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六合拳术精要
少林内廊秘法拳拳谱

歌诀:五岳朝天世为尊、急提盖掌似天神;顺势冲锤穿宫过、劈山挑打盖乾坤;熊罴蹲纵转身走、蛇形撞掌走八门;龙形亮掌圈身去、探马挑打气势浑。
此式是强化身灵步活的训练方法,利用巧妙的身法与灵活多变的步法来配合迅猛多变,刚柔相济的发力动作,充分地体现了以身带手,以腰为主宰,而且变化莫测,忽隐忽现,忽隐如雾里潜龙,忽现如拔云见日,显示了八卦错综之妙与八门的神奇变化,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应付自如和随意展发。
在练法上,每式都含三招八法,即一招分三式,一式衍八法。
攻即是防,防即是攻,正所谓不躲不闪,不封不闭,不招不架,不遮不拦,随即应变,玄妙无穷。
歌诀:四围突起一柱峰、提扑双掌逞英雄;八方冲打撞锤势、左右开山抖威风;老熊挡道八面闯、开合屈伸定正中;豹虎摇山无人挡、探马掌到起雄风。
八方群战是以少胜多,如临众敌的实战练习方法。
它高度集中地调动和凝聚了神、意、气、力、身、步、手、足的力量,在群敌之中快而不忙,急而不乱,指东打西,指上打下,将前就后,忽左忽右,虚虚实实,变化莫测。
(六)六合功法八式歌诀:朝天擎起一炷香,铺地踏掌力刚强;伸筋拔骨冲锤式,蓄力斜劈拧脊梁;熊罴漫步撑园力,鹤步推山势气昂;圈拦紧抱扣夹脊,探爪爬山指力刚。
六合功法八式是用呼吸来调整身体内外气机的配合来完成畜气、长力、强筋、壮骨的功效。
其练法式随呼吸而一松一紧,一开一合,使气力达于四肢的梢端,以达强筋壮骨、力出骨髓的目的。
要行气如串九曲珠,无微而不至,运劲如抽丝而绵绵不断,呼吸如风箱慢鼓,一息之间气遍周身。
神足气自涌,气通力乃达。
(七)文功八式歌诀:举鼎凝神起落迟,探海铺沙要缓提;紧拳收指随神往,左开右分斧慢施;纵体束身开合法,推山塞海高又低;抱虎擒龙身三叠,摩云见日技神奇。
故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强调练拳必须练功。
练功是习武者增长功力,巩固功力,转化精、神、气、力的必修功法。
少林内廊秘法拳采用了功在拳中出,拳在功中行,拳里带功,功里出拳,拳功紧密结合,拳功合衍的方法,即文功八式,其八字秘诀为“蓄精、练气、强筋、壮骨”。
洛阳心意六合拳拳谱

洛阳心意六合拳拳谱一、武艺从来下乱传,无穷奥妙藏其间;艺蓄蹲涮摇拧插,踩扑裹束决外拿。
艺得不易难难难,万勿随意撒世间;如果尊公有师道,真传自会对吾言。
“X“是打杀吼为令,霹雳震川响雷声东击西;内叫守洞尖技艺,外称习意六合拳。
戴李二师传河北,回族马师落河南;追源溯本岳武穆,姬老先师从开元。
二、心意六合不乱传,无穷奥妙在其间,若教狂徒无知汉,惹祸招灾保身难。
三、三节明后,五劲相佐;踩扑裹束,惟决勿错。
四、八势之中,三节宜明;手身及足,八梢中根。
五、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人好似弓断弦。
六、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拳如炮形龙折腰,遇敌好似火烧身。
七、用必七拳,头肩肘手;胯膝合足,相助为友。
八、打法歌诀(七拳歌)头打起意站中央,浑身齐到人难挡;脚踩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亦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暗处藏;左右全凭盖势取,缩长二字一命亡。
肘打起意剑出囊,寒光一闪人则亡;盘沉横挑变无定,莫发人亡其不详。
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势好似虎扑羊;沾实用力须展放,两肘只在肋下藏。
胯打阴阳左右边,两足交换须自然;左右进取宜敛劲,得心应手敌自翻。
膝打要害能致命,两手空晃绕上中;金鸡独立势妙用,强身胜敌乐无穷。
足踩正意勿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九、四梢歌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梢。
盖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爪(甲)为筋之梢。
四梢用力,则可变其常态,能使人生畏惧焉。
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丧胆。
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摧敌下难。
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动,令人恍惚。
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十、六合歌身成六式: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六合者:鸡、龙、熊、虎、雷。
心意拳之身法,六形合为一体。
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六合也。
少林六合功的功法练习与养生之道

shaolinyutaiji套路是各拳派传人为传承拳系中之重要动作、练习传承者的体能与攻防招式的连环性而编排的套子。
套路兴盛于明清时代,因当时武术功能受环境之影响而流传于民间,为武师走镖、护院、开设武馆等营生所用。
为了传承一派功夫,习练者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学习套路。
有些拳派传人以终生精力来练习传承的套路,却不知套路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那就是功法。
功法是通过一动作的左右式反复练习,来增强功力(有内壮之效),依阴阳变化之道能开拓出相应的实用方法。
功法是高于套路的功力性功夫,古代武术家在传承的拳系中都有功法练习,在套路的编排中也蕴藏了许多功法内容。
拳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就是功法的重要性。
古代的师傅教功夫先是教习基本功,待腰腿、手脚相合后,便开始教习功法内容。
练习功法时需刚柔并济,把劲力由柔至刚爆发出来。
然后推手找劲,开套喂招。
这样多年后便可以学习导引吐纳之术。
假如徒弟先天禀赋很好,师傅可提早教习内练心法。
修习功夫如同收藏古玩字画一般,没有好的鉴赏能力,足以让赝品以假乱真。
许多功夫修习者在练功时,只是模仿练习前人所教的外形套路,动作僵滞生硬,即便有松柔者也多有出偏,华其外而悖其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更有甚者,练武时日恒久者,连拳派之传承渊源都搞不清,拳理、武学之道、养生等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功夫的修习异常艰难,大凡成功者均具备以下三点:一要有持之以恒的习武精神,刻苦练习;二要有明师教导,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的言谈举止皆可影响徒弟,然而功夫练到化劲时全靠个人的悟性提升;三要有天分,如悟性、身体素质等。
六合功属于功法类的功夫,练习时来回一条线。
在一方向上,以点画线,以线成面,以面顾体。
进、退、顾、盼、定,以五行为法。
开合、浮沉、呼吸,以虚静中和之态,周身放松,松空圆满。
六合功的练习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松。
脚下要松,膝关节要松,腰胯要松,肩背要松,肘臂要松,手腕要松。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少林六合功第五式

少林六合功第五式作者:潘霜喜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10期一、起式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收腹(气沉丹田),舌舐上腭,目视正前方——无极式(图1)。
吸气,双手掌由两腿外侧(足少阳胆经)缓缓抬起,同时双膝微屈(图2),双手抬至胸前时双手小指向里叼手(图3),呼气,双掌下按至小腹丹田处,双膝微起(图4)。
此无极生太极式。
经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
二、右降龙伏虎式接上式,吸气,身体重心向右移动,重心在右腿上,左脚成丁步式,左手臂捧起至眉前(图5)。
右手在左肘下,随身法转至左侧,眼随手走,重心在左腿(图6)。
随即右手从左肘下抄过,跟身法转至右侧,右手野马掌置于右耳后,重心在右腿,左脚丁步(图7)。
呼气,向前迈左脚(图8),重心渐移至左腿,右手野马掌随身法前俯从脑后顺耳门斜向下伏掌,目视右掌虎口,有劈砸之势,重心在左腿,屈膝坐胯,尾骨内收(图9、10)。
三、左降龙伏虎式接上式,吸气时右手内旋掌心向上,随身法上浮,重心移至右腿,左手随右手置于右肘下,身法中正(图11)。
左手从右肘下抄过,随左脚外旋身法下沉之势,左手置于身后,身法扭转相合,目视左手掌,重心在左腿(图12、13)。
身法上浮,上后脚身法成一大势,势如猛虎下山(图14),呼气,左手掌随身法前俯(图15),从脑后顺耳门斜向下伏掌,目视左掌虎口,身法重心在右腿(图16)。
如此左右旋转可反复练习,一般以8次为佳。
四、收式接上式,吸气,身法上浮,屈膝上左步,双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顺任脉下按至小腹(下丹田)前呼气——无极式(图17~19)。
五、养生之道练习降龙伏虎一式时,收腹提档,尾闾内收,使脊柱成弓弩之势,此提丹田之法。
六合交叉,手脚互应,有威武勇猛之势,故名曰降龙伏虎。
脊柱的内收,使得腰椎骨螺旋运动刺激肾腧穴与膀胱腧穴,腰腹中肾气收纳,意注两肾间命门(命门者,小心也),心意相合,使肾中精气沿足少阴肾经循行相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
秘传心意六合拳六艺精要阐秘之二:龙腰

秘传心意六合拳六艺精要阐秘之二:龙腰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国著名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拳种,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心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招。
[1] 据传心意拳为明末清初,由山西姬际可所创造,后有河南马学礼,传承至今。
200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心意六合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六合拳又称守洞尘技。
顾名思义,由于此拳术是由心生意,又由意传化为拳招,故又名心意拳。
心意六合拳心意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
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的际可便产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后来到了河南少林寺后,因武术精湛,便留在那教学,居留期间又对明朝盛行于少林的五行拳深入研究。
后有一天忽见两鸡相斗,便遂悟其理而创了心意六合。
后来,心意六合拳自洛阳人士马学礼得际可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
在修习心意拳的时候,有“外三合”和“内三合”的要求。
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是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都要互相配合的;而“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是要内心的心情与拳招、力度等合一,方可发挥出威力。
心意拳的演练路线是以直进直退为主,步法着重稳健坚实。
心意拳的十大形是模仿龙、虎、马、猴、鸡、鹞、燕、蛇、熊、鹰的扑击、穿侧、捕食、闪躲等动作,具有明显的攻守意识,每一形皆有其独特含意的。
在招式方面多为单式,而套路仅四把捶一套,也有后人心得所创的二把半等等。
PS:六合还指鸡腿、鹰捉、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这六式相合。
[3]周口心意六合拳发展迅速,不仅传播到北京、上海、安徽、湖北、香港、台湾等地,而且远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4]杨氏杨氏心意六合拳始于一代宗师杨殿卿,“周口三杰”之一,生于1869年,杨氏心意六合拳(6张)无常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饥荒逃难时。
秘传六合心意拳内功

秘传六合心意拳内功一、炼气的阶段和呼吸法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炼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
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炼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1.浅呼吸六合心意拳在炼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
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后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
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2.中等呼吸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后再练后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
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
因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便不能含胸、降气、气沈丹田,而肺细胞的过分膨胀,容易使肺出血,使身体反受其害。
所以炼气必须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3.先天呼吸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故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庄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
”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二、丹田功六合心意拳是内功拳,全凭丹田之功。
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必须在炼内功的基本上练外功即练拳术。
丹田功有七种: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
这七种丹田功,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开始站立,两足与肩平。
先入静,“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
入静以后,进行周身运气(也叫贯气)。
贯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内视祖窍(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囟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
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沈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搂,两膝微屈而稍下蹲。
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也随之而起,恢复原状。
心意六合拳原传套路——心意四把捶

太极2023年10月第10期1.熊出洞(六合式、轻步站、侵扑站)左脚在前,身向右侧,整体下蹲,两腿弯屈、前后相套,双手抱置胸前(也可以左手护右腮、右手护胸前)。
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势如背锅,谷道上提,舌顶上腭,两眼平视(图1)。
心意六合拳原传套路——心意四把捶◎冯志华心意四把捶是心意六合拳一个非常重要的套路,也是唯一的一个古传套路,历来为心意门各门派珍视。
心意四把捶素有短拳之称。
拳势简朴,技击性强,是擅长爆发内劲的优秀传统套路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心意六合拳母艺四拳八势,并内含心意六合拳的十大形,因此最早也称为十形合一。
是心意六合拳最原传的套路。
在心意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盘艺图解2.虎扑(三尖照)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下按,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右,右掌按至裆前,左掌下落至左腿内侧,使鼻尖、膝尖、脚尖成一直线(图2)。
3.过步箭窜右脚向前迈进一大步,紧接着在左脚过步至右脚前。
过步时两肘护肋,手护胸(图3)。
4.猴竖臀左脚尖上翘、脚跟略触地,右手握拳落至右腿外侧,左手变掌贴置左小腿内侧,右腿尽力下蹲,腿弯、臀部、脚跟成一直(图3)(图2)(图1)60少林与太极2023年10月第10期角,成横拳熊势(图4)。
5.打横拳(头拳)转体右脚尖上翘、脚跟微触地(图6-7)。
7.上步撕拽(丹凤朝阳)上左步随之上右步,右脚置左脚前,同时左手下落至裆前,掌心下按,右臂上伸至头前上方,掌心向左,重心置于左腿,右脚尖点地(图8-9)。
8.势如劈竹(沉劈)右掌猛然向下沉劈,左腿随之尽力向下蹲,右腿屈膝、脚跟略离地,脚尖上翘。
右掌下劈至右腿内侧,五指炸开,掌心向左,贴置右小腿和脚心,左手当右掌下劈时交叉上升至右腮旁,五指炸开,掌心朝面部(图10)。
9.挑领左腿尽力猛向上蹬起,右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右弓步,右臂在身体上起时,由下向上、向前发崩抖劲挑起,置头前上方,掌心向后上方,指掌分开,臂上挑略过头,左掌在右臂上挑时下按至裆前,掌心向下,五指炸开朝前(图11)。
少林六合功的功法练习与养生之道

少林六合功的功法练习与养生之道套路是各拳派传人为传承拳系中之重要动作、练习传承者的体能与攻防招式的连环性而编排的套子。
套路兴盛于明清时代,因当时武术功能受环境之影响而流传于民间,为武师走镖、护院、开设武馆等营生所用。
为了传承一派功夫,习练者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学习套路。
有些拳派传人以终生精力来练习传承的套路,却不知套路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那就是功法。
功法是通过一动作的左右式反复练习,来增强功力(有内壮之效),依阴阳变化之道能开拓出相应的实用方法。
功法是高于套路的功力性功夫,古代武术家在传承的拳系中都有功法练习,在套路的编排中也蕴藏了许多功法内容。
拳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就是功法的重要性。
古代的师傅教功夫先是教习基本功,待腰腿、手脚相合后,便开始教习功法内容。
练习功法时需刚柔并济,把劲力由柔至刚爆发出来。
然后推手找劲,开套喂招。
这样多年后便可以学习导引吐纳之术。
假如徒弟先天禀赋很好,师傅可提早教习内练心法。
修习功夫如同收藏古玩字画一般,没有好的鉴赏能力,足以让赝品以假乱真。
许多功夫修习者在练功时,只是模仿练习前人所教的外形套路,动作僵滞生硬,即便有松柔者也多有出偏,华其外而悖其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更有甚者,练武时日恒久者,连拳派之传承渊源都搞不清,拳理、武学之道、养生等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功夫的修习异常艰难,大凡成功者均具备以下三点:一要有持之以恒的习武精神,刻苦练习;二要有明师教导,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的言谈举止皆可影响徒弟,然而功夫练到化劲时全靠个人的悟性提升;三要有天分,如悟性、身体素质等。
六合功属于功法类的功夫,练习时来回一条线。
在一方向上,以点画线,以线成面,以面顾体。
进、退、顾、盼、定,以五行为法。
开合、浮沉、呼吸,以虚静中和之态,周身放松,松空圆满。
六合功的练习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松。
脚下要松,膝关节要松,腰胯要松,肩背要松,肘臂要松,手腕要松。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