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生物学

合集下载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的腹足纲软体动物。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贝类生殖与发育机制是贝类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分子基础层面来探讨贝类生殖与发育的机制。

1. 贝类生殖的分子机制贝类生殖是指通过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在贝类中,雌性个体会产生卵子,雄性个体则会产生精子。

卵子和精子结合后,即可形成受精卵,通过受精卵发育成新的个体。

贝类生殖的分子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二是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释放。

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则包括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胚胎体轴形成和器官分化等多个方面。

2. 贝类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贝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与其他动物类群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贝类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性腺阶段:未成熟的性腺和成熟的性腺。

在未成熟的性腺中,有包括生殖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这些细胞会分化成生殖细胞和生殖辅助细胞。

生殖细胞是产生生殖细胞的主要细胞类型,而生殖辅助细胞则提供背景细胞支持。

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多种分子信号被调节,包括转录因子、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信号的错位会导致生殖细胞形成异常。

例如,在贝类的外部因素刺激下,如气温和食物条件等的变化,会导致性腺内部的分子信号系统发生失调,从而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在贝类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中,多种分子信号被调节。

例如,受精卵中的钙信号,它会参与受精卵的构建和发育。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命运和空间组织的分化也需要多个分子因子的协同作用。

例如,在石螺 (Gibbula cineraria) 的早期胚胎发育中,Wnt和Notch信号通路被证明是细胞命运分化和细胞增殖的关键调节因子。

在胚胎体轴形成和器官分化过程中,也有多个分子信号参与。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贝类实验报告主要涉及贝类的生物学特征、器官功能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实验报告进行详细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贝类实验报告介绍了贝类的生物学特征。

贝类属于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体外有两个分泌的贝壳,通过贝壳的开合运动进行吃食和呼吸等生活活动。

贝壳内部有一片称为腮的组织,用于呼吸和筛选食物。

报告还提到贝类的体壁由外套膜和内壁组成,外套膜负责分泌贝壳,内壁则分泌珍珠层。

其次,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贝类的呼吸器官功能。

贝类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腮,负责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腮通过具有许多细小片状结构的腮梳来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腮梳表面布满了许多微小的绒毛状结构,这些绒毛上有许多微细血管,血管中的血液与在腮梳附近通过贝壳内表面的开合运动吸取到氧气,再将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

再次,贝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是实验报告的重点。

贝类能够通过贝壳的开合运动来调节水分的流动,保持体内的相对稳定环境。

当环境中水分不足时,贝壳会紧闭,减少水分蒸发和外界水分的进入。

而当环境水分充足时,贝壳会适度张开,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贝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是较强的,一些贝类能够通过贝壳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调整身体温度。

最后,实验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对贝类进行保护的方法。

由于贝类容易受到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报告中建议限制贝类捕捞数量、禁止使用有毒物质等来保护贝类资源。

此外,加强水体监测,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也是保护贝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贝类实验报告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贝类在生物学特征、呼吸器官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贝类的贝壳、腮等特征使其在环境中具备生存能力,并通过适应环境的策略来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保护贝类资源和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是保护贝类的重要工作,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介绍◆教学目标1.描述贝类的生活习性2.了解舟山常见贝类3.知道贝类的营养◆教学内容贝类是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科学分类上包含双壳纲(双壳贝)、大部份的腹足纲(螺)、多板纲(石鳖)和掘足纲(角贝)等。

海牛类、头足纲(乌贼、章鱼)等虽然也属于软体动物,但外壳已退化,不被认为是贝类。

贝壳的主要成份为碳酸钙。

贝类的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

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

足部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

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

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

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

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

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贝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

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

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

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

贝类的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

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贝类是一类常见的海洋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贝类繁殖生物学研究可以为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贝类生殖生物学和其生态环境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贝类生殖生物学1.1 贝类的性别和生殖方式贝类的性别有两性,即雌性和雄性。

它们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体内受精,即雌性贝类将卵子释放到水中,雄性贝类将精子直接注入雌性贝类的体内,卵子在雌性贝类的体内受精;二是体外受精,即卵子和精子都释放到水中,在水中自由结合受精。

1.2 贝类的生殖周期贝类的生殖周期与其种类和生态环境有关。

通常情况下,贝类具有年龄和环境依赖的繁殖节律。

例如,黄鳍扇贝的生殖周期一般为一年,而蚝类的生殖周期为两年或更长。

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环境下,贝类的生殖能力会增强,生殖时间也会提前。

1.3 贝类的生殖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贝类的生殖方式与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

体内受精的贝类能够更好地保护其卵子和幼体,但是也限制了繁殖的数量和速度。

而体外受精的贝类在自由结合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繁殖,但是卵子、幼体容易遭受捕食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贝类生态环境意义研究2.1 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贝类广泛分布于沿海生态系统中,其数量和分布范围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作用,如控制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的数量、促进底栖生态系统的复原、维持海水的清洁等。

2.2 环境变化对贝类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环境因素对贝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影响。

海洋污染对贝类的毒性作用会导致贝类死亡或生殖受阻。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贝类的生物节律、生长、营养和繁殖等方面,从而对贝类的生存和数量造成影响。

2.3 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贝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保护和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贝类生殖生物学、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对贝类的分布范围、数量、生物节律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贝类的种类分布及生活习性

贝类的种类分布及生活习性

硫化氢的浓度达0.77ppm时,牡蛎的呼吸完全停止
当底质的硫化物含量多时,在夏季水温上升,加之海水流动缓慢,在海区底部及附近的浮泥中细菌很快繁殖起来。由于腐败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
3、硫化氢(H2S)
浅海滩涂的底质与贝类分布有密切关系。
不同底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贝类,而不同类型的贝类对底质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底质也是选择贝类养殖场重要条件之一。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对贝类
生活的影响
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波浪和海流都是海水运动的形式,它对贝类有很大影响。
潮汐、波浪和海流是良好滩涂创造者之一。由于它们的不停地运动,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为贝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潮汐、波浪和海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氧气和饵料,促使底层营养物质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有利于贝类的生长。
在小汛期(死汛期),海水能涨到的最高水平线和能够退到的最低水平线,分别叫小潮高潮线和小潮低潮线。
根据大小潮汐涨落的四条潮线,可把潮间带分成三个区,即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01
从低潮区往下,在大潮低潮线向外海伸展的海区水深在200米以内终年为海水淹没,称为浅海区。
02
在浅海区中,目前人工进行养殖的水深在30米以内。
生活在浅海区及寒带性和热带性的种类如栉孔扇贝,皱纹盘鲍以及翡翠贻贝、珍珠贝和杂色鲍等,均系狭温性种类,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弱,前二种对高温适应能力较窄,自然分布于北方,后三种对低温适应能力较窄,自然分布于南方。
温度条件的不同,还会引起贝类生物学的变异
01
例如近江牡蛎分布在中潮区而又经常受阳光照射,它的贝壳层一般都比分布于低潮区以下的要厚,这不仅可避免敌害的破坏,而且它还因为牡蛎在高温情况下,以较厚的贝壳来减少体内水分蒸发,这是其适应性的表现。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贝类是一类双壳动物,它们拥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腔。

贝类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人类就开始研究贝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贝类学研究也加速了步伐。

本文将探讨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贝类的分类学研究贝类的分类学研究是贝类生物学的基础,它对于深入了解各种贝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目前,贝类的分类学研究分为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学两种研究方法。

传统分类学主要基于外在形态进行分类,它可以准确地鉴别贝类的属种和科属。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很难鉴别在形态上相似但在遗传上相异的物种。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基于DNA序列、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进行分类研究。

它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相似物种,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调节水体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贝类的生态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方面。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的种群动态,如种群大小、分布范围和生殖率等。

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双壳贝可以过滤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贝类的存在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可以维护海滩与岛屿等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的病理学研究贝类的病理学研究是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对贝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崩溃。

贝类病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贝类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另一个是研究贝类对病原体的免疫和抗病机制。

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贝类大规模死亡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造因贝藻毒素暴发事件,这一问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贝类病理学研究来解决。

贝类学之象拔蚌

贝类学之象拔蚌
贝类学之象拔蚌
• 象拔蚌简介 • 象拔蚌的生物学特性 • 象拔蚌的生态环境 • 象拔蚌的采集与加工 • 象拔蚌的养殖与产业现状 • 象拔蚌的未来展望
01
象拔蚌பைடு நூலகம்介
起源与分布
起源
象拔蚌最初起源于北美洲沿海, 是世界上最大的钻孔贝类之一。
分布
目前,象拔蚌主要分布在北美洲 的太平洋沿岸,从加拿大的温哥 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海 域都有其踪迹。
象拔蚌通过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 可吸收的营养成分,再通过肠壁吸收 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部分的需要。
消化系统
象拔蚌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 肠和肛门等器官,用于摄取、消化和 吸收食物。
呼吸与排泄
呼吸方式
象拔蚌通过体表进行呼吸,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获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排泄方式
象拔蚌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将代谢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 定。
加工流程
01
02
03
04
清洗
将采集上来的象拔蚌进行初步 清洗,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

去壳
用专用工具去掉象拔蚌的外壳 ,取出里面的肉质部分。
切片与分级
根据市场需求,将象拔蚌肉切 成不同大小和厚度的片状,并
进行分级。
包装与储存
将切好的象拔蚌肉进行真空包 装,放入冷库中进行储存和保
鲜。
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
虫。
生长阶段
象拔蚌的生长阶段包括受精卵、浮 游幼虫、附着变态、成体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和 营养需求。
生长速度
象拔蚌的生长速度受水温、食物供 应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在水温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 下生长较快。
食性与消化系统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
贝类形态构造 1—4
(四)瓣鳃纲
2、瓣鳃纲分类 分为三目 (1)列齿目:铰合齿多排成1或2列, 闭壳肌2个,相似。如泥蚶、魁蚶、毛蚶。 (2)异柱目:前闭壳肌小或消失, 铰合齿退化,鳃丝间由纤毛或结缔组织 联系。如贻贝、牡蛎、扇贝、珍珠贝。 (3)真瓣鳃目:铰合齿少或无,闭 壳肌2个,大小相近,鳃丝间以血管相连, 有水管。如文蛤、蛤仔、竹蛏。
贝类形态构造 1—1
(二)、多板纲
身上生有8块板状的贝壳,故称“多板 类”。生活在盐度较高海区,分布广,草食性, 全世界约有600种,如石鳖。
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 位于身体的前后端。
有8块板状贝壳,贝壳不能覆盖整 个背面,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 的部分,叫做“环带”。环带的表面有 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 质毛等。足肥大。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 套沟中。

上叫“母性决定”。
贝类形态构造 1—21
(四)腹足纲贝壳
2、腹足纲贝壳各部分名称 整个贝壳可分 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 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 体螺层与螺旋部的大小比例因种而异,有的螺旋部极小, 体螺层极大,例如鲍和宝贝科贝类,有的螺旋部很高,体螺层 很小,例如笋螺和锥螺。 壳顶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常被腐蚀磨损. 贝壳每旋转1周称为1个螺层。两螺层间的界线为缝合线. 螺层数目=缝合线的数目+1。 螺层上常有各种花纹、刺和突起。如棘、肋、疣状突等.
例外:有些瓣鳃类如贻贝、牡蛎等,贝壳较尖的一端为 壳顶,它的口接近这个部位,故又把壳顶称为“前端”,相对 的一端称“后端”,前端至后端最大的距离为壳长。靠近鳃的 一方称“腹面”,相对的一方称“背面”,背腹最大的距离为 壳高,左、右两壳间最大的距离为壳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牡蛎 贻贝 江珧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魁蚶 泥蚶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蛤仔 文蛤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竹蛏 缢蛏
贝类生物学
水产品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n 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蛋白质等营养成份丰富,而且含有人 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所以更加倍受青睐。
贝类生物学
二、内部构造
1. 消化系统 2. 呼吸系统 3. 循环系统 4. 排泄系统 5. 神经系统 6. 生殖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1.消化系统
n 消化管:口、食道、胃、肠、肛门 n 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 n 消化管分三段:前肠(口腔、食道)
中肠(胃) 后肠(肠) n 消化管由内胚层形成,口、食道、肛门 是外胚层凹陷与消化管连通而成
n 发展水产是人类食粮安全保障的学
第一章 总论
n 贝类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n 贝类的形态构造 n 贝类的经济价值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主要特征
n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足部、 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n 除瓣鳃纲,口腔内有颚片、齿舌 n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环绕食道
n 一般由神经节和节间连络神经形成神经中枢 n 神经节:脑、脏、足、侧神经节 n 神经索:脑足、脑侧、侧足、侧脏神经连索 n 头足类:神经节集中头部形成发达的脑 n 司感觉的神经末梢分布于感觉器官。如:皮肤,
触手,触角,眼,外套眼等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6.生殖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n 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 端通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体 外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3.循环系统
n 心脏:心室(1个),心耳(数目和位置 随鳃而异)
n 循环方式:开管式和闭管式 n 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
心脏 n 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
→心脏 n 血液:一般无色,含变形的血细胞。有的
种类含血红素或血青素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二、分类
n 四鳃亚纲:鹦鹉贝 n 二鳃亚纲:十腕目,乌贼
八腕目,章鱼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形态构造
n 一、外部形态 n 二、内部构造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一、外部形态
1.贝壳
n 贝壳的构造:外层 角质层 皮层 贝壳素
中层 棱柱层 壳层 方解石 内层 珍珠层 壳底 霰石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0
隔鳃目,孔螂
贝类生物学
腹足纲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n 足发达位于身体腹面 n 通常有一个螺旋的壳 n 头部发达,有口、眼、1对或2对触角 n 有些种类的内脏囊,因旋转形成左右不对称 n 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
神经组成 n 心脏位于身体背侧,1个心室,1或2个心耳 n 雌雄同体或异体 n 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的神经环 n 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n 间接发育的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分类
n 无板纲(Aplacophora)约100种,龙女簪 n 多板纲(Polyplacophora)约600种,石鳖 n 单板纲(Monoplacophora)8种 ,新蝶贝 n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约1.5万种,分为5
n 渔业生产力综合水平显著提高。渔业为国民经济 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n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突破5000万吨大关。 其中,养殖产量3393.25万吨。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 水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水养殖 产量的77.09%),淡水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n 199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n 到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 人均占有量比世界人均水平约高4公斤。
n 养殖面积681.464万公顷。
n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n 根据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核定的渔民人均纯收入 为5051元,劳均纯收入为8667元。
4.排泄系统
n 肾脏:管状,一端开口围心腔(肾口), 一端开口外套腔(排泄孔),一般成对
n 肾脏收集排泄围心腔内的废物 n 肾管壁腺细胞排泄血液中的代谢产物 n 一些种类,围心腔壁的腺体也有排泄作用 n 贝类的肾脏、围心腔、生殖腔之间的联系,
各纲有所区别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5.神经系统
n 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的中枢神经为:围绕 食道的神经环和派生的足神经索、侧神经索
膜缘背面表皮分泌棱柱层 全外表皮分泌珍珠层 n 其他功能:呼吸,保护,感觉,调水流 n 外套腔:排泄、生殖孔和肛门开口于此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3.头部
n 位于体前端,有口、眼、触角 n 头叶、颈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n 从十分发达到完全退化 n 掘足类头部不发达 n 瓣鳃类没有头部
PPT文档演模板
n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人均 占有量不足1千克。
n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 渔业生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渔 业生产国。使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 世界人均占有水平。
n 198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 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水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n 雌雄生殖细胞由生殖上皮形成
n 贝类为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有性变现 象,
n 雌雄同体者异体受精 n 头足类、部分腹足类交尾行动
n 生殖方式:卵生、幼生、卵胎生,有的 有卵群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经济价值
1.食用 2.医用 3.饲料用 4.工业用 5.工艺用 6.装饰用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3rew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二、分类
n 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 中腹足目,田螺 新腹足目,骨螺
n 后鳃亚纲:头盾目,无盾目,被壳翼足目, 裸体翼足目,囊舌目,无壳目,背盾目,裸 鳃目
n 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 柄眼目,大蜗牛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头足纲的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n 头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 n 多数能快速、远距离游泳 n 除鹦鹉贝有外壳,其他为内壳或退化 n 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n 头两侧各有一个构造复杂的眼 n 足部特化成腕(8条或10条)和漏斗 n 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鳃的总数) n 口内有颚片和齿舌,多数种类 有墨囊 n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
的神经索构成 n 心脏有1个心室2个心耳 n 肾1对,一端开口围心腔另一端开口外套腔 n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n 发育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二、分类
n 古列齿亚纲:胡桃蛤目,胡桃蛤 n 翼形亚纲:蚶目,毛蚶
贻贝目,贻贝 珍珠贝目,珠母贝 牡蛎目,牡蛎 n 古异齿亚纲:蚌目,无齿蚌 n 异齿亚纲:帘蛤目,镜蛤 海螂目,海螂 n 异韧带亚纲:笋螂目,帮斗蛤
n 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 带面积200万公顷。
n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 积为81.8万平方海里。我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 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 的有150多种。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n 我国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 的技术。
贝类生物学
4.足部
n 身体腹面的肌肉质突起 n 形状:块状(鲍),斧状(蛤),柱状
(角贝),腕(乌贼) n 固着种类成体足完全退化(牡蛎) n 附着种类足退化,足丝发达(贻贝) n 穴居种类足发达形似梨,用于挖掘、潜穴 n 作用:运动器官。爬行,附(固)着,挖
(凿)穴,浮游和捕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5.躯干部(内脏囊)
n 位于身体的背面 n 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 n 除某些腹足类外,都是左右对称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6.皮肤肌肉
n 贝类体表面被有柔软、极薄的表皮层 n 表皮外生纤毛,内含很多腺质细胞分泌粘液,使皮肤柔软而
粘滑 n 有的种类分泌发磷光物质,在海中可发光 n 表皮中分布神经末梢,司感觉 n 有的种类皮表面分泌具保护作用的几丁质或石灰质的棘和骨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1.消化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n 口:为简单开孔,其后为膨大的口腔。瓣鳃类 缺乏。其他类口腔有颚片和齿舌,唾液腺开口
n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舔食
n 齿式:分类依据。掘足类2·1·2,头足类3·1·3, 前鳃类鲍∞·5·1·5·∞,后鳃类壳蛞蝓1·0·1,后 鳃类褐云玛瑙螺∞·1·∞。
片 n 表皮内有各种色素细胞,显出不同色彩和拟色 n 皮下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形成。因结缔组织发达体
腔退缩成围心腔 n 结缔组织中有血腔,扩张时使皮肤因血液汇流而肿胀 n 结缔组织有时含石灰凝结物和皮下棘,部分硬化成支持物 n 结缔组织下方有肌肉层,由纵走肌纤维或环走肌纤维形成 n 表皮、结缔组织、肌肉构成的皮层有时很厚。生有突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