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合集下载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作用异常,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高血糖相关疾病。

与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缺乏等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西医用于糖尿病治疗主要是保护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控制并发症发生,起到控制病情进展的作用。

而中医治疗糖尿病坚持清热活血和益气养阴为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互相弥补也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

本文对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仅供参考。

1.西医治疗糖尿病控制患者饮食,指导患者每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基础上。

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每次给药0.5g,每日给药1次,选择晚餐随餐服用。

如果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佳要每日用药2次,选择午餐、晚餐两个时间段随餐用药,每次用药剂量0.5g。

2.中医治疗糖尿病为糖尿病患者选择中药汤剂治疗,药物组方有山药、天花粉、牡丹皮、黄精、泽泻、党参、麦门冬、生地黄、石斛、知母等。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药,其中肝热津伤型患者,药物组方有天花粉15g、葛根15g、麦冬15g、生地15g、黄连15g、黄芩15g、知母10g、地骨皮12g、桑白皮8g;针对阴虚内热型患者,药物组方有山茱萸15g、何首乌15g、生地15g、茯苓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9g;针对血瘀型患者,药物组方有丹参10g、川芎10g、郁金10g、红花10g、泽兰10g、鬼箭羽10g、山楂10g、当归10g、益母草12g、赤白芍12g、木香10g、葛根8g。

所有药物以水煎服,每日口服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连续用药2个月,针对患者病情差异,及时调整用药。

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患者确诊后要及时治疗,患者要终身服药治疗,很多患者担心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很难长期用药治疗。

西药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肝细胞膜G蛋白促进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提高外周组织摄取糖分能力,以此降低肝糖输出水平,使机体代谢维持在平衡状态,以此起到改善血糖水平的作用。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一、背景介绍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健康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将近4.25亿人患有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快速上升,成为了当下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糖尿病病情的严重与复杂性让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了一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1. 西医治疗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的是药物疗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针对糖尿病的药物,比如降糖药、胰岛素等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但是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所需的药物类型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2. 中医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中医主张个体化的治疗,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中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降糖、增加体力、补脾的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在于将传统中西医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治疗体系。

通过创新技术和疗法,可以更好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比如使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结合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等西医治疗方法。

在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化的治疗方面也更加灵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点1. 缩短治疗时间传统的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疗效和治疗时限,但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实现疗效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从而更快实现病情的缓解和控制。

2. 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促进患者康复。

比如通过中医药和针灸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问题,同时针对西医治疗的疾病方面也具有强大的治疗效果。

3.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的针灸和推拿以及西医体育锻炼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压力,缓解疼痛并促进身体的康复。

四、研究结果1. 2010年,广东省肿瘤防治院发布了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的数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且无法根除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患者所重视。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这些方法在根本调理和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重对症治疗,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能够在调理体质、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注重通过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来控制糖尿病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糖尿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管理好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什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更好!

为什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更好!

为什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更好!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西医治疗中,一般是调整患者的血糖,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胰岛素、降糖药等,虽然控糖效果显著,然而一些症状依然存在,如大便干燥、失眠、头晕、乏力、燥热等。

若是患者身体气血两虚,燥热阴虚,阴虚火旺,阴阳两虚,会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部分患者虽然打了胰岛素、吃了西药,然而血糖并未降低。

因此,除了西医治疗之外,还要和中医进行组合应用,前者能够控制血糖,后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除了能够让患者血糖保持稳定,还能标本兼顾。

正本清源,提升血糖控制效果,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从中医层面对患者进行整体调理,可以减少西药用量以及对肝肾的影响,恢复肾功能,提升抵抗力。

很多中药可以针对病因实施指标,能够极大的减少疾病复发的概率,患者康复后无需服用药物,通常在一到两个月能够看到效果,三个疗程可以实现标本兼治。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糖尿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需要先通过西医检测,合理的评估患者胰岛功能,结合其胰岛功能情况,确定适合患者的降糖方案。

若是患者的胰岛功能良好,可以引导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水平,促使其符合标准;若是患者的胰岛功能较差,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为患者注射基础胰岛素或是预混胰岛素,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待其胰岛功能恢复之后,停止使用胰岛素,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优化患者的并发症,提升其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应用中药,能够帮助患者降低血糖、血压、脂肪以及粘度,减轻症状,从而预防各种并发症,提升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常用中药包括补气、清热、活血、补血等。

除了中西医治疗之外,患者还要从其他的方面进行干预,如饮食、运动等,调整生活方式,提升血糖控制效果,预防及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糖尿病的日常护理合理饮食。

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

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依据患者最新情况,对饮食方案进行调整。

患者应该多食用五谷杂粮,例如玉米面、荞麦面、紫山药、燕麦片等,其中的维生素B、食物纤维、微量元素含量较多,患者可以将低淀粉、低糖的食物或粗粮和蔬菜等当作主食;豆类和豆制品。

浅谈糖尿病与中医治疗

浅谈糖尿病与中医治疗

浅谈糖尿病与中医治疗近年来糖尿病人数日益增多,而且它的危险性也很大,死亡率与癌症及心脑血管病相类似。

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所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卫生问题。

标签:糖尿病;机理;危害;中医;处方糖尿病以其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所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卫生问题。

一、糖尿病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

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可以说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紊乱,总体紊乱过程可以概括为代谢旺盛期,此期因过食肥甘,胰岛素分泌旺盛,体重增加,直到体内营养物质堆积造成紊乱、细胞组织器官发生脂肪样变,长期积累造成代谢的停滞,甚至脏器功能衰竭,出现各种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使人体气血阴阳衰渴。

二、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繼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慢性疾病。

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当代人类遭遇的又一大杀手。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能够引发数十种并发症,范围遍布全身,从头到脚,从皮肤到脏器都有可能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人们把糖尿病称为“百病之母”,糖尿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洪水猛兽!三、糖尿病中西结合的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要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并以现代医学的诊断检查为依据,宏观辨证和微观辨病相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下将对其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的成分进行研究,筛选出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通过对人参、黄芪等中药药材进行提取工艺的研究,提取到一些具有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药物的组合使用,发现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包括针灸治疗方面。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人体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对其进行血糖监测,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还包括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讲究的是整体的调节。

研究人员通过将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与西医的病理分析相结合,制定出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这些方案既能针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进行治疗,又能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较为显著。

中药的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显著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针灸治疗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降糖的作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可以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不断深入研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好。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器官、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4~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它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诸多并发症尚见于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痹证、痿证、雀盲、肺痨、水肿、疮疖等病证中。

1 预防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其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是延缓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应以自身预防为主,正确认识本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食盐,不过度进食含淀粉食物,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防止肥胖。

有家族史者应定期做检查。

2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策略(“五驾马车”)——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原则2.1 血糖自我监测:这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疗效。

2.2 饮食控制: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可以避免血液中长期过高的葡萄糖损害组织器官,可以避免血液中过高的葡萄糖造成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过早衰竭。

2.3 运动锻炼:有利于降低血糖,有利于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但要注意保护,避免运动损伤。

2.4 药物治疗2.4.1 口服降糖药a、双胍类;b、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c、噻唑烷二酮类;d、α-糖苷酶抑制剂。

2.4.2 胰岛素。

不要对胰岛素有抗拒心理,正确对待胰岛素。

早期使用胰岛素有利于保护神经、心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有利于保护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2.5 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3 中医辨证治疗3.1 上消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与方法前言: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影响,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印度医药学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后逐渐形成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的局面。

由于中、西医学各自都具有特点和优势,遂能各自鼎足发展,而且相互渗透,以不同的学术思想彼此靠近,折中归汇乃至逐步兼容结合。

下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例来谈谈其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

临床特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障碍,且可以并发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脏器和组织的慢性损害,引起其功能障碍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而威胁生命。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I型糖尿病:多发于小儿及青少年,起病较急,病毒感染为重要诱因。

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被大量破坏,故胰岛素生成明显减少。

病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在我国,超过90%的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等为主要诱因。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这类糖尿病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整加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

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

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特异型糖尿病:指的是某些内分泌病、化学物品、感染以及其它少见的免疫综合征所致的糖尿病。

国内非常少见。

糖尿病与中医学“消渴病”相类似,其并发症可归属于“虚劳”、“胸痹”、“中风”等范畴。

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西药,常用有以下三大类:⑴磺脲类常用的第一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优达灵)、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肾平)等。

这类药物宜在餐前服用,一般口服30分钟后发挥降糖作用。

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且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

⑵双胍类常用有双胍类药物有甲福明(二甲双胍)和苯乙福明(苯乙双胍、降糖灵)。

主要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中毒、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

⑶α-葡萄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可抑制多糖分解为单糖并在肠道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剂量为每次50毫克,每日2-3次,可增至100毫克,每日3次。

服药时要和第一口食物同时摄入才能发挥效果。

主要不良反应为胀气、鼓肠和腹泻。

服用后如发生低血糖反应,应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口服降血糖药物一般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用于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肺结核、化浓性感染、急性应激状态如心肌梗死、将行大手术前后、妊娠、显著消瘦、口服降血糖药物不易控制,以及Ⅰ型糖尿病患者等都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

常用的胰岛素制剂均从猪或牛胰腺中提取制备。

⑴短效胰岛素正规(普通)胰岛素,作用快而短,皮下注射后30分钟血糖下降,最大作用时间2~4小时,可持续作用6~8小时。

⑵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皮下注射后3~4小时开始作用,最大作用时间8~12小时,可维持18~24小时。

以2份正规胰岛素与1份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混合后皮下注射,可呈中效胰岛素作用。

⑶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慢而长,皮下注射后4~6小时开始作用,14~20小时达最高峰,作用持续时间长达36小时。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心慌、表情异常、流汗等,重者产生胰岛素休克或低血糖性惊厥;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经一度停药再用时,对胰岛素的需用量愈来愈大,甚至一次可耐受200U,其原因可能是机体产生了胰岛素抗体,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而减弱其作用;过敏及局部反应。

中医治疗糖尿病:1、首先要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

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

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

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

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

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

“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

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

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

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措施交给他,要求饮食控制1-2个月,配合运动疗法。

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

一般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采用养阴清热治疗。

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

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采用益气养阴治疗。

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黄芪30克、苍术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采用温阳育阴治疗。

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治疗2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就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

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现通行的糖尿病规范疗法由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五部分组成,俗称“五驾马车”。

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方法。

不可否认西药降血糖的作用迅速而明显,这是中药无法比拟的。

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采用上述疗法后,异常升高的血糖虽得到控制,但还是有口干舌燥、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等症状。

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按照中医理论分析病情的类型,确定是属于“燥热伤阴”或“气阴两虚”等证型,经过全身综合调治后,症状会明显改善,这是西医西药所欠缺的。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严格控制各项理化指标,还是改善临床症状,都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应用:1.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和西药一起合用,能减少西药的用量,而减轻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2.避免口服降糖药失效:磺脲类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难题之一。

在磺脲类降糖药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给予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辨证治疗,能有效增强磺脲类药物疗效。

3.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疗法配合西药治疗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如黄芪、丹参、生地、知母、决明子、黄连等组成复方制剂经临床证实,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效果。

4.防治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加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的方法,特别是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得到中西医糖尿病医学专家的一致肯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只是中西医结合实践于临床的一个小小剪影,目前,中西医结合在很多疾病方面,如骨伤病、急腹症等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高等医学院校都设立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

因此,学习《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由“芳草吧”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