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研究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进行研究。
二、产业集聚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地理、资源、政策等因素的驱动,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
2. 产业集聚的优势(1)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2)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促进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4)人才交流与培养:产业集聚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产业链延伸1. 产业链延伸的定义产业链延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核心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配套,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产业链延伸有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2. 产业链延伸的优势(1)提高产业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3)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链延伸可以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完整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四、产业协同发展1. 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义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相互关联,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竞争和协同发展。
2. 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1)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区 域 旅 游 业 空 间 集 聚 , 以 旅 游 产 业 链 或 价 值 链 作 为 是
场环 境下 , 区域 旅 游 业 集 聚 的 规 模 受 到 本 地 承 载 能 力 的 限
纽带 , 在一定 的地域 空间范 围内通过 多 种旅 游业要 素 的有
效 整 合 形 成 具 有 ~ 定 规 模 、 定 的 空 间形 态 和 组 合 特 征 以 一
f r l s t n a di ut )a i -r ne h o i-pe a mbn ro e b i ) o a eteadrle dsy nd plyoi t tet rts c se l gp m t ypl y e a e t n r o c e d( us a s i o d o c.
sl eo ui a e bi rf t -o b ao . s d eC agag D l ei d epo d io sc e s 01 f rm- sm lgo ao cm i tn t i t hnjn - ea R g n a xl e uhⅡ dsa 】 ℃ o t s s n cr ni ue h d i t o n r n t
福建省区域产业结构空间整合研究

1 福 建 省 发展 瓶颈 分 析
1 1 中心城市规模小 . 中心带动 、 核心 强化 的城 市化 战略 在我 国具 有 普遍
了运用古 典经 济学对 宏观经 济行为描 述到运用新 制度经 济学来解释 区域经济组织 的发展 和解 体的漫 长过程。在 我 国地理学 界 和经 济学 界, 区域产 业空 间整合 研究 同样
场空间被两 大核 心 区域 辐射 占领 ; 一方 面, 部大 开 另 西
域整体协作 、 合 同步发 展成 为学 术界 和政府 部 门研究 联
热点 。
福建省作 为我 国东南 沿 海省份 , 有得 天 独厚 的 区 具
位优势和资 源优势 , 从 时空 视角 同发达 地 区发展 速度 但
发、 振兴东北工业区的国家战略 , 也将 “ 释” 向福建 的 稀 流 经济流体( 1 , 表 ) 同三大经济圈一 同成 为福建省经 济发展 中的“ 平行市场竞争对手” 。
界) 网络之间的 ( 物质 流态方 向 : 非) 由单 一按照 城市 垂直
体竞 争 、 省级 竞争 向 区域 经济 竞 争 过渡 , 国 的长 三 由 我
角、 珠三角、 京津唐已经形成强竞争力的城市群。尤其是
长三角 、 珠三角城 市群处于 中国改革开 放的前 沿阵地 , 又 分别拥 有具有 国际性影 响力的 中心城市集 聚 、 扩散带 动 ,
等级逆 Y 轴的类似“ 食物链” 能量渐弱流向, 向附和城市间
水平分工的 X轴的 双向 流动 . 而增 强了城 市 的辐 射扩 从 散, 使得城市 之间 、 城市 与 区域 之间 空间 互动 。从 而 , 区
源源不断廉价的劳 动力 、 能源 供应 和市场支撑 , 为 中国 成 乃至全世 界经 济发展“ 长极 ” 增 。福 建省作 为两大 经济 区 的对 接点 , 其“ 受 虹吸 ” 用 明显 , 作 日益 处于 边缘地 位 , 市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产业集聚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产业集聚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全球经济地快速发展,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特殊形试地产业集聚,逐渐受倒了人们地重视。
产业集聚区是指再一个相对较小地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地企业集中分布,形成一定地规模和影响力。
产业集聚区再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产业集聚区地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俱有重要意义。
首先,就产业集聚区地范围而言,它可以包括同一类型地企业,也可以包括相关产业链上地企业。
再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等方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
因此,选择适当地产业集聚区范围对于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其次,产业集聚区地区位选择也是影响其可行性地重要因素。
一个优越地地理位置可以大大促进产业集聚区地发展,比如交通便利、人才集聚、政策支持等。
此外,产业集聚区地规划和建设也须要考虑周边环境、资源配置等因素,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政府地支持和相关产业政策也对产业集聚区地可行性起着至关重要地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等方试来鼓励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区,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完善地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也可以促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地合作与竞争,推动整个区域地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区地可行性研究须要从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充分评估产业集聚区内部和外部因素地影响,加强政府地支持和规范建设,才能实现产业集聚区地良性发展。
末来,我们还须要更多地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产业集聚区再全国范围内地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地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研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中国城市群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城市群内,产业空间集聚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还对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带来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的背景和现状入手,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整合城市群产业空间的建议。
一、引言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群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中国城市群中,产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常见现象。
产业空间集聚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产业空间集聚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不平衡发展等。
因此,研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的背景和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群发展迅速,包括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几大城市群。
城市群中的城市与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高效的交流,形成了密集的产业网络。
2. 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也在发生转变。
传统产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加快了产业空间集聚的速度和程度。
3. 拉动效应的作用:城市群内的产业空间集聚会形成政策扶持和拉动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加入其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
三、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城市群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人才集聚、交通与物流配套和政策环境等。
1.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空间集聚的基础。
一个发达的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2. 人才集聚:城市群内的大量高素质人才是产业空间集聚的核心因素。
优秀的人才集聚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珠三角区域研发产业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

L O N G H o n g x i a n ,Y A O C h u j u n
( 1 . G u a n g z h o u A c a d e m y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4 1 0 ,C h i n a ;
研 究发现 ,以广佛 、深圳 为核 心,以中山、珠 海、惠州、东莞为 重点 ,江 门和 肇庆 为 支撑 的珠 三 角研 发产 业集 聚格局 已经形成 。新材料 、电子信 息、先进 制造以及 生物 医药等技 术领域在 珠 三角 区域 形成 重要 集聚 。在 珠三
角 研 发 产 业 发 展 的 空 间 演化 过 程 中 ,政 府 引 导 和 市 场 驱 动 发 挥 了 重要 作 用 , 历 史基 础 的 作 用 也 将 长 期 影 响 研 发 产业的 空间集聚。
2 0 1 4@ 2  ̄ 7期
s …
。 。 R… h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7 6 9 5 . 2 0 1 4 . 0 7 . 0 3 9
珠三角 区域研发产业 空 问集聚及影 响 因素研 究
隆宏 贤 ,姚 楚 君
( 1 . 广 州市社会科 学院软 科 学研 究所 , 广 东广州 5 1 0 4 1 0 ; 2 .广 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 广 东广 州 5 1 1 3 2 5 )
摘 要 :通 过 引入 G I S和 基 尼 系数 等 方 法 ,研 究珠 三 角 区 域 研 发 产 业 的 空 间 集 聚 状 况 ,分 析 促 成 集 聚 主 要 因 素 。
g l o me r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ha s b e e n f o r me d,wi t h t he c o r e o f Gua n g z ho u —Fo s ha n a n d S h e nz h e n,a n d t h e ke y po i n t o f Zh o n g s ha n,
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应用与对策

2023-10-30•引言•产业空间集聚测度•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目录•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系•应用案例分析•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然而,产业空间集聚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对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测度、应用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测度方法、应用模型和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2)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3)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联机制研究;(4)基于实证分析的对策建议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和GIS技术等研究内容与方法02产业空间集聚测度03产业空间集聚可以带来产业链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的优化等积极效应。
产业空间集聚的概念与特征01产业空间集聚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现象,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特征。
02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市场、资源、技术、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
产业空间集聚的测度方法使用某一单一指标,如产值、就业人数等,来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单一指标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区位熵法使用多个指标,如产值、就业人数、企业数量等,来综合评价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通过计算特定产业在地理上的基尼系数,来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通过计算特定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区位熵,来衡量该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和集聚程度。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内外对于产业空间集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涉及产业空间集聚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王家庭著2012年10月前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影响着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主流方向。
同时,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成为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即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进而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美国,硅谷微电子业集聚、纽约麦迪逊大街广告业集聚、明尼阿波利斯医学设备业集聚、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集聚、西密歇根的办公家具业集聚、达尔顿的地毯业集聚、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集聚、马萨诸塞的制鞋业集聚等。
意大利统计局指标显示,全意大利专业集聚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聚地有69个、皮鞋和鞋27个、家具39个、机械32个、食品17个,还有金属制品集聚地1个,化学制品集聚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聚地6个,首饰集聚地4个。
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集聚、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集聚、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集聚、斯图加特的机床业集聚、纽伦堡的制笔业集聚、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集聚、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集聚、巴登一符腾堡的机械业集聚、德累斯顿附近的陶器业集聚。
在拉丁美洲的秘鲁、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牙买加国,几乎到处都有集聚计划。
在非洲,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也都有各类集聚存在。
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例如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发展了集聚。
在亚洲日本丰田城的汽车工业集聚;台湾新竹科学城的电子产业集聚;印度路德海阿那的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聚、提若普尔的棉针织业集聚、苏拉特的钻石加工业集聚、班加罗尔的电子软件业集聚、阿格拉的鞋业集聚,等等。
现实情况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量和强劲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差异不断加强,各地区相继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产业空间集聚。
如浙江省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业集聚;桥头镇的纽扣产业集聚;大塘镇的袜业产业集聚。
在珠江三角洲也形成了较多的专业化特色产业空间集聚。
珠江东岸的信息产业集聚、珠江西岸的电气机械产业集聚;东莞的台商电子制造业集聚;南海、中山和东莞的纺织、印染、针织、服装产业集聚;佛山、南海的陶瓷业集聚;家具业集聚分布在顺德。
其他,如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聚、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江苏纺织品产业集聚和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集聚等。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把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
首先,本书首先对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空间集聚演进的动力机制与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效应、模式与机制进行了较详细地探讨,并较系统地研究了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具体测度方法和指标问题,最后结合对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分析,利用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对IT产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在写作、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南开大学的刘秉镰教授、杜传忠教授、王燕教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的研究生曹清峰、李海燕、杨庭、张俊韬、崔风玉、单晓燕、桑志刚、王璇、高珊珊等同学,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另外,在研究中借鉴和吸纳了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对有关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理论水平和时间精力所限,本书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学者不吝指正,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王家庭2012年10月于南开大学目录第一章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概念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内涵阐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产业性和地理性是产业空间集聚的基本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供应链的集聚是产业集聚的本质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要素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结构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中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数量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区域产业集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产业集聚的非平衡性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和品牌竞争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相互关联与交互作用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弹性专精与模块化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嵌入性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各学派对产业集聚形成因素的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经济理论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聚经济理论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新竞争优势理论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资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模经济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市场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新技术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区域产业空间集聚演进的动力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国内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国外对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动力机制的经济基础:专业化分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专业化分工:内涵和理论演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产业集聚中分工表现形式:集聚企业分工网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分工促进产业集聚:机制与逻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动力机制的根植性机理:社会资本.........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社会资本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社会资本推动产业集聚的逻辑..............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产业空间集聚的根植性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动力机制的演化机制:自组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产业集聚自组织的四个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动力机制的增强机理:外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概念与起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技术外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金融外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效应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效应之一:提高生产效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集聚各类专有人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效应之二:创新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创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集群创新的途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效应之三:协同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群协同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群协同效应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效应之四:外部经济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群外部经济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群外部经济效应具体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效应之五:区域带动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品牌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互补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的模式与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