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透视_论铁凝小说的_第三性_写作

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透视_论铁凝小说的_第三性_写作
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透视_论铁凝小说的_第三性_写作

文章编号:100924873(2004)0520008204

Ξ

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透视

———论铁凝小说的“第三性”写作刘增安1, 赵志华2, 甄丽华3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河北石家庄 050081;2.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

3.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河北石家庄 050081)

摘 要:铁凝小说以“第三性”写作的视角,构建了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透过对女性躯体的赞美、爱欲认同、心灵拷问、生存解读展示女性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小说;铁凝;第三性写作;女性心灵世界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铁凝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道质朴而多彩的风

景。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以对女性人生命运的观照为切入点,揭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透视社会时代的变迁;透过对女性躯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欲望的坦然承认以及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状态的清醒理解,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入地呈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直通女性隐秘而又十分敏感、善思多变的特质,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多重含义隐含其中的复杂多变、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可谓女性生活的百态图。铁凝在谈到她构建的女性世界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她说:

我设想那大约归结于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

女性真实的生存景况。在中国并非大多数女性都有解放自己的明确概念;真正奴役和压抑女性心灵的往往也不是男性,恰是女性自己。当你落笔女性,只有跳出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责心态,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信。进而你也才有可能对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质展开深层的挖掘。

———铁凝:《对面?跋》

这段文字明确清晰地阐明了铁凝表现女性的独

特视角———“第三性”写作,并运用这个视角“更准确地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景况”,进而探求人类情感共同的心灵特质。而“艺术家要表现人类的情感,就首先必须对人类的情感有深刻的体验,而这里所说的体验是艺术家本人的体验,因此是‘我’的体验。这就是说,尽管艺术家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但必须找到自我的情感和人类情感的交切点、重合点、结合

点,使人类情感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1]

。铁凝寻找并实践的这种自我情感和人类情感融为一体的表现方式,即是“第三性”写作视角。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铁凝所主张的“第三性”写作的基本特征: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灵世界时,以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为目的,扬弃了男性作家表现女性时客观存在的隔膜感;又避免了女性作者表现女性时固有的自赏自恋意识或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责心态对达到女性本真心灵的遮蔽;而是以超越性别的客观态度,力求探索女性生命意义的本真形态,更准确地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景况。

整体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坛,女作家们的创作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两支鲜明对立的主流创作队伍。一支队伍是以所谓“美女作家”、“新新人类”等为代表。她们主张,女性作家

Ξ收稿日期:2003

1222

作者简介:刘增安(1964),男,河北赞皇人,副教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

2004年10月第16卷第5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ct.2004Vol.16 No.5

是女作家的性别写作,主要是她们的“私人化”写作和躯体写作等;另一支队伍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女作家。她们认为,女作家应以人为本,在突出女性意识、生命体验的同时,不宜搞什么性别中心主义,偏执于“性别”,女性文学不宜排斥“超性别写作”、“超性别意识”,而应“以关注人的普遍问题,表达人的共同感情,寻找人的可能出路”[2]为己任。我们认为,铁凝所追求的“第三性”写作,集“第一性”视点与“第二性”视点之优长,发展成“第三性”视点,正是这种文学主张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观照和分析铁凝构建的女性世界,我们会发现,铁凝以“第三性”的视角,透过对女性的躯体赞美、爱欲认同与心灵拷问、生存解读等展示女性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家园。

一、对女性健美躯体的礼赞

在《玫瑰门》、

《对面》、

《他嫂》等作品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对女性躯体毫不隐晦的赞美之情。

首先,从女性的视角看女性。在《玫瑰门》中,作者借助于清纯女孩苏眉的视角,以独特的比喻手法,展示了舅妈———宋竹西出浴时成熟女性健美的躯体。那是一个丰腴的,盈溢着生命活力的女裸体,但她并不呈现在欲望的视域中,也决不为迎合男性肉欲的目光而呈现。这是一份无邪的赤裸,如同自然,如同生命的原初,构成了充满动感的辉煌的真纯的瞬间。这健美的女性裸体不仅让苏眉获得了一个绝美的欣赏对象,而且唤起了一个小女孩对自己肉体的觉醒,使她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同时也是作者对女性生命的热情礼赞。

其次,以男性的目光观赏女性。在《对面》中,作者则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躯体作了进一步的礼赞:她放着光明一划而过,但还是给我留下了观察的机会。我猜她不再是情窦初开

的姑娘,有三十吧,三十出头吧,但她身体

很棒。棒,不光是美。有人很美但不棒。

她的脖子、乳房、肚子、大腿……我看到的

一切都很棒。这使你觉得最打动人的女人

不是美。实在是棒。

这发自男性内心的礼赞是排除了“肉欲”、占有欲,没有任何杂念的对美的事物的神圣的崇拜与向往,是超越了性别意识的人类共通的美感,更是对传统的以男权为主宰的男性社会的反叛。长久以来,国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并不是出于对女性本身的尊敬与崇拜,而是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为了强化对女子的占有欲、所有权,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而设计出来的。受制于男性观念,女人也相信男人才是女性美的主动欣赏者。“女为悦己者容”等等都是男性社会中以男性视角为主体的对女性躯体的审美观。而在铁凝看来,健康的人体美,代表的是人类合乎自然的和谐发展,表现出的是人性某些本质的东西,对健康女性躯体平等的欣赏与赞美,正是人类社会审美观的进步,是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对抗态度。可以说,对健康女性躯体的礼赞是铁凝构建女性世界的基石。

再次,女性对自身的尊重。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铁凝以女性作家的敏锐,感悟到了女性对自己躯体的自赏以及由此产生的尊重感。女性健康的躯体不仅对他人是一种愉悦,对自已同样重要。在《玫瑰门》中竹西出浴后,“那么随意地对着眉眉为自己做着一切善后工作”。这一系列“沉稳”“从容”的动作,是宋竹西对自己女性躯体的展示与自赏,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自信与尊重。女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与生俱来的各种需求,才会摆脱外加的奴性、依附性,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浩瀚,人格上的独立。宋竹西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在司猗纹所代表的男性意识形态文化的巨大阴影中我行我素,大胆地去爱,做自己想做的事。铁凝对女性自赏行为的观照和健康躯体的礼赞,标识着女性对自身躯体的觉醒,对人性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女性的视角看女性,还是以男性的目光观赏女性,拟或是女性对自身的尊重。铁凝在创作时以女性作家的细腻洞悉、体验女性的情感世界,同时自觉摒弃自责、自赏心态,从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感出发,客观真实地反映女性的心灵世界和生存状态;在对女性健美躯体的礼赞时也超越了男女性别的局限,摒弃了肉欲的成分,是从纯客观的审美视角观照女性,表达出人类对美的事物共通的审美意识,有别于男性写作表现女性时存在的色欲成分与女性写作存在的自赏心理,呈现出“第三性”写作的特征。

二、爱欲认同与生存状态解读

铁凝审视“第二性”,塑造女性形象时善于从考察女性的情爱入手,从女人与男人的关系中发掘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示人性的隐曲,向女性更深层次的心灵世界开掘。铁凝既发挥了女性作家对女性心理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力,避免了男性作家表现女性心灵本真时的隔膜感,使女性心灵世界的表现

9

第5期刘增安等: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透视———论铁凝小说的“第三性”写作

更真实、更准确;同时铁凝也超越了女性作家潜意识存在的对女性自身的自赏心理,以理性客观的心态观照女性的心灵世界和生存状态,呈现出超越男女性别的客观视向。

早期作品《那不是眉豆花》写嫂子与小叔子之间萌发的朦胧情意既甜蜜又凄凉,最终化做嫂子无奈的泪水,尽管哥嫂之间没有爱情,嫂子也只能恪守命运的安排。嫂子与小叔子的关系展现了中国人长期形成的安守本分、固守传统的人性基色。《错落有致》中的佳兰是个城市姑娘,为了爱情苦苦寻觅,到30岁才结婚,但这是一桩无爱的婚姻,她原本不甘心,可是生下孩子以后就风平浪静了,揭示了人性中惰性的可怕。《棺材的故事》写男女两个卖菜农民躲在棺材铺门前的棺材里共浴爱河时,因偶然的原因,双双憋死,尽管失去了生命,却张扬了自己的生命意识。而从“三垛”(《麦秸垛》、

《棉花垛》、

《青草垛》)到长篇小说《玫瑰门》、

《大浴女》等中后期作品,作者则对女性自身的性欲望与生存状态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并通过这种展示对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进行了整体性思考。《麦秸垛》写下乡知青的三角恋爱,第一次反映出女性渴望了解男性,渴望了解自己的欲望;女性第一次坦然承认了自己的原始性欲望,承认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热情。《棉花垛》则更是以性生活为视角体味人生。小说通过米子和她的女儿小臭子,以及乔等农村妇女的命运故事,揭示了女人对男性世界的依附心理和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长篇小说《玫瑰门》则通过司猗纹、姑爸寻求正常性欲而不可得的畸变行为———挖耳道,表达了女性受到压抑的性欲望,以及因性压抑产生的变态心理对女性人格的摧残;而宋竹西追求性爱的大胆,则体现了女性对自身欲望的觉醒。《大浴女》讲述了尹小跳三次实现不了的爱情。她爱方兢是喜欢爱着的那种感觉,是验证自己的能力和爱的身份;她爱麦克是爱那种浪漫,不负载任何现实的浪漫;她爱陈在是逃无可逃时的躲避,是一份实实在在的体贴。尹小跳对这三个男人的需要正是女性对异性的三种需要,尹小跳爱情的三个向度说明了人性的多层次和复杂性。而章妩、唐菲、尹小凡等女性对爱情不同的追求形式以及性欲望满足的期盼则表达了现代城市知识女性复杂多变的情爱观。

三、深刻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悲剧命运

《麦秸垛》中的大芝娘,女知青沈小凤的悲剧命运就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注解。《麦秸垛》的中心话题,就是以大芝娘、四川女子花儿、女知青沈小凤等

想做个女人的共同欲望和这个欲望难以实现的悲楚。鲁迅先生在分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时,曾说中国人一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端村的女人们最大的愿望只是想得到她们身为女人应有的性欲满足和希望成为母亲的天性变为现实,虽然这个愿望在男权社会中只是男人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就是这最基本的愿望都难以实现。《麦秸垛》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作者用大芝娘等女性坎坷痛苦的人生故事,尖锐地批判了传统的生命方式和生存方式对普通劳动妇女心灵世界的非人化折磨。同时也对女性自身存在的奴性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男人而活,为家庭而活,为养育子女而活。尤为深刻的是,铁凝借助城市女知青沈小凤在和陆野明发生了无爱的肉恋后,也发出了大芝娘当年一样的恳求———“跟你生个孩子”,“孩子也不用你管”。这可怕的命运轮回,揭示了女性传统生活方式的顽固性,呼唤着人们对妇女解放现状的清醒认识。同时也表现出铁凝从“第三性”写作的视角对女性生存状态的理性思考。这里既有对男权社会中造成女性悲剧命运原因的剖析与批判,也有对女性自身弱点的理性审视,显示出超越性别特征的“第三性”写作的魅力。

四、向更深层次的女性心灵世界开掘

铁凝在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时,不仅注重从人的本能欲望、生命的自然冲动中探求女性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走向,而且注重挖掘、表现在时代洪流中女性精神家园的每一丝细微的律动,开掘、丰富了作品的女性世界,使她笔下的女性世界呈现出多层面、立体的内涵。《哦,香雪》、

《他嫂》、

《孕妇和牛》等作品中的主人公,尽管身份相差甚远,但其文本的指向却有着相同之处,即表现了主人公在社会变革的诱惑和催动下,女性普遍追求的求生意志转向求胜意志。即渴望改变自我,改变个人命运,渴望实现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我精神方面的价值兑现。香雪们对台儿沟车站一分钟停车的热望,却灵动地体现着山村少女对现实变革与物质文明的渴望之情。孕妇对文化的向往与认同心理折射出文明的时代气息对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女性弥补自己人格缺陷的渴望。他嫂则通过自己不折不挠、卓有成效的奋斗过程,证明了女性不服输、不认命创造出的生命价值。

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香雪、孕妇、他嫂等女性传达出的不过是女性对于原有生活渴望改变的欲求,但从渴望产生到渴望的真正实现还需要一个漫

0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6卷 

长而艰难的过程。坎坷与冲突、挫折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长篇小说《玫瑰门》中的司猗纹,穷其一生

的命运揭示了这一历程的艰难。她徒有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而缺少对保证这种愿望成为现实的意志力的明确规范。她不甘寂寞、无孔不入地以自己的坚韧、精明企图打碎宿命论的枷锁,希望变被动的消极无为的生存方式为主动积极的生存方式,最终却以无可挽回的失败而告终,蜕变为一个向生活施虐的恶女人。司猗纹的心灵世界、悲剧命运包容了作者“对东方女性,或者说是中国市民阶层女性的

一套比较完整和明确的感想和认识”[3]

。《大浴女》则通过现代城市女性精神的磨难,拷问女性的灵魂,从这些被拷问的灵魂中折射出时代脉搏的律动。主人公尹小跳有着太多的感情挫伤和人生的血泪,她在挫伤和血泪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灵魂的忏悔逐步坚强和成熟,她拉着自己的手,走进象征人性和道德之美的“内心的花园”,完成了女性人格的升华。

铁凝在谈到男女作家的创作特点时,曾说:“女性作家在书写表达女性的时候比男性作家书写表达

男性的时候要来的率真。这是女性作家优点的同时可能也是她的一个劣势。”“我老是妄想有第三性的

视角。这是非常大的难题,是很难做到的。”[4]

是的,这的确是个难题,以铁凝的理性、铁凝的善于思辨,在创作中仍然可以看到女性性别对创作的影响;但铁凝勇于面对挑战,她在表现女性时自觉追求一种集“第一性”视点与“第二性”视点之优势的“第三性”视点,虽然在一些作品中仍然存在女性作家的自赏心态,也还存在传统男性文化影响的痕迹;但铁凝的创作以“第三性”视点穿透性别层面的表象,摒弃了传统女性文学载道成分过浓,理性十足又明显带有话语霸权,被男性视角或第一性视角同化的弊端;又扬弃了20世纪90年代以“私人化”写作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即第二性文学矫枉过正的对男权话语的反驳,导致与第一性文学争权夺利,有违人的自然本性的误区。她从反映女性复杂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性爱观念入手,全面观照色彩斑斓的女性生存状态与命运,洞悉复杂多变的女性心灵世界,揭示人性的丰富多彩,创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构建起了自己女性世界的艺术大厦。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0.180.

[2] 斯抒.作为另类[EB/OL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7216553.html,.黄金书

屋,2002-11-20.

[3] 陈超.与文学一起成熟[J ].人物,1999,(2).

[4] 刘学斤.对面、永远有多远和大浴女[A ].铁凝.谁能让我害羞

[C].杭州:新世界出版社,2002.383.

责任编辑:刘 澍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revealing female ’s spiritual world

———the w riting of “the Third G ender ”of the Tiening ’s novels

L IU Zeng 2an 1, ZHAO Zhi 2hua 2, ZHEN Li 2hua 3

(1.Propaganda Department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81,China ;2.Training Department ,Hebei Y 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3.Trade Union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81,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writing angle of “the third gender ”in Tiening ’s novels ,a colorful female world is com 2pletely constructed.And through the praise of female ’s bodi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xual passion ,the torture of soul and the explanation of existence ,the female ’s living state and their spiritual home are displayed.

K ey w ords :novel ;Tiening ;the writing of “the third gender ”;female ’s spiritual world

1

1第5期刘增安等: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透视———论铁凝小说的“第三性”写作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分析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 ——以《明天》《祝福》为例 ) 摘要:作为现代小说奠基者的鲁迅先生,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广大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本文主要从“失节事大”、“母爱悲歌”的表现及原因探究来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两个寡妇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单四嫂;祥林嫂;寡妇;悲剧 Analysis of the tragic image in Lusun's novels the widow ——Tomorrow and Blessing as examples Lan Ximei (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As a modern novel founder, Mr. Lusun, to perplexing the real life as the background, with dark tone, emotion, strong color, created in twenty or thirty, China at semi-feudal, semi-colonial society, women suffered from mental as well as physical pai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isloya l., Love Song and the reason of inquiry to analysis of Tomorrow by Shan Sister in law and Blessing of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he two widow's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n Sister in law,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ragedy, widow 一、悲剧内涵 《汉语大词典》中对悲剧的解释是: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残雪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象征等

残雪在中国文坛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残雪模式。由于残雪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拉美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在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使其小说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领域。另外残雪小说制造的神秘和恐惧又成了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残雪小说作为传达人性话语的代表,其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怪诞离奇的世界,牢牢的把人围困夹击起来,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存感受。 残雪是近年来中国文坛的热点人物,她的小说以独特个性和另类的叙事手法震惊了文学界,给文学界带来了一阵“残雪旋风”,形成了文学界的“残雪现象”。残雪小说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荒诞派以及意识流写作的影响,加之残雪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另类的美。残雪的文本在某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先验地绘制了一个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这样的文本对中国的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残雪的小说透露出来的是对时代的恐惧、对人间的无奈、对亲情的悲哀。 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是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残雪在青少年时期,幼小的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父亲挨整,母亲被放逐劳改,全家被下放,祖母在大饥荒的年月挨饿死于水肿病。严酷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残雪精神上的抑郁与心理上某种程度的“自我分裂”,而这种“自我分裂”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于小说的人物心灵。文革后,残雪开始文学创作,她说:“对于这十年和未来,我有太多的话要说,我想用文学和想象的方式说出来,因为它们超乎传统意识和大众话题。”【3】至于她为什么要写作,残雪声称“我写这种小说完全是人类本性不相容的结果,我永远不会忘记报仇——感情上的报仇,尤其是刚开始创作时。”【4】对残雪的小说世界,戴锦华曾将之喻为“梦魇萦绕的小屋”【5】。之所以有“梦魇”,是因为它“令人联想起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的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6】台湾籍作家叶洪生在阅读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后,认为该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和事”【7】。而在谈及残雪小说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时,吴亮也曾指出:“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说经常处于一种精彩变态的氛围中。”【8】从众多的有关残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小说中读出的“文革”信息。要真正理解残雪,了解她小说中的象征,我们必须联系“文革”时的状况,残雪似乎一直在不厌其烦的描绘“文革”,描绘那段在她记忆深处的蹉跎岁月。 残雪在小说中构架了象征体系,其象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具体意象的象征,二是环境描写的象征,三是物件象征。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过我并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性学习试习题及答案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性学习试习题及答案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9分) 重点初中新课结束了,老师将三年所学的鲁迅作品列成一张表(见右),布置了三项学习活动,请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2分)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下列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习题目。 七年级初一上册:《风筝》 七年级初一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八年级初二上册:《阿长与山海经》 八年级初二下册:《藤野先生》《雪》 九年级初三上册:《故乡》 九年级初三下册:《孔乙己》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一只风筝,彰显自省精神。(《风筝》) 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故乡》) 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一幅照相,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一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活动二:观点争鸣(3分) 活动过程中,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答: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拓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实践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 (3)活动三:薪火相传(4分)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习题 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要求:结合上面列举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答:示例1: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

2011年第11期第29卷 (总第136期)NO.11,2011Vol.29General No.136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11-10-08 作者简介:杨春艳,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7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摘要:总体来说鲁迅的作品,表现得很理性,大多呈现出苍凉阴郁、抨击讽刺的意味,而在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则风格迥异。从《朝花夕拾》的情感脉络来看,这部散文集表露出了一个伟大但又平凡的普通人的情感,触摸到作者内心最深处的爱,每一篇文章都有温暖融入。其温暖的文字主要源于其1925年与许广平开始的爱情,当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已过不惑之年的年龄阶段及其特殊的心理也促成了这部温暖的文字。 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最温暖文字;文学本质;社会环境;爱与死 中图分类号:I2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11)11-0122-07 鲁迅集文学家、思想家等众多大家称号于一身,他一生著作颇丰,其文学作品主要分为四大类: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最受关注的则为杂文与小说。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杂文集共计14部,集外集2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类书信日记等,这些都成为了鲁迅一生很重要的文献。 鲁迅文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及特征主要体现为: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备,但也不乏浪漫主义。①其杂文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一切落后、腐朽与愚昧的社会现象。其小说正如他自己所述,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示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1]鲁迅的作品多数意在以文救人,改良人生。[2]其绝大多数作品无情地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毫不留情地对此进行抨击与批判,显示出一种苍凉与无奈的基调。 “生命的泥萎砌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3]如此严肃的阴郁与苍凉,如此艰涩的沉重与孤寂,仿佛鲁迅只有冷峻。但我们不能忘却的是他在1926年所作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却风格迥异,阅读《朝花夕拾》里的文章,每每觉得有一股温和的暖流缓缓流淌,河底蓄满的是鲁迅的故乡情、亲情、友情乃至爱情。 作为鲁迅作品众多奇葩当中的一支,《朝花夕拾》何以如此的风格迥异呢? 文学家总会带着浓浓的乡愁四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作为一个理性主义作家的最温暖、最童真的一面闪现出来。在这部散文集里,我们较少看到作为“战士”的鲁迅的影子,而是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迅哥儿”的温暖一面。 一、《朝花夕拾》的温暖 据鲁迅本人讲,《朝花夕拾》是从记忆深处抄出来的一组散文,是“带露折花”的意思。《朝花夕拾》皆作于1926年,最早的一篇《猫·狗·鼠》作于1926年2月,最晚的一篇《范爱农》作于1926年11月。《朝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 ———以《朝花夕拾》为例探析 杨春艳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7216553.html,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他的一 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浅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

浅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残雪的人生经历颇带传奇色彩: 她当过待业青年、学徒、工人、裁缝,最终成为专业作家。相比较余华、格非、马原等人,她的作品有着更大的争议。本文对残雪早期的发轫之作《山上的小屋》进行精神学和心理学的重读,形成一份特殊时代的病变报告: 小说围绕一个异质空间中的弱者与强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排斥与冲突而展开,彰显出时代动荡中小人物无处可逃且人人自危的精神困境。残雪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家,但又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家,甚至就是一座精神病医院。因为住在里面的人没有一个是正常人,每个人脚板心都出冷汗,都是被迫害狂后遗症季节性发作之患者。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分不清是男是女,也不知道有多大年龄。“我”的全部工作就是: “每天都在家里清理抽屉。”这个“抽屉”当然是一个悲剧的象征,是对过去封闭而神秘世界的具象指称。整个小说的叙事显得很恍惚,一切似是而非。在“我”那个有着明显“脑伤”的记忆里老是觉得“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小说起首突兀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么一座神秘兮兮的“屏障”。这座“小屋”与屋里的“抽屉”有着同样的象征意蕴,都是一种壳状物,显示了叙述者对被包裹、不受伤害的依凭对象之渴望。“我”是一个“怕光的人”———暗示了“我”在类似洞穴或井底这样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太久了的缘故。因此,阳光在“我”眼里是“闪着白色的小火苗”。“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连母亲的眼光一盯头上,被盯的地方就会“肿起来”; 小妹眼睛盯着“我”看,她的目光也会“刺得我脖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母亲总是跟“我”作对———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之彻底背叛。小妹是母亲的帮凶———这是对血缘上兄弟姐妹情谊的彻底撕裂。她总共出场两次:第一次,“我”从山上回来,发现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并将“我”心爱的“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这些死东西象征了“我”的同类,是“我”唯一可以“对话”的价值共同体。“生”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引言: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既不像同时代许多作家那样以经济、政治地位进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也不像巴金、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在鲁迅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中心,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本文拟从《祝福》和《伤逝》入手,探讨祥林嫂和子君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指出,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祥林嫂子君女性意识 在《彷徨》里,有几篇小说以女性作为主角,鲁迅创作它们的目的是批判传统文化,为女性解放摇旗呐喊。中外传统文化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男权文化,生活在传统中的女性处在社会的边缘,男人则位于中心,是女人的统治者。所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男性,因为社会生活是围绕男性来展开的,如果出现女性则多为反面人物,或为男人的陪衬。不过,明清以来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贬低女性的作品,也能读到如《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女性占据重要位置的优秀作品,她们人性的光辉及才华让男人汗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挑战了传统,但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仍是有限的。惟有在五四这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人们才有可能对“男尊女卑”这一等级制度进行彻底的否定。鲁迅这位思想解放的先驱,自然会把女性解放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在《祝福》和《伤逝》中,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或被男权重压,或在传统中迷失,最后都成为牺

牲品。显然,悲剧人物祥林嫂和子君是鲁迅批判封建男权的媒介。通过祥林嫂,鲁迅揭示出中国女性悲剧原因之所在,子君形象则直指女性解放,告诉当时广大的中国女性不能那么活。总之,小说告诉读者,男权文化不仅摧残女性,而且还会使女性丧失自我,从而被边缘化。所以,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祥林嫂就是被封建伦理纲常毒化和僵化了的典型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安分,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够像牛马一样活下去就感到满足。因为她所希望的,不是做一个不受压迫的“人”,而是当一个奴隶,但是就连这样的生活,也只是暂时的。鲁迅通过祥林嫂一针见血地指出,祥林嫂一生厄运当头,但造成她最大的不幸的还是头顶上笼罩的摆脱不掉的男权。她先后死了两任丈夫,结局却有不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同样的祥林嫂,要么被抢回家,要么被扫地出门,之所以这样任人宰割,皆因为她是男人的所有物。再一次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走到了穷途末路,在世人团聚的岁末,她孤单地死在雪地上。谁是悲剧的制造者?是男权文化一步步将她逼向绝路。“吃人”的凶手一方面来自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来自被传统思想僵化了的人的内心。所以要解放女性,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革命砸破旧的制度,推翻吃人的筵席;另一方面要揭露和旧制度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把人们从愚昧和奴隶的心态中解放出来,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刘彬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鲁迅小说中叙述了很多的看客形象,使人过目不忘。读者通过这些看客形象,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家揭示了人们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即无聊、愚昧与虚伪的人性状况,接受了作家批判人们精神空虚、亟待疗救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的看客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看客呈现了国民的性格弱点,应该给予批判。看客是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群众。作家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的战斗。”【1】在这句话里,作家深深地感到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准备进行韧的斗争。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归属一下:无聊的看客、愚昧的看客与虚伪的看客。

一无聊的看客 简单地说,无聊就是说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是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感到厌烦。无聊的看客是说他们心中无所事事、无聊无趣的心态。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2】文章说出了中国人的无聊处,自己的同胞即将死去,他们没有意义地前往观看,是属于无聊的看客。这些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失去意义的,让人看了着实有一丝厌烦,一丝悲凉。 孔乙己是《孔乙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一个读书人,可是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酒店喝酒的时候,很多酒客都嘲笑他,说他脸上的伤疤是偷别人的东西留下的,讲他的腿断了是偷了丁举人的东西的结果。这些看客既有靠出苦力挣钱的贫穷人,也有有钱的读书人和绅士,他们虽然阶级身份不同,但是在对待孔乙己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是在同情孔乙己的遭遇,而是在讥讽、挖苦,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是无聊的,只是觉得孔乙己是很可笑之人,拿他开心取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阿Q是《阿Q正传》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生活没有着落的农民,周围的群众对他是更多地取笑,说他的种种缺点,讲他的种种劣迹。当阿Q稍微有一点争辩时,他们便是拳打脚踢,受伤的总是可怜的阿Q。在阿Q被枪毙的时候,更是很多人到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命运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命运 本文着重阐述《伤逝》中的子君形象,歌颂了她是一位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新女性。论述了子君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仍未摆脱悲剧命运。但作品更深刻揭示了她作为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根源,分析了子君爱情悲剧的本质原因:(1)黑暗社会。旧社会的恶势力压迫是制造悲剧的刽子手。(2)经济压力。经济上不独立,妇女解放必是空洞无力的口号。(3)理想狭隘。他们缺乏个性解放的远大理想信念和自由平等的共同奋斗思想。(4)性格冲突。涓生是语言中的巨人,行动里的矮子;子君存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时代通病。(5)爱情热量消退。可见,造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矛盾交互作用造成的。从客观上表明,民主青年必须去争取生存权,才能有个人的生路,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 鲁迅小说女性知识分子命运 正文: 鲁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极为成功。鲁迅先生塑造的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女性,但他并没有一般地写中国女性的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也没有只是写她们所受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着重深刻揭示封建势力所形成的严酷的社会环境对她们似无形而又强大的威压,特别是着重剖析了她们灵魂深层的病苦,精神束缚、心灵障碍和思想局限。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以及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高度的敏感和探索精神。 《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是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新女性,有着民主主义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她敢纯真热烈而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她无畏于路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无畏地、目不斜视地、骄傲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与她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社会现实环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并且分明地,紧决地,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为中国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未曾喊出的一句话!这是作为男子附属品的中国妇女的觉醒的呼声,闪着耀眼的思想信念光芒;这是五四时代的声音,具有震撼人的灵魂的伟力。就连思想较子君更为成熟的涓生听了,也有“说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 Abstract: Mr. 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 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 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 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 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