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文科普通班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特点:屈辱

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具体表现:

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奋起抗争求索。

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⒊思想科学化: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⒋生活西方化:西风东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六、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

总的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艰难发展。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经济: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专题十中国近代的政治文明

【考纲要求】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甲午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及影响(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和维新派

2.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方法技巧】复习本专题,把握一个主题: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两大任务: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近代化),即独立和富强。三条线索:列强侵华战争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四大抗争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五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探究思考

1、近代列强是如何侵华的?每次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是如何反抗和探寻救国之路的?

3、近代史上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知识梳理】

一、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2)国内:清朝统治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

(3)借口:中国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美俄)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在美法俄等国的扩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经过

①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②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③俄国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3.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经济上:外国势力由沿海各省,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并直接促使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

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潮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背景: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过渡

历史原因:《大陆政策》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经过:

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

(1)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

(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1.原因

①根本:列强为了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②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2.过程: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①人民更加贫困;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②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略)

(六)朝鲜战争(略)

(1)对西方而言: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冲击落后、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探索史

(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3)西方宗教(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4)自然灾害严重。

2.经过:

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

发展:永安建制,初步奠定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北伐、西征和西征,军事上全盛。

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①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重要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根本原因)

②性质:反封建(主要)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③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④影响: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基本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方法: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积极作用: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革命性)。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消极作用:绝对平均主义,根本无法实现;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空想性);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落后性)。

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设新闻官、广开言路);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奖励技术发明;文教:设立新式学堂、医院;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3)影响:

进步性:它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中国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良方案。)

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义和团运动

1.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和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过程:1898—1900,山东、直隶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

进步性: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性;“灭洋”又表现出笼统的排外主义。4.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二)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革命派----辛亥革命

总结辛亥革命的条件

客观形势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特别是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

战,进一步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同盟会的成立。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武装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1.过程:

(1)同盟会成立:1905年,东京,机关报《民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武昌首义:1911.10.10改国号中华民国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

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⑤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目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特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政体形式: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意义:从法律上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中的一座丰碑。

2.评价: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历史功绩):

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②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③经济: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社会:有利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⑤世界: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成功的依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家。

(4)失败的依据: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背景: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一战日本加紧侵略,反帝情绪高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3)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指明解放之路。

(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5)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经过:(爆发标志、口号、前后阶段主力和中心、成果)

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

北京学生罢课

第二阶段6月3日起上海工人阶级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罢免拒绝

3.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4.影响: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5.五四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民主与科学精神---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精神----思想解放运动

(五)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1921年;地点:上海法租界,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3)中共“二大”(1922年):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建立民主共和国)

2.工人运动:1921—1923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重要事件: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教训:需建立各阶层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的胜利

(六)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1、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1)原因:第一次工人运动挫折的教训(中共的认识);孙中山认识的转变,以“俄”为师(原因);中国的国情所决定(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帮助(外因)。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a.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b.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3)高潮(1926-1927年)---北伐战争;

(4)失败(1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5)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历史功绩:A、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失败原因:A、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主观原因: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陈独秀在后期放弃领导权。

经验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八)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

①中共独立领导武装的开始: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土地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内涵(武装斗争;土地改革;根据地建设)

(2)根据地的巩固: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 (1930--1932)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2)概况:①起讫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②两次会师

(3)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

(4)遵义会议

①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②内容: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a.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党和中国革命);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

3.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1)原因: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

(2)影响: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九)赢取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1945

1.日本:全面侵华;制造惨案(南京大屠杀);以华治华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3.抗日战争胜利意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收回宝岛台湾,提高了国际地位。

(十)解放战争:1945-1949

1.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国民党六大与中共七大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针,并与1945年8月进行了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双方并与1946年1月邀请无党派人士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再一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等方针。

2.三年解放战争:

①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1947.6-1949.4。全国性反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战:1948.8-1949.1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作战:占领南京(1949.4.23)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经济文明史 专题四 古代著名的工程 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文明史专题四古代著名 的工程新人教版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等直到今天仍倍受世界人民的推崇,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不少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伟大中华文明的代表。 ●复习提示 1、掌握我国古代的重要工程及作用,正确认识他们在世界文明上的地位。 2、掌握元代运河、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关系。 3、联系南水北调工程,明确南水北调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并分析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主要原因。南水北调是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改变水的空间分布;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化害为利。我国已修筑了“引滦人津”、“引滦人唐”、“引黄济青”工程,开始改善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 4、联系有关时事,了解要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实现四个目标:围绕洪水的威胁,确保堤防不决口;围绕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河道不断流;围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实现污染不超标;围绕泥沙淤积问题,确保河床不再抬高。 5、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十五”期间,要把节水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体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知识梳理 1、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认识 1、我国水利建设历史悠久,经过劳动人民三、四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修建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并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治水经验。 2、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3、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一、知识梳理 1/ 4

二、基础练习 1.(2019·全国高考1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2.(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 3.(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4.《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答案】B 三、巩固练习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 表1 2/ 4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C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A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9.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3/ 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课标提示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考点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刀耕火种②青铜农具③犁壁④铁犁牛耕⑤曲辕犁 ⑥垄作法⑦代田法⑧一年一熟⑨都江堰⑩筒车 考点二①铁农具②封建土地所有制③交纳赋税④自给自足⑤基本模式⑥精耕细作

[巧学妙用] 漫画证史——牛耕的出现 图解历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图示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演进 易错易混——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考法1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影响 【考题1】(2016·福建高三质检)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答案』 D 『方法突破』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首先,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其次,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题干反映了民户出钱雇人应役,保证了农业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服役主体仍是农户没变,也没有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更不可能改变民穷的现状,故可排除A、B、C三项。 『史论链接』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自身缺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考法2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考题2】(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 B 『方法突破』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是正确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条件。精耕细作即精心细致地耕作,指对庄稼的耕种经营十分认真细致。题干材料讲述了对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导学案

西湖中学2012年秋季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之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授课人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课时计划授课时间、班级 导学环节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扫描 中国 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 思想 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 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影响:开创儒家,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文献。 政治思想: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学说。 荀子 思想: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③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 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道家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思想 孟子 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著《法经》。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1)“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奖赏、奖励耕战。(3)主张“事异则备变”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特点:学术团体纪律严密,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主张: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③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 ④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演变: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背景:①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②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③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如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陷入困境。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③唐代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况: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②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③张载:开创了理学中“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④“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学说:①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万物之理终归为一,为“太极”。②修养论: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了“仁”和仁者境界等,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要求儒家干预政治,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地位及影响:①朱熹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②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发展:(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XXXX高级中学XXXX届高三历史二、三轮 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总结并制定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总结: 主要优点: 1.课堂教学路子总体上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目的明确,紧紧围绕着巩固落实基础知识这个重点进行。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基础,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基础落实的力度和层次。 (2)教师对讲评课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理解的透,操作熟练。表现在:学情了解充分,讲评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思维误区得到充分展示;注意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归类讲评;补偿练习选题典型、针对性强。

2.根据课时少、任务重的新情况,注意落实学生自主预习的前置,并有督促检查措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示点拨比较到位,并注意与现实生活沟通,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使知识得到活化。 4.教学观念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总结、落实基础知识。 5.教师合作意识强,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搞好集体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明显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基础知识复习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处理不到位;简单记忆,基础落实的层次低等。 2.学生方面:观察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的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和重组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的整合为答案;答题时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赢在微点二轮复习》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经济文明史 专题九 古代赋税制度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文明史专题九古代赋 税制度新人教版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贡:是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主;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税:由“禾”“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即送达,其本意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 1、赋税制度的变化(沿革) 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1)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从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汉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税一。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赋交钱币(在历史上,租、赋、税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 影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其二,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其三,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3)北魏的租调徭役制。 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特征:调指户税(财产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4)隋唐租庸调制 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①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②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

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精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 高三二轮复习从2020年3月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为主要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明确备考内容重点,优化备考实施过程与策略,在一轮复习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任务与目标 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全程提高。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 3.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扶弱促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与要求 二轮复习要在科学备考、规范备考、精细备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准备考原则,提高复习指导效益。 “精准”是备考指导的质量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备考指导要符合考情(考纲、考题、考卷)、符合学情、符合轮情、符合课情(不同课型)。“准”是备考质量的核心、方向,“精”是备考质量的具体要求与保障。高考备考指导必须研考情,明学情,识轮情,熟课情。 在备考指导活动中,课堂指导是主阵地与主要环节,精准指导更显重要。课堂复习指导“精准”要做到“四度”:内容要有深度(知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

4 /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 【答案】B 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 表1【答案】C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 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 4 / 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答案】C.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2.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C)(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D【答案】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7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观念。这主要体现了B【答案】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非有功不侯”封子弟为王,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答案】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BA“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确保皇位传承稳固C D)(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答案】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 A.地方无选官权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4.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弊端C)(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答案】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A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9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4 /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据《汉书》《后汉书》等.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116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答案】C29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0.“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答案】13.(1 理制度。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