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贝类学

贝类学
4. .双壳纲 Bivalvia 或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种类约有一万五千种,具有双壳为本纲共同特征。多数种类的鳃呈瓣状,被 称为瓣鳃类﹔大部分的足为斧状,也叫斧足类。本纲动物身体左右对称,常见的 缢蛏、竹蛏、牡蛎、文蛤、青蛤、蛤仔、扇贝、贻贝、西施舌、珍珠贝和河蚌 等,均是本纲常见的代表种,也是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
并及时归还。 3. 不得损坏仪器,不得遗失标本,如有损坏或遗失必须及时报告指导教
师,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4. 小组间不得相互拿用仪器、用具和实验标本。 5. 每个实验结束后,各组应收拾所用的用具、物品和实验贝类。用完的
材料(已确认没有利用价值的)应弃入废物器内。
6. 各班班干部安排值日生,轮流值班打扫卫生、擦洗实验台及地板等。
四、 实验前的准备
1.实验前必须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2.实验时应按实验指导进行。
五、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报告包括答题和作图两部分。 2. 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内容要明晰有条理。
3. 作图时要注意以下各点:
5
(1) 一律用铅笔绘图,铅笔要用 3H 或 4H 的。 (2) 打点要规范。 (3) 图旁必须注字,图画于报告纸的稍左边,右边留空白做注字
六、 适用专业
水产养殖,都市渔业,也可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参考。
3
七、 实验项目
序 号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型
实验类别
实验要 求
每组人数
贝类各纲外形比
较、定位、数据测 1 量及贝类与人类的 2
综合性
专业基础实 验
必选
4
关系
双壳纲贝类(缢
蛏)的形态解剖及 2 其生态生理初步观 2
验证型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 Conchology从拉丁文Concha而来,是贝壳。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膜五部分组成;
• 3、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齿舌和颚片; • 4、N系统包括N节,N索和围绕停产的N环; •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 6、间接发育的有担轮,面盘幼虫。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2
2 瓣鳃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二)
2
3 腹足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
2
4 瓣鳃纲古列齿亚纲、翼形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5 瓣鳃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6 腹足纲前鳃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后鳃亚纲、肺鳃亚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代表
贼墨学无止境(中国墨)。 – (五)工艺用途:珍珠装饰品,贝雕工艺。
贝类的经济价值(B)
• (一)有毒和传播疾病。许多贝类食后中
毒是因为其食有毒的双鞭藻。如节香螺、 骨螺、荔枝螺、盘鲍、芋螺口腔内毒腺。 有此淡水、陆生腹足类是人和家畜寄生虫 的中间宿主。如日吸(钉螺)。
• (二)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危害。船蛆、
眼睛构造复杂;
• 足部特化8或10条腕及一个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

演示实验名称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书上12页)
实验目的: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器具:河蚌、缢蛏的标本,显微镜,放大镜。

方法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河蚌、缢蛏的外部形态。

2、观察河蚌、缢蛏图片和标本,在低倍镜下观察河蚌、缢蛏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1.描述河蚌的形态特点: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 河蚌是如何捕食的:靠入水管获取食物,靠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3. 河蚌的贝壳的作用: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软体动物外部形态观察记录

软体动物外部形态观察记录

软体动物外部形态观察记录
1、青蛤
分类地位: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
形态特征:俗称蛤蜊,壳面膨胀,无放射肋,生长纹清楚,无小月面,楯面狭长,两壳各具主齿3枚,集中于铰合部的前面。

外套窦深。

分布:本和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类。

生活于潮间带的上、中、下区,多在淡水流入的附近区域栖息,自然产量颇大。

个体大,味美,也是贝类养殖品种之一。

2、缢蛭
分类地位: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
形态特征:壳呈长筒形,质薄,前后端均为圆形,韧带黑褐色,壳中央稍前有1自壳至腹缘微凹的斜沟。

分布:栖居于潮间带的中下区,喜生活于有小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或低盐的河口区。

利用足部掘穴,在泥滩中穴居,潜入泥中的深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通常在夏季较浅而冬季较深,一般约在10到20cm 处生活。

由于肉味鲜美,可除鲜食外,还可干制成罐头。

是重要养殖贝类,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养殖历史,特别在xx一带更为普遍。

本种仅分布于xx海。

贝类的形态构造

贝类的形态构造

贝类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贝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 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分布,部分种类 还适应了陆地生活。
习性
贝类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如滤食性 、底栖爬行、寄生等,适应着不同的 生态环境。
贝类的经济价值与用途
经济价值
贝类是重要的水产品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养殖或捕捞,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 白质来源。
贝类的心脏是一个位于身体中 央的肌肉泵,通过收缩将血液
输送到全身。
血液
贝类的血液通常为蓝色或绿色 ,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
走废物。
血管
贝类通过血管输送血液,血管 遍布全身,为身体各部分提供
氧气和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
01
02
03
呼吸系统
贝类的呼吸系统包括鳃和 气孔。

贝类的鳃是用于在水中进 行呼吸的器官,通过鳃过 色
贝类壳的颜色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白色、灰色、黑色、红色 等。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贝类的种类和环境因素。
图案
一些贝类壳上具有独特的图案,如条纹、斑点、网状等。这 些图案不仅具有美观价值,还能帮助贝类伪装和识别同类。
壳的质地与光泽
质地
贝类壳的质地因种类而异,有的光滑如镜,有的粗糙似砂纸。质地会影响贝类的移动速度和保护效果 。
生态环境恶化
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因 素导致贝类栖息地受到破 坏,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贝类养殖问题
部分贝类养殖存在水质污 染、疾病和寄生虫传播等 问题,影响贝类质量和生 态安全。
贝类保护的重要性与方法
维持生态平衡
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保护贝类有助于维
护生态平衡。
保障食品安全
贝类是人们喜爱的海鲜之一, 保护贝类资源有助于保障食品 安全和可持续供应。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是外套痕末端向内弯 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前伸、缩足痕多在 前闭壳肌痕的附近;后伸缩足肌痕多在后闭壳 肌痕的背侧。
瓣鳃纲贝壳方位的辨别,首先确定前后方位, 而后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1)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 a 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b 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 c 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d 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e 具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 后端。
3.头部




特别发达,圆球状,顶端中央有口,口周 围有腕 眼:发达,构造复杂,有透明的角膜。角 膜一般是封闭的,有些种类角膜有小孔 泪孔:十腕目眼前方的小孔 嗅觉陷:金乌贼眼后方,靠近外套膜边缘 有1个小孔或凹陷 漏斗陷:头腹面的凹陷 八腕目眼的周围常有棘状突起
4.足部

4.足部




形态:宽平,适于爬行,因生活方式而不同。生 活于沙泥滩的,足部发达,分前、中、后足,有 的有侧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固着生活的退化 成小型盘状突起。 足腺:足前腺,位于前缘沟,分泌粘液润滑庶面 上足腺,开口在吻和足的前缘中央线上 腹足孔,中央线上孔状开口,足腺开口 后腺,分为背后腺和腹后腺 足腺分泌物有的接触空气变硬,丝状(蛞蝓), 浮囊(海蜗牛) 厣:保护器,盖,身体缩入壳后用厣盖住壳口。 因此,形状与壳口一致
足丝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 的特殊器官,如贻贝、扇贝 等,在成体时足部退化,但 足丝发达,它们利用足丝附 着在外物上生活。 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 细胞腺体(足丝腺)分泌的 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 腔与水相遇变硬则形成贝壳 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 双壳类的足丝腺

解剖河蚌实验报告步骤(3篇)

解剖河蚌实验报告步骤(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河蚌的解剖观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

2. 掌握解剖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认识河蚌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二、实验材料1. 河蚌一只(活体或解剖标本)。

2. 解剖刀、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吸水纸、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河蚌的初步观察(1)观察河蚌的贝壳:注意壳的大小、形状、颜色、铰合部、韧带等。

(2)观察河蚌的外部器官:如足、外套膜、出水管、入水管等。

2. 河蚌的解剖(1)将河蚌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在河蚌的腹部正中线切开一个长口,注意避开内脏器官。

(2)用解剖剪将腹部肌肉剪开,取出内脏器官。

(3)观察内脏器官的排列顺序: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

3. 消化系统的观察(1)观察消化道的完整性:口腔、食道、胃、肠道等。

(2)观察胃的形态和功能:胃壁的皱褶、胃腺分布等。

(3)观察肠道的特点:盲囊、肠道壁的皱褶等。

4. 呼吸系统的观察(1)观察鳃的位置和结构:鳃丝、鳃弓等。

(2)观察鳃的功能:气体交换、分泌黏液等。

5. 循环系统的观察(1)观察心脏的位置和结构:心室、心耳等。

(2)观察血管的分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6. 排泄系统的观察(1)观察肾脏的位置和结构:肾小管、肾小球等。

(2)观察膀胱的位置和功能: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7. 生殖系统的观察(1)观察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等。

(2)观察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等。

8. 软体部分观察(1)观察外套膜的位置和功能:分泌贝壳、保护内脏等。

(2)观察足的形态和功能:运动、捕食等。

9. 观察记录(1)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2)用图示表示内脏器官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总结1. 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河蚌内部器官的特点。

2. 分析河蚌内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贝类的主要特性》课件

《贝类的主要特性》课件

间接繁殖
少数贝类采用间接繁殖方式, 其卵化成稚贝后会经过浮游和 底泥生活两个阶段,才最终形 成成体。
人工繁殖
贝类的经济价值使得人们能够 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促进贝 类的大规模繁殖和人工养殖。
贝类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工艺价值 生物医学价值 环境修复价值
贝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是人 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食材。
贝类的主要特性
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中的软体动物。他们以坚硬的外壳为特征, 有着独特的分类、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
贝类的分类
有壳贝类包括蛤蚌、扇贝来自。它们的外壳坚硬、呈圆 盘形或扇形。
无壳贝类
包括蛭蚓、蛞蝓等。它们没有外壳,体表多 黏液。
淡水贝类
包括螺类、蚌类等。它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 有着特殊的适应性。
贝类的壳可以被加工成各种装饰品和手工艺品, 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
贝类中有些特定物质具有抗肿瘤、抗菌和抗炎 的作用,被广泛研究和开发。
贝类能吸附和分解某些有害物质,对水体净化 和生态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贝类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
• 加强贝类资源调查和监测 •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措施 • 推广贝类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利用
• 选拔贝类资源开发的区域和企业 • 开展贝类资源的科学养殖和人工繁殖 • 推广贝类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海洋贝类
包括牡蛎、扇贝等。它们生活在咸水环境中, 种类丰富多样。
贝类的外部特征
多样的外壳形态
双壳结构
贝类外壳形态各异,有圆形、 扁形、锥形等多种形状。同时, 外壳上也有美丽的花纹和颜色。
贝类的外壳由两个相互连结的 壳构成,分别被称为左壳和右 壳,它们能够通过肌肉的收缩 和松弛实现开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自选一种观察的贝类,绘制贝壳表面观图和内面观图,并标注上
各部位名称和方位。 • 2、自选三种观察的贝类,记录其壳长、壳宽和壳高的测量结果。
9/20/2014
双壳类形态图(徐凤山,张素萍,2008)
9/20/2014
瓣鳃纲 贻贝科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紫贻贝
Perna viridis (Linnaeus, 1758) 翡翠贻贝
(1)壳顶:位于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
(2)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为一个螺层。螺层表面常具生长线、突起、横肋、 纵肋、棘和各种花纹。 (3)缝合线:各螺层之间的界线。 2、体螺层 位于贝壳基部,是贝壳的最后一层,容纳动物的头部和足部。 (1)壳口:体螺层基部开口,壳口分为完全壳口和不完全壳口。
瓣鳃纲 珠母贝科
Pinctada martensii 马氏珠母贝或合浦珠母贝
Pinctada maxima 大珠母贝
瓣鳃纲 扇贝科
Chlamys (Azumapecten) farreri (Jones et Preston) 栉孔扇贝 贝壳一般紫色或淡褐紫,间有黄褐色、 杏红色或灰白色。壳高略大于壳长,前 耳长度约为后耳的两倍。前耳腹面有一 凹陷,形成一孔,即为栉孔。在孔的腹 面右上端边缘生有小型栉状齿6-10枚。具 足丝。贝壳表面有放射肋,其中左壳面 主要放射肋10条,具棘,右壳放射肋较 多。分布于黄、渤海。
贝类实验

外部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 1、掌握瓣鳃纲贝类的定位方法,熟悉贝壳
上各部位名称。 • 2、掌握壳长、壳宽、壳高的测量方法。 • 3、掌握腹足纲贝类的外部形态构造。
• 4、掌握腹足纲贝类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方法。
9/20/2014
腹足纲分类
9/20/2014
1、螺旋部 在贝壳的上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
9/20/2014
形态性状测量:
壳高(AB) 壳宽(CD) 壳口高(BH) 壳口宽(EF) 体螺层长(GB)
• 【方法与步骤】
• 1、观察腹足纲贝类壳的形态与结构: • (1)确定贝壳属于左旋或右旋;
• (2)找出壳顶、螺旋部、体螺层、生长线、螺肋、棘刺等部位;
• (3)判断壳口部位属于完全壳口或不完全壳口; • 2、测量:
瓣鳃纲分类
9/20/2014
前后方位
① 当外韧带位于壳顶的一侧时,韧带所在的部位即为后 部; ② 当自壳顶有一放射脊时,其走向是从壳顶到壳的后部, 故放射脊的终端即为贝壳的后部; ③ 假如贝壳的一端特别细长,并开口时,此开口部位即 贝壳的后部; ④ 当壳内面的外套线不完整形成内陷的外套窦时,外套 窦所在部位即壳的后部; ⑤ 当壳内有一个闭壳肌痕时,此肌痕总是处于中央偏后 的位置,距此肌痕最近的一端即贝壳的后部;
贝壳坚厚,呈耳状,生 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 面呈布纹状。
前鳃亚纲 中腹足目 以锥螺科为例
呈尖锥形,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 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螺层 约28层,每一螺层的上半平直、下半 部较膨胀。螺旋部的每一螺层有5-77 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 壳口卵圆形,无脐。我国浙江南部以 南习见的种类。
9/20/2014
• • • • •
3、贝壳方位的确定 将壳口向下,壳顶朝着观察者,则: (1)壳顶的一端为后端,壳口的一端为前端。 (2)有壳口的一面为腹面,相反面为背面。 (3)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则 在左侧者为左方,在右侧者为右方。 • 4、贝壳的测量 • (1)壳高:壳顶至基部的距离。 • (2)壳宽:体螺层左右两侧的最大距离。
种形状的窦状,这是具有水管的动物当水管受到刺激缩入 壳内时容纳水管之处。它的长度、形状、走向,是否与外 套痕愈合都是分类的特征。 留下的痕迹,通常有两个,也有一个者,它们的大小、形 状是分类的依据。
• 闭壳肌痕:专司动物两壳关闭的闭壳肌附着在壳内面 • 足肌痕:伸、缩足肌在贝壳内面的痕迹。
9/20/2014
• 【方法与步骤】 1、形态观察:
• (1)贝壳是否左右对称、前后相等;
• (2)确定贝壳的前后方位,观察不同贝类壳顶、生长纹、放射肋、 铰合部、铰合齿、韧带、外套窦、闭壳肌痕的形状和差异。
• (3)测量壳高、壳长、壳宽。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壳前端至
后端的距离为壳长;左右两壳之间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 【作业与思考】
壳呈长卵圆形。壳表面光滑,壳薄具光泽,黄 白色至淡紫色,同心生长轮明显、致密,有呈 人字形相互联系成的网目状花纹。壳内面为淡 紫红色。外韧带。小月面窄,披针状。外套窦 短。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 1850) 菲律宾蛤仔
贝壳成卵圆形,具有前倾的壳顶,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等于贝壳全 长的1/3。小月面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贝壳前端边缘椭圆, 后端边缘略呈截形。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带褐色斑点。壳面除 了同心生长轮外,还有细密的放射肋,放射肋与生长线交错形成布纹状。 是我国养殖贝类。
A: 硇洲岛方斑东风螺;B:泰国产方斑东风螺;C:泥东风螺;D:台湾东风螺; E:深沟东风螺;F:锡兰东风螺 (标尺=200 um)
• 左旋、右旋:贝壳顺时针旋转的称为右旋; 逆时针旋转的称为左旋。大多数腹足类是 右旋的。 • 贝壳左、右旋的确定方法:拿起贝壳,壳 顶朝上,壳口对着观察者,看看壳口是开 在螺轴的右侧,则为右旋;反之,则为左 旋。
Chlamys (Mimachlamys) nobilis 华贵栉孔扇贝 壳色呈淡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 或枣红色云状斑纹。壳高与壳长约 相等。放射肋巨大,约23条。同心 生长轮脉细密,形成相当密而翘起 的小鳞片。两肋间夹有3条细的放射 肋。具足丝孔,暖水种,分布于我 国东南沿海。
瓣鳃纲 扇贝科
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 1819) 海湾扇贝 贝壳大小中等,壳表面黄褐色,左、 右壳较凸,具浅足丝孔,成体无足丝。 表面放射肋20条左右,肋较宽而高起, 无棘。生长纹较明显。中顶,前耳大, 后耳小。雌雄同体。自然分布于美国 东海岸,现已引进我国,并进行养殖。
① 完全壳口:壳口圆滑,无缺刻和沟。
② 不完全壳口:壳口的前端或后端具有缺刻或沟。沟分为前沟和后沟。壳口前 端的缺刻或沟称为前沟;壳口后端的缺刻或沟称为后沟。 (2)外唇和内唇 ① 内唇:壳口靠近螺轴的一侧; ② 外唇:内唇相对的一侧。
9/20/2014
腹 足 纲 贝 壳 各 部 分 名 称 模 式 图
• 螺轴:贝壳的旋转中轴,在贝壳的中心。 • 脐:螺轴旋转时,在基部遗留的小窝。 • 假脐:内唇向外蜷曲而在基部形成的小凹 陷。 • 螺肋:壳面上与螺层平行的条状肋。 • 纵肋:壳面上与螺轴平行的条状肋。较粗 的突起肋称纵肿肋。 • 肩角:螺层上方膨胀形成肩状的突起,肩 角的上部称肩角面。 • 绷带:位于体螺层前端脐孔的上方。
瓣鳃纲 砗磲科
贝壳坚厚,呈长卵圆形。 腹缘呈弓形弯曲。壳顶 前方有长卵圆形足丝孔。 足丝孔周围有排列系数 的齿状突起。韧带长。 生活在浅海珊瑚间,产 于我国海南和细沙群岛。
Tridacna maxima (Röding,1798) 长砗磲
瓣 鳃 纲 帘 蛤 科
Cyclina sinensis (Gmelin, 1791)青蛤
瓣鳃纲 牡蛎科
Crassostrea gigas 太平洋牡蛎,长牡蛎
瓣鳃纲 蚌科
Hyriopsis cumingii (Lea) 三角帆蚌——蚌科
贝壳扁平,大型,外形略呈不 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向前缘倾 斜,至端部成一尖角,背缘向 后背方充分伸展形成一扬起的 三角形帆状后翼,腹缘略呈弧 形。壳面呈黑色,深褐色。生 长纹明显,呈同心圆形状排列 贝壳内面珍珠光泽绚丽。三角 帆蚌是我国的特有种,育珠的 优良品种。
9/20/2014
双壳类形态图(徐凤山,张素萍,2008)
9/20/2014
左、右、背、腹方位
• 手执贝壳,使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壳 后端向观察者。则: • 左边的贝壳称为左壳。 • 右边的贝壳为右壳。 • 壳顶所在的面为背方。 • 壳顶所在的相对结构
• 壳顶:它是双壳类贝壳突出于表面尖而弯曲的部分,它是 贝壳的最原始部分——胚壳的所在。 • 小月面:位于壳顶前方的小凹陷,一般为椭圆形或心脏形。 • 楯面:它是位于壳顶之后的后背区的装饰结构,通常为披 针状,其周缘有脊或浅沟同壳面区别开。 • 壳耳:壳顶前后方的耳状突起。壳耳按耳位置可分为前耳 和后耳。前耳是壳顶前方的耳状突起。后耳是壳顶后方的 耳状突起。 • 生长线:贝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的环形线。 •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排列的条纹。
• 测量贝壳的壳高和壳宽;
• 【作业与思考】 • 1、自选1种贝壳进行绘图,并标注出各部位名称。
• 2、自选3种贝壳,记录其壳高、壳宽的测量结果。
9/20/2014
前鳃亚纲 原始腹足目 以鲍科为例
贝壳大,坚实,椭圆形, 壳面粗糙
鲍科特点:贝 壳很小,呈耳 状,螺旋部退 化,螺层少, 体螺层及壳口 粗大。
• ② 韧带:位于铰合部,黑色具弹性的几丁质物。韧带又分为外韧带
和内韧带。外韧带位于壳顶后面两壳的背缘。内韧带位于壳顶下方, 铰合部中央的韧带槽中。
9/20/2014
双壳类形态图(徐凤山,张素萍,2008)
9/20/2014
• 外套痕:也称外套线,是外套膜边缘附着在壳内的痕迹。 • 外套窦:是由外套痕在后部向内陷入的一部分,形成各
9/20/2014
• 厣:由足部后端背面皮肤分泌形成的保护器官。 厣有角质和石灰质两种,其大小、形状通常与壳 口一致,厣上有生长线与核心部。 • 颚片:位于口腔内,几丁质。颚片的有无和数目 因种类而异。 •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齿片固 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呈带状。齿片分中央齿, 侧齿和缘齿。 • 本鳃:在发生过程最初出现而在成体仍被保留的 鳃,它是外套腔内面的皮肤伸展而成。本鳃又分 楯鳃和栉鳃。楯鳃的鳃叶排列在鳃轴的两侧,呈 羽状。栉鳃的鳃叶仅列在鳃轴的一侧,呈栉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