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

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

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

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

兵地融合背景下的昆玉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兵地融合背景下的昆玉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兵地融合背景下的昆玉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兵地融合背景下的昆玉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与军事的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融合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中国北部边疆城市昆玉市的具体情况,探讨兵地融合背景下的昆玉市空间发展战略。

一、昆玉市的地理背景昆玉市位于中国新疆北部,东邻霍尔果斯市,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昆玉市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昆玉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昆玉市地域辽阔,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农牧业和旅游业。

其次,交通不便,与内地城市连接不畅,阻碍了昆玉市的经济和人口发展。

此外,由于军事因素,昆玉市的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发展。

三、兵地融合对昆玉市的影响军事与经济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格局,给边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兵地融合既为昆玉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又对土地利用提出一定的要求。

昆玉市的空间发展战略应在充分利用军事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土地,做到军地和谐共生。

四、昆玉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思路1. 多元化发展:昆玉市应加大对农牧业和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昆玉市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网络的改善,加强与内地城市的联系,提高昆玉市的区位优势。

3.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昆玉市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兼顾经济发展和军事需求,做到合理规模、精细布局、高效利用。

4. 促进军地和谐共生:昆玉市要加强军地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同时,注重军民融合发展,提高军事资源的经济效益,助力昆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昆玉市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区域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初探——以大庆市为例

区域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初探——以大庆市为例
郝 惠 \ AO i 柳 泽 \ I e H Hu LU Z
( 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 中心 ,北京 ,10 3 0 8 5)
【 摘 要 】以大庆市 为实证研究对象 ,采 用 “ 问题分析一机 制阐释一提 出策略一 经验总结 ”的研究 思路 ,从 区域视角研究资源 垂
城市 的空间发展战略 。首先分析大庆市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的三个典 型特 征 ,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 、区域内外经济联 系的失衡 , 以及城 市经济 的边 缘化 ;进一 步探 讨大庆市 区域发 展 中资源 型经 济问题 的产生 和形 成机制 ,建立 了以粘 滞效应 、挤 出效应和锁 效应为核 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 , 并指出我 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 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 “ 向区域发展 走
【 中图分类号 】 U 8 .9 T 9 41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bt c1 Tk g ai t a a aet std f ue o es tl ee p ettt y feor — a d i r g n A s at ai q g i s s,h uyo ss n h aa dvl m n sa g s c bs ti t mor i a r n D n cy c is c t p i o r e or u e e cy n e fu g se , a e n t e p n i l f”e i n ld v lp n , n sa l h n n o ai e r go ” Atl s。 hi t 1 t tg o r y Da i g ct a e s g e td b s d o r c p e o r g o a e e o me t a d e t b i i g i n v t e in y h i s v a t t s sud

对当代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规划要点的探讨

对当代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规划要点的探讨

对当代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规划要点的探讨摘要: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得到普遍的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和诣城市、生态城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建设和谐城市首先要有“和谐城市规划”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加上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

关键词:和谐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城市建筑;生态城市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city must first have the “ harmonious city planning “ concept;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it is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add elaborate.key words: harmonious city planning; city functional layou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城市规划还确实存在需要探讨的问题。

如何建设一个和谐城市、生态城市,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城市规划中十分热门的话题。

2.当代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2.1.城市性质定位我国城市规划学科源于建筑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总体规划都是以空间布局为主,偏重于城市功能分区,就城市论城市,忽略了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忽略城市与周边其它城市的关系,致使城市总体规划缺乏区域的依托,缺乏经济的依托。

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2.地下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脱节,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
目前大多数城市规划编制并未包括地下空间内容,即使是后补的地下空间规划,实际上也很难实现有效控制。首先,地上地下空间存在关联,而后补规划多是一种简单自述,没有建立与地面规划之间的联动优化修改机制。其次,两个不关联或单向关联的规划之间实际上是两张皮关系,难以发挥整体协同的控制效果。目前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近乎虚设的现象比较突出。
近年来,清华大学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在开展北京、天津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以及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广泛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情况。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国际经验
近百年来,国际上城市出现了空间与功能设施地下化的趋势。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首尔、新加坡等城市,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地下空间利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得到几方面的规律和经验。
3.取得综合效益是地下空间利用可行性的基础和可持续性的保证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直接成本约为地面建设的2~3倍,只有当城市经济、空间密度、地价等达到一定水平,并且获得节地与节能、景观与环保等正面效益的综合平衡,才有总体的经济可行性。根据日本的经验,地下街以步行交通集散和停车为主业,在其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商业,其高额利润能弥补停车收入的不足和无经济效益可言的步行空间的维护成本,一般经过10年左右经营能收回投资并开始盈利;香港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台北、首尔的地铁商场等,都考虑了为地铁筹集资金的途径和策略。
近百年来,在国际城市复兴和新城建设过程中,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通过空间形态竖向优化克服“城市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布局原则和成功模式。上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化和集约化,并将一部分公共建筑布置在地下空间,这对有效扩大空间供给、提高城市效率、减少地面占用、保护地面景观和环境,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促进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新时代促进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

其中,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表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

十九大报告中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在全国宏观层面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方案,对于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仍存着诸多不平衡,这些都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掣肘。

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新时代促进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汪彬【提要】进入新时代,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地带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突出,人均GDP相对差距仍然偏大、分省域工业化进程极不平衡、新兴产业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等。

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是资源禀赋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空间与产业耦合,主观因素是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

新时代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要在理念层面树立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观;在具体战略层面,赋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内涵,实施精准化区域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总体和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调整经济空间格局,构建协调发展城镇格局;强化政府调控力度,均衡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差距等举措。

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

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

关于“十四五”泉州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思路)(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1.交通引领,构建市域一体、城乡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加速构建大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引领市域一体化发展。

引入市域快轨理念,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对市域城镇格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多渠道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尽快突破城市轨道政策壁垒。

大力推进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建设,有效提升地面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创建“公交都市。

实现公路与城镇密集区域的融合发展。

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善路网布局,引导过境交通避开环湾城镇密集区;强化交通与城镇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镇密集区域公路的市政化,使之融入城市,并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环湾中心区、外围组团高快一体化快速通道建设。

环湾中心区内部构建“两环湾、中环城”快速通道网络,与高速公路出入口顺畅衔接,促进环湾区互联互通。

中心区与南翼、北翼及安溪、南安等外围组团通过千线公路及快速路建立快速放射线连接。

2.生态优先,明确国土空间开发底线。

维护山水城湾海的自然生态本底,凸显市域两脉通海、南北协同的大山大水空同布局,构建规划区范围一屏一环,蓝绿成网的蓝绿交织生态格局。

推进泉州陆海统筹发展,建立健全陆海自然生态空问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实现陆海资源严格保护、有效修复和集约利用。

以流域治理为龙头,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系统治理,打造各具特色、清新自然。

富有野的流域环境生态样板。

开展规划区生态格局骨架构建,落实生态廊道建设突出生态空间结构性。

4.搭建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优化“一湾两翼双廊”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空间支撑。

规划区重点打造“一湾两翼两带”产业功能片区,提升集群效率。

环湾打造都市产业核心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文创文旅、时尚文体、国际经贸、智能科技、先进制造等都市产业功能南翼推进科创产业示范,依据临空经济产业空间规律分圈层培育临空创新产业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北翼促进石化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强化临港重化和港口工贸产业;推动“双廊”产业发展带建设,以泉厦科创走廊对接区域,提升沿海科创产业实力,以先进制造业集聚带串联城市外围地区,以交通联系为纽带,整合园区空间,优化产城发展模式。

贵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几点思考

贵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几点思考

面的被 动应付 。 因此传 统 的大而 全 、 而 全 的城 市 小 建 设思 想要坚 决改 变 , 在城 市 自身 的优 势 特色 产 业 上要 努力作 大作强 , 勇于 当主角 , 但更要 有从 区域全 局 出发 , 在一 些方 面甘于 当配角 的精神 。 我们在本 次规 划 中首 先 运用 城 市 地理 学 、 区域 经济学 等理论 , 贵 阳发 展 的各 方 面 优劣 势 进行 了 对
维普资讯
l 晦 : 斌奄 她礴《
【 文章编号】 0 — 8 ( 8o一O 一3 1 6 3 2 ∞ ) OO 0 0 62 3 8
贵 阳城 市 空 间发 展 战 略规 划 中的几 点 思 考
袁 军 田 毅
【 摘要】 根据贵 阳城 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中的研 究与思考 , 对现有城市规划面临的挑 战进行 了总结 ; 出城 市规划应具 有的城 提
仁不让 , 要有成 为 区域 中心 、 枢纽 的雄心 和信心 。从
区域 整体 协调发 展 的大 局 和 贵 阳 的现 实状 况 出发 , 也要 有甘 当绿 叶的协 作 精神 , “ 电东 送 ” 为 能 如 西 作
源基地 支持东 部发 展 , 利用 劳 动 力优 势 作 为劳 动 密 集 型产 业基地 , 承接 区域 产业 的梯次转移 。
市 区 域观 、 市 容量 观 、 市 生 长观 与城 市 空 间结 构 观 。 城 城 并对 当前 城 市规 划 中的 一 些 热 点 问题 提 出几 点 看 法 。
【 关键词】空间发展 ; 战略规划 ;贵阳市 【 中图分类号】T 94 U 8 【 文献标 识码 】 A
l 前 言
综合 分析 。贵 阳处 于 长 江上 游 经 济带 、 江 三 角洲 珠 经济 圈的结合 点 , 向北 可 与 长江 上 游 经济 带 形成 合 力 , 进 而与西北 地 区开展 区域 联合 ; 并 向东 可通过 长 株潭 经济 区联接 长江 中下游 经 济地 带 , 特别 是 与 长 三角 地 区形 成互 动 。向南可与 泛珠江 三角 经济 圈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

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

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2000年由国务院批准的。

为什么新批准的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城市政府对规划的要求,而要另起炉灶开展战略研究,继而修编总体规划?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既反映了上版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反映了城市政府的一些主观动机和对总体规划的认识误区。

上版总体规划基本上是1990年代初中期开始修订的。

19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与大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体制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期。

传统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并产生了如下问题:(1)规划编制陷入“八股”,追求文件与图件完整性而忽视了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深入研究。

从规划研究与编制的思想性和扎实程度看,许多城市上版总体规划水平还不及1980年代。

(2)国家强化耕地保护政策。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这一只能粗略判断的“假设性前提条件”,成了审批规划的核心问题,导致总体规划的合理性、适应性下降,也使规划编制、审批周期过长。

(3)现行总体规划技术方法较陈旧,区域分析研究不足,与土地利用、水资源、交通等专门性规划相互缺乏衔接,使总体规划与区域与城市发展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上版总体规划确实存在目标不清、策略不明、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的问题。

对有的城市而言,总体规划批准之日就是修编之时。

从政府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开展战略研究和修编总体规划的动机十分复杂。

近年来大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注意力从企业和项目等微观层面转向经济与产业结构、功能完善、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宏观层面,因此更加关注城市拓展、整体布局、居住生活质量、城市特色等问题。

如广州、济南对改变城市品质与形象的重视,南京、宁波对产业布局的关心,深圳、厦门对制度环境变迁带来新的竞争态势的担心,哈尔滨、呼和浩特、合肥对提高声誉、吸引投资的迫切愿望。

政府注意力转向宏观层面战略问题,进而对总体规划提出新的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一些城市因客观环境和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动机也无可非议。

如广州、杭州、宁波、济南的行政区划调整,如呼和浩特、济南、哈尔滨政府与社会投资快速增长等。

我们也发现有的城市政府的动机具有很强的负面色彩。

如希望通过总体规划调整扩大土地供给,改变土地用途以增加政府土地收入或满足开发商的要求。

有的城市每年实际开发城市用地为5km2左右,但希望把新增规划用地扩大到200km2;有的城市希望通过总体规划修编来认可在总体规划范围以外的违规出让土地或占用风景、生态用地的建设行为。

这是制度造成的利益冲动和非理性的发展思路而与城市规划体制的冲突。

规划主管部门和专家对城市政府利用空间战略研究来规避总体规划的约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2 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特点与作用2.1 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内容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地方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大多是比较原则的,有时又是十分具体的,规划师需要在研究中对这些目标进行鉴别;规划师经过专业角度分析研究所识别的宏观战略性问题和规划层面的核心问题,大多是综合和相互联系的,同类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相通的。

因此,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既是目标导向的,又是问题导向的。

单纯目标导向会造成研究成为行政决策的解释,单纯问题导向则会成为学术研究。

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区域地位与城市竞争力。

在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承担了促进经济发展,完成经济增长指标的责任。

城市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自身的竞争力和区域中的竞争地位(赵燕菁,2001),希望通过战略研究来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确定竞争目标和策略。

市场条件下,城市地位的“涨落”已不再取决于行政和规模等级,政府的战略对发展的速度、方式和效果影响重大。

率先提出开展概念规划的5个大城市恰恰是珠三角、长三角的5个副省级城市,这种“巧合”耐人寻味。

但是,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社会。

扭曲的竞争和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会伤害健康的发展;经济竞争力的最大化不应当成为政府的单一目标。

这些问题应当在战略研究中予以关注。

(2)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必须适应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发展的速度、方式和数量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活动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原有的城市发展方针下制定的内聚或均衡的增长模式无法适应快速的城市功能的聚集、规模增长与土地拓展。

传统重工业、基础工业城市实现产业多元化的途径,民营中小企业生长环境与区位选择,教育、旅游服务、物流等新兴产业的空间特征等研究,都是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认识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规律与趋势,也许是这一轮空间战略研究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3)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

过去10年是区域基础设施,尤其交通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和相互关系,也改变了城市之间对市场、资源与投资的竞争关系;大型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引发了城市间对基础设施的过度竞争和盲目投入。

研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内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策略自然成为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4)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也巳被政府、市民所广泛接受。

构筑区域和大城市周边地区自然生态体系,控制生态敏感区.确定永久性保护区是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如稀缺性资源(包括风景区、岸线和滨水地区、湿地、空域等)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策略,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空间结构与用地拓展策略等等。

(5)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

这一轮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城市中许多是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历史文化保护的严峻问题。

而名城的保护区与城市中心区往往是重叠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名城保护问题,我们对这些城市都提出了调整空间结构,疏解中心区功能,缓解保护压力的策略,把发展和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又从空间上分离开来。

城市风貌特色也是空间战略研究应涉及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总结和寻找代表城市特色的元素,提出总体城市设计构想。

(6)城市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这是以往城市规划工作很少涉及的领域,但恰恰是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我们在空间战略研究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主要包括提出振兴城市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如哈尔滨、杭州),培养新文化的策略,并把文化建设与名城保护相结合。

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工作是提出低成本扩张策略,如降低开发成本的土地拓展模式,整合社会空间结构等。

(7)体制与制度问题。

空间战略研究自然涉及到体制和制度原因造成的问题,如行政区划造成的发展空间局促,两级政府利益分化导致分散建设,土地制度引发的供应失控,规划分散和多头管理造成的布局混乱等等。

因此,空间战略研究大多包括体制与制度方面的建议。

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规划师会根据目标和问题选择研究的重点方面。

笔者既读到过全景式、近似总体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式的成果,也读到过高度集中在个别领域的成果。

2.2 空间战略研究的特点空间战略研究最重要特点是突出针对性。

中规院承担的各个项目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对策有较大的差别,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

广州——重点从区域空间关系特征研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振,从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评价现行的发展模式。

核心是识别区域经济空间关系,判断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提出珠三角双中心区域空间构思,选择占据区域枢纽位置的南沙建设承担区域中心功能的新城,用轴向组团的新区发展模式替代蔓延式的空间扩张,实施“跨越式”成长战略。

南京——重点从上海对南京区域中心地位的影响分析入手,判断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症结,从区域产业布局特征研究城市空间互动关系。

核心是识别出区域产业布局x型结构,提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空间结构模型,提出以轴向发展替代“均衡”布局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时序安排。

宁波——重点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交通环境突变性因素出发,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与港口功能对城市的影响。

核心是提出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原“三足鼎立”的布局及港口与城市关系,提出港口与物流产业发展竞争对策。

杭州——通过研究区域关系,确定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城市定位;通过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区域辐射作用,实现西湖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