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

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条件

1.意大利被俾斯麦拉人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2.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冈: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4.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冈: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冈:欧洲列强问争夺激烈。

7.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8.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问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9.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0.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1.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2.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3.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4.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6.1929年~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盾。

17.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8.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调整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9.20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0.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1.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3.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24.导致德国在1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5.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6.导致世界反法两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两斯国家的矛盾。

27.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对日宣战。

28.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29.德意日法两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0.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1.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2.二战后造成德囝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3.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告诉增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

3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5.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6.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7.1971年中国在联合囤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8.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水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势。

39.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0.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1.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闪: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3.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4.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5.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7.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49.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特点表现标志

1.1918年~l920年的德国与1792年~l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没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1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

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

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湿加快。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l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而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闭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三、目标目的意图任务

1.19世纪后期以前,英国在外交上推行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的目的:维护欧洲大陆列强之问的均势,防止一国称霸,以维护英国的霸主地位。

2.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目的:等待争夺世界霸权的机会。

3.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4.一战后,美同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改变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独霸地位。

5.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6.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8. 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克服经济危机,挽救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9. 罗斯福新政中成立联邦保险公司的直接目的:恢复银行信用.

10.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计划性知道的主要目的: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1. 1929-1936年期间,美国政府给一些企业悬挂蓝鹰标志的重要目的:复兴工业.

12. 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心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稳定局势,维护既得利益.

13.德日签定<<**产国际协定>>的真实目的: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扩大侵略.

14.1940年下半年,法西斯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巴尔干和地中海的主要目的: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为闪电突袭苏联作准备.

15.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确立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

16. 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17. 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主要目的:遏制苏联.

18. 二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根本目的:稳定与发展西欧资本主义.

19. 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0. 七十七国集团,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直接目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实质本质性质

1.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帝国主义间

的关系以利益为核心.

2. 一战后,美国提倡建立国际联盟,但又拒绝参加,国联实权被英法所控制,这

实质上表明:美欧争霸,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正常措施.

4.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5. 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主要调整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6.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调查团提出"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其实质在于:

把东北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7.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8. 二战前,英法外交政策的实质:怕引火烧身,牺牲他国以自保.

9. 1929年~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总爆发。

10.二战后,美国扶蒋打内战的对华政策实质:消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

11.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两种政治势

力的争夺.

12.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援助实质:资本输出。

13.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实质:该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14.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遏制共产主义,以隐

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

15.北约,华约两大集团对峙的实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

16.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欧洲联合自强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实体.

17.欧洲共同体,日本同美国斗争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在实质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9.第三世界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实质: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及世界近代史大事年代、时间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但丁、米开朗琪罗)世纪14-15 新航路开辟(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麦哲伦环球、哥伦布新大陆)之交16、15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日本德川幕府年1603 ,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英国长期会议(查理一世召开)年1640 查理一世断头台,克伦威尔护国公年1653,1649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年1660 光荣革命,威廉为国王年1688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权利法案》1689 年,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王位继承法》年1701 起于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开明君主、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天赋人权)世纪18 年1763 英法矛盾,七年战争英国胜英国工业革命左年1760-1840 右年1782,1771 水力纺纱厂,瓦特蒸汽机列克星敦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年1775日4月7年1776 美国独立,大陆会议杰弗逊《独立宣言》,联邦体制美国费城《合众国宪法》年1787 年1789 华盛顿美国首任总统;《人权宣言》日攻占巴士底狱,法

国大革命,4月7法国路易十六三级会议,拿破仑称帝,颁布《拿破仑法典》年1804 拿破仑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年1830年,1815 欧美开始一次工业革命年1820-1840 林则徐虎门销烟年1839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年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四国《天津、北京条约》年1856-1860 林肯当选总统年1860 年1861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中国洋务运动开始,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年1862 《解放黑奴宣言》、林肯颁布《宅地法》年1864 普鲁士俾斯麦铁血道路,三次王朝战争,六年统一德国年1865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南方胜利,美国统一年1868 日本德川幕府倒台,开始明治维新左年1870-1910 以美、德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迅速崛起右年1882 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结成同盟国年1894-1895 ,日本占领台湾《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年1894 孙中山,兴中会在檀香山年1895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2020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五四运动和五四运动后影响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五四运动和五四运动后影响 (一)原因 1 .政治(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2 .经济和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 .国际背景 ( 1 )日本加紧侵华,提出《二十一条》。( 2 )十月革命爆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方向。 5 .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爆发 1 .时间:1919 年5 月4 日 2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嫌 一耀拔鳗塑姜飞 才 (三)经过 (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为: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 ③拒签和约。成功原因: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权力是正义之举;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对北京政府的压力;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据理力争。 (五)意义 ( 1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 2 )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 3 )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 ( 4 )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②“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为中共创立准备条件。④“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注意: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鸦片战争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 .同: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 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 .异: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History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ory Textbook Templat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

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 A.半殖民地:政治:形式上保留中国的主权政府,实际上由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独立地位丧失而成为西方的附庸。 (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 B.半封建: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 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 (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必修一P24)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背景: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清朝日趋衰弱腐败,内部危机严重。 ⑵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开创了列强对 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 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 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⑷《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①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 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土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形成了“利益均沾”惯例,便利了 列强对中国的共同侵略。 ⑸影响 A.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B. 经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诞生)。C.思想:萌发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把这一思想付出实践)。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⑵结果: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英法美俄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⑷影响: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 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具体原因: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转移矛盾。 ⑵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 小农经济的地位: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农业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农业空间布局: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及经济中心的南移 商业:“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优点:1、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是农民勉强自给自足。2、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缺点:1、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特点: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生产力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根本) 2、各诸侯国税制改革(直接) 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占支配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采取措施:“均田”“限田”(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的原因:1、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发展,无地少地农民出现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农民身份提高 4、地多人少 租佃关系的影响:1、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土地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劳动雇佣关系) 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发明。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优势:1、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2、拥有高水平的工匠 3、对产品质量严格管理 弊端:1、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2、强制工匠服役 顺口溜:1、汉代始煤,北宋普遍;南宋始炭,明代流行;上古缫丝,西周发展;汉丝国,唐缂丝;宋末元初,棉纺现;元黄道,松江中,明代后期布主要。2、东汉青,南北白,日常唐,景德宋,彩瓷元明清。“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的影响: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