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时 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25)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 课件(共26张ppt)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 课件(共26张ppt)
本单元是多种类型散文聚集的单元,《昆明的雨》的教学就需要为 同学们明确散文大宗里的“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帮助同学们 “以文识类”,扩展阅读。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 氛围都信手拈来, 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 很好地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将感情寄托在一些凡人 小事上,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1、快速浏览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相应勾画
(1)快速浏览文章,用横线画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阅读文中直接描写雨的语段,找出昆明的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点拨指导,都是为了 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课文情节和结构,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雨” 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自读散 文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理解。
2、引导学生说一说汪曾祺最让你动情的地方,在学生的感悟发 言中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 课堂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能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诗 意美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汪曾祺是个性情中人,善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 诗意美好。链接背景资料,和汪曾祺先生的话,不仅丰富了教学 内容,更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苦难和乐观生活态度的对比中引起 情感共鸣,于无声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
1、聚焦第七段,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本段中描写了哪几种美食。
(2)其中的哪个词语、哪个标点、哪个句子写得很巧妙。
通过对比阅读,换标点加感叹词、示范朗读等方法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赏析语言。在这样的品读学习中自然总结出汪曾祺 散文语言的特点:淡而雅。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 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首先通过问题 引导让学生聚焦精读第七段,教师激活学生思维,通过领学 让学生深入阅读、品赏语言;而后让学生“以法炮制”自主 探究、学习其它文段。由“引导”到“自主”,水到渠成的 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真正意义上实现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 心素养的目的。

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所以,文章中所叙述的景、事、物虽然多,但是并不杂乱,它围绕作
者的情感表达构成一个整体。
形散神不散
思考探究
所谓”形散神不散“,虽然全文的景、事、物叙述较多, 看似杂乱无章,即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情感的注入, 这份“怀念之情”贯穿全文,使得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的特 征。我们在写散文的时候,或许也面临文体多样,选材 多样的问题,只要记住保持主题一致,材料围绕中心选 取和组织,就可以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思考探究
1、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事物? 请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进行分析,说说它有 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考探究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 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情“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 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 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 (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思考探究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 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思考探究
2、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 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 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17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新课导入
昆明滇池
新课导入
昆明石林
新课导入
轿子雪山
走近作者
•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 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 深入钻研。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人间草 木》等。

第17课时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第17课时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新课标
│ 答题指导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 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 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 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 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题型4:词语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答题技巧:(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替换、调换或 删掉的;(2)分析词语含义,以及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3)分析 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 (4)下结论,因此,原词搭 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或不矛盾。
·新课标
│ 答题指导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 ( 等词 ) ,写 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 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 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 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 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新课标
│ 答题指导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 写出、抒发 或交代)„„ 题型2: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 答题技巧: (1) 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 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 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 练、朴素,等等。(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 段 或句)中„„(简要分析)。

(部编五四制)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课件

(部编五四制)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课件
优秀 ☆☆☆
①能认真倾听,取长补短。 ②能圈点批注找出文中动情 语句。
①能认真倾听,取长补短。 ②能圈点批注找出文中动情 语句,并能简单分析。
①能认真倾听,取长补短。 ②能圈点批注找出文中动情 语句,并能从特点和情感两 方面准确分析。
仍需努力 ☆
良好 ☆☆
优秀 ☆☆☆
品读1:昆明雨季的菌子
分别在两个句子开头加一个叹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昂”“咦”) ① 这种东西也能吃?!(怀疑、嫌弃)
2.看一部电影——《无问西东》感知西南联大的风采,写出 你的青春态度,150字左右。
形状、颜色、味道
对照阅读《昆明的雨》与《雨的四季》,请从内容、结构和语言风格上分析异同
点,完成表格。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好像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
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好像都睁开特
改变了姿容。
《雨的四季》 《昆明的雨》
——选自刘湛秋《
请同学们默读第10段你还能读出怎样的情味呢?
背景透视1 汪曾祺,1920年诞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39年夏,
他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在西南联 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 等教育,还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 作之路,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
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好像总挂着透明的
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好像像复苏的蚯
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

散文阅读之赏析语言特色.PPT

散文阅读之赏析语言特色.PPT

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使用长短句结合的句式,如“青山绿水间,垂柳依依,
小河潺潺”以及描写梅花的句子,使语句错落有致,
节奏富于变化。
.
12
2.整句、散句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 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 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问: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
合语段加以赏析。
用古诗和四字词语,如引用杜牧的诗句,大量四字词
语“壮阔逶迤”、“草木欣欣”等的使用,使得文章言
辞清丽,格调典雅,富有文学言词、成语、引用古诗文
常用术语:
文中使用口语词、方言词___,明白如话, 让文章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富有浓郁的地方 特色(乡土气息)。
.
4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 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 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 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 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 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 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 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 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 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共16张PPT)

第17课《昆明的雨》课件(共16张PPT)
深情感
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 旨的玄奥神奇,只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善于从“凡人小事”发现美。
细读课文,勾画出你觉得别具特色的语 句,试着品读一些句子来体会其语言魅力,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提示:可以是一段话、一个词语甚至是一 淡而有味
个标点符号)
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
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
淡而有味
归纳内化,巩固所学
这节课我懂得了作者写那些景、物、事,是为了表达作者 ......
这节课我了解到作者的语言是...... 这节课我......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
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 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 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 的“凡人 小事”之美,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作 者对昆明和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 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 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选材上的 “小视角”
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作者写了雨中明亮、丰满、
旺盛的景物,记了使人动情 的一些人和事,作者想表达
选材上的
什么情感?
“小视角”
资料链接
文章最后的写作时间是1984年,回忆的是40多年前的事 ,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客居昆明有家难回,正 如李商隐诗中说的“君问归期未有期”,战火纷飞的年代能 稳定就不错了,更别提那样的安逸和幸福了,所以作者才说 “40年后,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3. 品析语句,初步感知汪曾祺先生的写作 风格。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高中人教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7课《庖丁解牛》

高中人教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7课《庖丁解牛》
3.庖丁解牛的场面,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 舞蹈艺术表演。请想一想,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明确: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 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 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 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 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 “道”的境界了。
②进乎技矣
(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
③依乎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
④而况大軱乎!
(感叹语气词,“呢” )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介词:替,给 )
②吾见其难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
( 动词:做
)
( 介词:被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 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 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 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 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 物论》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背景简介 庄子,战国时人,那是一个动荡但缤纷的年代,旧 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消亡,新兴的出租 土地的地主阶级勃勃向上,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 学术见解,孜孜不倦游走四方,这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 时代,也是仅见的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 养生主》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诸子中的一员,传统上, 庄子被视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不甘于无声息地 消亡,但不想也无能跟上时代,只能是无为无不为,在 夹缝中求生存。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7: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7: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 9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方 法 总 结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境,推测词语的语境义。如胡适的《我的 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 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野蛮” 本是贬义词,但联系第二段第一句“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 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 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进行分析, “野蛮” 应是相对于文静而言,是指孩子的嬉戏与吵闹,说孩子们淘气、 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并无贬义。 2.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词语含义。如《孔乙己》中“他
· 11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二、如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修辞角度入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 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方法,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 叫声动听,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从词语运用角度入手。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 了”(鲁迅《孔乙己》)中的“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 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同时也讽刺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3.从表达方式入手。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 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 · 12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题型链接
1.[2013·黄冈,第33题] 作者在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 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 只死去的芦花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的? 2.[2013·济宁,第17题] 请品味下面一段话的语言特色。 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 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 凉,秋天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 潇洒来去,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新课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_“_我__”精__心__创__作___的__作__品__,__是__“我__”_的__精__神__家__园__,__在__这__里__,_____ _“_我__”可__以__尽__情___抒__发__“我__”_的__幸__福__与__痛__苦__,__让__受__伤__的__心__灵_____ _得__到__安__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 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_现__实___的__“_家__”_可__以__为__“_我__”_安__身__,__解__决__温__饱__问__题__,__使__“_我__”__ _疲__惫__的__身__体__得__到__休__息__,__但__它__不__能__安__抚__“_我__”_心__灵__遭__受__的____ _创__伤__,__而__作__为__精__神__家__园__的__文__字__屋__却__可__以__让__“_我__”_的__精__神____ _得__到__寄__托__,__心__灵__得__到__慰__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 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 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 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 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 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 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 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 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7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含意。第(1)句出现在第⑨段,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⑩段,把“文字构建的屋子” 是“我”“精神上的庇护所”这一原因解释清楚即可。第(2)句 出现在第⑩段,理解其含意,则应当联系全文去理解。
8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2.第⑪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 “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 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5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 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 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 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 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3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 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 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 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 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 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 。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 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 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 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 不能不感到震惊。
[思路分析] 此题看似考查句子的含意,其实是在考查词语 的含义。“这屋”比喻什么,明确这一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_我___”精__心__创__作__的__作__品__是__“_我__”_的__精__神__庇__护__所__,__“_我__”_用__它__承__载___ 喜__怒__哀__乐__,__抚__慰__心__灵__创__伤__,__喜__欢__“_我__”_作__品__的__读__者__也__可__以_____ 从__中__获__得__情__感__的__共__鸣__和__精__神__上__寄__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课时 │ 散文阅读—品味重要 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第17课时 散文阅读—品味重要 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1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中考示例
例1 [2011·临沂]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 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 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 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像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 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 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 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 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 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 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2
·新课标
第17课时 │ 中考示例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 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 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 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 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 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 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 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 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