

病因,也要以系统方法,全方位把握。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为发病的主因、内因。《内经》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与西医所说的遗传因素、体质因素是一致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肾虚、肺燥、胃热,阴虚燥热的病机蕾线乃成,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六淫侵袭犯肺伤阴,与西医病毒感染启动了自身免疫,导致胰岛细胞的毁损而发生糖尿病的认识基本相同。情志不调,郁久化火,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发为消渴病,与西医理论紧张刺激可致内分泌失调、焦虑状态血胰岛素含量减少可诱发糖尿病观点一致。饮食不节,蕴热伤滓可致胃火亢盛,上耗肺津,下损肾阴发为消渴病,为发病的外因之一。西医亦十分重视饮食失控导致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诱发糖尿病。劳逸失度,房劳伤肾,使人的禀赋愈亏。体内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与胰岛素相拮抗,促进糖原异生,升高血糖而发生糖尿病。由此可见,糖尿病是先天不足,饮食、劳倦、房劳、六淫、七情等复合病因。耗伤肺、胃、脾、肾之阴所致,肺、脾、肾等脏腑柔弱,津液代谢失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造成气滞、血瘀、痰凝。使病情迁延缠绵,变证百出。西医研究亦证实,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组织缺氧,既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是加重病情、导致并发症的元凶。

第三,病机特点: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阴虚贯穿病程始终

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为阴液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要有3大主要特点:首先,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肾、

脾.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其次,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式微之候,亦有初起即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多与患者素体阳虚气馁有关,临床上虽属少见,但亦不应忽略。再者,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阴经络,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水肿。若阴津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可见面红、头痛、烦燥,恶心呕吐、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最后可因阻竭阳亡而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象。此外,消渴发病常与血瘀有关,阴虚燥热是消渴血瘀的主要原因。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变可导致血瘀。生理情况下,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靠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实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肾气亏虚,或年老肾气衰弱,肺、脾、肾发生病变,均以肾虚为病变中心,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无论何种因素,均可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灼津耗液发为消渴病。高血糖是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渗注脉中,成为血糖的组成部分所致,为津停气阻,津亏血瘀,水湿痰饮与瘀血交阻的具体表现。脾肾气虚、升清降浊

功能失职是发病的关键,肺、胃、肝也起重要作用。因此,糖尿病的病机需以整体观念动态把握,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为发病的基础,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脾肾、肺胃,与肝、小肠等亦密切相关,阴虚贯穿病程的始终。糖尿病早期般表现为阴虚燥热之征,很快即进入气阴两虚阶段,气阴两虚由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或阴虚燥热病程日久,气虚及阴,阴虚及气转化而来,为糖尿病较为漫长的病理阶段,当糖尿病出现慢性并发症后,病变终末期可表现为阴阳两虚。脏腑代谢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输布、运化障碍的病理产物水湿、瘀血、痰浊、湿热等常相互交阻,停于体内,留而不去,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的始终,把握病机时尤当注意。

第四,辨证论治:注意病位标本,证型动态演变

传统辨证一般强调三点:首先,辨部位。消渴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据其表现程度上的轻重不同,可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以肺燥为主,临床表现以多饮烦渴为突出:中消,以胃火炽盛为主,临床表现以善渴、易饥、多食较为突出;下消以。肾虚火旺为主,临床表现以尿频量多,甚至饮一溲一,小便稠浊较为明显。其次,辨本证与变证。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痈疽,而痈疽、眼疾、中风、水肿等为消渴病至后期之变证。消渴之临床表现。多以本证为主,以“三多”及消瘦等为其首发症状,随病情进展而变证百出。然亦有部分患者与此相反.以“三多”及消瘦等本证不甚突出,而以痈疽、眼疾、中风等变证为其主要表现,并以此为线索诊断为消渴病。再者,辨标本缓急。消渴病以阻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起病之初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阻虚与燥热互见,病至后则以阴虚为主。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证型也一样。根据大量现代研究,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基本按照阴虚燥热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规律动态演变。气阴两虚为发病过程中最主要的证型,指机体元气和真气不足,既有肺、脾、肾三脏元气亏虚之症,又有五脏阴液内耗之候,临床上有心肺气阴两虚、心脾气阴两虚、心肾气阴两虚、心肝气阴两虚及肺气阴两虚之异,必须准确地把握病位。气阴两虚也是糖尿病病理转机的关键,气阴两虚证得到有效控,可转化为气虚或阴虚,疾病向愈,否可很快进入阴阳两虚证,疾病恶化。此外,本病尚兼有瘀血、痰浊、湿热等标证,使病机更加错综复杂。临床只有

认识到病机的动态演变规律,精确辨证,方可知常达变,合理处方用药,掌握治疗的主动权。糖尿病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肾亏虚是各证共病机本质。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其虚育偏阴虚、偏阳虚之异.且可涉及肺、胃、心、肝等脏腑,因此正虚长期存在,不易变化,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糖尿病常因正气先虚,五脏柔弱,诸邪乘袭引发为特征。感受外邪、情志不节、脏腑失和可产生瘀血、痰浊、湿热等兼挟之邪症,使病情迁延难愈,或变化、加重,因此必须把握疾病的标本缓急,灵活论治,正确处理好邪正关系,标本兼顾。在扶正过程中,病情反复加重有邪实表现露头,当及早祛邪,以截断病邪深入,俟邪去后再予扶正,方可转危为安;在祛邪过程中,要重视邪实的影响,可能伤气或伤阴,当预护其虚,以防正虚的进一步加重。切不可混淆邪正的丰次地位,一味扶正或祛邪,犯“虚虚实实”之戒。

第五,综合治疗:发挥中西医优势,合理用药

传统中医认为,消渴当以清热润燥、养阴津为基本治则。因消渴之病以阴虚为本,病变脏腑以肾为关键,故无论上、中、下三消均应注重滋肾养阴。下消病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消渴兼见血脉瘀滞者,当佐以活血化瘀;消渴后期的诸多变证,如痈疽眼疾、中风、水肿等,可分别配合清热解毒、滋补肝肾、化瘀通络、利水泄浊之法。上消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津渴,予消渴方加减。中消胃热炽盛,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选玉女煎加减;中消气阴亏虚,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四肢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治宜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予七位白术散加减。下消肾阴亏虚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治宜滋阴固肾,方选六昧地黄丸为主方;下消阴阳两虚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而色黧黑,耳轮焦干,腰酸膝软,形寒畏冷,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滋肾固摄,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单纯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远远不能解决临床问题,必须结合西医方法,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但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西药治疗虽有易耐药即继发失效,胃脘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其降糖效果迅速,便服用或使用而被患者乐于接受。单纯中药治疗,虽无不良反应,且可控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但降糖作用缓慢,力度较小,惟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和继发失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仍要在三个方面反复探索:①中西医结合点。中医辨证论治同时配合小剂量西药降糖药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小剂量两药降糖药配合使用,也要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全面考察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工作性质等具体情况下,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具体选择相应的降糖西药。

②根据中医辨证原则,灵活吸收前人药理研究成果。经药理研究具有显著降血糖作用的中药,具有补益作用的人参、黄芪、黄精、山药、枸杞子、地黄、茯苓、淫羊藿、山茱萸、当归等;具有清利解毒、理气活血作用的苍术、玉米须、荔枝核、五倍子、丹参、桑叶、桑白皮、知母、番石榴等。在辨证的基础合理选药,确实可以提高疗效,但要注意辨证选药,否则不会有效,如阳虚之体而投之以知母、苍术之类确非所宜。

③根据病机本质,开发专方专药。抓住糖尿病某个证型或某一时期的主要病机的特点,确定治疗原则,开发方号药研究大有可为。如针对糖尿病气阴两虚的病机丰线,开发的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降糖甲片”和“渴乐宁胶囊”,根据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血病机的特点,开发的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的“降糖通脉宁”用于临床效果显著。

糖尿病(消渴)的中医治疗方案: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消渴(糖尿病)——阴津亏损,燥热偏盛

一、上消(肺热津伤)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消渴方加减(黄连,天花粉,生地汁,藕汁,姜汁,蜂蜜)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玉泉丸(黄连,干葛根,天花粉,知母,麦冬,人参,五味子,生地汁,莲肉,乌梅肉,当归,甘草,藕汁,梨汁,牛乳汁,甘蔗叶)或二冬汤(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

二、中消(胃热炽盛)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玉女煎加减(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黄连,栀子)

三、下消(肾阴亏虚)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六味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金匮肾气丸加减尿量多而混浊,加益智仁,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等益肾之品;后期多兼见瘀血,酌加丹参、川芎、郁金、红花、泽兰、鬼箭羽、山楂等。

生活调摄: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并发症:肺痨,水肿,中风,厥证,疮疡,白内障,雀盲。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血脉涩滞,瘀血痹阻。

①桑瓜饮:桑叶、苦瓜、葛根、山药。李家庚教授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本草纲目》载“桑叶乃手足阳明经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中药大辞典》载“桑叶有抗糖尿病作用”。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中药大辞典》等记载苦瓜有清火明目、解毒降糖、益气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载:“葛根主消渴”。山药作为一种传统的降糖中药,频繁地出现在治疗“消渴病”的经典名方中,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四药合用,共凑清热生津、补肾健脾之功。李教授将这4味药按照4:6:3:3的比例,嘱糖尿病病人煎汤服用。同时,通过辨证辅以清热化湿、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的中药加以论治。桑瓜饮方化裁广泛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每获良效。

选方用药上,偏于湿热者,治以清热化湿,方用桑瓜饮配合藿香正气散加减;热毒甚者,治以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活血,方用桑瓜饮配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对于慢性糖尿病者,缠绵不愈,久病入络,久虚入络,所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治以活血化瘀佐以清热解毒,方用桑瓜饮配合桃核承气汤或者活络效灵丹加减。

经典治疗消渴总结:

1.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可加鹿茸粉3(冲服),桑螵蛸,金樱子,芡实,巴戟天,补骨脂,覆盆子,白术,人参,山药,去掉丹皮、泽泻。

降尿糖药对:黄芪+山药,黄芪+地黄。降血糖药对:苍术+玄参。

2.阴虚燥热,口渴口干,饮多,尿频,夜尿6-7次/晚,大便不爽,干燥,舌红苔黄,脉弦。知柏地黄丸+增液汤+石膏30(先煎)+丹参20,葛根

20,天花粉20,桑螵蛸30,益智仁20,五倍子20。双肾结石,加威灵仙40,金钱草50,琥珀5(分两次冲服),桃仁15,石韦20。胃热重,可加黄连10,竹茹15。

3.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栝楼根,瞿麦,茯苓,山药,附子)肾阳不化,上燥下寒,水气内阻,小便不利。水气不化,津液无以上承。

4.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肺胃热盛,津伤气虚。后人尊称仲景为“医圣”,仲景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医经”,“医经”里的方剂为“经方”。经方即经典之方,是后世对仲景方的尊称。

1.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用于治疗胃热炽盛,津气两伤之证。《金匮要略》用于治疗消渴。原文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糖尿病初起或血糖控制不良时常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口干舌燥,舌红苔黄等。

方用:石膏、知母清泄胃热;粳米以淮山药代之;人参用太子参或西洋参,合用以达到益气生津之功。

合玉泉散意,加天花粉、葛根、生地黄、玄参,其效更佳。饥甚,加黄连清胃火;渴甚,加黄芩清肺热。

2.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血热互结的蓄血证,是泄热逐瘀代表方。

糖尿病常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大便干燥,便秘,为胃肠燥热、灼伤阴津所致。又多见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沉涩,为胃热灼伤阴血,血脉涩滞难行,以致瘀血燥热相互搏结。

方用: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大黄、芒硝、甘草攻下阳明燥热内结。

全方有泄热通下,逐瘀活血之功。合增液汤意,加生地、玄参,更为对证。便秘重者,大黄、芒硝后下;轻者,大黄同煎;兼气虚者,酌情加黄芪或太子参。

3.真武汤

《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阴肾阳虚衰,水气泛滥之证。

糖尿病日久阴损及阳,导致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出现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全身浮肿,头眩心悸,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迟弱(见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后期)亦可见。

方用炮附子温肾助阳;白术燥湿健脾;茯苓淡渗利水;生姜助阳散水;芍药敛阴和营。合为温阳化气行水。

糖尿病往往兼瘀血者,加丹参、益母草、桂枝,通阳活血;气虚明显者,加黄芪,或再加党参,益气温脾;肝阳上亢(合并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平肝息风;焦燥渴者,宗《金匮要略》消渴病篇:“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加用栝蒌根、淮山药生津润燥,瞿麦淡渗利水,炮附子温阳化气。共奏温阳化气利水、生津润燥止渴之功。

4.肾气丸

肾气丸是温补肾阳代表方剂。仲景用于治疗消渴、虚劳、痰饮、妇人转胞等证。《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糖尿病日久,病入下焦,阴损及阳,导致肾阳虚损。证见神疲倦怠,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而弱。

方用地黄滋阴补肾;山萸肉、淮山药补益肝脾;茯苓、丹皮、泽泻协调肝脾;附子、桂枝温阳暖肾。上药共奏双补肾阴肾阳之效。

肾阳虚明显者,用肉桂易桂枝,以增温阳之力;小便多者,仿“水陆二仙丹”意,加金樱子、芡实,补肾涩精;气虚甚者,重用黄芪益气;下肢轻度浮肿者,加牛膝、车前子(性喜下行,以制黄芪之升提),仿济生肾气丸意,温肾活血利水。

5.五苓散

仲景用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水停下焦之证。《伤寒论》太阳病篇及《金匮要略》消渴病篇均有“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的论述。

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支配膀胱的骶髓副交感神经及胸髓、腰髓的交感神经,导致膀胱功能异常。早期可见:偶在生气着急时,出现排尿时间延长。中期可见尿流变弱,排尿费力,排尿时间延长,多次排尿后仍余沥不尽,甚或小便失禁。为糖尿病日久,气虚及阳,气化失职,水蓄膀胱所致。

方用:桂枝通阳化气;白术、云苓、泽泻、猪苓淡渗利水;加黄芪益气。方中黄芪重用,使收缩无力之膀胱功能迅速得以恢复。遵仲景原方之意,

桂枝只宜少量,取其辛温通阳,又不耗伤阴津。

6.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血痹,即所谓:“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乃阳气不足,阴寒凝滞,血脉痹阻所致。本证以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为辨证要点。

糖尿病日久,气阴两虚,血脉瘀阻,肢端失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多呈对称性,下肢为甚。有麻木、触电感、蚁爬感,继而刺痛,甚则可呈放射性或痉挛性作痛,夜间尤剧。

仿黄芪桂枝五物汤法,自拟方:黄芪、桂枝、熟地、玄参益气养阴以治本;当归、桃仁、牛膝活血通痹治其标;另可配合外洗方:桂枝、乳香、没药、苏木、川红花,煎水浸泡外洗,以温阳和络,活血通脉。

7.酸枣仁汤

《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

失眠亦为糖尿病常见症状,有的十分顽固,经久不愈。表现为难以入睡、或早醒、或睡不宁、多梦。伴头晕、头胀、心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失眠常可致血糖不稳定,血糖上升。

方用:酸枣仁养血安神(用量最重);川芎调血养肝(用量其次),以清阴热;知母清热除烦(用量其次)以除虚烦;茯苓宁心安神(用量其次),以安心神;甘草和中(用量最轻)。

胰岛素分类方法多样,按来源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按作用特点分为:餐时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按纯度分为:普通胰岛素、单峰胰岛素和单组分胰岛素。

在这里为您介绍按作用特点分类的各种胰岛素制剂,该方法简单、易记,可让您快速区分各类胰岛素。

5.肢体疼痛、麻木,皮肤青紫,心前区疼痛、痛处固定不移,面部晦暗,半身不遂,妇女闭经或经量稀少,黑紫血块,舌质淡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舌下络脉青紫、怒张等,属糖尿病瘀血证。

祝谌予降糖活血方:生黄芪30,生地30,苍术15,玄参30,葛根15,丹参30,川芎10,赤芍15,当归10,益母草30,广木香10。

西医治疗糖尿病方案

一、餐时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是伴随进餐分泌的胰岛素。此类胰岛素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短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短效胰岛素作用强而快,持续时间短,可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效,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高峰一般出现在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6-8小时。常用的制剂有普通猪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使用方法为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超短效胰岛素为迅速起效的新一代速效胰岛素注射液,与短效胰岛素相比,作用时间更短,起效更快,15分钟即起效,作用高峰30-60分钟,持续时间为2-4小时。超短效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分泌的胰岛素作用模式,低血糖发生率低,无免疫源性。常用的制剂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使用方法为餐前5-15分钟皮下注射。

二、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4~12小时,持续时间为18~24小时。由于其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较短效长,主要控制2餐后高血糖,以第2餐后为主。常用的制剂有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和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使用方法为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三、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不产生血浆峰浓度值,起效时间为3-8小时,作用高峰14-24小时,持续时间为28-36小时。常用的制剂有: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和地特胰岛素注射液。使用方法为睡前皮下注射。

四、预混胰岛素

将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便产生了预混胰岛素。为满足不同需要,可将25%短效和75%中效混合、30%短效和70%中效混合、50%短效和50%中效混合,制成预混人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人胰岛素起效时间为30分钟,作用高峰2-8小时,持续时间为10-24小时。常用制剂有: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精蛋白生物合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预混30R)等。使用方法为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起效时间为15分钟,作用高峰1-4小时,持续时间为14-24小时。常用制剂有: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使用方法为早、晚餐前15分钟皮下注射。

糖尿病经典的六个联合用药

1.格列齐特+二甲双胍缓释片

格列齐特为磺脲类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所以格列齐特不适合1型糖尿病患者,适用于单纯饮食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人。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药物,能够抑制肝脏对糖的合成及分解,促进骨骼肌和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另外二甲双胍还可以使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故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人,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人的辅助治疗。

上述两种药物联合能够增强降糖效应,适用于单用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

2.格列吡嗪+阿卡波糖

格列吡嗪亦为磺脲类降糖药物,降糖原理是增加胰岛素的释放,适用于单纯饮食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人。

阿卡波糖能够减慢淀粉、麦芽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因此主要减低病人餐后血糖,故阿卡波糖适用于肥胖的轻至中度糖尿病人,尤以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显著的2型糖尿病患者。阿卡波糖与格列吡嗪联用能增强降糖效果,减少单独用药剂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副作用,是一对黄金搭档用药。3.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

这两种药物联用主要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同时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且不会发生低血糖反应,降糖效果较理想。

4.格列喹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格列喹酮为磺脲类降糖药,但与其他药物不同的是格列喹酮95%从胆道排泄,只有5%从肾脏排出,故老年人及肾功能受损伤的病人应以格列喹酮为首选药物。

上述3种药物联合适用于单用或两种药物联用降糖效果不满意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5.罗格列酮+胰岛素

罗格列酮能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为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胰岛素抵抗,优点是对肝脏副反应少,但有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应用,其与胰岛素联合应用主要用于胰岛素用量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因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胰岛素对人体的损害。两者联合用药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

6.阿卡波糖+胰岛素

阿卡波糖能够降低餐后血糖,因此阿卡波糖与胰岛素联合适用于单用胰岛素降糖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两者联用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确保病人任意时间的血糖均控制理想,从长期效果看可减少慢性并发症。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区别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区别 黄衍强 4月9日,博山70岁的刘金花老人来到淄博延强医院找我看病。一进诊室的门,便不顾我正在给病人把脉,还有更多的病人在一边排队等候,直接拉住我的手说了几声谢谢。她一边说“谢谢”,一边伸出大姆指,称赞我是“神医”。我被她突如其来的举动搞懵了,更觉自己受不起“神医”这一称呼,急问站在老人身后的子女是怎么回事。 原来,刘金花老人是一位肾癌转移膀胱癌患者,查出癌症之前血尿严重,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困扰多年,长年服用降血糖药物,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查出癌症后,儿女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加上年事已高,便决定放弃西医治疗,转而求助于中医,于今年3月7日到我院第一次就诊。利用中医治疗癌症一个月后,再去查体,癌细胞和来时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而血糖却接近正常。 听明白了原委,我只是淡淡一笑,对她说:“我可不是什么神医,经过一个月中医的治疗,血糖水平接近正常的情况并非偶然。”其实病人还不知道,我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仍然是以治疗肿瘤为主,兼顾全身,并没有专门针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然而,为什么病人的血糖能达到正常。这要从中西治疗的理念上加以阐释。 西药治疗糖尿病以降血糖为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欠理想,而且由于西药中含很多对人体毒副作用强的化学成份,长期服用对人体的肝、肾损伤严重。与服用降糖西药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能减轻损伤人体的肝、肾等脏器组织,但却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能使用胰岛素。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胰岛素和服用西药一样,只有降糖作用,没有固本的功效,对糖尿病并发症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中医治疗虽然没有直接和迅速降糖的作用,但是可以调理脏腑、达到阴阳平衡的重建。主要方法,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証治之。人体的脏腑机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血糖的检验数字也就下降,身体其它的疾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体质上治疗了糖尿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取两个100毫升的杯子,其中一个杯子加入100毫升的水,另一个杯子加入50毫升的水。100毫升杯子中放入5克糖,则糖的含量是5%;而50毫升杯子中放入5克糖,则糖的含量是10%。从现象上看我们假设100毫升糖的含量5%是正常的,那么50毫升糖的含量10%则非正常。我们凭直观感觉这种非正常,就是缺少50毫升水的原因。中医认为这种不正常是阴虚所致,可用滋阴补水的方法治疗。这是治病求本的方法,不是根据化验的数据,单纯的降糖。由此我们认为糖尿病人,糖的浓度是相对高,体质阴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调整阴阳的相对平衡,对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由此看到,中医要做的是往这个杯子中加水,让人的体液达到正常水平,人体中的血糖自然也就恢复到了正常;而西医做的不是加水而是降糖,病人服药后糖的浓度当时少了,而人的体液相对更少了,当食物再转化为糖分,血糖立马就会高起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听了我的解释,刘金花老人和她的家人对以后的治疗充满信心。 中医药来源于生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经过无数医学家不断的总结、提炼、升华,上升到理论;缺点是很多经典的书籍用文言文书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中医治疗糖尿病同样强调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同时强调情志舒畅,勿忧、勿怒。 中药抗高血糖的作用是弱而缓慢的,就单一降血糖的作用而言不如西药。 在治疗糖尿病时,西药加中药的与单用西药的相比,可使西药的用量下降,西药的失效期向后推延。 据统计,专用于抗高血糖的中成药己有近4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纯中药,少数几种是加了降糖西药的,凡加西药者,其说明书中均有标示,如消渴丸。 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一般价格在300-600元/月,价格偏高。如经济条件好者,特别是早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控食、运动的基础上只服用中药,对于病情较重单用中药不能控制时,再加服西药。 现将用于糖尿病的部分中成药简介如下,同时提供了药价和生产厂家,供挑选参考。

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的内容,具体内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那么,中医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1、首先要控制饮食中医认...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那么,中医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

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6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63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3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足能明显提高疗效。 标签:糖尿病足;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足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和治疗手段的进步及患者寿命的延长,该疾病的严重性日益受到明显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导致脂代谢异常,引发微血管基膜病变,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和感染,进而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微小创口即可诱发溃疡及感染[1]。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很难治愈,是医疗难题,多年来对严重的肢端坏疽多采取高位截肢手术的办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意义重大。本资料主要分析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糖尿病患者中63例并发糖尿病足,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组织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62~85岁,平均(69.8±5.7)岁,糖尿病病程8~24年,平均(15.1±3.7)年。按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本组患者均在0~4级之间,其中0级18例,1级20例,2级15例,3级8例,4级2例。63例患者随机(经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知情同意)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足溃疡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两组均给予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严格糖尿病饮食、戒烟,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J20080095)早、中、晚餐前15min 皮下注射及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J20040012)晚10点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每周至少1次检查三餐前、后微量血糖及睡前、凌晨3点微量血糖(血糖仪为罗氏卓越型血糖仪ACCU-CHEK Performa),使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h<11mmol/L,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合并高血脂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SUNDOM-300IB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深圳瑞光康泰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号: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曾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记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使中国得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医学,与此同时中西医学的接触和交流加深了两个医学体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一条新的医学发展道路——中西医结合开始在中国不断的扩展、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糖尿病.消渴病的由来 公元前四百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过消渴症这一病名,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食大增,身上有疥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其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故父亲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到《外台秘要》一书当中,这是世界最早的医学记载。 古代埃及:公元1550年人们在法老王贵族墓群里发现了一张珍贵的莎草纸古抄本,里面记载了多种贵族疾病,其中包括一种叫多尿的疾病,并对这种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直到17世纪英格兰医生才终于发现甜尿这一事实把这种病命名为Diabetes。 一百年以后,英格兰医生才进一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竟然同尿液一样含有糖分,这一发现糖尿病是单纯脏器病变所引起疾病的理论被改变了。

1788年英格兰在一起意外事故病人救治过程中,发现胰腺损伤竟然可以引起糖尿病。 二、发病率 我国80年代初患病率0.67%,而在1996年已经增长到3.67%而到2009年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患病率已达9.7%,目前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世界第二,糖尿病前期德患病率为15.5%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从来没有象当今这样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以及惊人的增长速度,其致死及致残率已成为世界医学家棘手的问题,每年世界各国耗费巨资对此进行研究,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自从1921年班替从动物胰腺提取出来胰岛素,从而给糖尿病人带来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目前已有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问世,但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只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才能更有效。 三、糖尿病发病原因 1、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在公元400年-500年《皇帝内经》在解释消渴病何以得知时曾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作者单位:410008 长沙市开福区黄勍诊所 通讯作者:黄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率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4.2%,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改善血脂状况,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及推广。 标签: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缓慢。中医认为其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1]。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诊所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0年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均有口干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55.8岁,病程1~22年,平均10.6年。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1~18年,平均9.2年。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伴气短乏力、倦怠劳累、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组12例伴有高血压,21例血脂异常。对照组11例伴有高血压,22例血脂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同时要求戒酒戒烟。 1.2.2 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每日500~2000 mg,分2~3次口服。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严重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思路与方法 前言: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影响,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印度医药学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后逐渐形成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的局面。由于中、西医学各自都具有特点和优势,遂能各自鼎足发展,而且相互渗透,以不同的学术思想彼此靠近,折中归汇乃至逐步兼容结合。下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例来谈谈其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障碍,且可以并发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脏器和组织的慢性损害,引起其功能障碍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而威胁生命。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I型糖尿病:多发于小儿及青少年,起病较急,病毒感染为重要诱因。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被大量破坏,故胰岛素生成明显减少。病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在我国,超过90%的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等为主要诱因。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这类糖尿病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整加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特异型糖尿病:指的是某些内分泌病、化学物品、感染以及其它少见的免疫综合征所致的糖尿病。国内非常少见。 糖尿病与中医学“消渴病”相类似,其并发症可归属于“虚劳”、“胸痹”、“中风”等范畴。 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西药,常用有以下三大类:⑴磺脲类常用的第一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优达灵)、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肾平)等。这类药物宜在餐前服用,一般口服30分钟后发挥降糖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且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标签:糖尿病;中西医;研究 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消渴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善于早期干预,在稳定血糖方面有独到的方法。而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苔脉情况来辨证用药,并不是像西医一样标准化,根据不同情况辨证论治更具有科学性。同时在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处,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外,还可以根据病人病情,具体制定诸如针灸、按摩、理疗及养生调护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传统医学也在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的进步,取得各个方面的新进展,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亦是如此。本文将细致论述中西医在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性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糖尿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生活环境与肥胖等。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治疗方式主要分包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即大体分为药物疗法或非药物疗法。 1.1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常用药物有:①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可以保护胰岛,但副作用较大;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常使用的主要有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②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双胍类;③胰岛素类: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米格列醇,米格列醇⑤肠促胰岛素及DPPIL抑制剂。以上药物具有疗效明显的优点,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血糖,但长期服用对于肝脏和肾脏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1.2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综合治疗:①糖尿病教育:做好基础知识的宣教,贯彻三级预防,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糖尿病的治疗尤为重要。②运动治疗:坚持适当的中强度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③饮食治疗:糖尿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并避免进食含糖食物,食用低盐低脂的食物,少食多餐。非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且没有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2 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消渴多以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病因,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为病机。因此,治疗上因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疗原则,注意血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中药作用广泛,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等,从而减轻糖尿病症状,并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其次,中药疗效比较稳定,作用温和持久,基本无毒性和不良反应。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涉及全身多脏器病变的复杂疾病,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特点,符合复杂疾病的治疗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明确指出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易将“消渴”和“消渴病”混为一谈。前者主要强调多饮、多食、消瘦之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状等;后者指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病名,与今之糖尿病相接近。故此,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以统称为“消渴病”较为合适。病名是对疾病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共性和个性的复合体。对于糖尿病并发症诸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等的中医病证范畴,应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整理、分析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经临床反复验证、推敲加以统一。目前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应分别归入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讨论。见下表: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名范畴 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范畴 糖尿病消渴病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秽浊、脱证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中风 糖尿病性心脏病心悸、胸痹 糖尿病性肾病水肿、虚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糖尿病性白内障银内障、圆翳内障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血痹、脱疽 糖尿病性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痹证 糖尿病性非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痿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气淋、劳淋、癃闭 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痰证 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碍阳痿( 男) 、阴冷 ( 女) 糖尿病性口腔病变口疮、龈肿、齿摇 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痈疽、瘙痒、疖肿 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呕吐 第二,病因转化: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如素体阴虚,饮食失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医研究糖尿病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 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DM血糖严重升高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等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微血管、大血管病变,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基本相当于中医“消渴病”。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明确指出: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消渴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尿有甜味,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二、西医诊断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在我国人群中采用WHO(1999)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见表1及表2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0mmol/l(126mg/dl)或3. OGTT 试验中,2小时PG 水平≥11.1mmol/l(200ng/dl) (二)糖尿病的分型 表2糖尿病分型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①免疫介导性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 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等4、妊娠糖尿病(GDM )三、辨证分型(一)燥热伤津证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烦渴多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大便秘结或干燥。舌苔薄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二)气阴两虚证 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 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程中工况下试卷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发表时间:2019-10-24T10:47:15.4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作者:陈频 [导读] 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抑郁情绪,并维护母婴安全。 隆昌市界市中心卫生院 642155 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的增长,该疾病在致残率和致死率上也很高,导致患上该疾病的病因很复杂,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胰岛素的出现虽然能够治疗,但是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要想对该疾病以及其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治疗,就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1、什么是糖尿病? 该疾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属于内分泌类疾病,其主要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该病的发病肌理就是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者是绝对缺乏,还有程度不一样的胰岛素抵抗,进而让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继发的水、电解质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产生紊乱的情况,病变会影响全身,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中医以及西医治疗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方面可以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这里简单介绍下二者的不同,希望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在该疾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方式,第一,其主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依据相关的治疗原则,比如,清热活血、益气养阴等,对患者身体中的环境进行调整以及改善,让其代谢情况进行得到缓解。在糖尿病治疗中,降血糖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这方面的效果,西药相对来说要比中药的效果更好,然而中药作用缓和且效果保持时间较长,有一些中药能够双向调节,通常不会让患者产生低血糖的情况。在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以及并发症治疗方面,显然中药要比西药效果好,使用中药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没有显著副作用的。第二,该疾病的西医治疗就是利用药物对胰岛素进行刺激,增加其分泌,促进胰岛素生物活性的提升,可以对患者肠内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进行降低,这样就可以让患者体内组织更好的利用葡萄糖,有利于合成肝糖原,也可以直接给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西药在降血糖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速度较快而且效果好,能够对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进行防治,然而其也是存在不足的,特别是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并发症方面,效果不理想。第三,在糖尿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高效的让患者血糖降低,改善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以及发展进行有效的抑制,所以,中西医结合是该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中,对于轻型和中型患者,就需要基于运动以及饮食疗法,再配合中药治疗,充分发挥出中药的优势。而对中型以及重型患者,他们的血糖比较高、病程长,那么就需要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进行结合,用西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配合中药,这样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或者是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量,还能够对患者机体代谢和微循环等方面进行调节,改善患者的症状,一起抑制或者是延缓合并症的产生以及发展,所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最好采取中西医结合。 3、如何预防糖尿病? 经常运动。这一点很重要,能够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每天运动半个小时。胰岛素抵抗是该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说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进而影响正常利用胰岛素,但是运动就能够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够对2型糖尿病进行预防。 控制好血压。要合理饮食以及运动来减重,尤其需要注重腹部的脂肪,这可以促进糖耐量的提升。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这关系到病情发展。 控制饮食。要想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就一定要控制好饮食,多食用高纤维素、低热量的饮食,常吃粗粮以及水果、蔬菜。每天最好可以吃大豆、奶类或是其制品,这样就能够补充体内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可以补钙,每天可以摄入半斤到一斤的奶制品。 注意控制体重。腹型肥胖也是容易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特别是2型糖尿病。当前生活质量提升,胖孩子也不断增加,这也让青少年也会患上糖尿病。要想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就需要先减体重。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即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但低于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害最大的并发症,一个是大血管的并发症,一个是微血管的并发症。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4.防治糖尿病足优势独特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因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威胁着糖尿病病人的健康。 那么,糖尿病足会有哪些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症状表现为:脚凉、麻木刺痛、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较重;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对此,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时要及早就医,因为“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中医整体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医院经过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经验,即中医和西医结合、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和局部结合、预防和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张丽芬 赵进喜 吕仁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 opathy,DN)在中医学属消渴病中“下消”(肾消)的范畴。吕仁和教授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即《内经》“消瘅”的临床表现,病因为“五脏皆柔弱”。其病位在肾之“络脉”,病理为“络脉癥瘕”[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慢性致死性并发症和肾衰的主要原因。其防治措施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高血糖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防治试验(DCCT)和英国2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 DS)分别证实了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均能明显减少DN的发生和延缓其病程的进展。目前认为DN的发病与细胞内高葡萄糖浓度有直接关系。 DN降糖药物口服药首选糖适平,因其仅5%经肾脏排出,不增加肾脏负担;其次是克糖利,其代谢产物65%由肠道排出,其余由肾脏排出,且无活性。应避免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糖尿病肾病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对降血糖药物有特殊要求:1)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其中多数药如甲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等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体内药物蓄积易诱发低血糖,应禁用。2)双胍类:如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加速无氧糖酵解而降低血糖,主要经肾脏排泄,对已有蛋白尿的DN患者不宜使用,因其以原形由尿排出可引起乳酸酸中毒。3)α2糖苷酶抑制剂:减少肠道肠吸收而降低血糖,于进餐时服用。目前常用阿卡波糖(Acarbose,拜糖平),口服后仅1%~2%吸收入血,其余均由肠道排除,肾功能不全时,仍可服用。4)噻唑烷二酮类: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尤适用于对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目前常用罗格列酮(Rosiglitaz one)及吡格列酮(Pisiglitaz one),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仍可应用。5)格列奈类药:这类药物是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非磺脲类药物,包括瑞格列奈(Repaglinide)及纳格列奈(nateglinide),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仍可应用。6)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来调节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中医药的应用,临床常以金匮肾气丸、七味白术散、糖尿病方(肉桂、附子、鹿茸粉、桑螵蛸、山茱萸、太子参、巴戟天、补骨脂、覆盆子、金樱子、白术、山药、芡实、甘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活血降糖方(生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当归、赤芍、川芎、益母草、丹参、葛根、木香,“祝谌予方”)等酌情选用,随证加减,常能收到满意疗效。近年来研究表明对DN有降糖作用的复方还有糖肾胶囊(含生晒参、大黄、猪苓、黄连、黄芪、水蛭等)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水平,但不能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糖益肾方(含熟地黄、黄芪、山茱萸、菟丝子、牛膝、丹参等)显著降低OTGG2h血糖。苦人丹胶囊(含苦瓜、人参、丹参等),糖克煎剂(含黄芪、黄精、泽兰等),止消通脉宁(含黄芪、生地黄、鬼箭羽、大黄等)可明显降低血糖。糖肾宁(含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黄、鹿角片、泽兰、黄连等),治糖保肾冲剂(含黄芪、山茱萸、丹参等),益肾糖泰颗粒(含黄芪、太子参、淫羊藿、枸杞子、当归、红花、猪苓、防己等)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瘀平丸(含黄芪、熟地黄、水蛭等)可降低血糖和果糖胺水平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主要有鬼箭羽、甘草、芍药、橘皮、苍术、黄芪、丹参、川芎、大黄、冬虫夏草、牛蒡子、苦瓜、水蛭、刺五加等;中药提取物主要有黄芩苷、黄连素、水飞蓟宾、茶多酚、槲皮素、大黄酸、葛根素等,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或蛋白非酶糖基化及氧化产物形成等各种作用机制而降低血糖。2 控制高血压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数年后才出现高血压,并且高血压通常由糖尿病肾病引起。约30%的1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发展成高血压,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初诊时即存在高血压。目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目标血压为125~130/75~80mmHg。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降压药物的选择:1)AEC I:如洛汀新(苯那普利)、蒙诺(福辛普利)等。近年来ACE I已成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降压药物。但因ACE I可引起功能性反应性血管狭窄,出现急性肾脏间 ? 8 4 ?WORLD CH I N ESE M E D I C I N E Jan.2008,Vol.3,N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