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评报告简本

合集下载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3)及线网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3)及线网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3)及线网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委托单位:轨道交通集团评价单位: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二○一六年四月1 总论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规划名称:《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3)》(以下简称第二轮建设规划),《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以下简称线网规划修编)。

市作为省省会,位于省中西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

目前,市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截至2015 年12 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67.52 万辆,道路交通压力逐年增加,早、晚高峰时间道路拥堵现象加剧,交通问题日益显著。

市公共交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公交优先落实不够。

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80%道路空间资源由20%小汽车交通占用,城市公交投资占通建设的比重不到10%,机动车排放尾气占空气总污染物1/4以上。

公交线网中心区重复系数过大而外围新兴公交线网覆盖不足,BRT 系统现状运营效率和客量均较低,难以承担大运量的公交出行需求。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才能解决未来所面临的交通问题。

《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19)》于2015年1月获批,规划包括R1、R2一期、R3一期共3条线,总长80.6km。

《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13年获市政府批复,远景线网共由9条线路构成,线网长332km,车站155座,其中换乘站30座。

2015年11月,对《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修编,并完成了《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该成果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上报住建部。

第二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于2015年11月正式启动,除结合第一轮建设规划对R2线一期进行调整外,新建项目包含环线(36.5km)、R2线西延(9.7km)、M1线(29.9km)、M2线(26.6km)、M3线(43.2km)、M4线(33.4km),R1线北延(2.6km),R3线北延(12.2km),共约194.1km。

铁路线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铁路线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铁路线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引言铁路线路改造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全面评估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背景铁路线路改造项目旨在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缩短行程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该项目计划改造既有线路,包括轨道、道岔、信号设备等,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旅客和货物运输需求。

3.环境评价方法3.1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铁路线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音和振动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为了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我们收集了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地观察,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4.环境影响评价结果4.1 大气环境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以及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气体排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封闭管理,采取湿法施工等措施来控制扬尘;推动使用清洁能源列车,减少尾气排放。

4.2 水环境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我们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4.3 噪音和振动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周边居民的主要噪音来源是列车行驶过程中的轮轨噪音和运营设备的噪音。

为了减少噪音和振动对居民的影响,我们建议在新线路设计中考虑隔音措施,加装噪音屏障,调整车辆运行速度等。

4.4 生态环境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动植物迁徙、生境破坏等。

我们建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措施,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5 社会影响铁路线路改造项目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周边居民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地铁轻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地铁轻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地铁轻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对于引导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带动房地产经济发展,其优势显著。

然而,轨道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对于地面或高架线路,噪声对环境影响最为突出;而对于地下线路,其振动影响是首要的环境问题。

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影响评价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通常作为评价重点被列为专题,它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针对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开展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

1 环境保护目标的充分性对于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应从敏感保护目标的类型、功能、时间、区域、分布及特点等方面,做到内容全面、调查充分。

1) 类型教学单位、医疗单位、重要科研单位、幼儿园、疗养院、养老院、居民住宅,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建筑均视为环境保护目标。

2) 功能同一环境保护目标包含多个环境敏感点。

环境敏感点是指轨道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医院病房、疗养院和敬老院住房以及居民住宅等。

3) 时间环境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既有的建筑,而且拆迁后暴露出来的,需要重新规划且尚未实现规划的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均应列为环境保护目标。

4) 区域环境保护目标不仅包括建成区的既有建筑,而且对于未建成区,应结合城市规划,对已经获得规划部门审批,在建、筹建以及待建的建筑,均应作为保护目标,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一般情况下,当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后,发生环境投诉的往往是在轨道交通开通前建成,而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又未被列入评价范畴的保护目标。

5) 分布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而确定。

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保护目标分为受列车噪声影响和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两类。

受列车噪声影响的保护目标一般分布在高架线和地面线尤其是区间线路两侧,或出入段线两侧及车辆段或停车场周围;而受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的保护目标一般分布在地下线路车站周围。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引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影响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评估。

本报告旨在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背景介绍(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规模、目的等)三、评价目标和内容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评价要求,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围绕以下目标和内容展开:1. 空气质量评估: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空气质量变化;2. 噪声影响评估: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周边区域噪声环境的影响,包括噪声源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范围;3. 水环境评估:评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地下水、地表水等水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以及水污染防治措施;4.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植被破坏、动植物迁移等;5.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考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居民生活、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包括交通便捷性、就业机会等。

四、评价方法和指标(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介绍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五、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方法和指标,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列出具体结果和分析)六、环境保护措施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大气污染物控制:采取先进的污染防治设施,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2. 噪声控制:采用隔声、降噪等技术手段,减少轨道交通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3. 水环境保护:强化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轨道交通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4. 生态保护与恢复: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保护和恢复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5. 社会经济合理协调: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莞深段)调整补充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简本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莞深段)调整补充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简本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莞深段)调整补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13年4月武汉目录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 11.2 工程概况 1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5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5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6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73.1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73.2 环境保护目标 83.3 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93.4 环境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 163.5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163.6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173.7 搬迁情况及相关措施 173.8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7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81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1.1.1 建设项目地点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莞深段起于望洪站深圳端,线路出望洪站后,沿洪梅大道折向东南拐入洪金路,在洪金路中央绿化带中央高架,在尧均村附近设洪梅站,跨东江南支流后进入沙田,在港口大道附近设沙田站,后入地进入厚街,在东溪路下设厚街站,折向东南拐入S256省道,沿S256省道地下穿至白沙村附近设虎门火车站站,与广深港虎门火车站和东莞地铁R2线换乘,再南行至太宝路附近设虎门商贸城站,出站后沿捷南路南行,至与长安交界处出地面,进入长安镇后沿振安路南行,先后设长安厦边站和长安金沙站,再折向东南跨东宝河进入深圳宝安区境内,拐入松福路后沿路高架,先后设海上田园站和和平站,过重庆路后入地,下穿深圳机场预留用地,至规划深圳机场T4航站楼附近设机场北站,与深圳地铁11号线换乘,再下穿机场联络横通道至深圳机场T3航站楼西侧设终点站深圳机场站。

线路平面位置示意见图1.1-1。

图1.1-1 线路平面位置示意1.1.2 建设项目相关背景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位于珠三角中东部,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的修建,对于深化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位优势战略;完善广深交通走廊轨道交通网络,缓解交通紧张状况,适应城际出行需求不断增长;改善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设计变更补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设计变更补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设计变更补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工程概况根据2003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起于蛇口西站,止于世界之窗站,设计线路总长14.35km,线路敷设方式除蛇口西站至蛇口西车辆段采用地面线外,其余均为地下线,地面线长1.26km,地下线长13.0km,共设站11座,蛇口西站为地面站,其余均地下站。

2005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审[2005]571号《关于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2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批复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6年3月,深圳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结合新一轮用地调整规划、城市及交通发展态势、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重新对线路走向和车站位置进行了局部调整。

线路全长调整为15.52km,均为地下线,设车站12座,增加东港路车站,均为地下站;蛇口西车辆段位置不变,但出入段线位置发生改变,且由地面线改为地下线,并在车辆段上盖物业。

设计变更后,工程投资增加约14.91亿元。

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本工程在2005年已开展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复,本次仅对工程设计变更内容进行补充,工程重要技术方案和线路走向未发生改变,其环境影响性质未改变。

其主要表现为声环境、振动环境、水环境影响等。

1、声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沿线主要受交通噪声影响,各敏感点环境噪声基本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本工程线路均为地下线,因此工程建成后声环境影响主要为风亭和冷却塔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原报告书要求在噪声达标距离以内区域,不得新建、扩建学校、医院、居民区等敏感建筑,加强建筑布局和隔声设计,保证敏感建筑室内环境能够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工程设计中落实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降噪措施,对车站风亭均设置消声器,并选用超低噪声冷却塔,可使工程运营后噪声源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2、振动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线路基本沿城市既有道路行进,振动环境质量现状较好,随着路段道路宽度和车流量的不同有所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市内交通以轻型、小型车为主、重型车辆较少,产生的振动较小,线路两侧地面环境振动Z振级均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屯碑~机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屯碑~机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32与规划环评的相符性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屯碑机场工程为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中规划建设的地铁1号线本次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与原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在线路起点终点车站数量敷设方式及变电站位置等方面完全一致整体线路长度局部线路走向和站位南湖广场大西沟段线站位南郊停车场选址及出入线行车组织及征地等方面经研究后进行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屯碑机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了优化调整减小了工程施工难度和社会影响线位总体符合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为解决长期以来城市南北向交通供需矛盾,缓解老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满足 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增长的需求,优化城市交通结构。2010 年乌鲁木齐市启动了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工作,2011 年修编完成《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2012-2016)》,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11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 司对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2012 年 6 月环境保护部对《乌 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审查, 2012 年 7 月予以批复。2012 年 11 月国务院批复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 设规划(2012-2019)》。
1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屯碑~机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南郊客运站东侧的三屯碑站,线路沿胜利路-解放路-新民路-南湖南路-南湖北路昆仑路-新医路-北京路-城北干道布设,终点位于地窝堡机场站。
1.2 工程概况
1.2.1 线路方案 轨道交通一号线南起南郊客运站门前的三屯碑站,南郊停车场出入线由车站
4.公众参与 ............................................................................................................................................. 35 4.1 公众参与调查范围和对象.......................................................................................................... 35 4.2 公众参与调查形式和内容.......................................................................................................... 35 4.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 36 4.4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 ..................................................................................................................... 40 4.5 公众参与结果 ............................................................................................................................. 42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投资估算指标》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4.08
•【文号】建办标〔2024〕18号
•【施行日期】2024.07.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尚未生效
•【主题分类】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
算指标》的通知
建办标〔2024〕18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合理确定和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满足相关建设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需要,我部组织修订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ZYA3-12-2024),自2024年7月1日起实施。

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GCG101-2008)同时废止。

本指标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24年4月8日附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评报告简本
邯郸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报告简本
1 线网规划概况
邯郸市轨道交通线网由8条线组成,全长186.7km。

中心城区包含6条市区线,分别为1~6号线,线路总长134km。

都市区包含2条市域线,分别为R1和R2号线,线路总长52.7km。

轨道交通系统制式拟采用跨座式单轨。

近期建设初步方案拟实施2条市区线,分别为1和4号线。

线路总长度50.984km,其中1号线线路长度32.471km,4号线线路长度18.513km。

全线设置车辆基地1处、车辆段1处,停车场1处,设主变电站3座。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年度:
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远景2050年
表1 邯郸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表
邯郸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示意图
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2.1 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符合性评价
(1)邯郸市当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81号文)要求
的申请建设轻轨的最低标准。

(2)邯郸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经过这一绿色交通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减少邯郸公共交通对燃油的依赖,促进邯郸市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

(3)根据邯郸市经济、土地资源特点和城市现状布局结构,城市交通发展应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本次邯郸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将推动邯郸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维护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符合《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的有关要求。

2.2规划相容性和协调性分析
(1)与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的主要矛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地位,具有减少大规模道路建设对城市街区产生切割与破坏,减少污染、优化环境、资源节约利用等优势,符合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城市性质是相容的。

邯郸市城市发展方向为“十字型”,近期建设规划在主城区构筑“十字型”线,符合邯郸市的城市发展方向,线网规划经过加强中心城区线网密度,突出了轨道交通引导城市核心区向外围发展的核心理念,充分考虑了邯郸城市发展要求,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的建设时序与城市近期建设发展方向是相符的。

因此,轨道交通建设符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城市性质及规模的定位;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总体布局与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一致性较高;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建设时序符合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2)与邯郸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协调性
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有助于邯郸公共交通远景目标的实现;轨道交通规模能够满足邯郸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确定的轨道交通公交分摊率的目标值;轨道交通枢纽与高速铁路及市内交通的衔接程度较高,在方便中心城区居民出行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区域的有效沟通。

(3)与邯郸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性
轨道交通是一种绿色交通,使用清洁能源,污染排放量小,符合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的战略。

同时轨道交通占地数量小,土地利用效率远高于其它常规地面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承载能力,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本次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城乡的联系,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同时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虽然规划的实施占用了一定数量的耕地,但占用数量有限,经过严格实施补偿措施,不会对
耕地的总体数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规划年度的土地供应量完全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的建设需求,因此本次轨道交通规划的实施不会影响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目标,与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相符合的。

(4)与邯郸市绿地规划的协调性
本次规划线路主要采取地下和高架形式,没有占用公园绿地,虽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城市道路中间(或两侧)绿化带,但不会对绿地系统造成破坏。

下阶段设计时加强轨道交通临近绿地公园地面车站及穿越隔离绿地高架段的绿化设计,以缓解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影响。

(5)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次邯郸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能够很好地促进邯郸旅游发展规划,为“一都”、“一环”、“两带”、“五区”、“六线”大旅游格局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规划线路为邯郸市区内丛台公园、赵苑公园、邯郸展览馆建筑群等景点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规划市域R1线、R2线将为武安、峰峰的景区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形成旅游快速通道。

本次规划交通规划与邯郸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相协调的。

(6)与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次规划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R1线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线网在临近重点保护区段均为地下线,符合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