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禽脂肪肝综合征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治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治韩峰;徐培春;冯勇【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页(P168-168)【作者】韩峰;徐培春;冯勇【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东县畜牧兽医局,鸡东 158200;黑龙江省鸡东县畜牧兽医局,鸡东 158200;黑龙江省鸡东县向阳镇畜牧站,鸡东 158200【正文语种】中文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指蛋鸡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过度肥胖、肝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产蛋鸡以个体肥胖,产蛋下降,肝、腹腔及皮下有大量的脂肪蓄积,肝出血,突然死亡,病死率高为临床特征。
该病多出现在产蛋多的鸡群或产蛋高峰期,该病普遍发生于笼养产蛋鸡。
2010年,鸡东县有1养殖户,第1年新养蛋鸡。
饲养状况比较好,但饲养管理经验不足。
雏鸡、青年鸡成活率较高。
营养丰富,但到产蛋时出现鸡产蛋量下降,伴有死亡出现。
1 临床症状蛋鸡整体精神状态较好,部分蛋鸡比较肥胖。
患鸡病初无特征性症状,只表现肥胖(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5%)。
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不当时,引起强烈挣扎,甚至突然死亡。
病鸡精神萎顿,喜卧,腹下软绵下垂,下腹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冠及肉髯色淡,或发绀,继而变黄、萎缩。
蛋群产蛋量大幅下降,有的停止产蛋。
有些病鸡食欲下降,鸡冠苍白,体温正常,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严重者嗜睡,瘫痪,进而冠、肉髯和脚爪变冷,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2 剖检变化解剖病死鸡,可发现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积。
明显变化在肝,肝肿大,达正常肝的2~4倍,边缘钝圆,呈黄色油腻状,表面有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质地变脆,易破碎如泥样,用刀切时,在刀表面上有脂肪滴附着。
有的鸡肝破裂而发生内出血,腹腔内肝周围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血凝块,有的在肝包膜下可见小的出血区或较大的血肿。
有的鸡心肌变形呈黄白色。
有些鸡的肾略变黄,脾、心、肠道有程度不同的小出血点。
3 诊断根据饲养状况(饲料营养丰富等)、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初步诊断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 养鸡技术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养鸡技术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
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营养因素。
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
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
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
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
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
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
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
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它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蛋鸡养殖业而言,该病症是制约蛋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文章主要对该病症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针对病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措施,以此来提升农户养殖蛋鸡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蛋鸡养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防止措施前言: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简称FLS,全称为Fattyliversyndrome,它是蛋鸡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在7-9月份炎热夏季多发,并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龙养鸡,该病症主要的特点是肝脏出现脂肪变性。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在中国各个地区均有发生,通常死亡率及发病率大约为5%,这将严重影响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原因1.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营养因素一般情况,养殖场使用的饲料配方都是蛋鸡日粮配方,但这种配方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营养不均衡不全面,而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就是营养不均衡不全面。
此外,饲料配方没有进行及时调整,日粮配方是开产期配方,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大,蛋白饲料含量比较低,动物性蛋白饲料严重缺乏,能量蛋白比显著偏高。
另外,场主为了减少饲料成本,以次充好,改变了日粮蛋白来源,这对饲料质量造成了间接的影响。
1.2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鸡场发病的时间分别在每年的8月21日,或者8月3日,是一年中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病期间是持续的高温天气,而高温环境会增加发病率,其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不但会加重蛋鸡应激,还会对蛋鸡能量需求进行降低,减少蛋鸡脂肪分解,降低蛋鸡甲状腺机能,极容易合成脂肪酸,最终高温与蛋鸡肝脏脂肪沉积呈现正相关。
1.3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遗传因素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家禽的品种不同,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性也是各不相同,与肉鸡相比,蛋鸡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化 成为脂 肪 而蓄积 。
3 限 制 采 食 . 2 通 过 限 制采 食 量 或降 低 日粮 能量 水 平来 限制 能
量 的摄 入量 是 预防该 病 的有效 方 法 。一般 情 况下 , 用
大麦 、 小麦或小米取代 日粮中的玉米可减少本病 , 产 蛋鸡 日粮 中使 用 鱼 粉 、 干酒 糟 、 串状 酵母 等 也 可减 少
养殖技术顾 问 20 . 089
维普资讯
疫 病 防 治
一
起 雏 鹅 曲 霉 菌 病 的 诊 治
于 赢 张 廷 梅 2 陈 晋 龙 3
(. 1黑龙 江省桦 川 县横 头 山镇 畜牧 站 1 4 0 ,. 江省佳 木 斯郊 区畜牧局 14 0 , 5 3 0 2黑龙 5 0 4 3黑龙 江省桦 川县 气象局 1 4 0 . 5 3 0)
起 的 ,亲 脂 肪 物质 如 胆碱 和 蛋氨 酸 是磷 脂 的 组成 成
分 , 促进 脂 肪 的 运输 , 可 当其 过 量 或 不 足 时 可 发病 。
月 日
.
产蛋率急剧下降, 常给养禽业造成
较 大的损 失 。 肪 肝 同时导 致肝 出 脂
微量营养物质如维生素 c 、维生素 E B族 维生素 、 、
维普资讯
哼 疫 病 防 治
1
^
n
鸡 脂 肪 肝综 合 征 是 发 生 于 产 蛋 鸡 和 肉用 仔 鸡 的一 种 营 养 代 谢
性 疾 病 , 病 以产 蛋鸡 多发 , 致 该 导
蛋 鸡 脂肪 肝 综合 征 是脂 类 运 输 的缺 乏 或 过量 引
夏 季 环境 温度 的波 动 ,可 能会 引起 能量 采 食 的错 误 调节 , 而造 成蛋 鸡脂 肪肝 综合 征 。 进 营 养 、管 理 、疾 病 等应 激 尽 管 能使 鸡 只体重 下 降 , 也 会使 脂肪 沉积 增加 。突然 应激 可增 加皮 质酮 但
禽 脂 肪 肝 综 合 征(Poultry Fattty Liver Syndrome)

征的症状 症状(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症状(1)
本病主要发生于重型鸡及肥胖的鸡。病鸡生 前肥胖,超过正常体重的25%,产蛋率波动较大, 可从75%~85%突然下降到35%~55%,在下腹 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往往突然暴发,病 鸡喜卧、鸡冠肉髯褪色乃至苍白。严重的嗜眠, 瘫痪,体温41.5~42.8℃进而鸡冠、肉髯及脚变冷,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从发病到死亡约1~2d, 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错误,引起强烈 挣扎时可突然死亡。病鸡血液化验,血清胆固醇 明显增高达到605~1148mg/100ml或以上(正常为 112~316mg/100m1);血钙增高可达到28~ 74mg/100ml(正常为15~26mg/100m1);血浆雌激 素增高,平均含量为l 019µg/m1(正常为305µg/m1); 450日龄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 鸡高(5.71~7.05mg/100ml)。
病发生。
征的机理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机理
家禽肝脏是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 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 血液。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丝氨酸、 VE、B族维生素等的参与。在脂肪转运过程中, 胆碱起重要作用。母禽在产蛋期,为了维持生 产力(1个鸡蛋大约含6g脂肪,其中的大部分是 由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肝脏合成脂 肪的能力增加,肝脂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蛋脂 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的脂肪太多,超出了 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可产生肝内脂肪蓄积,使 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变脆。在受到 应激时,若鸡突然剧烈运动,肝脏小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最终病鸡死 于肝破裂。
主要是摄入能量过多,长期饲喂过量饲料会导致脂 肪量增加。实验,按等能原则喂小麦一大豆日粮的鸡患 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比喂玉米一大豆日粮的鸡低。肝 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不同,受不同谷物类型的影响,从碳 水化合物获得能量比从饲料脂肪中获得能量危害更大。 鸡的品系、笼养和环境与本病发生有关。高产蛋量品系 鸡对脂肪肝综合征较为敏感,由于高产蛋量是与高雌激 素活性相关的,而雌激素可刺激肝脏合成脂肪,笼养鸡 活动空间缺少,再加上采食量过高,又吃不到粪便而缺 乏B族维生素,就可刺激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环境高温 可使代谢温度过大,以至失去应有的平衡,所以本病在 温度高时多发。环境的突然改变、受惊可诱发本病的发 生。另处,饲料中胆碱含量不足,VB、VE及蛋氨酸含量 不足,可促使本病发生。饲料中真菌毒素可致肝机能损 伤,油菜籽制品中的芥子酸也可引起肝脏变性,促使本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及防治

加 甜 菜 碱 ,极 显 著 降 低 腹 脂 率 和 肝 脏
中脂 肪 含 量 ,防 止脂 肪 肝 的发 生 。
Le ( 9 9 i n 1 9 )研 究 发 现 ,在 产蛋 期 蛋 鸭 日粮 中 添 加 胆 碱 , 肝 脏 脂 肪 含 量 均 减 少 , 产 蛋 率 显 著 提 高 ,血 液 中 甘 油 j 酯 、V D ,a o L L p B浓 度 升 高 ,HD L
硬 度 和 蛋 鸡 脂 肪 肝 综 合 症 有 关 患 有
脂 肪肝 的蛋鸡 血 钙 和血 磷 显著 升 高 . 高 血 钙 鸡 腹 部 沉 积 过 量 脂 肪 ,鸡 冠 较 大 ,多 数 停 产 ,说 明 脂 肪 肝 与 钙 代 谢 有 关 。 降 低 饲 料 中 钙 比例 可 以 引 起 肝
( 9 8 研 究 表 明 ,在 产蛋 鸡 饲 料 中添 19)
中 过 量 沉 积 .不 能 被 及 时 运 出 肝 外 , 从 而 引 起 蛋 鸡 脂 肪 肝 。适 当 降 低 能 量 水 平 .调 整 蛋 白能 量 比 以 及 各 种 必 需 氨 基 酸 之 间 的 平 衡 ,可 防 止 由 于 能 量 过 高 造 成 的 脂 肪 过 度 沉 积 ,减 少 脂 肪
脏脂肪含量升高和出血。
2 1 维 生 素 和 氨 基酸 .I 4
水 平 脂 肪 肝 发 生 率 较 1% 的 升 高 。 何 6
维 明 等 ( 9 6 试 验 结 果 证 明 ,蛋 白 19 ) 能 量 比值 大 的 试 验 鸡 群 ,脂 肪 肝 发 生 率 明 显 高 于 蛋 能 比低 的 鸡 群 ,且 差 异
( 0 0) 年 研 究 提 出 ,在 玉 米 一 粕 型 20 豆
鸡脂肪肝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doc

鸡脂肪肝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概述:脂肪肝综合征或叫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脂类代谢紊乱疾病。
该病普遍发生于笼养蛋鸡,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常见病。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常在5%左右,占全部死亡鸡的8%~10%。
此病多发生于产蛋量高峰期膘情良好的蛋鸡,引起产蛋量逐渐下降(2%~50%)。
它给现代密集型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一、病因一般认为蛋鸡脂肪肝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营养因素1、营养物质缺乏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B6、泛酸、苏氨酸、蛋白质、肌醇、胆碱等的缺乏致使合成和转运脂蛋白发生困难。
2、营养过剩日粮中脂肪、胱氨酸或胍基乙酸、乳清酸、乙醇、维生素B1、生物素、尼克酸、胆固醇等过多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Bunchasak(1998年)研究发现,在蛋鸡日粮中添加半胱氨酸虽然能提高日增重,但会使脂肪肝的发生率升高。
3、蛋白质能量失调何维明等(1992年)试验结果证明,蛋白能量比值大的试验鸡群,FLS发生率明显高于蛋白能量比低的鸡群,且差异极显著。
但如果蛋白能量比过低也会诱发脂肪肝。
He MW(1992年)等试验提出:能量在123MJ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1左右时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最低,但能量在111MJ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6.5附近的日粮,脂肪肝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最佳的产蛋性能。
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等对脂肪肝的形成均有影响。
此外,能量来源的类型,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来自脂肪的能量易导致脂肪代谢平衡失调。
二)非营养因素1、遗传因素过去曾提出该病存在重要的遗传效应。
Davail等(2000年)研究证实不同品系的家禽,在相同条件下脂肪肝的发病率不同。
Hermier等(1999年)也试验证明不同品系的的鹅对脂肪肝的敏感性不同。
2、饲养方式Keutgen等(1999年)发现笼养蛋鸡比平养蛋鸡更容易患该病。
由于笼养蛋鸡长期缺乏运动而能量摄入过高导致脂类在体内沉积发生脂肪肝。
肉鸡的脂肪肝综合征

无法执行正确的光照制度 不 同 日龄 混养 ,鸡 舍 的光照 只 能是顾 此 失彼 , 鸡 群 不可 能有 很高 的产 蛋率 。 只有 实行 “ 进全 出” 全 制 ,在 实施 光 照管 理上 才方便 有 效 。 3 蛋鸡品种不同,对光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8 劳, 尤其在冬季, 在光照下鸡无料可吃并不断活动, 例如, 自来航品种对增加光照的刺激反应 比有 能量 消耗更 多 , 因此应 注意 。 色 鸡种要 快 ,因此 , 对褐 壳蛋鸡 增光 的时间或 早些 , 3 在实施光照时 ,要根据蛋鸡产蛋率的升降幅 增 速也应 加快些 。不 同的鸡 种均有 不 同的饲养 管理 . 6 度进行调节 指南, 养鸡 户应结合 各 自鸡场 的具体条件 灵活 运用 。 产 蛋率 自然 上 升 时 ,光 照 增 加 时 间可 以缓 慢 ( 稿 日期 :2 O — 1 一 1 ) 收 O7 O 5
肝综 合征 的敏 感 性不 同 。
1 . 微 量 元素 与维 生素 .3 2
据 报道 ,日粮 中加 一些
量 就 会下 降甚 至 是 明显下 降 。 成期 结束 后光 照 增 些 。只有 产 蛋率 上升 很慢 ,或不 上升 时才 增加 光照 育 加 的时 间不要 过速 ,防止 发育 略差 的鸡 过 早开 产 , 时 间 。光 照 强度 不可 过强 ,也 不可过 弱 ,过强 既浪
降低 状 、死亡 率 增高 的脂 类代 谢性 疾 病 。随着 我 国 肉鸡 提高脂肪和蛋 白质水平或者氨基酸的含量时, 证实 了 蛋 白质 脂肪 的比例及 含量 饲 养 业 的迅猛 发 展 ,集约 化养 殖 规模 不断 扩大 ,全 了该病 的死 亡率 ,
l j 国各 地均 有 F S 发生 的报 道 ,且呈 逐 年增 多 的趋 对 其发 生有 一 定 的影 响 【。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的喂量,使体重 适当,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限量应 大,小型鸡可在 120 日龄后开始限喂,一般限喂 8%~12%。 3 .已发病鸡群,在每千克日粮中补加胆碱 22 ~ 110mg,治疗7d有一定效果。在美国曾介绍,每吨 日粮中补加氯化胆碱1000g,维生素E10000国际单 位,维生素B1212mg和肌醇900g,连续饲喂10~ 15 天。或每只鸡服氯化胆碱0.1~0.2g,连续10d。
病鸡血液化验,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达到 605 ~ 1148mg/100ml 或 以 上 ( 正 常 为 112 ~ 316mg/100ml ) ; 血 钙 增 高 可 达 到 28 ~ 74mg/100ml(正常为15~26mg/100ml);血浆 雌激素增高,平均含量为1019μ g/ml(正常为 305μ g/ml);450日龄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 固 醇 含 量 均 比 正 常 鸡 高 ( 5.7 ~ 17.05mg/100ml )。此外,病鸡肝脏的糖元和 生物素含量很少,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大降低。
第五节 禽脂肪肝综合征 (Poultry Fattty Liver Syndrom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病常散发于产蛋母鸡,尤其是笼养 蛋鸡群,多数情况是鸡体况良好,突然死 亡。死亡鸡以腹腔及皮下大量脂肪蓄积, 肝被膜下有血凝块为特征。公鸡极少发生。 填鸭、填鹅因食入大量高能饲料以使生产 肥胖,实际上也呈现脂肪肝综合征。
[病理变化]
病死鸡的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 量的脂肪沉积。肝肿大,边缘钝圆,呈油 灰色,质脆易碎,用刀切时,在刀表面有 脂肪滴附着。肝表面有出血点,在肝被膜 下或腹腔往往有大的血凝块。组织学检查 为重度脂肪变性。有的鸡心肌变性呈黄白 色,有时肾略变黄,脾、心、肠道有程度 不同的小出血点。
[诊断]
根据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血 液化验指标,以及病理变化特征即可确诊, 其特征性病变为肥胖母鸡腹腔内或肝被膜 下有凝血块。本病应注意与鸡脂肪肝和肾 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防治]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采取针对性的防治 措施。 1.调整日粮的配方,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下鸡群的需要。由于摄入能量过度是一个 重要病因,因此可以考虑实行限饲和降低 饲料代谢能摄入量,如在饲料中增加一些 富含亚油酸的脂肪而减少碳水化合物则可 降低本病的发生。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重型鸡及肥胖的鸡。病 鸡生前肥胖,超过正常体重的 25% ,产蛋率 波动较大,下腹部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 往往突然暴发,病鸡喜卧、鸡冠肉髯褪色乃 至苍白。严重的嗜睡,瘫痪、体温 41.5 ~ 42.8℃时而鸡冠、肉髯及脚变冷,可在数小 时内死亡。一般从发病到死亡 1 ~ 2d ,当拥 挤、驱赶、捕捉方法错误,引起强烈挣扎时 可突然死亡。
[ 病 因]
主要是摄入高能低蛋白日粮,能量过多,长 期饲喂过量饲料会导致脂肪量增加。实验表 明,按等能原则喂小麦—大豆日粮的鸡患脂 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比喂玉米—大豆日粮的 鸡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不同,受不同谷 物类型的影响,从碳水化合物获得能量比从 饲料脂肪中获得能量危害大。
其次,鸡的品系、笼养和环境与本病发生有关。 高产蛋量品系鸡对脂肪肝综合征较为敏感;笼 养鸡活动空间缺少,再加上采食量过高,又吃 不到粪便而缺乏B族维生素,就可刺激脂肪肝综 合征的发生。环境高温可使代谢温度过大,以 至失去应有的平衡,所以本病在温度高时多发。 环境的突然改变、受惊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另外,饲料中胆碱含量不足, VB 、 VE 、 及蛋氨酸含量不足,可促使本病生发。 饲料中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红青 霉毒素等)可致肝机能损伤,油菜籽 制品中的芥子酸也可引起肝脏变性, 促使本病发生。
[发病机理]
家禽肝脏是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合成 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在 脂肪转运过程中,胆碱起重要作用。母禽在产蛋期, 为了维持生产力,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肝脂 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蛋脂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 的脂肪量太多,超出了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可产生 肝内脂肪蓄积,使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 变脆。受到应激时,若鸡突然剧烈运动,肝脏小血 管破裂,血液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最终病 鸡死于肝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