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六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精品

合集下载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编辑,创造具有优良抗病性 状的植株。
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生防菌的筛选和应用
01
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开发微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的研发
02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新型生物农药,防治植物侵染性病害。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
03
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环境污染。
THANKS
病毒性病原物是由病毒引 起的,病毒是一种非常小 的微生物,只能在活细胞 内寄生。
寄生于植物细胞内
病毒通常寄生于植物细பைடு நூலகம் 内,通过复制和繁殖导致 植物病害的发生。
传播方式
病毒主要通过昆虫(如蚜 虫、粉虱等)传播,也可 通过植物汁液接触传播。
线虫性病原物
由线虫引起
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通常寄生 于植物体内,引起植物病害。
雨水传播
雨水冲刷
雨水可以携带病原菌,通过雨滴冲击 将病原菌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溅射传播
雨水落在植物表面时,可将病原菌溅 射到邻近植物上。
昆虫传播
昆虫携带
一些昆虫在取食或接触植物时,会携带病原菌,从而传播病害。
机械传播
昆虫的移动和行为可将病原菌从一个植物传播到另一个植物上。
土壤传播
土壤残留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残留,通过土壤接触感染其他植物。
生物因素
病原物的数量、种类、传播方式和侵 染能力等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病害的流 行。
病害的预测与预报
预测方法
通过收集环境、气象、植物生长等数 据,结合病害流行规律,对病害的发 生进行预测。
预报内容
预报内容包括病害发生的时间、地点、 范围和严重程度等,为防治工作提供 依据。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入则有所不同,它们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的意义包括: p80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7页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 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物,大都
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很多。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7页
②雨水传播 某些真菌、细菌和线虫可以通过雨水传播。许多病原 借雨滴的飞溅作用,把水中与土表的病原菌传播到距地面较近的 寄主体上。风雨交加的气候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灌溉水的流动也可传播病害。 ③昆虫和其它介体 体内带毒或体表带菌。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7页
2 主动传播
潜育期
潜育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寄主植物特性、病原物的致
病性不同而不同,一般为l0d左右。 病原物在植物内部的繁殖和蔓延与寄主的状况有关,所以同一种病
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营养条件不 同,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系统性病害的潜育期长,局部侵染病害的潜育 期短。致病性强的病原菌所致病害的潜育期短。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被动侵入 病原细菌、病毒
侵入期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7页
2、侵入途径:
① 直接侵入 指病原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和细胞壁侵入寄主植物.
许多真菌 研究最多的是炭疽菌属、白粉菌属和黑星菌属。真菌的 直接侵入机制包括机械压力和化学的两个方面:附着胞和侵染丝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孢子形成的迟早 依病原菌的不同而异。如锈菌和黑粉菌孢子在潜育期末即产生孢子 ,几乎和症状同时出现。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 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 生或成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第三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共64张PPT)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第三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共64张PPT)
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第21页,共64页。
抗病 是指植物可以抵抗病原物的侵入、扩展或毒害,即
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抗侵入
外部形态结构;气孔的结构、多少、大小及开闭时间的 长短和迟早;伤口愈合速度;植物体表外渗物质。 抗扩展
寄主内部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决定了寄主本身的抗扩展 特性;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要继续扩展,寄主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壁 的坚韧程度就成为抵抗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扩展蔓延的重要因素。
第8页,共64页。
4. 专性腐生物 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体或无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
不能侵害活的生物有机体,专营腐生生活。如许多木材腐朽菌,木 材上的木耳、蘑菇等腐朽菌等。
第9页,共64页。
Luttrell(1974)将病原物寄生性分为3大类:
活养生物:在自然界只能从活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并在活组 织上完成其生活史,当组织死亡之后,它们即停止生长或随 之死亡。(专性寄生物)如病毒、全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 中的锈菌、白粉菌和霜霉菌。 半活养生物:能侵染活组织,并在其中吸收营养,但当组织死 亡后,还能继续生长并形成孢子,如外囊菌以及许多叶斑病菌 ,黑星病菌都属于此类。它们虽能人工培养,但在培养基上往 往生长发育不良。 死养生物: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组织之前先将细胞杀死,然后侵入 并从中获取营养物质,进行腐生生活。死养生物较易在人工培 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抵抗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不能在寄主上建立寄生关系;或者病原 物虽能在寄主上建立初步的寄生关系,但由于寄主的抗病作用,使 侵入的病原物不久即死亡,寄主不表现任何症状。
植物的抗病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植物本身的变异和外界条件的 影响,都可使抗病性增强或减弱。
第23页,共64页。
(二)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课件

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课件

寄主识别 侵入 附着 接触
传播
侵染
感染 定殖
病害循环
病原物生长或 繁殖
次生接种体 传播
产生症状
初接种体
休眠期
越冬(夏)
病害循环的一般过程
传播 接种体
初侵染
传播 再侵染
寄主植物生长期 寄主植物休眠期
病原物越 冬(夏)
病害循环示意图
病害循环是植物病害 研究的中心内容, 对揭 示病害的发生发展规 休眠体 律, 进行病害预测、制 定病害防治策略和采 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 供基本的依据。
表现: 症状继续发展,枯萎、萎蔫、死亡 病征出现: 霉、粉、粒、索、脓………..
环境条件对发病期的影响
湿度:决定病害症状的发展和病征的出现,病 原物的繁殖与否,病害的发展与否。 温度: 病害发展速度,病征出现速度,病原 物生活史进程。 复合侵染与潜伏侵染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一、病害循环的概念:
植物从当前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 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病害循环涉及到四个环节:
⑴ 病原物越冬(overwintering)或越夏 (oversummering)
⑵ 病原物接种体传播(transmission)
⑶ 侵染过程(pathogenesis)
梨和苹果火疫病的病害循环图
桃、李根癌病的病害循环图
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病害循环图
菟丝子的侵染循环图
三、病原物越冬(夏)
休眠(dormancy)
1.病原物存活方式
腐生(saprophytism)
寄生(parasitism )
2.越冬越夏场所
田间病株 种、苗及繁殖材料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表1-1 几种重要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毒素名称 菊池链格孢毒素
(AK-toxin)
苹果链格孢毒素 (AM-tox in)
产毒病原菌 菊池链格孢 (A.kikurchiana)
苹果链格孢 (A. mali)
化学成分 环氧十三
烯酸脂
环四肽
主要作用 作用于细胞膜蛋白,改变膜透性, 引起电解质外渗,抑制 mRNA 和 蛋白质的和成 作用于质膜蛋白和叶绿体基粒片 层,引起电解质外渗,影响 ATP 酶活性
4、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
➢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 要的生活物质。
➢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 多,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 甚至枯死等症状。
➢ 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 的影响一般较少,危害较轻;
➢ 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 化致死。
典型的抗病性
(2)植物保卫素
➢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 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植 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 现在已知21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豆科、茄科、锦葵科、 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植物保卫素最多。90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 结构已被确定,其中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
➢ 植物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菌非亲和小种的过敏性反应以 侵染点细胞和组织坏死,发病叶片不表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或仅出现 小型坏死斑,病菌不能生存或不能正常繁殖为特征。
➢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病斑(枯斑反应),病毒的复制 受到抑制,病毒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移受阻。在这种情况下, 仅侵染点少数细胞坏死,整个植株不发生系统侵染。

【精品】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PPT课件

【精品】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PPT课件
土壤习居菌:除了在病残体上生存外,还 可以在土壤中的其它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 的真菌或细菌。
(三)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是指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 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

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 传播方式主要有: 1. 风力或气流。绝大多数真菌的孢子都是 靠风力传播的。
2. 雨水。林木病原细菌和产生游动孢子或 孢子带有胶状物的病原真菌,需要通过雨 水淋洗或水滴飞溅传播。
2.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流行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1)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 (2)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 (3)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2
1. 林木抗病性的类型 抗病性: 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 可分为如下类型:
(1)免疫。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 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
(2)高抗。病原物侵入后,林木只表现轻微的 症 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
(3)中抗。林木遭受病原物侵害后,病情发展 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
再次侵染: 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 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 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
二、 病害的流行
1. 定义
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 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 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 行。
流行性病害按发生特点分为两类:暴发性 流行病和周期性流行病。
3. 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后者则指对寄 主的破坏性。寄生性与致病性存在三种关系;
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如霜霉菌和锈菌。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保护和利用天敌
01
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农药
02
利用生物源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技术
03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植物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的使用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 使用方法。
药剂的轮换使用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病原生物的种类与特点 • 侵染过程与症状识别 • 病害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 防治策略与措施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引言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 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 物体后引起的病害。
重要性
植物侵染性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 巨大损失,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原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通常由病原生物的侵染引起 ,但也可能受到环境、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 病原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根据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防 治建议,包括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措
施。
04
病害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长发育受阻
侵染性病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 化、枯萎等症状。
产量下降
病害的发生会导致植物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品质下降
病害会影响植物的品质,如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出现畸形、变色、 异味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发病期(outbreak period)
患病植物症状(symptom)的出现标志着潜育期的结 束和发病期的开始。所谓发病期即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 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表现:症状继续发展,枯萎、萎蔫、死亡 病征出现:霉、粉、粒、索、脓………..
环境条件对发病期的影响
• 湿度:决定病害症状的发展和病征的出现 • 温度:病害发展速度,病征出现速度
病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病毒 线虫
- -+
+-+
+-+
+(部分)
+
-
寄生植物
+ + -
环境因素的影响:湿度(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 (侵入速度和萌发)
菌物的侵入途径与机理
C A
B
D
细菌的侵染途径
植物寄生线虫的侵入途径
三、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 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第六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 程、病害循环。
为害性: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流行性。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程: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和引起发病的过程。
侵入前期
病程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接触
接触前
(一)接触期: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可感病部位初次 接触。
病分为高抗、中抗、低抗 3、耐病:感病后由于自身的补偿作用,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特
别小 4、感病:感染后,对发育、产量、品质影响很大。感病分为高感、
中感、低感、
(二)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抗接触 抗侵入 抗扩展 抗损害 抗再侵染
避病
耐病 诱导抗病性
1、抗接触:错过与病原物的盛发期 2、抗侵入:由于自身的机械特性,或者外渗物 质的影响,不能完成侵染。 3、抗扩展:植物保卫素抵抗病原物的进一步扩 张。 植物保卫素:由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或植 物遭到机械损伤或物理、生理刺激后,由植物产生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 物的主要来源。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先存活在病残体 上,当残体腐烂和分解后,再散落在土壤中。
4、土壤
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以休眠体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休眠孢子囊、卵孢子、冬孢子、厚垣孢子、菌核、 子座、胞囊(线虫)、种子(菟丝子、列当)
❖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5.粪肥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残体混入肥料内,未充分腐熟粪肥,病原物
的接种体就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有的病原菌经过动物消化道 后,排出的粪便中仍具侵染能力。
因此施用腐熟粪肥是防止粪肥传播的有效措施。
的抗生物质,是植物抗病的因素之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没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即某个品种对所有或多数小种具有 一定的抗性,称为非小种专化抗性
•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 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 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 称为小种专化抗性,
三、 病害的侵染循环
• 被动传播是依靠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的传播,是病原物 传播的主要方式,具体有:
1.气流传播
• 病原物随风分散而扩大为害范围称气流传播或 风力传播。
• 病原物气流传播的特点是距离远、范围广。
• 但传播的方向性、有效性比较差,传播后能否 引起病害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2.雨水传播

也称雨露或流水传播,就是靠雨滴飞溅、雨露流
二、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 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的性状。
是植物与病原物长期斗争和共同进化中逐步 发展起来并保存下来的为保持物种生存和繁衍所 必需的特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形状。
(一)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免疫: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表现为完全不发病 2、抗病:病原物侵入植物体内,由于抗逆反应,只表现轻微症状,抗
淌、灌溉水及雨水流动传播病害。

在各种病原物中,细菌以及产孢结构带有胶质和
产生游动孢子的真菌,主要靠雨水传播。

靠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有明显发病中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病原物的传播 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
后的阶段,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一般就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有的病原菌仅在侵染点周围的小范围内扩展,只
能造成局部侵染病害,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local infection)。如真菌性叶斑病;
有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从而引起全 株性的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如棉花 的枯黄萎病、番茄的青枯病、烟草花叶病、枣疯病 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 病害。
(二)传播方式
根据机制不同,传播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 主动传播是病原物依靠自己的运动或扩展来传播,如线 虫蠕动、游动孢子及鞭毛细菌的游动、真菌菌丝扩展、 菟丝子的生长蔓延等。
• 这种传播距离有限,如立枯丝核菌2.5cm/天,线虫 一个生长季节不到爬行1m,这些主动性的传播实际上 只是病原物的局部扩散,很次要。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1、田间病株; 2、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 3、植物病残体 4、土壤、 5、粪肥
1、田间病株:尤其是二年生或多年生 田间杂草
带病寄主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接触期是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其中包括环境条件、生物因素的影 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的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病原物的传播要首先接 触到寄主可感病部位才能侵入。
二、侵入期(penetration preiod):从病原物侵入寄主 至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时期。
侵染途径 菌物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 + 伤口侵入 + 微伤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