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参考课件4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参考课件4

课堂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 制度
基本的政党 制度
基本的民族 制度
知识升华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的构建体系 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主政治特色?
达标检测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的方针。
思考: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转 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知识探究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
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
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
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一、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三大战役 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利发展,国民党统治即 将被推翻。
2、新中国的筹备与建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的召开:(1949年3 月)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思 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西柏坡会议会场
二、开创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 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1)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 (1)_人__民__解__放__战__争__的胜利发展。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_城__市__,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中心。
②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 ③总任务:从农业国转变为_工__业__国__,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转变到_社__会__主__义__社__会__。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都是国家权力机关。 ( × ) 提示: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 家机构,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故本题说法错 误。 4.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1958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最晚成立的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 × ) 提示: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 区,故本题说法错误。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 提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故本题说法有 误。
·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 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 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民__族__区__域__自__治__。 (2)1954年《_中__华__人__民__共__和__国__宪__法__》正式确认民族区域 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专题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专题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3)内容 ①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 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 农业国 政策,以及中国从__________________ 转变为工业国,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易错提醒]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
不是中国第一部宪法。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 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 特别提醒 ]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
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 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 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靠 竞选轮流执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汉族 (1)以_________________ 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民族分布特点。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
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
民族区域自治 。 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情境导入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标导航
课程 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小船创作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例题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都是 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成就。两者的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 )
A.民主制度的实施原则 B.民主制度的运作方式 C.民主制度的阶级属性 D.民主制度的权力机构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旨在考查对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特点以及其和西方代议制的比较问题。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不论是实施原则还是运 作方式都是外在的,关键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 而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阶级属性是其 本质的不同。 答案C
一Hale Waihona Puke 二三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 (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2.掌握 1954 年宪法的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
性质、内容及意义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4.从历史因素、民族组成、民族分布、民
(2)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 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本质区别 (1)必须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 机制。而西方议会的议席往往是各个政党、各个利益集团、各种 社会势力政治分赃的结果,由此在议会内部分为不同议会党团,每 个党团的背后都站着供养它的利益集团,议员们为了各自党派的利 益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浙江专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学习总结讲义 人民版必修1

(浙江专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学习总结讲义 人民版必修1

一般都是错误选项。
(4)因果颠倒。与题干所述史实相比照,时空错乱,前因后果倒置的选项。
(5)题干未提。不能从题干中直接推断出来的观点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选项。
(6)观点绝对。表述绝对化或过于夸张的选项,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 运用排除法解答历史选择题的两大步骤: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 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 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 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就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 要有两种: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 的知识点,不需要考生再去理解或总结题干的意思,可以直接排除不 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
年)的不同
法律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
历史条件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国即将成立
地改革基本完成
性质
临时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
经济建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合理调 对工商业进行社
设方针 整工商业
建立社会主义国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 历史作用
1982年宪a法和后 1982年,确立了 1982年
新时期以 续宪法修正案, “长期共存,互 自治制
来的发展 完善人民代表大 相监督,肝胆相 1984年
和完善 会制度和国家领 照,荣辱与共” 民共和
导体制
的方针
自治法
归类比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重点突破 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七届二中全会:①召开: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②内容:(3)①召开:1949年9月,北平。

②内容: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人民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7张PPT)

人民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7张PPT)

② 1954年宪法正式新19确疆55定维,吾尔民自族治区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5.建立:五大自治区
6.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广西壮族自
治区1958
7.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主 联广泛 系程度
《共同纲领》一度代行宪法的作用; 二者都是民主议决的产物; 具有宪法的效力;
都为初期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1)法律依据: (2)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 高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 、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 代表大会产生。
其职权有四:立法权、 决策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监 举
督负
负责 责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省市级人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举监
督负
责 负责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地市级人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意建义设: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
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
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一、新中国的成立
2.概况:
(1)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下午2时
②内容: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举行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易混易错]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误区警示]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

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确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成就:到1958 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易错提醒]1.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

主题一1954年宪法史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考(1)根据史料回答,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答案(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主题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史料一见下图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史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思考(1)第一届政协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在1954年以后有何变化?答案(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日程。

(2)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主题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史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考(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史料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3)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答案(1)确立时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主要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平等、团结、互助。

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①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1.(2017·11月浙江学考)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答案 C解析①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③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④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故答案为C。

2.(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在执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可知第一届人大还未召开,第一部宪法还未颁布。

所以可以排除③④。

故A是正确答案。

3.(2018·湖州学考测评)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答案 C解析由“它凝结了……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知为《共同纲领》。

4.(2018·浙江课改联盟交流)中国现代有一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 A解析从材料“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来判断,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故A项正确。

5.(2017·浙江课改联盟交流)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

”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C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协为舞台,合作参与国家管理,犹如“大合唱”,故C项正确。

6.(2017·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

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