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论文
功能性保健食品论文

功能性保健食品论文功能性食品保健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口味,继而逐渐转变为追求营养保健——即通过日常饮食达到满足营养需求、调节身体机能以及降低疾病风险的目的。
这主要是人们意识到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对健康的巨大作用。
一项由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开展的”2009消费者趋势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相信所选择的商品是可以促进或维持身体健康的,并为获得良好的健康而向健康专业人士咨询。
过去几年来,我们被告之每天吃一个苹果可以让你远离医生,后来我们又听到喝绿茶可以防治疾病。
但现在研究者认为,功能性食品可以预防疾病,甚至改变基因表达方式。
所谓功能性食品,是指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觉(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活动(三次功能)的食品,是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等有关身体调节功能的功能化食品。
功能食品包括各种健康食品、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特别是一些以普通食品和饮料为载体,添加具有防病抗病功能的因子的特种营养食品,是当今国内外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
功能性食品应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1、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2、功能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且经过科学验证是肯定的。
同时,其功能不能取代人体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类必需营养素的需要。
3、功能性食品通常是针对需要调整某方面人体功能的特定人群而研制生产的。
4、它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功能性食品具有各式各样的功能。
有美容功能性食品,延缓衰老的功能性食品,辅助改善记忆的功能性食品,减肥功能性食品,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性食品,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等等。
具体表现为:1. 美容功能性食品。
皮肤健美离不开维生素,与皮肤健美有关的主要维生素是: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
具有促进美容功能的物质有芦荟、珍珠粉、红花、神经酰胺、苹果多酚等等。
保健品的论文总结范文

保健品的论文总结范文保健品是指具有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琳琅满目。
然而,保健品的效果和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全面了解保健品的研究现状,本文对相关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研究发现保健品的功效主要集中在调节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某些保健品具有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作用。
例如,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
此外,益生菌、蛋白质粉等保健品也在促进肠道健康、补充营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保健品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过量摄入一些保健品可能会导致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例如,长期服用高剂量的维生素A可能导致头晕、呕吐等症状;某些减肥保健品可能含有违禁成分,对肝脏造成损害。
因此,选择合适的保健品以及正确的用法用量非常重要。
此外,保健品的销售宣传也是一个研究焦点。
许多保健品宣称能够治愈各种疾病,增强身体功能,但很少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些宣称。
一些论文研究了保健品的广告宣传策略,发现其中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功效的情况。
消费者在选择保健品时,应保持理性,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蔽。
综上所述,保健品的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虽然一些保健品具有一定的功效,但其安全性和宣传问题也值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保健品的效果与安全性,在选择和使用保健品时,建议研究相应的科学论文,并根据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进行判断。
此外,加强监管,规范保健品市场,也是确保消费者健康的重要举措。
只有根据科学的研究结果和个人实际情况,明智地选择和使用保健品,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综上所述,保健品在促进肠道健康、补充营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保健品的安全性和销售宣传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合理选择和使用保健品,参考科学研究结果和个人需求,是确保其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
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

我国大豆营养保健功能及食品开发前景范章伟11级车辆4班201130085238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新兴大豆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并对我国传统食品提出了改进意见。
通过运用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保留中国大豆食品传统工业科学性的基础上,研究出更多适合现代人消费习惯的新兴大豆功能保健食品。
关键词大豆功能性食品开发前景前言大豆含有约40%蛋白质,18%脂肪、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大豆中有许多具有保健功能物质。
大量实践证明,大豆中的这些特殊成分具有延年益寿、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抗癌等功能。
因此大豆蛋白的营养和功能及应用领域已被众人所知,应综合开发,全方位加以利用。
1 新兴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及延伸产品的开发1.1 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分离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虽然较好,但由于成本高,与国外产品无法进行竞争。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特点,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有PD1值较(50%~60%)功能性差的缺点。
无锡轻工业大学采用物理改性的方法制得浓缩蛋白,其质量几乎可与分离蛋白媲美。
1.2 大豆低聚糖大豆低聚糖为豆类中可溶性糖,含量约8%,具有增加肠道内双岐杆菌效果,能改善肠道环境,促进人体健康。
因此,被称为双岐因子。
1世界上最早提取低聚糖并获得成功,把低聚糖饮料推向市场的日本的一家公司,仅1990年半年产值就达40亿日元。
国内大多以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和酸法大豆浓缩蛋1邵伟等.双歧杆菌发酵酸豆奶的研制.食品工业科技11999(6):38白排出的乳清废水为原料,但乳清的固形物很低(约1%),而采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提取液为原料制取低聚糖的工艺,固形物浓度高,生产中又不使用酸和碱,可提高得率又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水排放,易达到环保标准。
1.3 大豆皂甙大豆皂甙是有抑制体内自由基形成,改善血清脂质,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以及治疗肝脏机能障碍等保健功能。
其中脱脂豆粕中含量约为016%,醇法浸取可以溶解大部分皂甙,得到纯>30%,得率为50%的皂甙粗品。
关于保健食品的论文

求关于保健食品的论文1 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广义而言,是指组成人们通常所吃的膳食以外的一些非传统食品或其成分。
消费者希望通过食用这些保健食品来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生理功能,乃至预防疾病。
关于保健食品的定义至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说法,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保健食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我国卫生部1996年3?5日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本方法所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而美国至今尚无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官方定义,就其含义而言,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涉及人们所熟悉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又包括草药或其他植物中的非营养素成分。
因此,人们在美国的保健食品商店中常可看到一些将营养素和草药成分合在一起的产品。
如在一个包装中有5个不同的胶囊,分别为维生素、b-胡萝卜素、大蒜油、银杏叶提取物和人参提取物。
2 美国的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1994)美国没有颁布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管理的专项法律或法规。
所有的食品都按照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来管理。
该法规定一般食品及成分均不得申称有特殊功能;当然有些保健功能在具有充分科学证据和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是可以在标签上标示的,如叶酸可预防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钙可预防骨质疏松症,但不允许申称有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功效。
为了明确对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政策,美国国会于1994年10月25日通过一项《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
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⑴美国国会认识到:增进美国国民的健康状况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营养的重要性和膳食补充物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面的效益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报道;摄入某些营养素和膳食补充物与预防某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症) 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认为在严格防止不安全或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不应采取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优质产品的上市制造障碍;本法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获得安全的膳食补充物的权益。
保健食品学论文

我所掌握的保健食品学知识摘要:二十世纪末保健食品在各国居民生活中“崭露头角”。
保健食品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调节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扼制不利因素与疾病,使人们摆脱“亚健康”状态,获取更大健康利益;另一方面它的研究与应用本身也带来一系列值得人们注意的概念、理论、观念、技术和方法等问题。
关键字:保健食品性质、食品保健功能、标识规定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保健食品作为人们的一种高科技营养保健食品,作为食品市场上一个新的食品族群,它不仅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在向更高水平持续发展。
我国对保健食品的认识与现行有关规定是国内人士所熟悉的。
卫生部规定的产品名称是保健食品,但也有称功能食品的,如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GB16740-1997则写成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这种写法概指保健食品亦可称功能食品。
虽然人们对保健食品的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是对保健食品性质在认识上的共同点还是基本的、明确的。
(1)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或其他物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理解则是“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和物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有特定的保健功能。
(3)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来源于其中含有的功效物质、功效成分或活性因子。
很多已知营养素都它的特效功能,如: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E、C、硒等的抗生物过氧化、减缓自由基对膜损害所产生的延缓衰老及扼制退行性与代谢性多种疾病;铬、锌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组成成分而显示的降低Ⅱ型糖尿病人血糖水平的功能;其他如低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都提出一些作为传统营养素功能以外的保健功能而得到新的强调和应用。
有些我们常吃的东西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功能。
如:(1)蜂蜜: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
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优秀6篇)

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优秀6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现况论文篇一现阶段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讯速发展,营养素与其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3]。
在现阶段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注重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都是注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路,同时也可以提升研究生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并且单独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应用和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同时不但发挥了个人创造的能力和培养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可以提升研究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目前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加强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学生们的研究培养期间要建立起独立分析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运用符合这一阶段的培养要求,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研创新和独立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符合当下对营养需求的专业人才[4]。
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对于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究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是欠缺,然而这方面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从事未来的工作很重要。
就目前的社会需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本文从课程的设计,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最后的考核与考试形式的这几个方面提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的在食品卫生方面的培养。
2结合当前的社会食品安全事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选取适当的食品安全的教学内容3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食品卫生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型”即“双素质型”,是指授课教师即需要具备教授理论的素质又要付诸于实践教学的素质[5]。
对于食品卫生方向要建议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即作为一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理论课授课教师,在“双师型”标准的要求该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又要拥有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为了更好的完成食品卫生的教学工作,既要达到食品卫生学技术人员从业标准,即拥有宽泛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专业实践以及实训技能熟练掌握,能够完成食品卫生的实践与实训的工作。
保健品的毕业论文

保健品的毕业论文保健品的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保健品市场也日益繁荣。
然而,保健品的定义和功效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保健品可以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改善身体机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保健品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段,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本篇论文将探讨保健品的真实面貌,分析其市场现状,并提出一些关于保健品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保健品。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保健品是指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延缓衰老、保持健康的作用,适用于特定人群的食品。
保健品通常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益生菌等成分,以及具有特定功能的草药提取物。
这些成分被宣称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然而,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一方面,市场上存在大量以虚假宣传为手段的保健品。
这些产品宣称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甚至拥有神奇的抗衰老效果。
然而,这些宣传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违反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定。
这些虚假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保健品市场的监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保健品不属于药品范畴,其监管相对较为宽松。
这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没有经过严格审批的保健品。
这些产品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然而,保健品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一些保健品确实可以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改善身体机能。
例如,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蛋白质可以帮助肌肉修复。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运动员等,适量补充保健品有助于满足身体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保健品时保持理性。
首先,消费者应该对保健品的宣传进行审慎判断,不轻易相信夸大的效果。
其次,选择保健品时应该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最重要的是,保健品只是辅助品,不能替代正常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只有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均衡的营养摄入,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保健食品论文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概况摘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海洋生物体内含有的对生命现象具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主要包括海洋药用物质、生物信息物质、海洋生物毒素产生物、功能材料等。
本文主要从对海洋动物、海洋藻类、海洋微生物三个方面论述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的进展)关键字:海洋、动物、藻类、微生物、活性物质1.海洋动物活性物质1.1、海洋动物的多糖及糖苷类化合物1.1.1、壳多糖和甲壳胺壳多糖(chitin)又称几丁质。
几丁质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性高分子,主要的来源为虾、蟹、昆虫等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与软件动物的器官(例如乌贼的软骨),以及真菌类的细胞壁等。
甲壳胺,是甲壳类动物(如虾、蟹)、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外壳中的甲壳中的甲壳质,经脱乙酰化(提取)制得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体,是动物性的食物纤维。
它们有如下功效:免疫机能活性化;防止癌细胞转移;抑制癌症;改善酸性体质效果;除菌;改善糖尿病;增加肠等1.1.2、“海参粘多糖”是”多糖”的一种,”多糖”不是”糖”,他们是有区别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海参粘多糖是海刺参中的精华,海参属于氨基多糖重要来源之一的棘皮类动物,其多糖含量和硫酸化程度远高于其它传统补品。
海参粘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心血管形成、抑制栓塞形成、对抗某些组织培养细胞的特异性病变、抗炎等多种作用。
所以,它是糖尿病患者的优良补品。
1.1.3、鲨鱼软骨多糖鲨鱼软骨骨胶质中的一种特殊物质——硫酸软骨素。
鲨鱼软骨素是从海洋之王鲨鱼的软骨中提出的硫酸软骨素。
硫酸软骨素作为一种蛋白多糖,是人类关节物质中重要成份。
主要保健功效有: 鲨鱼软骨中的软骨素可以活化人体的结缔组织,活化细胞,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鲨鱼软骨中的A TT(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具有阻断肿瘤生长的作用,使癌细胞无法得到养分而萎缩消失,使肿瘤自然坏死;对风湿性关节炎、骨刺、干癣、红斑性狼疮有改善作用. 1.2、海洋动物的皂苷类化合物1.2.1、海参皂苷海参皂苷大都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这些生理活性包括:抗肿瘤作用、抗真菌作用、抗放射作用、细胞毒性作用及抗胆碱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学号:**********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2011级生物技术中国保健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保健食品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要求的提高,保健食品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分析了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创新是保健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保健食品;现状;发展趋势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食疗养生的传统。
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药学,积累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养生理论。
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就是“药食同源”[1]。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保健养身的饮食秘方或者药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科学。
我国卫生部在1996年3月15日正式定义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并突出了保健食品的3个主要特征:食品性、功能性和非药物性[2]。
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3]。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健食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 高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保健食品行业出现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保健食品多数为第一代产品。
第一代保健食品是以民间处方、秘方为基础,根据原材料的功能推断保健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科学检测,这些功能没有经过任何实验给予证实。
1.2 产业链形成期1995~2002年为保健食品的成型阶段,保健食品行业产业链形成。
1995年10月30日,《食品卫生法》公布,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
1996年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督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范要求[4]。
同年7月卫生部又发布了《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保健食品的评审工作走向科学、规范[5,6]。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实施,结束了保健食品准入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
随着政府监管的加强,中草药、生物制剂及营养补充剂的加入,保健食品在21世纪初又进入新一轮复兴阶段,市场销售额超过了500亿元,创历史新高。
1.3 产业结构调整期2003~2008年,针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炒作营销和把保健食品当药卖的问题,对保健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度调整。
2003年6月13日,卫生部停止受理保健食品审批;10月起由SFDA正式受理。
2005年4月30日,SFDA公布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自7月1日施行。
我国保健食品产业进入一个发展关键时期,并面临更大的挑战。
1.4 有序发展期2009年至今,保健食品行业进入有序发展的新时期。
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
充分表明“治未病”的重要性,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目前,我国SFDA审批的保健食品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代保健食品,即保健食品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
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致力于第三代产品的开发。
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需要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保健功能,还需查明具有该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的结构、含量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应有稳定形态。
2 中国保健食品的现状截止2010年上半年,卫生部及SFDA批准的保健食品共1万余个,其中国产保健食品9600多个,进口保健食品600多个。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销售额始终在200亿~300亿元之间,到2000年增至500亿元。
至2010年,市场容量达1000亿元,全国获得GMP认证的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数约500万人,年增长10%~15%。
在已批准的保健品中,有600~700种已开发面市,但真正有实力的不过100种左右。
2010年3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全国保健食品销量排行榜,脑白金夺魁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这已是脑白金连续第9年获得全国保健食品销量第一。
由此可见,保健食品市场呈现出生命周期延长、产品质量有保证的趋势。
2.1 保健食品市场特征国内保健食品市场当前呈现出功能性保健品、传统滋补品、营养补充剂产品三足鼎立状态。
据统计,截至2009年上半年,营养补充剂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33%,而2002年,其占有率仅是5%。
目前,营养补充剂市场的占有率仍然在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营养补充剂新品种出现在市场,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在市场上流行的保健食品中,主要涉及的保健功能为排毒养颜、补充钙质、补充维生素、润肠通便、减肥瘦身、帮助睡眠、清咽利喉、提高免疫力等。
这些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差异明显,以食品形式生产的保健品(如酒类)仅占很小的比例。
其成分原料基本分为4种:中草药、药食两用品种、中草药加药食两用品种和不含药食两用品种。
目前,在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性成分中,以下几种深受人们的关注:(1)抗氧化剂。
早年使用较多的是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近年来从天然植物提取的活性成分,如番茄红素,叶黄素备受人们的关注,发展很快。
(2)益生菌、益生元。
目前,欧美和日本各国特别重视开发这类产品,他们将益生元(寡聚糖)加入到糖果、点心、午餐肉等食品中。
我国在这方面的产品不多,应当引起关注。
(3)草药。
草药自古以来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欧美各国发展很快,是美国膳食补充剂的主要原材料。
某些草药具有一些奇特的功效,这些功效目前尚无法解释,但可以使常规医药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在保健食品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2.2 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2.2.1 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受限。
保健食品广告投入远超科技研发投入。
往往以报批代替科研,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低,保健食品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清、量效关系不明,制约了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的开发。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7]。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大多属于第二代产品,保健功能比较集中,大约有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加剧。
三是个别企业违规生产,安全问题突出。
个别企业不按批准的产品配方生产,甚至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化学成分。
四是产品标识和功能声称不规范。
管理混乱,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如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普通食品,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宣传和销售;产品标识缺乏食用注意事项;擅自改变产品的适宜人群等。
五是夸大宣传,影响行业整体信誉。
许多企业在市场运作和产品宣传中极力宣传其疗效,还有冒用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名义,在广告中宣称该产品治疗疾病有效率,严重影响保健食品行业的整体信誉。
六是营销模式缺乏创新。
2.2.2 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一个产品注册管理办法,缺乏新功能、新原料、再注册、检验机构认定等配套的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目前检验只能借鉴食品、药品的规范;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原材料目录面临升级。
随着时代进步,原有的保健食品检测技术和评价标准已经跟不上科技和行业的发展。
二是监管体系不健全。
监管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信息交流,未能建立起从行政许可到市场监督一体化的监管体系;审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退出机制,只批不收;重形式许可,轻监管效果。
三是政策扶持较少。
保健食品行业与国外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得到的政策支持较少,处于劣势境地。
国家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涉及税收、土地、信贷、以及各部委、地方的有关配套支持资金等。
而国内保健食品领域多是民营企业,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优惠的政策,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3 中国保健食品发展趋势全球保健食品目前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10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年销售额也近600亿元人民币。
保健食品市场会出现两极分化,高端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需求非常旺盛,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越来越倾向服用方便快捷的保健食品。
而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消费者将更加注重自身保健。
保健食品发展趋势是,定位于调节、取材于天然、提升于科学、制备于技术、扩展于文化、服务于大众,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特征,是天然与科技的结合。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还不规范,企业、消费者、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这个行业是一个有潜力的产业。
市场需求是保健食品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从宏观角度分析,保健食品作为需求弹性大的行业,经济增长对行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思想也开始从“限制”转向“规范”,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决定了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主方向。
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将使“预防为主”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有利于控制国家和居民用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费用,是解决新世纪面临的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关键,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才能赢得市场。
就新一代的保健食品来说,它更注重个性化和适应性,将对个体的针对性和产品的系列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变目前不分个体差异的“清一色”的状况。
从保健食品的发展史来看,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食品的功能及其有效成分。
因此加强对功效成分的研究,必将成为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代保健食品的的主要需求。
目前,蛋白质和肽类,活性多糖,功能性油脂,维生素清除剂,矿物质营养强化剂和活性菌类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第三代保健食品中,人们将运用更多的现代化培养和分离提取技术,比如膜分离、CO2超临界萃取、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把人类机体所需要的功能因子导入未来的食品中。
一些微生物制剂,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也将掀起食品工业一场新的革命。
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资源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一些富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的昆虫食品、汲取大自然精华的野生食品资源、尚未完全开发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免疫功能的食用菌资源和各类植物提取物等都将加入保健食品的大军。
在食品添加剂中,以天然取代化学合成也将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4 创新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健食品市场的竞争根本上是产品的竞争。
没有过硬的品牌产品,就会像根基不稳的大厦,总存在着顷刻倒塌的可能性。
我国80%保健食品企业不重视保健食品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