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麻醉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

麻醉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在医学领域中,麻醉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它涵盖了麻醉药物的使用、麻醉技术的应用以及麻醉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麻醉学的基础知识是医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同时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一、麻醉学的基本原理麻醉是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改变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和意识状态,以达到手术无痛或减轻痛苦的目的。
麻醉药物主要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两大类。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静脉给药或吸入给药的方式,使患者进入无痛意识丧失状态,局部麻醉药物则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附近的局部区域,以阻断疼痛传导的方式,实现手术区域的无痛效果。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患者的年龄、病情、耐受性以及手术的类型和程度等因素都会对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产生影响。
二、麻醉学的临床应用1. 手术麻醉手术麻醉是麻醉学的主要应用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根据手术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是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
局部麻醉则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部分手术区域的麻醉,通过麻醉药物的直接作用达到无痛的效果。
2. 术前和术后镇痛麻醉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术前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术前镇痛可以在手术前减轻患者的痛苦感,降低术前焦虑,为手术做好准备。
术后镇痛则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这些过程中,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和镇痛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镇痛效果。
3. 急诊麻醉急诊状况下的麻醉是麻醉学的又一重要应用领域。
在创伤、急性疼痛以及危及生命的状况下,麻醉师需要快速反应和处理,并通过合适的麻醉手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4. 麻醉科疼痛门诊麻醉科疼痛门诊是麻醉学的延伸应用,主要面向慢性疼痛患者。
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麻醉师在门诊中通过合理的评估和治疗,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众人期盼的麻醉科普小知识,来啦!

众人期盼的麻醉科普小知识,来啦!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麻醉仍然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领域。
本篇文章将全面揭秘麻醉领域的小知识,为大家深入了解麻醉的原理、类型、风险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全面的指导和解释。
一、什么是麻醉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病人丧失疼痛感觉或意识,并在医疗操作期间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医疗行为。
麻醉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病人在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中不感到疼痛,同时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和安全。
二、麻醉的原理麻醉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神经传导以及意识状态来产生作用。
具体来说,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三种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麻醉的效果。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或呼吸途径将麻醉药物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病人处于昏迷状态,丧失疼痛感觉和意识。
这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大多数的手术操作,包括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特定部位的神经组织周围,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疼痛消除的效果。
局部麻醉常用于较小的手术和治疗操作,如拔牙、缝合伤口等。
3. 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涂抹或喷洒在皮肤或黏膜表面,使局部神经末梢丧失感觉。
这种麻醉方式通常用于较为简单的小手术或检查,如皮肤病变的手术切除、内窥镜检查等。
三、麻醉的类型根据麻醉的深度和方式,可以将麻醉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等。
每种类型的麻醉都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病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其他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1. 全麻:全麻是指通过静脉输注麻醉药物,使病人进入昏迷状态的麻醉方式。
全麻适用于大多数手术,可以确保病人在手术期间不感到疼痛,同时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2. 腰麻:腰麻是通过在腰部脊柱的蛛网膜下腔内注射麻醉药物,使下半身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方式。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BIS)
疼痛评估
通过测量大脑电活动的变化,评估患者的 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
对于术后疼痛的评估,可以采用视觉模拟评 分(VAS)和数字疼痛评分(NRS)等方法。
监测设备与仪器
麻醉气体分析仪
用于监测麻醉气体浓 度的设备,包括吸入 和呼出气体分析仪。
生理参数监测仪
用于监测心电图、血 压、心率、呼吸频率 等生理指标的设备。
药理学基础
药物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受体结合,发挥抑制作用。了 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麻醉深度的变化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了解药物动力学有助于预测麻醉深度的变化和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生理反应与监测
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无创监测技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研究和发展无创的监测技术,避免对 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提高监测的安 全性和可靠性。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监测 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自动化和 智能化的麻醉深度监测和管理。
多模态监测技术
结合多种生理信号和参数,如脑电、 肌电、体温等,进行多模态监测和分 析,提高对麻醉深度的全面了解。
循环系统
在麻醉过程中,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 影响,如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的变化可 以反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受到麻醉药物的抑制,如呼吸 频率、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 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解决
04
方案
监测准确性的提高
01 准确识别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麻醉深度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可以实时监测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保证麻醉效果的安全和准确性,提升手术治疗的质量和成功率。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念及意义麻醉深度监测是指利用现代医学仪器,对病人进行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评估。
麻醉深度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由于使用药物导致的意识丧失程度和神经系统功能抑制状况的评估指标。
合理控制麻醉深度,可以避免手术中病人疼痛的感知和记忆,减少手术刺激对病人的负面影响。
麻醉深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麻醉过程中药物的给予和调整,提高麻醉效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能够提供手术医生对病人神经系统状况的了解,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术中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二、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和技术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和技术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比较常用的几种:1. 临床评估法:通过医生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评估。
例如,观察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检查反射活动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
2.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法:利用脑电图(EEG)技术,通过分析病人脑电信号的频谱和振幅变化,来评估麻醉的深度。
BIS监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3. 熵值监测法:熵值是信息论中用来衡量信息复杂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熵值分析来评估麻醉的深度。
这种方法可以对多种脑电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 脉搏波变异性指数(PVI)监测法:通过监测病人的脉搏波形和变异性指数,来评估麻醉的深度。
这种方法无需插入额外的监测仪器,简便易行,应用范围广泛。
5. 监测多模态脑监测(MMM)法:结合脑电图、大脑磁图(MEG)、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等多种脑监测技术,来全面评估病人的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对麻醉深度的评估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和前景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不同手术对麻醉深度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 深度,以确保手术效果。
麻醉深度与患者恢复
麻醉深度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过深的麻醉可能导致患者苏醒延迟、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
麻醉深度与术后疼痛
适当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定期校准
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麻醉深度监测设 备进行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保养与清洁
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清洁,保持设备良好运行 状态。
存储与运输
遵循设备说明书,正确存储和运输麻醉深度监测 设备,防止损坏或性能下降。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研究
生物化学方法
血液气体分析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和麻醉深度对呼吸的抑 制程度。
代谢产物监测
监测体内代谢产物如乳酸、血糖等的变化,了解麻醉深度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03 麻醉深度与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与手术效果
麻醉深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适当的麻醉深度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 效果。
THANKS
总结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麻醉深度的监测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的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
全。
详细描述
目前,麻醉深度监测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生理指标,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但这 些指标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研究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如无 创颅内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等,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

麻醉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麻醉药指的是用于无意识状态下保证手术、诊断以及其他医疗操作安全进行的药物。
麻醉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控制疼痛、放松肌肉以及产生无意识的状态,为医生提供操作空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重点分析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观察结果。
一、麻醉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大类。
全身麻醉药包括静脉注射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抗痛、镇静和失去意识的作用。
局部麻醉药主要是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使局部感觉丧失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全身麻醉药的应用全身麻醉药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其中静脉注射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是最常见的应用形式。
静脉注射麻醉药常用的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等,吸入麻醉药则包括氟烷、异氟醚等。
这些药物的应用可快速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且具有快速清醒的优势。
三、局部麻醉药的应用局部麻醉药常见的应用形式有皮下浸润麻醉、表面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皮下浸润麻醉主要用于小手术或切口修复过程中,表面麻醉则适用于浅表部位的手术,如眼科手术。
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麻醉作用,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或疼痛治疗。
四、麻醉药的临床效果观察1. 疼痛控制:麻醉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或局部神经传导的作用,有效控制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
2. 动态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 病人恢复:麻醉药在手术结束后会逐渐代谢,患者会从无意识状态中渐渐清醒,同时麻醉师会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意识恢复等指标,确保病人的安全。
观察结果显示,麻醉药在手术结束后能够迅速清醒,无明显的副作用。
4. 术后并发症:虽然麻醉药在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某些患者可能出现由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
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麻醉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总结: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示控制
无限连接 CSI 参考表 电极贴放 位置示意
设定菜单 (语言,报警等)
电极贴放位置
颜色 位置 前额中间 前额左侧 耳后头骨左侧突起 类型 正极 参考 负极
电机贴片也能贴在右侧
理想阻抗: 良好范围: 高阻抗:
< 1kΩ (1 – 3kΩ) > 5kΩ (红灯错误提示)
麻醉深度指数(CSI)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
Paralysed patient who feels pain!!!!!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1、显著的应激反应 2、循环系统兴奋
3、内分泌紊乱
4、代谢异常
5、术中知晓(awareness)
6、耗氧增加 7、其他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全麻过深的主要危害
麻醉深度的概念(Depth Of Anesthesia )
麻醉深度
1847年,Plomley首先明确提出“麻醉深度”: 陶醉 兴 奋 深麻醉。 Guedel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痛觉消失期 (Analgesia),兴奋谵妄期(Delirium),外科手术 期(4级)(Surgical stage)和呼吸麻痹期 (Respiratory analysis)。 此后许多麻醉工作者开始描述一些体征来反映一定的麻醉深 度,而这些体征大多均与肌肉张力和反射有关。 1942年,肌松药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前的判断标准已 不再适用。
乙醚麻醉
麻醉—乙醚麻醉时病人的状态 乙醚麻醉—金标准:全麻状态是由一系列可辨别的生理状态 所组成的,它可以与适合于人体手术的乙醚所致的状态相比 较。不依赖于任何原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或者金标准。
麻醉的概念(Anesthesia)
美国麻醉科医师协会 全麻 麻醉科医师严密监测无意 识的病人并根据情况给与相应的 控制和治疗措施。
E3042.5Hz E612Hz
( )ratio
Alfa-beta 转换
轻度麻醉
术中麻醉
工作原理
爆发抑制 (BS%)
“抑制”区域 ,“等电位”或者“平波” EEG BS% = tBS / 30 seconds
工作原理
βratio
EEG
αratio βratio- αratio
BS%
模糊逻辑 分类
意识深度的监测原理
模糊逻辑推论:模糊推论是利用归属 函数取得各规则的适合程序,然后综 合各规则的适合度得到适当的推论, 即使规则条件部分的命题不完全一 致,也能依据一致度的高低比较得到 合适的推论.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 CSI的工作原理是利用EEG、爆发 抑制比、ECG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自 适应神经模糊推论系统的输入,它 的优点是不会假定一种潜在的数学 函数来控制EEG和患者的临床状态 之间的偶然联系。使反应患者意识 水平更精确、及时,有很强的跟随 性。
1、应激反应低下(不足) 2、生命中枢抑制 3、呼吸功能抑制(通气不足、呼吸停止) 4、循环功能抑制(血压显著下降、心搏停止) 5、难以满足手术需要 6、其他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因此,全身麻醉期间, 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对于确 保病人安全和提供良好的手 术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掌握全麻深度的监测和临床 判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麻醉深度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Depth of Consciousness Monitoring
目录
目 录
麻醉的概念 麻醉深度的概念 为什么要进行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的评估方法 麻醉深度监测的原理 CSI麻醉监护仪的简介 麻醉深度监测的相关内容
麻醉的概念(Anesthesia)
外置式的Bis模块
意识深度的监测原理
诱发电位是指于神经 系统(听觉)某一特定 部位施加适宜刺激,在 周围神经系统相应部 位检出的与刺激有锁 定关系的电位变化,即 CNS在感受外在或内 在刺激中产生的生物 电活动
—— A-line
意识深度的监测原理
——熵指数
熵是一种物理概念,与一个系统中紊乱的总量相关。信号越不规则, 熵就越高,越规则,熵越低,完全规则时熵为零。 反映熵 (RE,Response Entropy) 对面部肌肉的活动敏感。面 部肌肉可以对苏醒做出早期的提示,反应快。 状态熵 (SE,State Entropy) 是由 EEG 得到的。SE 与麻醉药 物在皮层所引起的睡眠效果相关。EEG 活动与肌肉活动相分离的独 特特性提供了所探测到的活动的即时信息,并减少了误解释的危险。 在全麻期间,如果麻醉是适宜的,RE 和 SE 是相等的。如果监测结 果分离,您知道这可能由于面部肌肉的活动,例如由于疼痛刺激。
意识深度的评估方法
睫毛反射
眼泪
动作(四肢,吞咽等)
传统的
主观的判断,差异性较大
心率/血压 麻醉气体浓度 (MAC)
较科学的
有局限性
麻醉深度监护仪
现在的
为何监护麻醉深度?
得到一个数值化的催眠等级 调整麻醉药剂量 避免术中知晓 缩减恢复时间 更佳的恢复条件 麻醉后护理时间减少
麻醉实践中的标准化参数
意识深度的实现原理
CSI
90 - 100 清醒 80 – 90 60 – 80 40 – 60 10 – 40 昏睡 轻度麻醉 被认为适合外科手术的麻醉深度范围 深度麻醉,在多数情况下伴随爆发抑制 (BS)
临床状态
0 – 10
接近昏迷,BS指数大于75;当 CSI 低于3, EEG 基本上是等电位的
显示模式
事件
…手术,注射,助记, 结束保持,动作…
意识深度的监测原理
——Narcotrend
可选配肌松监 测软件 可双通道进行 脑部手术时的 右左对比
NT分级监测是由德国Hannover大学一个研究组开发的脑电监测系统。NT 能将麻醉下的脑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并分级,从而显示麻醉深度。定义分级来 源于LOOMIS的镇静分级,将脑电信号形成6个阶段15个级别的量化指标。 Narcotrend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市场是通过瑞士席勒(Shiller)作 为全球总代及制造商的身份进入,市场推广及品牌力度都在BIS之下,于去 年广州鑫驹公司作为亚太区总代理,全权管理Narcotrend的相关市场销售 事务。于今年3月29日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成立“亚太区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临床培训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为Narcotrend奠定了非常好的市场基础 和品牌效应。
临床意义: - 有效抑制伪差,提高CSI的准确性
各参数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BS%
BS: Burst Suppression 爆发抑制比
在脑电图成等电或波形成“平”线时提 示,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脑电图信号在 过去30秒里的爆发抑制比。例如:爆 发抑制%=20读数时,就表示在过去 30秒里脑电图等电百分比为20%
临床意义: - 当爆发抑制比大于75%时,脑 电信号基本处于直线了。 - 具体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临床 医生都无法确定,厂家也无法确定。
设定菜单
各参数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CSI
CSI:Cerebral state index 麻醉深度指数(脑部状态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是以从0到100的为数不 多的单元划分的,这里0指平缓的脑电 图100指脑电图活跃,即清醒状态。麻 醉深度指数通常从40到60为最合适的 范围。所有表中的数值都是平均值,是 病人当前麻醉深度的平均值。 临床意义: - 判断病者的麻醉程度 - 指导麻醉医生用药 - 指导麻醉手术预后。
CSI
CSI麻醉深度监护简介
CSI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
麻醉深度监护仪的卓越特性
可靠 易用 轻便 可观测其他参数 (EMG, BS) 与其他设备连接方便(PC, laptop, monitor,etc.) 数据储存能力 成本低(耗材、仪器)
麻醉深度监护仪 (CSM)
指示灯
138g 三电极 9V 电池 (32小时)
麻醉深度的概念(Depth Of Anesthesia )
合适的麻醉深度?
1990年Stanski: 当一种或几种麻醉药的浓度达到足以满 足手术并使病人舒适的效应时
Lasse B. Persson
麻醉深度的概念(Depth Of Anesthesia )
麻醉深度 是麻醉与刺激共同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一 种人体受抑制状态的程度。 随着麻醉与刺激强度各自消长,麻醉深度 处于相应的动态变化之中。
麻 醉
一世纪,希腊哲学家Dioscorides首先使用 ANESTHESIA来描述毒参茄属植物引起的昏睡状 态。 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使用 ANESTHESIA描述一种能实施外科手术的新现象, 即病人对手术创伤不能感知。至此,“麻醉”概念 正式形成。
麻醉的概念(Anesthesia)
各参数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EMG: 肌电信号
——EMG
显示肌电能量水平在75-85赫兹带宽之间 (0-100对数) 一般病人清醒时肌电才会活跃。但是当病人 熟睡时,肌电如果增加可能是由于: - 在手术中疼痛或振荡带来的反射反应 - 肌肉反射匮乏 - 由麻醉品造成的肌肉僵硬(如止痛药) - 由于外部存在的电场(如透热疗法)
——CSI指数
子机与主机无线连接
什么是模糊逻辑?
分类系统希望在精确和重要信息之间建立一个平衡。
其他应用领域:生物医学(癫痫症EEG检测),航空交通控制,汽车 (ABS控制,巡航控制),家用(洗碗机,空调)。
工作原理
EEG
ratio log
E3042.5Hz E1121Hz
ratio log
麻醉深度的概念(Depth Of Anesthesia )
术中知晓
1945年Lancet社论为标志 麻醉危险在此之前100年是过深 麻醉危险在此之后是过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