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X射线影像学中的开拓者伦琴发现X射线

(2)MRI(磁共振成像);

(3)核医学影像是以放射性元素和射线为物理基础,把放射性元素放入体内,体外

接收射线的发射成像技术

(4)核医学影像技术的物理基础: 射线和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核技术的主要支撑: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

(6)▲朗之万医学超声影像的奠基人

1.普通X线成像

(1)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2)CR(计算机X线摄影) 半数字化产品,仅仅是过渡产品IP板可使用一万次

(3)模拟X线机->CR(过渡产品)->DR

(4)非螺旋CT (全身CT - 滑环CT - 头颅CT)

(5)螺旋CT (螺旋CT- 双排螺旋-多排螺旋-64排-128排)

(6)容积CT

2.磁共振成像MRI

(1)磁共振:“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2)磁共振原理:“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3)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利用人体内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在磁场内与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采集MR信号,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通过计算机系统图像

重建,形成磁共振图像。p7.

(4)磁共振成像设备(简称MRI设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等系统组成。

3.放射性核素成像原理PET

(1)PET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

第二章x射线物理及成像

1.X线产生条件

(1)X线的本质:X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波长较短。

(2)本质:波动性X线具有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

粒子性X线的光电效应、荧光作用、电离作用

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X线的客观属性

(3)▲物理特性:穿透作用、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

(4)化学特性:感光作用(穿透X摄影的基础)、着色作用

(5)X射线管包括:反射式靶透射式靶。(靶面:薄靶:反射式靶和透射式靶;

厚靶:基本为反射式靶。)

(6)★阳极效应:越靠近阳极X射线辐射强度下降越多的现象

(7)实际焦点:电子轰击的面积大小,取决于聚焦槽形状、宽度和深度。

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垂直于管轴方向上的投影

(8)阳极角:阳极面与X线投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叫阳极角,一般在10-20度之间(9)★韧致辐射:高速电子经过原子核,产生静电吸引后减速偏离轨迹,向外辐射电磁波而损失的能量,称为韧致辐射。

(10)★特征辐射:高速电子流撞击阳极靶,与靶原子内层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发生电子跃迁,产生标识原子特征的X射线的过程称为特征辐射。

(11)★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方式为(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

(12)X线照射到人体后发生三种可能:透过、吸收、散射

(13)光子数的变化服从指数衰减规律,但必须满足单能窄束的前提条件

(14)▲影像X线衰减的因素:(a X射线能量(b 吸收物质的密度(c 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d 吸收物质的每立方米电子数(e成像距离(15)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量:1.照射量2.比释动能3.吸收剂量

(16)滤过:X射线管出口放置一定均匀厚度的金属,预先把X射线束中的低能成分吸收掉,将X射线的平均能量提高,这种过程就是所谓滤过。

(17)分为固有滤过(x射线管壁,组件内的绝缘油液,辐射窗)和附加滤过(不同材质厚度的滤过板)

(18)▲增感屏:将X射线转换韦对胶片更为敏感的可见光,增强光感效应,提高照片密度

(19)

2.模拟X线摄影原理

(1)

(2)X

(3)X线照片系统X线能量转换器最常用的方式:增感屏-胶片系统

(4)滤过:X射线管出口放置一定均匀厚度的金属,预先把X射线束中的低能成分吸收掉,将X射线的平均能量提高,这种过程就是所谓滤过。

(5)分为固有滤过(x射线管壁,组件内的绝缘油液,辐射窗)和附加滤过(不同材质厚度的滤过板)

(6)▲增感屏:将X射线转换韦对胶片更为敏感的可见光,增强光感效应,提高照片密度

3.数字图像基础

(1)数字图像:以数组或矩阵形式表示图像单元为像素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的产物。

4.计算机X射线摄影

(1)★CR成像:CR是由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射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为载体,经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一种摄影技术。

▲过程:影像信息的采集,影像信息的读取,影像信息的处理,影像的再现。

(2)光激励发光:指某些物质在第一次受到X光(一次激发光)照射时,能将第一次激发光所携带的信息贮存下来,当再次受到激光(二次激发光)照射时,

(潜影经激光扫描读取,以紫外线形式释放存储能量,发出荧光)能发出与

一次激发光所携带信息相关的荧光。(荧光被集光器手机送到光电倍增管,

转换为电信号,经A/D转换器)这种现象称为光激励发光。

(3)CR成像的成像板组成包括表面保护层、(PSL层)、(基层)、背面保护层5.数字X线成像

(1)★DR平板探测器的类型主要有(非晶硒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多丝正比室平板探测器)等。

(2)▲非晶态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是一种长程无序但短程有序的凝聚态

(3)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阵列构成信号接收读出电路,TFT 像素矩阵将产生的电荷信号读出并数字化。

(4)利用光导半导材料获得入射的X射线光子,直接将接受的X射线转换为电信号后,再由TFT阵列产生的电信号读出,即可获得数

字化的X射线影像。

成像原理:X射线照射非晶硒层,由于导电特性激发电子-空穴对,该电子-

空穴对在偏置电压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分离并反向运动,形成电流,电流信

号被存储在TFT的极间电容上每个TFT形成采集图像的最小单元像素,每个

像素内形成一个起开关作用的场效应管(FET),在扫描控制电路的触发下将

每个像素的存储电荷按顺序逐一传送到外电路,并读出信号输出。经读出放

大器放大并被同步转换成数字信号。

结构顶层电极、电介质、硒层、集电矩阵和玻璃底座等。

(5)★多丝正比室探测器:X线入射到多丝正比室漂移电场时,引起气体分子电离,在极间电场作用下,离子沿电场方向分别向两极漂移,并与气体分子碰

撞,引起进一步电离,每根金属丝上收集的电子正比于入射X线的强度,每

根金属丝与外电路相连,经放大处理,按时间顺序读出,输入计算机构成图

像的一条扫描线,X线管与探测器阵列作同步垂直平移,重复扫描各条扫描

线形成二维图像。

(6)★非晶硅型平板探测器:原理:X射线入射到闪烁体将光子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光子发射,可见光激发光电二极管转换为电荷图像,通过外围电路检出电

信号,并经A/D转换,获得数字图像。

组成:闪烁体、集电矩阵、外围电路、基板等。

(7)CCD摄影机型探测器:原理:X线入射到闪烁体晶体将X线信息影像转换为荧光影像,荧光影像经光学系统到CCD摄像机,形成数字电子图像到计算

机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和显示。

过程:1.闪烁体形成荧光2.光学系统导入CCD 3.形成电信号4.放大并进行

A/D转换,形成图像。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时间减影(造影前后图像按时间顺序(不同显影时期)相减的方法得到减影图像称为时间减影。)

(2)能量减影(用略低于和略高于碘K-缘能量(33keV)的X射线曝光)

(3)混合减影(对比剂注入前或后都做高能和低能图像。)

7.X计算机断层成像CT

(1)★基本原理:CT运用扫描并采集投影的物理技术,以测定X射线在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算法,经计算机运算处理,求解出人体组织的

衰减系数值在某剖面上的二维分布矩阵,再转为图像上的灰度分布,从而实

现建立断层解剖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过程:扫描---采集---重建算法---断层

(2)▲体素:在受检者体内欲成像的断层表面上,按一定大小和一定坐标人为地划分的很小的体积元。

像素(pixel):是指在图像平面上划分的很小的小单元,它是构成一幅图像

的最小点,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

(3)▲CT值:表示组织密度的高低,单位HU。

(4)准直器:由一定厚度的铅组成,孔径很小,经准直器的射线被视为窄束

(5)▲窗口技术:分为窗宽(16个灰阶内包含CT值的范围)和窗位(窗宽上下限CT值的平均值)

(6)★★★滤波反投影法,对获得的投影数值进行卷积处理后再反投影,消除了失锐伪影。

(7)▲螺旋CT扫描是在(环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扫描技术

(8)SSCT单层螺旋CT常用(线性内插法);

第三章磁共振物理及成像

1.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1)

(2)

(3)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称为磁性核

(4)磁场中的氢核产生能级分裂,又称塞曼效应。

(5)原子核的磁矩在静磁场中也有2I+1种取向

(6)静磁场力矩作用下进行旋进,且拉莫尔频率与磁场强度B0成正比

(7)磁化强度矢量:核磁矩矢量总和

(8)微观粒子在热平衡状态下服从玻尔兹曼分布

与温度成反比;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9)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实质是能量传递。

(10)★产生磁共振条件:

电磁波的频率与磁性核的旋进频率相同

磁共振中的磁矢量必须垂直于主磁场

(11)射频波,简称RF波

(12)磁化强度矢量M,与B0成o角的射频脉冲称为o角射频脉冲。

2.弛豫

(1)弛豫:不经过对外辐射能量,而逐渐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

(2)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Mz恢复到Mo(平衡状态)的过程

恢复到热平衡状态;

弛豫时间T1,取决于外磁场大小和质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B0越大,T1越长;

(3)自旋-自旋(横向弛豫)Mxy由最大逐步消失的过程

90度射频脉冲停止后

受磁场均匀性影响较大

(4)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

3.磁共振信号空间编码

(1)▲梯度磁场(用于空间定位):包括梯度线圈和梯度电源

(2).K空间:就是存放磁共振成像用原始数据的地方,是由脉冲序列运行时采集来的,在进行傅立叶变换后变成图像。

(3)K空间基本特征:1.K空间位置与图像的关系

2.k空间数据的对称性

3.k空间数据填充与成像速度

(4)磁共振成像方法:点,线,面,容积成像方法。

4.磁共振脉冲及相关技术

(1)自旋回波序列SE是磁共振成像的最基本序列。

(2)180度复相位脉冲作用:消除主磁场不均匀性;

(3)自旋回波序列结构SE :基本单元,一个90度激发脉冲一个180度负相位脉冲

5.磁共振加权图像MRI

6.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T1长,T2长

结合水T2非常短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3、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4、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5、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6、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7、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8、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的疾病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叫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9、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10、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11、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后,肺部分或完全无气不能膨胀而导致的体积缩小。 12、肺实变: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组织或细胞所代替。 13、空洞: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出而形成的病变状况。 14、空腔: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15、钙化:属于变质性病变,受到破坏的组织发生分解而引起局部酸碱度变化时,钙离子以磷酸盐或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多发生在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 16、双泡征:十二指肠降段梗阻,其近侧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胀气扩大,在立位或侧卧水平位投照,胃和十二指肠内各有一个气液平面,即“双泡征”。 17、假肿瘤征:闭袢性肠梗阻,肠腔内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叫“假肿瘤”征。 18、充盈缺损:钡剂填充胃轮廓时,由于来自胃壁的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这时钡剂勾画的轮廓是肿块突向腔内的边缘。 19、龛影: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在切线位上成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叫龛影。 20、穿透性溃疡:溃疡龛影大而深,深度和大小均超过1cm,龛影周围常有范围较大的水肿带。 21、灯泡证: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在T1W1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1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的极高信号灶,叫“灯泡征”。 22、双管征:壶腹周围病变引起的胆管扩张,同时可见胰管扩张,形成所谓“双管征”。 23、马蹄肾:为两肾上极或下极且多为下极的相互融合,状如马蹄。 24、脑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

1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大全一、医学影像学教案二、医学影像学问答及论述题 三、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2 一、医学影像学教案医学影像学总论第一章 X线成像x线的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波长范围为。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 线检查相关的特性穿透性 X线穿透物体的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多 通过的少。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 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电离效应 X线射入人体也产生电离效应可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图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 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 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用X线片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LL、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气体。造影检查 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co ntrast medium也称造影剂。造影方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直接引人包括口服如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灌注如钡剂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穿刺注入或经导管直接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 影和脊髓造影等 ②间接引入经静脉注入后对比剂经肾排入泌尿道内而行尿路造影。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胃肠道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骨肌系统和胸部也多是首先应用X线检查。 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临床应用: 骨组织、关节软骨及软组织数字摄影优于常规模拟图像并可行矿物盐含量测定纵隔结构气管和血管、肺结节性病灶数字摄影优于常规模拟图癃镂赋 囟员泉逦感⒊︷つぁ⑽⑿〔”洫妾枋稚阌坝庞诔9婺D馔枷癃锓渭渲省⒎闻莳璩9婺D馔枷裼庞谑稚阌蔼柙蚴浅9婺D釾线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明显高于数字摄影肺间质和肺泡的显示需要高空间分辨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临床应用 3 1. 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直径在200um以下的血管及小病变。 2.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3. 3D-DSA 4.在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中的应用第二章计算机X线体层成像 CT成像基本原理 CT成像过程是用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人计算机处理。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

医学影像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X射线影像学中的开拓者伦琴发现X射线 (2)MRI(磁共振成像); (3)核医学影像是以放射性元素和射线为物理基础,把放射性元素放入体内,体外 接收射线的发射成像技术 (4)核医学影像技术的物理基础: 射线和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核技术的主要支撑: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 (6)▲朗之万医学超声影像的奠基人 1.普通X线成像 (1)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2)CR(计算机X线摄影) 半数字化产品,仅仅是过渡产品IP板可使用一万次 (3)模拟X线机->CR(过渡产品)->DR (4)非螺旋CT (全身CT - 滑环CT - 头颅CT) (5)螺旋CT (螺旋CT- 双排螺旋-多排螺旋-64排-128排) (6)容积CT 2.磁共振成像MRI (1)磁共振:“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2)磁共振原理:“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3)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利用人体内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在磁场内与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采集MR信号,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通过计算机系统图像 重建,形成磁共振图像。p7. (4)磁共振成像设备(简称MRI设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等系统组成。 3.放射性核素成像原理PET (1)PET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 第二章x射线物理及成像 1.X线产生条件 (1)X线的本质:X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波长较短。 (2)本质:波动性X线具有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 粒子性X线的光电效应、荧光作用、电离作用 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X线的客观属性 (3)▲物理特性:穿透作用、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 (4)化学特性:感光作用(穿透X摄影的基础)、着色作用 (5)X射线管包括:反射式靶透射式靶。(靶面:薄靶:反射式靶和透射式靶;

《医学影像技术》期末复习简答题库

《医学影像技术》期末复习简答题库 1X线是如何发现的。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当时,他在暗室内用高电压电流通过低压气体的克鲁克斯管作阴极射线研究,偶然发现克鲁克斯管附近一块表面涂有铂氰化钡结晶的纸板上发生荧光。进一步研究证明,荧光是由高电压电流通过克鲁克斯管时产生的一种看不见的新射线所引起。这种射线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纸板,能作用于荧光屏产生荧光,具有摄影作用。伦琴于1896年1月23日正式将此公布于世,由于不明了这种射线的性质,所以伦琴把这种射线称为X线,科学界又称之为伦琴射线。 2简述X线的发生及临床应用的X线的特性。 高速运行的电子群突然受阻,便发生X线。X线发生装置主要是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台。X线管阴极灯丝通电后发射电子群;变压器向X线管两端提供高电压,驱使电子群向阳极高速运行,并撞击在阳极靶面上,其动能转换为99.8%的热能和0.2%的X线。临床应用的X线特性是:1.穿透性和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愈高,产生的X线波长就愈短,穿透性愈强。这是X线临床应用的基础。2.荧光作用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作用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4.电离作用对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3简述X线管的阳极效应及在实际投照工作中的应用。 X线管阳极是接受电子群冲击而产生X线的部位,称为焦点。X线焦点对各个方向的投影称为有效焦点面积。X线管阳极端的有效焦点面积小,X线量亦少;而近阴极端的有效焦点面积大,X线量也多,此即所谓X线管的阳极效应。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投照工作中,应注意将同一肢体的厚度和密度较大的部分置于阴极端,将厚度小密度低的部分置于阳极端。例如腰椎投照时,应将下腰部对向阴极端,以求得上下腰椎影像的投影均匀一致。 4何谓照片的黑化度?何谓对比度?简述各影响因素。 照片的黑化度系指照片上的黑白度或密度,即X线片经过摄影处理后所表现的黑化程度。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 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4、转移瘤:常见。以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绒癌及胃肠道癌肿等。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灰白质交界处,也可见于小脑和鞍区。常为多发病灶,但有1/3为单发病灶。水肿多较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可有坏死出血、囊变等。 MRI特点:T1WI等或略低信号,小病灶信号多均匀,大病灶信号多不均匀,黑色素瘤,胃肠道分泌粘蛋白的肿瘤多为短T1高信号。T2WI多为长T2高信号,来自结肠的转移性腺癌、肺和乳腺癌多为短T2低信号。水肿明显,与病灶不成比例。强化明显,强化形式多样。脑外伤 1、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脑挫伤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血、脑水肿和脑肿胀;脑裂伤则是脑与软脑膜血管的断裂。两者多同时发生,故称脑挫裂伤。 CT表现:损伤区局部呈低密度改变;散在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 占位及萎缩表现;合并其他征象。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重点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重点 医学影像是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医学成像技术可以进行人体的观察分析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作为医学影像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的关键,它涉及到了各种物理学原理和医学原理。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相关知识。 一、X射线成像原理 X射线是指波长在0.01到1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它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当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会发生多次散射和吸收,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的吸收和散射,这使得X射线最终在接受器上的成像散射强度和吸收强度不同,从而可以用来形成不同的影像。 常见的X射线成像原理包括经典成像和数字成像两种。经典成像通过X射线照射一个平板探测器,吸收更多射线的组织颜色会变成黑色,反之,则为白色。而数字成像则是采用数字检测器,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将X射线转化成像素绘制成数字图像。 二、CT成像原理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切片图像转化成二维和三维的影像。CT成像原理是通过一个旋转的X射线束在不同的角度下扫描患者的身体,通过计算机重建来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二维和三维图像。不同密度的组织会吸收不同程度的X射线,这样,计算机会根据吸收的程度来生成不同的灰度级区别。 三、MRI成像原理 MRI是磁共振成像的简称,它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或物体内部结构图像的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它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激发人体内部的氢原子共振信号,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其转换成图像。 MRI成像原理是通过磁共振现象来实现的,即磁共振现象是一种特殊的量子机制,它是由核磁偶极矩和主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人体磁矩受到外部磁场作用时,磁矩会发生翻转,通过监测这种转换过程来获得图像。不同组织中的氢原子具有不同的信号强度,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信号强度来区分不同的组织。 超声成像是利用高频声波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图像的一种影像技术。超声成像原理是利用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形成图像。声波是传播依靠介质传递的机械波,在人体组织浸染的声速范围内产生。 超声成像设备会发射高频声波,这些声波会穿透身体,因为不同的体组织密度不同,所以声波在不同的组织中产生反射,这样就能够检查不同的组织形态和结构。在这个过程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影像学诊断和总论 1、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X线成像:基本性质:1.穿透性 2.荧光效应 3.感光效应 4.电离效应 3、人体组织依密度不同大致分三类 1)高密度有骨和钙化灶,呈白影 2)中等密度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及体液,呈灰影 3)低密度有脂肪组织及含有气体的肺组织、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呈黑影 4)厚度越大,则透过的X线就越少 4.成像原理: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时,因被照射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被吸收的程度就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的X 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5.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是指利用平板探测器直接把X线影像信息转化成电信号,再转换成数字信息,整个转换过程都在平板探测器内完成,不必经过摄像管或激光扫描,没有模/数字转换过程,是一种直接数字化摄影技术。

6.CT成像是X线束对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量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模拟电信号,后经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模拟电信号转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成断层图像 7.人体组织的CT值:骨1000,软组织20~50,水0,脂肪-70~-90,空气-1000 8. CT增强作用:平扫显示病变而未能明确诊断,或可疑异常,或未显示异常而临床和其他辅助检查提示有病变时,均应行增强检查。 9.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角度发生改变的现象。在超声上能造成图形的一定的变形和扭曲。 10.声影:超声通过骨质或钙质时,明显衰减,致其后方回声减弱,乃至消失而形成声影。 11.超声的发展技术:1)组织多普勒成像 2)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3)声学造影 4)声学定量 5)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6)三维超声 7)超声弹性成像 12. MRI优缺点: (一)优点: 1. 组织分辨率高,由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2. 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较好;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脑水肿) 3. 体内分析组织和病变代谢物的生化成分,如T1,T2,31P ,23Na的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原理》知识点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原理》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 X线摄影:是X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经过准直器的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RI) :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 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1H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线摄影( CR) :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 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线摄影( 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线探测器直接把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P) :是CR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PD) :数字X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片系统作为X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 9.计算机辅助诊断( CAD)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 10.潜影:是感光胶片被曝光后,在胶片内部产生的微量的新生银原子集团。 11.感绿胶片:这是一种配合发绿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550nm。 12.感蓝胶片(色盲片) :是配合发蓝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感光乳剂的固有感色是以蓝色为主,不添加色素。其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420 nm。 13.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整理上课讲义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 整理

第一章总论 ▲医学影像学 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标志性事件:1859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 利用x线、超声、磁共振、核素等各种成像手段和信息技术,对人体进行诊断和/或治疗。 包括影像诊断、介入放射、信息放射等内容。(填空三空,四空再加分子影像)。 (一)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二)X线成像原理:有一定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组织; 被穿透的人体组织存在密度与厚度差异,穿透后剩余的x线量有差别; 有显示穿透后剩余x线的介质,形成明暗差别的影响。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 CT):利用X线束对人体特定层面进行旋转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该层面穿透后的剩余X线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常用分割单元格即体素:512x51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利用人体中的原子核(如氢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发生磁共振现象,脉冲停止后受激励的质子产生信号,经采集及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超声:指频率超过人耳听力范围(20000Hz)的声波。 超声:定义,医学应用范围2~50Hz,频率,波长,穿透性,之间关联:超声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声速已经确定不变,频率越高则波长越短;反之,频率越低则波长越长,分辨率,基本物理原理(1、吸收(衰减)定律2、反射定律3、衍射定律4、Doppler定律),多普勒效应(名解) Doppler定律: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改变,此即超声波的多普勒(Doppler)效应。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梳理 一、概论 X线的特性:①物理效应:穿透性、荧光作用和电离作用。②化学效应包括感光作用。③生物效应是放疗的基础。 X线成像原理一方面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作用和感光作用,一方面基于人体和组织结构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形成X线影像的3个基本条件: 1.X线要具备一定的穿透力。 2.被穿透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从而导致穿透物质剩余X线量的差别。 3.有差别的剩余X线量,必须经过载体显像的过程才能获得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造影检查:普通的X线检查依靠人体自身组织的天然对比形成影像,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人为地使之产生密度差别而形成影像。 阳性对比剂:硫酸钡、碘化合物。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基本原理: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

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该层面上各个不同方向的人体组织对X线的衰减值,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扫描断面的组织衰减系数的数字矩阵,再将矩阵内的数值通过数/模转换,用黑白不同的灰度等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即构成CT图像。 体素: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个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个小单元即被称为体素。 像素:一幅CT图像时由许多按矩阵排列的小单元组成,这些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被称为像素。 空间分辨率:又称高对比度分辨率,在保证一定的密度差的前提下,显示待分辨组织几何形态的能力。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密度分辨率:指能分辨两种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普通的X线10-20倍。 磁共振成像(MRI) 基本原理: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RF)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受、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图像。

医学成像原理与图像处理复习重点简化版

医学成像原理与图像处理复习重点 简化版(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四大医学影像装置:超声成像, X线CT, 核磁共振成像, 核医学影像. 传统的X射线装置的缺点:(1)影像重叠。深度方向上的信息至叠在一起,引起混淆。(2)密度分辨率低,对软组织分辨能力低。(3)所用剂量大。 CT优点:1)断层成像;2)密度分辨率高,对软组织分辨能力高。(相对于X 射线成像术);3)投影剂量小(相对于X射线成像术);4)动态范围大(相对于X光片);5)无损检测;6)存储方便。 星状伪迹:孤立点源反投影重建形成的伪迹称为星状伪迹。 产生星状伪迹的原因在于:反投影重建的本质是把取自有限物体空间的射线投影均匀地回抹(反投影)到射线所及的无限空间的各点之上,包括原先像素值为零的点 超声是机械波,由物体机械振动产生。具有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物理量。用于医学上的超声频率为~10MHz,常用的是~5MHz。超声需在介质中传播,在人体软组织中约为1500m/s。介质有一定的声阻抗,声阻抗等于该介质密度与超声速度的乘积。 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有良好的指向性.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其声阻抗差大于%,而界面又明显大于波长,即大界面时,则发生反射,一部分声能在界面后方的相邻介质中产生折射,超声继续传播,遇到另一个界面再产生反射,直至声能耗竭。反射回来的超声为回声。声阻抗差越大,则反射越强,如果界面比波长小,即小界面时,则发生散射。 人体结构对超声而言是一个复杂的介质,各种器官与组织,包括病理组织有它特定的声阻抗和衰减特性。这种不同的反射与衰减是构成超声图像的基础。将接收到的回声,根据回声强弱,用明暗不同的光点依次显示在影屏上,则可显出人体的断面超声图像,称这为声像图. 超声经过不同正常器官或病变的内部,其内部回声可以是无回声、低回声或不同程度的强回声. 换能器的原理(压电效应):对某些非对称结晶材料进行一定方向的加压或拉伸时,其表面将会出现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正压电效应(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逆压电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v/(Ccosθ)。f0原发射频率,v血流运动速度,C为声多普勒频移公式:fd=2f 速, θ为声速与血流运动的夹角。 1高斯为距离5安培电流的直导线1厘米处检测到的磁场强度。1T=10000G MRI的优点:1) 无创伤, nonionizing,X-线波长 , MRI, 1-100m;2) 无机

医学影像学期末考前问答题重点

医学影像学 一、简答题: 1、简述肾细胞癌的CT表现 1-①肾轮廓异常,局部隆起外突。②肿块形态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③ 多数病变边界不清,部分病变边界清晰。④平扫时密度略低于肾实质或接近正常肾实质密度,密度均匀。⑤肿瘤內如有出血坏死囊变时肿瘤密度高低不均,如有钙化,可呈散在的不规则结节状或肿瘤周赢;形、不完全环形钙化。⑥增强扫描,早期多为明显强化,其后由于周围肾实质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⑦肾周蔓延表现为肿瘤边缘模糊,肾筋膜增厚,肾周脂肪囊消夫,腰大肌浸润,腰椎骨质破坏等。⑧淋巴结转移CT可显示肾周、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或膈脚淋巴结增大。 2、简述骨折的分类及X线表现 3、骨性强直与纤维性强直在X线片上有何不同 (1)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连接两侧骨端。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 (2)纤维性强直也是关节破坏后,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常见于关节结核。 4、大叶性肺炎的X线及CT征象有哪些 5、简述TIPSS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者;顽固性腹水者;外科门■腔分流术后血栓形成者;柏一查氏综合征。禁忌症:门静脉血栓形成、狭窄或闭塞、胆道感染、凝血功能严重障碍、心肝肾功能衰竭;反复肝性脑病、肝脏肿瘤。 6、二维超声心动图常用的基本切面有哪些 胸骨旁左心长轴切面,左胸骨旁短轴切面(主动脉根部水平、二尖瓣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四腔心切面、胸骨旁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及短轴切面、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7、简述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 8、简述胸腺瘤的CT表现 9、试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CT表现 (1)急性期,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团块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者可见脑室内积血。 (2)吸收期,始于3・7天,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3)囊变期,始于2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10、简述肺充血与肺淤血的区别 答:(1)肺充血是指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但边缘清楚、锐利;肺动脉段凸出,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段和两肺门血管搏动增强;肺野透壳度正常。常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 如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等,亦见于体循环血量增加者,如甲亢等。(2)肺淤血是指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于肺内,表现为上肺静脉扩张,下肺静脉收缩;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肺野透亮度减低。常见原因为二尖瓣狭窄和左心衰竭等。 1K试述骨髓炎和骨结核之鉴别点 12v如何鉴别脑内肿瘤与颅内脑外肿瘤 脑内肿瘤脑外肿瘤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资料讲解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 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 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

积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 X 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胶片感光作用,电离作用。 x线防护:x线:生物效应、放射损害。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 三维成像:扫描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矢状面的图像,根据影像诊断需要,可行任何方向断面成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和对病变的立体理解。 数字化减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影更加清晰的技术。方法是特指把应用造影剂前后获得的两幅影像相减后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 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3点)主要是骨密度减低。在长骨可见骨松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正常骨组织消失。骨质破坏的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骨质增生硬化是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这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骨质增生硬化的X线表现是骨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常见的有与骨皮质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骨膜反应。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也是骨密度减低,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骼常发生变形,可有假骨折线形成。 骨质坏死:骨质坏死是指局部骨组织的血流中断,代谢停止。骨质可因缺血性坏死而形成死骨,其X 线表现为骨质密度相对增高的游离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准直器(遮线器)的作用是 A、生成散射线 B、与散射线无关 C、抑制散射线 D、消除散射线 E、吸收散射线 正确答案:C 2、下列属于CT后处理功能软件的是 A、进行故障诊斯 B、进行模/数转换 C、控制X线两 D、三维图像重组 E、采集扫描数据 正确答案:D 3、扫描时只有球管旋转,探测器不动的CT机,属于 A、第二代CT机 B、第五代CT机 C、第一代CT机 D、第四代CT机 E、第三代CT机 正确答案:D 4、影响DR影像质量的因素为 A、噪声 B、空间分辨力 C、以上都是 D、敏感度 E、密度分辨力 正确答案:C 5、下列属于显示功能处理的是 A、以上都正确 B、CT测量技术 C、窗口技术

D、图像的放大与缩小 E、随意选择感兴趣区域 正确答案:A 6、关于多层面重组错误的是 A、通常采用MSCT进行小间隔重叠处理的容积扫描信息 B、得到该断面的三维重建图像 C、主要有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角度的图像 D、曲面重组技术是沿感兴趣器官画一曲线 E、在横断面图像上,任意画线使横断面的二维体素单元重组 正确答案:B 7、在CT图像显示技术中,应用最多而且最重要的是 A、黑白反转技术 B、图像方向旋转技术 C、三维图像重组技术 D、窗口技术 E、放大技术 正确答案:D 8、关于滤线栅栅比的正确解释是 A、栅比越大透过的散射线越少 B、删比表示单位体积中铅的重量大小 C、栅比为铅条高度与其宽度之比 D、栅比为单位距离内铅条的数目 E、栅比为铅条宽度与其高度之比 正确答案:A 9、DR与CR系统摄影相比有哪些优点 A、操作快捷方便,省时省率,提高工作效率 B、以上都是 C、能覆盖更大的对比度范围,使图像层次更丰富 D、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量子检出效率和MTF性能 E、病人受照射剂量更小;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在曝光后几秒内即可显示图像 正确答案:B 10、关于CT机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A、X线球管的热容量越小越好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总论 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 介入放射学:DSA、超声、CT、MR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一.(概述、优缺点、适用范围) 一. X线成像X线成像 1.X线产生原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进行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通过人体后的衰减的X线作用于胶片或采集板上使胶片上的化学物质(溴化银)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图像 2.X线特点①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诊断用X线波长为0.008~0.031nm,比可见光短得多,肉眼不可见②主要特征:(1)穿透作用,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X线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2)荧光作用,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等)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作用,可使涂有卤化银的胶片感光,X线摄影的基础 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 电离作用,可使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正、负离子。空气的电离程度(正负离子量)与空气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放射剂量学的基础 生物效应,可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受到损害甚至坏死,损害程度与吸收X线量的大小有关,放射治疗学的基础和放射防护必要性的依 2.优缺点 分类:X线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等)、造影检查。 1 透视: ①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②透视的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2 摄影: ①摄影的主要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对于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较小 的病变比透视容易显示;照片可作永久记录,长期保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②摄影的主要缺点是每张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费用比透视稍高,但相较其它影像学检查如CT、MRI则相对低廉。 3体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迭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 4软线摄影:采用能发射软X线的钼靶管球,用以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5造影检查的最大优点:使人体内很多缺乏自然对比的器官和组织如血管、肾盂、输尿管、胃肠道等于造影后形成明显对比,扩大了X线检查范围。不足之处是造影剂对少数病人有副反应。对比剂主要分为两大类:高密度对比剂,碘、钡等;低密度对比剂,如空气等。造影方法1)直接引入,口服如食管及胃肠道造影;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医学重点 1.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摄影作用、电离作用 2.X线影像形成的原理: (1)X线的三个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摄影作用 (2)人体组织有密度与厚度的区别:X线穿透过人体后,经过不同组织的吸收, 产生了X 线量的差别,在荧光屏及照片上产生不同密度的影像 3.X线检查方法和选择原则 (1)了解各种X线检查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 (2)选择安全、准确、简便而经济的方法(3)由简到繁,先透视而后拍平片及造影(4)根据病情,灵活应用 4.X线分析病变的原则 ①病变的位置及分布②病变的数目③病变的形状④病变的边缘⑤病变的密度⑥邻近器官及组织的改变⑦器官功能的改变5.CT图象特点 1.空间分辨力

单位面积中所含象素的大小和多少 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象越细致,空间分辨力越高 CT图象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象高 2.密度分辨力 辨别两个象素最小密度之差的能力 两个象素密度之差越小,密度分辨力越高CT图象的密度分辨力较X线图象高5.CT值 定义:在CT图象中,度量组织密度的工具.单位: Hu (Hounsfield unit) 举例:水的吸收系数为1.0, CT值定为0 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 值定为+1000 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 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 值则居于-1000到+1000 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6.弛豫与弛豫时间 中止发射RF,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个恢复过程称为驰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及答案单选题: 1、关于MRI的中文称谓,以下描述正确的是:B A、核子共振成像 B、核磁共振成像 C、磁共振成像 D、磁共振计算机成像 E、磁共振计算成像 2.下述关于数字化X线成像的图像特点,正确的是C A、数字化X线图像特点完全不同于传统X线图像 B、数字化X线图像特点与传统X线图像相同 C、数字化X线图像仍具有传统X线图像的某些特点 D、数字化X线图像的特点之一是无影像放大和失真 E、数字化X线图像无传统X线图像的影像重叠特点 3.以下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中,不属于三维显示技术的是C A、最大强度投影 B、最小强度投影 C、曲面重组 D、表面阴影显示 E、容积再现 4.X线管是C A、真空五极管 B、真空四极管 C、真空三极管 D、真空二极管 E、真空荧光管 5.对于呼吸系统疾病,通常首选成像技术是A A、X线平片 B、CT检查 C、MRI检查 D、超声检查 E、PET检查 6.计算CT值的公式是根据(B) A、水的质量衰减系数 B、水的线性衰减系数 C、水的电子密度 D、水的质量密度 E、水的分子成份 7.关于肝脏、脾脏检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E) A、肝脏常规超声检查一般需要空腹 B、传染性肝炎者检查前应检查肝功能 C、传染性肝炎受检者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D、选用高灰阶高分辨率的超声诊断仪 E、成人检查探头频率多在5.0-8.0MHz 1-5MHz 8.伦琴发现X线是在A A、1895年 B、1795年 C、1695年 D、1885年 E、1875年 9.关于窗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E A、窗宽规定了显示CT值的范围 B、调节窗宽的大小可改变图像中组织的密度对比 C、组织CT值超过窗宽规定的范围时为全白密度 D、缩小窗宽使图像中组织的密度对比缩小 E、通常窗宽除以16等于每个灰阶包含的CT值 10.根据CT值的定义公式,空气的CT值为D A、–700 HU B、–800 HU C、–900 HU D、–1000 HU E、–1100 HU 11.CT基本设备不包括E A、扫描架、扫描床和X线发生系统 B、计算机和数据采集、阵列处理系统 C、操作台 D、图像显示系统 E、照相机 12.下列关于窗位的概念,正确的是A A、窗位相当于显示灰阶的中心 B、窗位规定所显示CT值的范围 C、不同机器的窗位值不同 D、窗位与所显示的组织CT值无关 E、通常窗位选择以水的CT值为标准 窗位是中心值,显示为中灰色。 13.螺旋CT扫描与传统CT扫描相比最重要的优势是D A、扫描速度快 B、二维或三维成像效果好 C、重建速度快 D、容积扫描 E、单层或多层连续扫描 14.CT值的定义是以(C)的衰减系数为标准来计算各种组织的CT值。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汇编

㈠名词解释 ⒈CT值: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CT值定义为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值 ⒉TR(重复时间):从90°脉冲开始至下一次90°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 ⒊SNR(信噪比):图像中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之比。 ⒋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适应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势的要求,一数字成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储存、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 ⒌螺距:(pitch,P)有关螺旋CT的一个概念。对单层螺旋CT,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度的进床距离/准直宽度。也即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 ⒍阳极效应:又称足跟效应,是指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0°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 ⒎自旋-晶格弛豫:(spin Lattice relaxation)又称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或T1弛豫。指平行于外磁场Bo方向的磁化矢量的指数性恢复的过程。

⒏灵敏度:(Sensitivity)也称敏感度,在MR范畴内,是反映磁性核的MR信号可检测程度的指标。 ㈡简答与分析论述题 ⒈分析CR成像基本原理 答: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latent image),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 ⒉分析MRI空间分辨力优化的方法与作用 答:⑴调整扫描矩阵、FOV 扫描矩阵的大小决定序列中相位编码梯度的步数及频率编码步数,即数据的采样点数。FOV一定时,相位编码步数越多,体素的尺寸就越小,图像分辨力就越高。 ⑵调整层面厚度为了尽量减小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一般应该选择较薄的层面进行扫描。 ⑶增加NEX ⒊简述MRI成像过程 答:通过对静磁场(Bo)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再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 ⒋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