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作用异常,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高血糖相关疾病。
与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缺乏等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西医用于糖尿病治疗主要是保护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控制并发症发生,起到控制病情进展的作用。
而中医治疗糖尿病坚持清热活血和益气养阴为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互相弥补也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
本文对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仅供参考。
1.西医治疗糖尿病控制患者饮食,指导患者每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基础上。
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每次给药0.5g,每日给药1次,选择晚餐随餐服用。
如果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佳要每日用药2次,选择午餐、晚餐两个时间段随餐用药,每次用药剂量0.5g。
2.中医治疗糖尿病为糖尿病患者选择中药汤剂治疗,药物组方有山药、天花粉、牡丹皮、黄精、泽泻、党参、麦门冬、生地黄、石斛、知母等。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药,其中肝热津伤型患者,药物组方有天花粉15g、葛根15g、麦冬15g、生地15g、黄连15g、黄芩15g、知母10g、地骨皮12g、桑白皮8g;针对阴虚内热型患者,药物组方有山茱萸15g、何首乌15g、生地15g、茯苓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9g;针对血瘀型患者,药物组方有丹参10g、川芎10g、郁金10g、红花10g、泽兰10g、鬼箭羽10g、山楂10g、当归10g、益母草12g、赤白芍12g、木香10g、葛根8g。
所有药物以水煎服,每日口服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连续用药2个月,针对患者病情差异,及时调整用药。
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患者确诊后要及时治疗,患者要终身服药治疗,很多患者担心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很难长期用药治疗。
西药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肝细胞膜G蛋白促进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提高外周组织摄取糖分能力,以此降低肝糖输出水平,使机体代谢维持在平衡状态,以此起到改善血糖水平的作用。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与方法前言: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影响,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印度医药学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后逐渐形成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的局面。
由于中、西医学各自都具有特点和优势,遂能各自鼎足发展,而且相互渗透,以不同的学术思想彼此靠近,折中归汇乃至逐步兼容结合。
下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例来谈谈其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
临床特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障碍,且可以并发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脏器和组织的慢性损害,引起其功能障碍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而威胁生命。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I型糖尿病:多发于小儿及青少年,起病较急,病毒感染为重要诱因。
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被大量破坏,故胰岛素生成明显减少。
病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在我国,超过90%的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等为主要诱因。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这类糖尿病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整加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
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
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特异型糖尿病:指的是某些内分泌病、化学物品、感染以及其它少见的免疫综合征所致的糖尿病。
国内非常少见。
糖尿病与中医学“消渴病”相类似,其并发症可归属于“虚劳”、“胸痹”、“中风”等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一、背景介绍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健康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将近4.25亿人患有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快速上升,成为了当下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糖尿病病情的严重与复杂性让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了一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1. 西医治疗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的是药物疗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针对糖尿病的药物,比如降糖药、胰岛素等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但是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所需的药物类型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2. 中医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中医主张个体化的治疗,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中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降糖、增加体力、补脾的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在于将传统中西医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治疗体系。
通过创新技术和疗法,可以更好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比如使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结合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等西医治疗方法。
在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化的治疗方面也更加灵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点1. 缩短治疗时间传统的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疗效和治疗时限,但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实现疗效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从而更快实现病情的缓解和控制。
2. 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促进患者康复。
比如通过中医药和针灸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问题,同时针对西医治疗的疾病方面也具有强大的治疗效果。
3.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的针灸和推拿以及西医体育锻炼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压力,缓解疼痛并促进身体的康复。
四、研究结果1. 2010年,广东省肿瘤防治院发布了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的数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系统的医疗干预,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脾虚、胃思、肝肾失常、热邪内动、湿生痰积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可选取补脾养胃,滋肝养肾,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中药治疗方法。
而西医则侧重于药物治疗和食品营养的控制,如糖尿病药物的使用、胰岛素注射、低糖饮食等方法。
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发展,中医、西医两者的独特优势相互融合,将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1.病因治疗:中医治疗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平衡,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且多样化,因此,通过综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2.个性化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情况、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最大化。
3.安全有效:中药治疗原理是以草药为材料,运用草药的特定功效,搭配成一定的药方,达到治疗目标,较低副作用,避免了传统治疗中常见的药物过敏、依赖、毒副作用等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更倾向于接受中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疗法:1.中药注射剂:选取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达到降糖效果,其中,贡献首席注射液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2.饮食疗法:严格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3.中西药联合治疗:选取中西药物联合治疗更容易发挥不同效应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格列齐特联合虎杖、仙人掌、降龙、冬虫夏草、黄芪等中药的联合应用。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更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治疗模式。
应在患者一方、医生一方、政府一方、医疗机构管理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优势和中医治疗优势,继续探索、创新、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往治疗中患者一般会选择西药方式,西药降糖效果比较理想,但很多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单纯西医治疗也无法对患者并发症进行改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临床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以期内能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弊端,减少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那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下文中为大家简单进行科普。
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或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旦患有糖尿病病无法治愈,而患者也需终身服用药物。
糖尿病一般好发于糖尿病家族史群体,肥胖者年龄超过40岁之后患有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久坐不动、经常熬夜、喜食高热量、高糖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也易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在前期没有明显征兆,所是在偶尔体检中发现。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吃饭多、喝水多、尿量多,但体重减轻,同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力模糊、易疲劳的症状。
糖尿病还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中医学中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而将其并发症划分为“中风”、“胸痹”、“虚劳”范畴。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单纯通过西药来治疗糖尿病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但一些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而通过有机结合中西医进行治疗,则可将两者协同作用发挥出来,提升糖尿病治疗安全性,降低患者治疗副作用。
同时中药还具有调节患者五脏气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恢复患者脏腑功能,使其气血得到明显改善。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饮食中稍不注意,便会出现血糖居高不下的现象,进而引发各类并发症,如末稍神经炎,一旦出现这一并发症,患者就会发热、麻木、触电等症状,异物感会从脚趾直接传递到膝盖,一些患者情况较为严重,会出现下肢关节灼痛、溃疡的症状,最终发展为坏疽或肌肉萎缩。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优先对其血糖胰岛功能、是否有并发症等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具体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危害远远不止于血糖异常。
在现代医学领域,糖尿病已被广泛研究,并涌现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传统的中医治疗也在不断发展,逐渐融合进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新兴领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和“综合施治”。
这一方法将现代医学的诊断、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与中医的辨证施治、中药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式结合起来,以期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糖尿病管理方案。
本篇科普将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方法和优势。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概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一慢性疾病。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希望的治疗领域,为糖尿病患者的未来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1.诊断和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步骤在于精准的诊断和细致的辨证施治。
在西医诊断方面,医生依赖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以明确糖尿病的类型和程度。
与此不同,中医注重的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面观察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表现和病程发展,以便准确地辨证施治。
望诊指的是中医医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征。
不同的病情会在这些表征上留下不同的痕迹,有助于中医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闻诊则是通过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音,以侦测潜在的病理特征。
例如,口渴、多饮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
问诊是中医医生与患者进行互动,详细了解病史、症状、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最后,切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来获取信息。
不同的脉象特点可以揭示出患者体内的气血状况,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辨证。
2.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的药物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策略。
在西医学中,通常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中医和西医在医学历史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经过漫长的发展,彼此的特点与优势相互渗透,使得很多疾病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得到理想效果,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中缺少胰岛素或是自身生产胰岛素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的血糖无法正常代谢而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临床上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病人喝水非常多,食量也很大,排尿量也增多,但是身体却很消瘦。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会引起眼睛、肾脏、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和组织发生慢性损害,使其功能受损或是发生衰竭等。
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中西医结合怎样治疗糖尿病。
1.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类西药主要有四大类:1.磺脲类:常用的药物有一代的甲苯磺丁脲,二代的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以及格列喹酮等。
此类药物通常在餐前半个小时服用,在半个小时后有效发挥降低血糖的功效。
该类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对肝肾不良影响很大,不适合长期服用。
2.双胍类: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甲福明和降糖灵等。
此类药物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或是胃肠不适反应,比如恶心呕吐、不爱进食以及腹泻等,有时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可有效抑制糖的分解,也可促进糖分在肠道中吸收,所以会改善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
每日服用两次或三次,每次服用50mg。
切记药物要与第一口食物同服才可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胀气或是腹泻等。
如果服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要立即服用或是静脉注射葡萄糖。
4.新型降糖药:目前使用较多的有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以及DPP4抑制剂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降糖药,其中SGLT2抑制剂可将2型糖尿病病人身体中多余的糖尿出去,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口服降糖药物多用于轻度或是中度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病人发生了酮症酸中毒,有严重的肺结核,出现了脓性感染或心肌梗死,或是服用降糖药物也无法控制血糖情况时,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Ⅰ型糖尿病病人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怎样通过中西医的结合来治疗糖尿病?

怎样通过中西医的结合来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病人群较多,并在不断增加,而中国也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且糖尿病患者需终身服用药物,从而控制血糖,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很多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不仅如此还可以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相互结合应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那中西医到底有哪些治疗方法呢,下面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相关内容。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或不能分泌胰岛素,以及胰岛素应用障碍,导致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发生紊乱。
使患者血液中糖类物质增多,导致血糖值过高。
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临床典型病症,患者病情严重时还会诱发眼部、肾脏、心脏等疾病的发生。
甚至引起肾功能异常、心脏功能下降等情况,影响生命安全。
中医将此类疾病又称消渴症,主要是由于患者脏腑虚弱、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外感六淫导致的。
使其身体出现不适。
西医的治疗方法1.口服药物治疗:(1)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以促进人体产生胰岛素):磺胺类药物:格列本脲等,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刺激,因此伴有与其有关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格列奈药物:那格列奈等,它具有起效迅速等优势,但是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很短。
(2)非促胰岛素分泌剂:1双胍类:二甲双胍,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肝糖原的分泌,进而减少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起到治疗的作用。
2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等,可提高胰岛素的活性,来调节患者的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主要通过降低小肠对糖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进而改善血糖,(3)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等,可增加胰岛素的含量,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4)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等,通过调节肾脏对糖的二次吸收,促进糖类物质随着人体的排泄物排出体外。
进而降低病人体内糖的含量。
2.注射药物治疗:(1)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优泌乐等,进入患者体内后10min-20min内起效,40min血药浓度最高,药效持续3h-5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谢谢谢谢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中医
中西医
西医
有机配合
深度融合
中国糖尿病治疗的优势和特色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世Leabharlann 在变化,视野需开阔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损——由虚致损,表现为脏腑脉络的虚损,根本在于脉 损(大血管)和络损(小血管)。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西药日新月异,中药推陈出新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1.降糖中药药理学的进步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2.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 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未来
倪青讲稿
糖尿病病程进展三步曲
第一步
遗传因素
+环境危因险素 因素肥胖
疾 病 高血压第二步
血脂异常
高血糖 高凝血状态
AS
心 、 脑 、 肾 、
高尿酸血症
下 肢
其他
等
15年~30年
第慢三性步
后并发果症
McFarlane S,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 86:713–718.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2.基于脏腑病机的“立足肝脾肾治疗 糖尿病”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3.基于“瘅病”理论的“糖尿病郁热 虚损论治法”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脾瘅
消瘅
肥胖型糖尿病
消渴病
并发症
消瘦型糖尿病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糖尿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糖尿病》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郁——疾病早期,由于长期饮食积滞或情志不调等,使 机体处于一种郁滞状态。
热——郁的基础上日久化热。热邪弥漫,波及脏腑,则 见肝热、胃热、肠热、肺热、血热等。
虚——火热持续,耗气伤阴及脏腑元气,致虚象渐露, 形成虚实夹杂。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基于临床实践的新学说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1.基于胰岛功能和疾病演进过程 的“三型辨证理论与应用”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
倪青讲稿
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