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专科第三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大专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以研究人体在健康和疾病时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为目的,通过检测人的体液等标本中的化学物质,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病情治疗监测、药物疗效观察、判断预后以及健康评价等信息的一门学科。
2.ISO15189:指2003年2月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发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是专门针对医学实验室认可而制定的一个标准。
3.实验室认可:是由权威性专业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实验室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考核,认可能够开展或胜任某些工作,并授予资格的过程。
4.检测系统:指完成一个检验项目测定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消耗品、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程序等的组合。
二、填空1.英译汉:ISO的中文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FCC的中文全称是(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
2.IQC、 LIS、 APR、 BCG的中文全称依次为(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信息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溴甲酚绿)。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现代化主要表现在:①检测分析自动化;②试剂标准化和商品化;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④ISO15189认可;⑤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1.急诊检验:是实验室为了配合临床对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抢救而实施的一种特需服务。
2.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了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的极限值。
二、填空1.生化检验常用的体液标本有(血液)、(尿液)、(脑脊液)和(腹水)等,其中以(血液)标本最为常用。
2.生化检验中,(静脉血)是最常用的血液标本,(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
3.生化检验中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草酸钾—氟化钠)等。
4.检验前质量管理要素主要包括(医生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和(收检)。
第三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一、名词解释1.摩尔吸光系数(ε):当物质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检验医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课程设置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课程地位和作用
专业能力
生化技术的应用及全 过程检验质量控制能 力、 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 常用仪器使用和简单 故障排除的能力、 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 分析能力。
方法能力
对比分析的能力 融汇贯通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能力
社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总学时:112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1+1+1 1+1+1
“三个1” 人才培养模 式
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
基本素质和职业基础学习
人
才
第二学年以医院职业岗位为主 人
培 养
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的职业技术学习
才 培
模
养
式
第三学年在实际工作岗位
模
“岗位”实习和职业拓展
式
“三个1” 人才培养模 式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
➢ 为同学们今后实习以及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这种文化的融入,对培养大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 职业道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内容
选取原则
内容选取 原则
内容的选取 原则
内容的选取 原则
注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
突出课程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体现知识学习的应用性,能力培养
的递进性,素质培养的职业性
及检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评价,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选择原 则。 ➢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为患者,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
实践课地点------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 校外实训基地
课程组成员:朱广博主任、宋志荣主任、张东玲主任、孙静主任、杨庆红老师等; 张月香主任、常艳敏主任。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常用技术探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常用技术探析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基于生物化学原理,对人体生理产物和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的生物化学分析,下面是为大家的一篇探究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的,欢送阅读查看。
1.1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在生命体发生的化学反响和生命体化学组成的学科,是生物与化学的穿插专业,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组成生物体的一些成分,如蛋白质、核酸、糖和无机物,从离子反响到酶促反映,从物质代谢到遗传变异,都属于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
生物化学能够对生命体的化学本质进行阐述,因此对疾病的检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生物化学能够对生命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响进行较为明确的研究,因此迅速被应用到医疗行业,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就是利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构建起的对有关生理和疾病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
通常,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采集人体的体液,对体液中的特定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判断人体生理状况和疾病状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大多数疾病的诊断和观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从传统的化学实验室方法,到现在的生化自动化体外检测,再到未来的生物芯片技术,开展历程是从定性到定量,从人工到自动,从缓慢到高通量,从人工数据分析到计算机信号分析,其在临床中与影像学检验扮演了医学诊断最核心的两个手段[1].目前为止,生物化学检验的领域大多在疾病的检测和相关生理数据的监控上,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和无机离子层面得到广泛应用。
2.1 光谱分析技术光谱技术是现代物理中有效测定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在物理学,考古学等领域都有极大的运用,而将其利用到临床,也能开展出一套完善的物质检测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最常用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物质对特定的光谱具有吸收或者发射或者散射的能力,来通过检测光谱对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
按照物质发射光谱的能力进行临床检验的方法有火焰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分别检验特定物质发射的光谱来确定该物质的种类和量,其中火焰分析法,利用物质被电弧或者火花的作用,产生高温气态时变成等离子体,检测其激发的光谱,来确定物质组分和含量。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临床应用性能评价A型题1.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判断依据不包括()A.参考区间B.分界值签歌陈好微告娇C.医学决定水平D. 危急值E.分析准确性2.试验结果与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是()A.真阳性(TP)B. 假阳性(FP)C.真阴性(TN)D.假阴性E. 以上都是3. 下列哪项不属于检验项目诊断性能评价的内容()A.诊断敏感度B. 诊断特异度C.预测值C似然比E线性范围4. 确定参考区间的理想方法是()A.正态分布法C.极差法D. ROC曲线E.引用文献5. 参考区间的理想范围是()A.2.5%~97. 5%B.0.0%-95.0%C.5. 0%~ 100%D. 1. 0%~99.0%E. 1.25%~98.5%6.参考区间转移过程涉及的主要问题不包括()A.检测系统的可比性B.测试对象人群的可比性C.样本类型的可比性D.操作程序的可比性E.检验项目的可比性7.分界值指()A划分检验项目结果正常与异常,或阴性与阳性的界值B.提示需要制订进一步检查计划的阈值C.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界值D.提示预后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E.生物参考区间上限8. 分界值确定的理想方法是()A.正态分布法B.百分位法D. ROC曲线E.引用文献9. 检验项目常见的医学决定水平不包括()A提示需要制定进步检查计划的调值B. 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界值C. 提示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D. 提示预后的界值E. 生物参考区间10. 危急值是指()A.提示需要制定进步检查计划的阈值B. 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界值C.提示预后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D.生物参考区间上限E.生物参考区间下限11. 反映检验项目的准确性评价指标,除外()A.灵敏度B. 特异度C.诊断准确度D.正确指数E.变异系数12. 诊断敏感度指的是()A.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B. 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C.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E.假阳性/(真阴性+假阳性)13.诊断特异度指的是()A. 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B.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C. 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0. 真阳性/(真阳性+真阴性)E.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4.鉴别诊断时宜选用下列哪种类型的试验()A. 特异度高的试验B.特异度低的试验C.敏感度高的试验D.敏感度低的试验E.都可以15. 反映检验项目的诊断概率评价指标,除外()A.验后概率B.预测值C.似然比D. 灵敏度E.患病率16. 阳性预测值指的是()A. 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C. 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B.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E真明性/(真阴性+假阳性)17.阴性预测值指的是()A真阳性/( 真阳性+假阳性)C.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B. 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E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D.真阳性(真阳性+真阴性)18. 检验项目阳性时,患该病与不患该病的比值称为()A诊断指数B.诊断效率C. 似然比D. 验后概率E诊断敏感度19. 反映检验项目的重复性评价指标不包括()A.标准差B.变异系数C.总复合率D. Kappa 指数E.灵敏度20. 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评价内容除外()A真实性B.先进性C.可靠性D.实用性E线性A. 四格表盲法比较B. 标准诊断比较法C. 随机抽样法D. 临床病例比较法E.临床试验22. 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评价方案设计要点不包括()A.选择研究对象B.诊断标准确立C. 估算样本含量D.确定测量方法E.检验项目选择123. 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评价方案设计要点不包括()A.防止偏倚B.诊断标准确立C. 估算样本含量D.选定截断点E.检验项目选择24.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的内容除外()A.确定纳人和排除标准B.根据金标准将用于评价检验项目的受试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C. 检验项目评价属于内对照设置,在检验前不分组,整理资料时才按金标准分组D.确定抽样方法E. 测量方法25.可能影响病例组试验结果的生物因素不包括()B.年龄C.疾病类型D.病情E测量程序26. 选择研究对象时,病例组疾病的类型不包括()A.典型和不典型病例B. 早、中晚期病例C.轻、中、重病病例D,有、无并发症病例E.死亡病例27.下列不属于金标准的是()A.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一般是病理学检查B.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CKMB活性检查C.诊断肾炎的金标准是肾活检D.诊断胆结石的金标准是手术所见E.诊断心肌病的金标准是心肌活检28. 关于样本含量估算,不正确的是()A.检验项目需要有足够的样本含量B.病例组或对照组的样本含量可用公式计算法或查表法估计C可参照下列参数估算:显著性水平值α一般取0.05 、容许误差值W(或δ)一般在0.05~0.10之间、率的估计值p由灵敏度(病例组)和特异度(对照组)估计D.一般诊断性研究的样本量不小于100例.特殊情况情况下样本量不小于30例E.依据临床情况决定29. 不属于选择检验项目评价的测量指标和测量方法时的注意事项内容是()B. 观察指标要客观特异,判断结果要标准明确、具体c.测量方法应标准化D.同步盲法测量E.金标准30.目前推荐的分界值选定方法是()A.正态分布法B.百分位数法C.两组分布交叉法D.尤登指数计算法E.受试者工作曲线( ROC曲线)法31. 检验项目研究结果的常见内容不包括()A. 确定分界值B.计算诊断准确性c. 比较不同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差异D. 检验项目诊断性能分析结论E. ROC曲线的绘制方法32.与传统评价方法比较,不属于ROC曲线特点的是()A.传统的检验项目评价方法普遍采用是点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B:传统的检验项目评价方法共同的特点是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C.ROC曲线允许有中间状态,采用多个分界值把试验结果划分为多个有序分类再进行统计分析D. ROC曲线的有序分类包括正常、大致正常、可疑、大致异常和异常五个等级E.为单一的二分类33. ROC 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以下列指标绘制的曲线()B. 特异度为纵坐标,灵敏度为横坐标C.真阳性率为纵坐标,假阳性率为横坐标D. 假阳性率为纵坐标,真阳性率为横坐标E. 真阳性率为纵坐标,真阴性率为横坐标34.不属于最常见的ROC曲线的类型是()A.最理想诊断价值的ROC曲线B.无诊断价值的ROC曲线C.低诊断价值的ROC曲线D.高诊断价值的ROC曲线E.反向诊断价值的ROC曲线35. ROC曲线的主要作用不属于()A.查出任意界限值时对疾病的识别能力B. 选择最佳的诊断界限值C.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检验项目对疾病识别能力的比较D.单个检验项目对疾病识别能力的评估E.使用方便36.关于ROC曲线统计量,不正确的是()A.ROC曲线下面积(AUC)统计学方法可用Wilcoxon非参数方法进行推算B. 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在1.0和0.0之间C.在AUC>0.5的情况下,AUC越接近于1,说明诊断效果越好D.AUC=0.5时,说明诊断方法完全不起作用,无诊断价值E.AUC<0.5不符合真实情况,在实际中极少出现37.根据检验项目的ROC曲线,可以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检验项目对诊断同种疾病的可靠性,其直观的方法是()B.统计量比较法C.四格表比较法D.临床病例比较法E.随机抽样法38.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系统评价的内容除外()A.内在真实性B. 临床价值C.适用性D. 外在真实性E.测量准确性39. 临床问题分解的PICO格式内容不包括()A.研究对象B.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C.对照设计D.研究结果E.检测方法40.解释系统评价结果的内容不包括()A.系统评价的论证强度B. 推广应用性C.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利弊和费用D. 实用价值及其对今后研究的指导意义E.检测的准确性41.几种试验联合应用时,提高敏感度、降低特异度的方法是()A.并联试验C. ROC曲线D.回收试验E.并联试验和串联试42.几种试验联合应用时,提高特异度、降低敏感度的方法是()A.并联试验B.串联试验C. ROC曲线D. 回收试验E.并联试验和串联试验B型题(1-4题共用备选答案)A. 指经试验而被正确分类的患者的数目B指经试验而被错误分类的非患者的数目C指经试验而被正确分类的非患者的数目D指经试验而被错误分类的患者的数目E指经试验而被正确分类的总数目1.真阴性()2.假阳性()3.真阴性()4. 假阴性()(1-4题共用备选答案)A. 参考个体B.参考群体C.参考值D. 参考分布E. 参考区间5. 依据临床要求确定选择原则,以此选择检测参考值的个体()6. 所有参考个体的总和,人数通过估算获得()7.一定数量的某种特殊类型的参考个体而获得的值或测量结果()8.所有参考样品组的各个参考值的集合即为参考范围()9. 介于参考上限和参考下限之间的值,包括上限和下限()(10~14题共用备选答案)A.分界值B.待诊值C.确诊值D. 危急值E.医学决定水平10. 划分检验项目结果正常与异常,或阴性与阳性的界值()11.提示需要制定进步检查计划的阈值()12. 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界值()13.提示预后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14临床按照不同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的指标阈值()(15~19题共用备选答案)A.灵敏度B.特异度C.诊断准确度D. 阳性预测值E.可靠性15 指在患病者中,应用某检验项目检查得到阳生结果的百分比()16.指在非某病者中,应用该试验获得阴性结果的百分比()17指在患病和非患病者中用检验项目能准确划分患者和非患病者的百分比()18表示在检验项目结果为阳性的人数中,真正患病者所占的百分率()19.指检验项目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得到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20~24共用备选答案)A. ROC曲线下面积( AUC) =0.3B. AUC=0.5C. AUC=0.7D.AUC=0.9E. AUC=1.020.诊断效果好()21.诊断效果般()22.诊断效果无()23.诊断价值最佳()24.不符合真实情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笔记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笔记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技术。
它通过测量和分析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清中的蛋白质、酶、电解质等,来评估机体的生理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并提供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以下是一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1. 光度法: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
常用于测量血清中的蛋白质、酶、代谢产物等。
2. 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测量电流、电压等电学参数,用于测量电解质、血气、肾功能等。
3. 酶法:利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催化作用,测量酶的活性或底物、产物的浓度。
常用于检测肝功能、心脏损伤等。
4. 免疫测定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关系进行分析,常用于检测激素、肿瘤标志物等。
5. 质谱法:通过测量样品中分子的质量-荷电比,分析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常用于药物测定、代谢产物分析等。
6. 核酸分析技术:通过测量DNA或RNA的含量、序列和结构,用于疾病的遗传性检测、基因表达分析等。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早期发现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和解释,以确保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5
500 0.42 250000 210
合计 1500 1.32
477
平均 300
550000 0.264
b
Σxy Σx 2
Σ xn· Σ y (Σnx)2
477
1500· 1.32 5
550000
(1500)2 5
0.00081
X为ALT单位,Y为吸光度
b
Σxy
Σx 2
Σ xn· Σ y (Σnx)2
射频区
• 波长 0.1~100cm
微波
• 波长 760~1000nm 远红外射线
• 波长 400~760nm
可见光
• 波长 200~400nm
紫外光
• 波长 10~200nm
远紫外光
• 波长 10-3~10nm
x射线
• 波长 5×10-3~0.14nm γ射线
二、波长与颜色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
光的波长(nm) 颜 色
第四章 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 李 艳
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 光谱分析技术: 最基本和最常用 • 电化学分析技术 • 电泳分析技术 • 层析和离心分析技术 • 自动化分析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定性和定量方法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置
熟悉: 分光光度计的的基本结构 操作方法光源检查和波长校正 离心机相对离心力公式
20×30cm2比例坐标纸, • 浓度全距占多少格,A的全距也应占多
少格 • 空白A等于0,则绘出的曲线通过原点,
成45o角的直线,若曲线大于或小于45o 都不能准确
②样品浓度的选择
• 一般包括待测样品的可能变异的最高值与最 低值。例如血LDH比色法测定,正常波动范 围在190~437金氏单位,疾病时可能低至190 金氏单位,高至750金氏单位,所以标准曲线 浓度应从125~1000金氏单位
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_百替生物

第五章 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生化检验常用的分析技术有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电泳分析技术、层析和离心分析技术及自动化分析技术。
其中光谱分析技术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技术,它具有灵敏、准确、快速、简便、选择性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光谱技术是根据物质吸收或发射辐射能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因不同分子的原子团和原子,其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不同,而相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强度与该物质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因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类技术称为光谱技术。
是一种最常用的生化检验测定技术,它主要包括吸收光谱(可见紫外、红外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荧光法、火焰发射光谱法)和散射光谱(比浊法)。
光是一种高速传播的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长(λ)的常用单位纳米(nm ),可见光波长400~760nm ,<400nm 称为紫外光,>760nm 称为红外光,波长愈短,能量愈大。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多原子分子的价电子在电磁辐射的作用下,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这种因物质分子对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处于高能态的分子(激发态分子)是不稳定的,当返回基态时,便发射出相应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用于定量分析的依据是光的吸收定律,即Lambert-Beer 是律,它是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定律。
一、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吸光度与透光度当光线通过均匀、透明的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散射,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光透过溶液。
设入射光强度为Io ,透射光强度为It ,It 与Io 之比称为透光度(T ),即IoIt =T )透光度(T 常用百分数表示(T%),也称为百分透光度。
透光度的负对数称为吸光度(A ),又称为消光度(E ),光密度(OD ),即It Io lg =IoIt lg -=T lg -=A 吸光度与透光度的换算:T lg -100lg =T1lg=T lg -=A 如透光度=10%时 A = lg100-lg10 = 2-1 = 1透光度=20%时A = lg100-lg20 = 2-1.3 = 0.7(二)Lambert-Beer 定律1. Lambert 定律 当一束强度为Io 的单色光透过某种吸光溶液后,由于溶液吸收了一部分光,则透过的光线为It 。
第三章第一节光谱分析技术讲解

六.比浊分析法
比浊分析法(浊度法),属于散射光谱分析。
原理:当光线通过一个浑浊介质溶液时,由于溶液中存在混浊颗粒,光线被吸收一部分, 吸收的多少与混浊颗粒的量成正比,这种测定光吸收量的方法称为比浊分析法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 射的吸光物质时,与其吸光度A与吸光度C 及吸收物质的浓度厚度b成正比。
溶液对光的吸收 当一束强度为I的平 行单色光照到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 液吸收,一部分光被界面散射,其余 的光则透过溶液,如图所示
结论:
I0=I a+ I r+ I t
I0--入射光强度 I a--吸收光强度 I r--反射光强度 I t--透射光强度
10
(二)吸光系数的应用
1.可作为某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特征数据 2.判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高低 3.计算待测物的浓度
吸光系数是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判断该物质纯度的指标,在 相同的吸光度情况下,K值越大,C越小。则该测定法灵敏度越高。
临床上,利用待测物的吸光系数和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值。计算待测物的 浓度。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理: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蒸汽相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辐射 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它是测定痕量和 超痕量元素的有效方法。
特点:
具有灵敏度高、干扰较少、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范围广、仪器比较简单、价格较低廉等优点,而且可以使整个操作自动 化,因此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应用广泛的一种仪器分析新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法和红外光谱法
散射光谱分析技术:比浊法
5
一、吸收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物质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时,对辐 射能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 分子中价电子(或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
32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ion selective electrode,ISE) 是利用电极电位和离子活度的关系来测定被测离子 活度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法。
33
1.离子选择电极(ISE)的基本结构 离子选择电极
电极腔体
内参比 电极
内参比 溶液
敏感膜
特点:仅对溶液中特定离子有选择性响应。 34
2. 电极电位 膜内外被测离子活度的不同而产生电位差。
(3)其它分析方法
包括差示法、多组份混合物分析和利用摩尔吸光系数分
析等方法。
20
二、发射光谱分析法
发射光谱:分子、原子或离子在辐射能作用下,由
基态或低能级态跃迁到激发态,当返回基态或低能级
态时,以辐射形式释放能量,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包括:原子发射光谱、原子或分子荧光光谱、分子磷
光光谱等。
M * 发光释放能量 M h 发射光谱
7
(一)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物质对光的 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1. 吸光度与透光度
当光线通过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散射;
一部份光被吸收;
另有一部分光透过溶液。
设入射光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I和I0之比称为透光 度,表示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即:
T = I/I0
T×100为T%为百分透光度。透光度的负对数为吸光度即:
14
5. 空白溶液的选择
(1)溶剂空白 纯溶剂+试剂
(2)试剂空白 纯溶剂(蒸馏水)+显色剂和其他
试剂
(3)样品空白 不加显色剂的样品+其他试剂
(4)平行操作空白 与样品相同的操作,但用不含待
测元素的样品溶液进行平行操作
(5)不显色空白 改变试剂加入顺序或条件,阻止
显色反应
(显色剂和被测样本均有颜色)。
激发态
基态 光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21
(一)火焰光度法
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以火焰作为
激发源提供能量,使样品中待测 元素原子化,产生原子能级变化,产生特征发射光谱。 一定范围内发射光强度与元素浓度成正比,进行定量 和定性分析。
。
ln
Ci
fi
阳离子选择性电极为 +;
阴离子选择性电极为 -;
n 为离子电荷数;
Ci 为被测离子浓度;
fi 为被测离子活度系数;
K 在测量条件恒定时为常数。
37
(二)常用的离子选择电极 1. 玻璃膜电极
敏感膜由玻璃材料制成,是发现较早的ISE。 由于其敏感膜的组成不同,现已有pH、Na+、K+ 、 Li+、Ag+ 、 Ca2+、iCa2+、Mg等玻璃电极。分为固 态和液态两种。Na+电极就是利用玻璃膜对离子的 选择性透过制成的固态电极;而K+电极是在聚乙烯 膜上结合缬氨霉素制成的液态电极。
一、电位分析法 二、电导分析法 三、电容量分析法
26
溶液的电化学性质是指电解质溶液通电 时,其电位、电流、电导和电量等电化学特 性随化学组分和浓度而变化的性质。
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是建立在溶液电化学性质基础上,测定化学电 池的电流、电位、电导、电量等并利用这些 性质,通过电极这个变换器,将被测物质的 浓度转变成电学参数而进行检测的方法。
39
3. 酶电极 是指一类将含酶的凝胶涂布于离子选择电极的
敏感膜上组成的生物传感器。 在酶电极法测定葡萄糖时,葡萄糖在葡萄糖氧
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内酯和过氧化氢, 而氧的消耗或过氧化氢的生成均可被氧电极或过氧 化氢电极测得,从而以间接方式得知样品中葡萄糖 的含量。常用的酶电极还有测定尿素、尿酸、肌酐、 维生素C、乙醇、乳酸、蛋白质等酶电极。
临床应用:
免疫比浊分析常用。
24
(二)透射比浊法
原理:
当光线通过一定体积溶液时,由于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 体复合物颗粒对光线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减少,透射光 的透光率和颗粒的量成反比。通过测定透射光的透光率反映 颗粒的量。
临床应用:
常用于生化指标的检测。
25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本节主要内容
I
I0:入射光强度
b:液层厚度
C:溶液浓度 I:透射光强度
T:透光度
A:吸光度
k:吸光系数
b
10
Lambert-Beer定律是讨论溶液吸光度同溶液浓度和溶液层
厚度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该定律是分光分析的理论基础。
其表达式为:
A = KLC
式中A为吸光度;K为比例常数,称为吸光系数;L为
溶液层厚度,称为光径;C为溶液浓度
指示电极(待测电极) 电极电位随被测物质活度变
化的电极。
参比电极 与被测物质无关,提供测量电位
参考的电极。
31
参比电极——测量时作为对比的电极,它的电 极电位值在测量条件下是固定不变的。 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指示电极根据电极上是否发生电化学反应分为 两种: 1.离子选择性电极 2.基于电子交换反应的电极电位
1
吸光度
0.5
0 0 20 40 60 80 100
标准曲线
浓度
18
制作和应用标准曲线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测定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更换标准品和试剂等),应重新 绘制。 标准品应有高的纯度,标准液的配制应准确。 当待测液吸光度超过线性范围时,应将标本稀释后再测定。 标本测定的条件应和标准曲线制作时的条件完全一致。 标准溶液浓度范围应满足反应的体积 标准曲线上应标明制作日期、制作人和名称。
38
2. 气敏电极
是基于界面化学反应对气体敏感而设计的一类敏化电极。 二氧化碳气敏电极,它是由pH玻璃膜电极构成,在玻璃电 极上围着蓄有碳酸氢钠薄液层的透气膜,透气膜允许二氧化 碳扩散进出碳酸氢钠溶液,从而引起pH的变化,便可测定 二氧化碳的含量。其他的还有测定氨、氯等气敏电极。
指示电极通常选用玻璃电极,作用是对待测气体的浓度或 分压变化做出选择性响应。 参比电极一般选用Ag/AgCl电极。
第三章
生物化学检验 常用技术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第三节 干化学分析技术
(自学) 第四节 电泳分析技术 第五节 基因扩增技术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 1.分光光度技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技术、电泳 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2.电位分析法的概念,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及 类型。
熟悉: 影响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的因素
了解: 各种分析技术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3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
本节主要内容
一、吸收光谱分析法 二、发射光谱分析法 三、散射光谱分析法
4
光谱分析技术:
利用各种化学物质都具有发射、吸收或散射光谱谱系的特 征,以此来确定物质性质、结构或含量。
光谱分析技术分类:
。方法学评价: 灵敏度高:最低检测浓度达10-7-10-9 g/ml。
临床应用:
用作氨基酸、蛋白质、核酸、酶等测定。
23
三、散射光谱分析法 (一)散射比浊法
原理:
一定波长的光沿水平轴照射,通过溶液时,遇到抗原-抗 体复合物粒子,光线被粒子颗粒折射,发生偏转,光线偏转 角度与发射光的波长和抗原-抗体复合物颗粒大小、多少密 切相关,光强度与复合物浓度成正比。
19
(2)比较法
己知浓度的标准品和标本作同样处理,使用相同的空白, 同时测定标准管和标本的吸光度,根据测定的吸光度及标准 品浓度,可直接计算出标本的浓度,计算公式为:
Cu=(Au×Cs)/As
其中Cu和Au为标本管浓度和吸光度,Cs和As分别为标准 管浓度和吸光度。用标准品法定量时,标准品的浓度应尽量 和标本管浓度相近。
15
(二)分光光度法在生物化学检验中的应用
1. 对未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
定性依据:
确定是什么物质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摩尔吸光系数ε
(1)最大吸收波长λmax方法 (2)摩尔消光系数ε方法
16
2.对待测物质进行定量
(1)标准曲线法 方法:
确定有多少(浓度)
根据Lambert-Beer定律,液体的浓度在一定范
29
(一)基本原理
电位分析法:测定电池两极间电位差或电位差变化 来进行定量分析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称电位分析法。
单个电极的电位是无法测量的。 因此,由指示电极
(待测电极)与参比 电极组成电池用电位 计测量该电池的电动 势,即可得到该电极 的相对电位。
正极:参比电极 30
负极:指示电极
原电池:由指示电极和参比 电极构成
溶液中有多种吸光物质时,总吸光度等于 各吸光物质吸光度总和。
13
4. Lambert-Beer定律的偏离现象
(1) Lambert-Beer定律的局限性 (2)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3)光的散射、折射引起的偏离 (4)溶液本身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 (5)仪器因素引起的偏离
其单位为L/mol·cm,此时:
A= εlc ε的意义是:当液层厚度为1cm,物质浓度为 1mol/L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