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贝类的生物学及生态习性(下)
42扇贝的养殖

(7)水质:养殖海区无工业污水排入,无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海区。
(8)其他:水肥,饵料丰富,灾敌害较少。
2.浮筏的结构和养殖器材
消化系统:唇瓣、口裂、食道、胃、消化盲囊、肠、 直肠、肛门。
呼吸系统:本鳃一对,丝鳃型。
循环系统:心脏具有1心室2心耳,存在于背部围 心腔中。血液无色。
排泄系统:肾脏为一长囊,自唇瓣直达后闭壳肌 前。
生殖系统:生殖腺位于足的后腹面,闭壳肌前方 的腹嵴内(成熟时生殖腺发达,充满整个腹嵴, 有时还扩散到消化腺的表面)。
摄食和生长
滤食性,主要食料为硅藻。栉孔扇贝的摄食在夜间1- 3时最旺盛,中午11-13时最低。
以1-2年个体生长最为迅速(在自然海区,当年个体 壳高可长至2厘米左右,第二年长至5厘米左右,第三 年长至6-7厘米左右,第四年长至7厘米左右,第五年 长至7-8厘米)。
栉孔扇贝的寿命可达10龄以上,最大个体壳高可达10 厘米以上。
采苗水层。扇贝幼虫多分布于2m以下,一般3-5m最多。
采苗后的管理
采苗器投放后,尽量避免将采苗器提离水面或搅动采 苗器。待苗生长到2mm左右,对浮泥多的网袋,可轻轻 摆去浮泥,但切忌提离水面操作。
在整个采苗期间,要做好采苗架防沉工作。 10月上、中旬,贝苗大部分长到1cm左右,全面收苗。
利用网目1cm的网筛,将1cm以上大贝苗和1cm以下小贝 苗分开,分别进行中间筏式育成,或将收获的苗种出 售给养殖单位养成。
灾害和敌害
灾害:风浪影响(由于风浪冲击,养殖扇贝在养殖笼 内滚动、碰撞、互相绞合,导致受伤、死亡)。
贝类养殖

1环带:外套膜包被在软体的背侧,未被贝壳覆盖的地方。
2外套膜:位于左右两壳内面,是胚胎时期内脏团倍侧皮肤的一部分褶劈向下延伸而形成的两片薄膜。
3足丝:由足丝膜组成用于附足4消化盲囊:由许多的一端封闭的小育管组成一对左右对称包被在胃的外围分泌消化酶。
5齿舌囊:位于口腔底部的袋装齿舌鞘。
6生殖腺:用于繁殖后代7生物学最小型:达到性成熟的最小的个体8有效积温:对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9生物学零度: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10丰满度:生殖性腺所占或覆盖内脏团的面积比列11性腺指数:生殖性腺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浑浊度:水中悬浮颗粒的密度1贝壳分哪几个纲: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
2瓣鳃纲分类方法:全为水生生物,身体左右对称,有两片贝壳保护身体,头部不明显,口的位置及代表身体前段又称无头类;胃肠间有晶杆,足成斧形,适合挖掘泥沙,又称斧足类;3腹足纲的分类方法:足部发达,位于身体腹面,通常有一螺旋形的贝壳,具有一对触角一对眼,口腔内齿舌极其发达,水生类用鳃呼吸,陆生类用外套膜呼吸起肺作用。
4潮间带潮区如何划分:高潮区、被海水淹没时间最短干露时间最短;中潮区:海水淹没时间5~6h,干露时间3~4h,环境稳定;低潮区:小潮低潮线至大潮低潮线之间的区域。
5贝类生长测量:长度法和重量法。
长度法:简易方便、直观,但是缺点是不能体现贝类的重量,更无法表示贝类的肥瘦;重量法:1鲜出肉率:2肥满度,鲜出肉率和肥满度不仅是贝类生长测量的指标,同时也是贝类繁殖调查指标。
6贝类的繁殖方式:卵生型、幼生型、交尾型、7繁殖活动:潮汐、日周期、光照、温度突变、降雨。
8繁殖调查方法:贝类繁殖的调查即预测、调查贝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日期或育苗期,以便适时进行人工育苗或采苗。
调查方式有1丰满度:生殖腺所占或覆盖内脏团的面积比列来预测繁殖季节。
2生殖腺指数3鲜出肉率或肥满度4海区浮游幼虫观测5有效积温6组织切片。
深海养殖贝类

深海养殖贝类
深海养殖贝类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它利用海洋资源,通过人工养殖贝类来获得高价值的海产品。
以下是一些关于深海养殖贝类的信息:
1. 养殖种类:常见的深海养殖贝类包括牡蛎、扇贝、贻贝、蛤蜊等。
这些贝类在适宜的海洋环境下生长迅速,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2. 养殖方式:深海养殖贝类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笼养、网箱养殖、筏式养殖等。
这些养殖方式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贝类品种和海洋环境。
3. 养殖环境:深海养殖贝类需要选择适宜的海洋环境,包括水质、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
同时,要注意避开污染严重和有害生物多的区域,确保贝类健康生长。
4. 养殖管理:深海养殖贝类需要科学的管理,包括定期巡查、清理养殖设施、调整养殖密度、防治病虫害等。
这些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贝类的生长速度和品质,降低养殖风险。
5. 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海洋资源的逐渐枯竭,深海养殖贝类的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深海养殖贝类有望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总之,深海养殖贝类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水产养殖方式,它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海产品。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养殖效率和品质,促进深海养殖贝类的可持续发展。
贝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贝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贝类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软体动物门,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就贝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展开探讨。
一、生活习性1.生活环境贝类主要分布在海洋中,也有一部分生活在淡水环境中。
不同种类的贝类生活环境有所不同,一些种类例如牡蛎和扇贝喜欢生活在珊瑚礁上,而另一些种类像蛤蜊则多栖息在淤泥或沙滩中。
2.取食方式贝类的取食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贝类像蛤蜊、蚌类、牡蛎等以过滤食物为主,通过通过其呈漏斗形的鳃来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而像扇贝、蛏子等类贝类则以吞噬别的生物为主,拥有强大的口器和扇形的鳃,从水中筛选来捕食别的水生生物。
3.生活方式贝类的生活方式也相差甚远。
牡蛎、蛏子等种类的贝类往往栖息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中,不会活动;类似于蚌类的生活方式相对自由,但仍然依附在一个物体上;而像螺类的生活方式则更为自由,能够自由地在水中生活。
二、形态结构1.壳贝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壳,在贝类进化史中,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贝类能够适应不同的海洋生活环境。
不同种类的贝类壳的形态和大小差异很大,从小如针尖的砗磲到大如一只桶的巨贝都有,其中一些贝类的壳表面还覆盖着彩色或有光泽的珠光层。
2.足贝类足是贝类体内最发达的器官,有的贝类的足已经演变成了向三个方向展开的三角形足,能够帮助贝类在海底行走,而有一些贝类则有自己独特的足腿,比如像海螺这种贝类。
3.鳃贝类的鳃也是贝类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鳃可以帮助贝类呼吸、排泄和取食。
不同种类的贝类的鳃也具有一些差异,鳃结构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海洋生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4.感觉器官贝类有着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这些器官可以帮助贝类在水中或泥沙中寻找食物、邻居和繁殖伴侣。
高级贝类像扇贝和牡蛎还有眼睛在身体顶端,和触须在体壳前部。
总之,贝类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为其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提供了保障。
了解贝类的习性和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些美丽的生物,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八章 游泳型贝类的养殖

(二)、生态
1、分布
金乌贼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其 中以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特别是日照沿海和海州湾数量最 多。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温带海区。日本无针 乌贼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水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乌 贼多栖居于中下层,夜间比白天活跃,常出现于中上层, 黎明和薄暮之际甚至游行于上层。
(四)室内培育
可采用网箱培育或圆形水泥池。网箱规格1.0m×1.0 m ×1.2m,网目按乌贼幼体不同时期选择120目、100目、80 目、60目4个型号。 刚孵化出有乌贼以投喂活卤虫最为理想,要有遮光设 施;10d后,可以适当去掉遮光设施,饵料可改用虾苗或海 水桡足类或其他浮游动物。 金乌贼水温一般控制在22-25℃、盐度为30-33;日本 无针乌贼盐度稍低,盐度在20以上就可以。每天换水1-2个 全量,或采用流水培育。一般小乌贼室内培育30-40d,即 可进行室内养成或移到池塘进行养成。
6、敌害
在我国近海,鳗鱼和鲨鱼是猎食鞘类的主要种类。鞘类 具有保护色,另外其遇到危险时,可借喷出的墨汁来逃避。 其自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其腕前端切断后,可在数日 后重新生长。
(三)、繁殖
鞘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在我国沿岸产卵季节一般 在春、夏之间。其种类不同,产卵量和卵径相差甚大。真 鞘的产卵量为10-50万粒,短鞘为600-1000粒。真鞘的卵 长径为1.5-2.7mm,短径为0.5-1mm;短鞘的卵长径为 9.5-13mm,短径为4-4.5mm。自然情况下,卵子多产于 空贝壳、海底洞穴内壁、岩礁下、海藻丛中及其他阴暗场 所。卵生,直接发生,无变态的幼体阶段,孵化期一般需 要1个月左右。在自然状态下,平均水温27℃,真鞘卵子 发育孵化的时间为15-42d;17-19℃水温胚胎发育需47d。
河蚌养殖技术与管理

河蚌养殖技术与管理河蚌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贝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河蚌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河蚌养殖的相关知识,包括河蚌的生态习性、养殖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希望对广大养殖者有所帮助。
一、河蚌的生态习性河蚌是一种淡水贝类,主要栖息在江河湖泊中,喜欢在泥沙中生长。
河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养分,一般在水温15℃-30℃,PH值6.5-8.5,水深1.5-3米的环境下生长最佳。
河蚌喜欢吃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物质等,因此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河蚌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河蚌的养殖方法1、选址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址是河蚌养殖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流平稳、水质清洁、水深适中的地方。
同时,要注意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没有污染的水域进行养殖。
2、养殖设施河蚌养殖需要建造一些养殖设施,如筛网、养殖池、养殖箱等,以方便养殖者进行管理和养殖。
其中,养殖池是最基本的养殖设施,一般采用混凝土或塑料材料制成,大小和深度可根据养殖规模自行决定。
养殖箱则是用来分隔不同阶段的河蚌,以便管理和收获。
3、养殖方法(1)选苗选用优质的河蚌苗种是河蚌养殖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个体健康、生长快、肉质鲜美的河蚌苗种进行养殖。
(2)投苗在养殖池中投放河蚌苗种,一般每平方米投放200-300只左右,密度不宜过高。
投苗后要及时加水,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3)管理河蚌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饲料管理:河蚌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富含营养的鱼粉、豆粉、米糠等,每天喂食1-2次,每次喂食量要根据河蚌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
②水质管理:水质是河蚌养殖的重要因素,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及时调整水质,避免水质污染。
③疾病防治:河蚌容易感染疾病,如贝类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等,要及时发现和防治,避免疾病扩散。
(4)收获河蚌的收获时间一般在养殖3-4个月后,收获时要将河蚌捞出,清洗干净,去除泥沙和残留物,然后进行加工和销售。
扇贝增养殖

日本的虾夷扇贝采苗器
3)元葱袋采苗器 规格80×37㎝,网目5×3㎜ 内装聚乙烯网片、挤塑网、旧鱼网、杉树 枝等 4)网棒采苗器 用旧鱼网做成3~4m的网棒 外面套上网袋
虾夷扇贝采苗器
(3)采苗水层
栉孔扇贝2~8m,6m以下效果更好 虾夷扇贝3~15m,10m左右效果最好 水层太浅,贻贝和杂藻附着较多,影响附 苗量 适宜的采苗水层因海区而不同,一般以水 的中下层较好,适合扇贝采苗和育成
脑侧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和神经连索 脑侧神经节:一对,位于口与足之间,消化腺组 织表层内。前叶分出平衡器神经,后叶以脑(侧) 足神经连索与足神经节相连 足神经节:一对,位于足与口之间,足背部中央 脏神经节:左右愈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神经 节。位于闭壳肌腹面,分为中央叶和侧叶,中央 叶又分为前叶和后叶;两侧叶与中央叶之间分出 神经连索与脑侧神经节相连,形成脑脏神经连索
(4)采苗方法
1)种贝调查
生殖腺重 软体部重 ×1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殖腺指数(%)=
栉孔扇贝:12时成熟,14时繁殖 虾夷扇贝:20成熟繁殖,降至10时繁殖结束 2)幼虫调查 3)适时采苗 4)苗的育成
2.扇贝人工育苗
(1)亲贝暂养与促熟 亲贝的选择:选同龄中个体大,性腺成熟好,附 着物少,贝壳无损伤,外套膜不收缩,闭壳有力, 不错壳,健壮的扇贝为亲贝。洗刷干净,清除附 着物,雌雄异体的雌雄分养(海湾扇贝雌雄同 体),雄贝按雌贝的10%留用 培养密度:虾夷扇贝约30个/m3,为防止咬合受 伤,每层不宜多装,以3~4个/层为宜。海湾扇 贝开始培养时100~150个/m3,产卵时80~ 100个/m3,栉孔扇贝40~60个/m3,立体培养
海水养殖珍珠蚌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分析

海水养殖珍珠蚌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分析珍珠蚌,又被称为牡蛎,是一种重要的贝类动物。
它以其能够生产出珍贵的珍珠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海水养殖珍珠蚌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种宝贵的资源,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海水养殖珍珠蚌的生物学特性。
珍珠蚌属于双壳纲、异柱目、离珠贝科。
其外壳贝壳呈扁平状,一般为灰白色或黑色,壳面有坑纹和小凸起。
珍珠蚌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潮间带及浅海陆架区。
其体长约为10-35厘米,寿命可达15-20年。
珍珠蚌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它们生长的最适宜水温范围为18-25摄氏度,养殖水域的盐度最适宜为28-33‰。
此外,水质的噪音和沉积物含量对珍珠蚌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水温、盐度和水质噪音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珍珠蚌是以过滤海水来摄取养分的。
它们的口部拥有一对鳃,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作为其食物来源。
在珍珠蚌体内,有一个特殊的器官称为腺体,它分泌出的珍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积累,形成了我们常见的珍珠。
然而,不同的珍珠蚌品种会分泌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珍珠。
适应性是珍珠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特征。
珍珠蚌在浅海环境下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它们通过脚与底部的沉积物结合,稳定地生长在底部。
珍珠蚌还具有良好的抗逆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氧含量等。
在养殖过程中,珍珠蚌需要适当的养殖基质,如贝壳屑和贝壳碎片,以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
珍珠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性别繁殖和无性繁殖。
性别繁殖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通过交配产生的繁殖行为,它们通常在夜间进行。
无性繁殖是指珍珠蚌通过孤雌生殖或胚胎发育产生新个体。
无论是性别繁殖还是无性繁殖,珍珠蚌的繁殖都需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
海水养殖珍珠蚌的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养殖珍珠蚌需要合适的养殖场所和设备,如养殖池、养殖箱等,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① 蚶科 (Arcidae):
壳质坚厚,较膨胀; 外韧带位于一个平面上或位于韧带槽中; 铰合部直或略呈弧形,具有很多短或片状的齿, 齿同形或前后端有差异; 分布极广,全世界各海洋中、均有发现,其垂直 分布自潮间带至深海。
泥蚶(血蛤、花蚶)Arca granosa 毛蚶(毛蛤、麻蛤)Arca subcrenata
泥蚶
放射肋 18-21条
(二)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 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 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 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 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
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黑碟贝
4、企鹅珠母贝
属热带、亚热带外洋性大型贝 类,喜栖息在潮流强、盐度高 、水深5至60米的海域中。它 的贝体呈斜四边形,因形状似 南极企鹅而得名。成贝大者壳 高约25厘米,体重3至4斤, 壳面呈黑色,壳内珍珠层呈银 白色,具有虹彩光辉,艳丽异 常。适宜养殖附壳珍珠,如佛 像珍珠。
珠母贝——黑碟贝
企鹅珠母贝
6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
5、三角帆蚌(淡水育珠贝)
河蚌、劈蚌、石蚌。贝壳扁、大型 ,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质重 厚。前背缘向前缘倾斜,后背缘向 上伸展呈三角形的帆状翼。三角帆 蚌壳色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壳面由 黄绿色、红棕色、翡翠色等逐渐加 深变为紫褐色或棕黑色。壳内面珍 珠光泽绚丽。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 ,而就依靠蚌壳的开闭获取食物。 主要滤食硅藻。三角帆蚌产珠质量 光滑细腻,手术操作简便,是就我 国培育淡水珍珠的优良品种。
42-48条 20)
两年性成熟,性腺色
盐度较高的海域;水深 同泥蚶,一次产卵 3 ~50米;埋栖,无水管 500 ~1000万。
能杂交吗?
3
第七节 珠母贝
一、主要种类的形态 二、马氏珠母贝的内部结构 三、马氏珠母贝的生态习性 四、马氏珠母贝的繁殖与生长 五、珍珠的形成
个体发育
受精——卵裂—— 囊胚——原肠胚—— 担轮幼虫(早期、中期、晚期)—— 面盘幼虫——直线铰合幼虫(D形幼虫)—— 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 虫(眼点幼虫)—— 匍匐幼虫—— 稚贝—— 幼贝—— 成贝
(2)淡水珍珠:凡是在淡水域的蚌类软体动物中 天然形成或人工养殖的珍珠均称为淡水珍珠。根 据淡水水域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水珍珠、湖水珍 珠和江水珍珠等。
8
贝雕工艺品
珍珠的营养成分
宏量元素:钙、磷、镁等。 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硒等20余种。 氨基酸:19种蛋白质氨基酸 牛磺酸 小分子活性肽 卟啉及金属卟啉 维生素B族
1
1、通道针 2、开口针 3、送核器 4、送片针 5、珠核
分剥内外表皮
剥离法 撕片法
削片法
剪片法
四、无核珠的手术操作方法
(一)工具和手术蚌的准备 (二)小片制备
剖蚌
剪除色线
分剥内外表皮
整修和切片
剪取外套膜 的外表皮
小片插植
开壳
1、开壳
排蚌
三角帆蚌开1cm左右,
以不损伤闭壳肌为准。
2、插植小片
横插法:用钩针横开伤口,送片针圆头将小片送达伤口 底部。三角帆蚌植片深度 0.5~0.8mm左右。
第六节 蚶 第七节 珠母贝 第八节 文蛤 第九节 鲍 第十节 其它常见贝类
第六节 蚶
一、泥蚶 二、魁蚶 三、毛蚶
蚶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蚶为瓣鳃纲、翼形亚纲、蚶目、蚶科贝类的通 称。主要经济种类为泥蚶、魁蚶、毛蚶、青蚶、 褐蚶、橄榄蚶、扭蚶、结蚶等:分布于温至热带 海域,附着或埋栖生活。
蚶目(Arcoida)
珍珠的形成与养殖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植入种核
培育珠母
养殖管理
采收珍珠
河蚌的内部器官
天然珍珠的形成
9
手术工具(无核珠手术工具)
1、送片针 2、开口针 3、弯头剪刀 4、剪刀 5、开口器 6、滴管 7、切片刀 8、拨鳃板
9、镊子 10、弯头刀 11、棱形通针
12、解剖盘 13、14、开口塞 15、固定针 16手术台
有核珠手术工具
马氏珠母贝(合浦珠母贝)
4
马氏珠母贝(合浦珠母贝)
2、大珠母贝——白螺珍珠贝,白碟贝
我国最大的珍珠贝,壳极大,一般为25厘米左右, 最大的壳长可达32厘米,体重4—5公斤。大珠母 贝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贝壳大型而坚厚,呈蝶 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后耳 突消失成圆钝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 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 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 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 壳肌痕。
(一)形态特征: 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 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 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具明显的结 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 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 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
1、马氏珠母贝(合浦珠母贝)
斜四方形,背缘略平直,腹、前、后缘弓形。
我国分布于广西、广东和台湾海峡南部沿海一带。热带、亚 热带海区,自然栖息于水温10℃以上的内湾或近海海底,水 深一般在10米以内。成体终生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上生活 ,适宜水温范围10~35℃,盐度为16~35。0.5 龄开始性成 熟,先为雄性个体,经性转换成雌性个体,也有少数是雌雄 同体的。
第七讲 主要养殖贝类的生物学 及生态习性
李海云 hyli@
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2013年3月
课件制作笔者花费大量时间,仅供教学参考,资源 说明如下:
1、付京花教学课件 2、董艳珍教学课件 3、网络其它无名氏课件 4、大量网页 5、少量彩图为本人所绘,如幼虫类型、牡蛎生活史等
铰合齿数目多(原列齿目),排成1列,鳃呈丝状。 蚶总科(Arcacea) 贝壳相等或不相等,前后近等,表面常有带
毛壳皮。铰合部具小齿多枚,排成1列。前、后闭 壳肌均发达,足部具深沟,常具足丝。心脏在围 心腔内,具2支大动脉。鳃呈丝状,一般反折;鳃 叶游离没有叶间联系。生殖孔与肾孔分别开口。 侧神经节与脑神经节合一,外套膜游离,无水 管。外套痕简单。
雌雄异体,体外受 精,1年多两年性成 熟,雌性腺橘红色,
雄性乳白或淡黄。 一次产卵340万。
放 射 肋 水深3 ~10米;粉砂或 33-35条 软泥,河口附近海域。 壳 被 细 密 温度:5~28℃;盐 棕色绒毛 度:20 ~31。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两年性成熟,雌性腺 淡红,雄乳白。
放射肋 温度:-5~25℃(10 ~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结缔组织 一面在 直插法:小片由伤外口。与蚌的腹缘成垂直方向插入,深度
0.8mm左右。
10
横插法 直 插 法
植片顺序 从后端到前端,从边缘到中心。 数量:每侧可植3排,20片左右。 间距1cm左右,后端可植密些。
三、小片插植
3、整圆手术
用送片针的圆头在外套膜伤口的 外面整理小片成鼓状突起。
4、准备吊养
和结泥蚶 [T.nodifera (Martens)]。 细纹蚶属(Striarca),如褐蚶(S.tenebriea Reeve)。
一、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目(列齿目),蚶科, 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 螺、瓦垄蛤。
2
常见的种类
泥蚶 放射肋 18-21条 毛蚶 放射肋 33-35条 魁蚶 放射肋 42-48条
毛蚶
毛蚶
放射肋 33-35条 壳被细密棕色绒毛
魁蚶
魁蚶
放射肋 42-48条
种类 泥蚶
毛蚶 魁蚶
主要形态
生态习性
繁殖习性
区别
放 射 肋 温度:-2~36℃(15 ~ 18-21条 30)
盐度:10.42 ~ 31.43(13.04 ~23.56); 埋栖浅,无水管
7
四、马氏珠母贝的繁殖与生长
一般0.5龄开始性成熟,通常先为雄性个体,经性转换成雌 性个体。一般 4龄以上雌性个体占多数,也出现少数雌雄 同体现象。在中国,夏、秋两季水温25~30℃时为繁殖 盛期。卵为卵圆形,卵径约50微米,精子全长约60微米, 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经20天左 右附着成苗。幼虫和幼苗以微细的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 等为食料。生长快,1龄时贝壳就可长达7厘米左右。
拨塞、刻上编号、日期等,浸泡在清水中。现一般采用笼养。
11
第八节 文蛤
一、文蛤的分类与分布 二、文蛤的形态构造 三、文蛤的生态习性 四、文蛤的繁殖生物学 五、文蛤的发生
一、文蛤的分类与分布
文蛤,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 帘蛤科,文蛤属。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 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 黑等色花纹而得名。我国潮间带和浅海区砂 泥底质都有分布。 我国常见种:文蛤、丽文蛤、斧文蛤
大珠母贝 白碟贝
5
3、珠母贝——黑碟贝
贝壳较大,壳质坚厚,近圆形或方 形。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潮线下60 米以内的浅海底,以足丝附着在风 浪小而流水通畅的岩石或珊瑚礁上 。产卵期为5~10月,繁殖力强, 生长速度快。珠母贝肉味鲜美,可 食用;所产黑珍珠的经济价值很高 ;壳和珠除做装饰品外,还可入药 。
五、珍珠的形成
珍珠饰品
珍珠的形成 外套膜的结构
外表皮 结缔组织 内表皮
外套膜贴壳的一面为外表皮, 靠近内脏团的一侧为内表皮, 中间为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