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案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4课【高教版】3

广西宾阳炮龙狂欢节
农历正月十一 ,舞龙,放鞭炮。
8
9
人们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
族肤色。人们忘掉富裕和贫穷,忘 掉忧愁和烦恼,忘掉紧张和疲劳, 只剩下欢和乐。
阿米琪斯(1846——1908)
意大利人,著名儿童文学家,代表作 《爱的教育》
11
《爱的教育》,一部日记体小说,反应了 下层人民醇厚,朴实友爱的品德。意大利人 必读十本小说之一,各国公认最富爱心和教 育性读物。
动作、语言——心急如焚 体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
21
绅士
2、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 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乐于助人、善良、慷慨
22
文章主旨
通过真实可信的记录,描写 了一些善良而平凡的普通人,折射 出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
23
联系现实
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 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 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 八个路人,都选择离开。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陈贤 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 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2011年10月23 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 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

《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篇一《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读完《爱的教育》中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这一章节,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你说这狂欢节,本该是个欢天喜地、乐翻了天的日子,可我咋就读出了那么多让人鼻子发酸的东西呢?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总能在最热闹的场景里,让你看到人性的闪光点和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温暖。
故事里那个丢失了孩子的母亲,疯了一样地找啊找,那场面,简直让我心都揪起来了。
我就在想,这得是多深的爱,才能让一个母亲在那么混乱的人群中,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的孩子。
可能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当妈的不都这样?但我觉得,这就是最纯粹、最无私的爱呀!还有那个在人群中主动帮忙寻找孩子的“绅士”,嘿,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在这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玩乐的时刻,他能停下脚步,伸出援手,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吗?我觉得吧,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爱可不是光挂在嘴边说说的,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就像故事里的这些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爱,温暖着别人的心。
但我又在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有时候对身边的爱太习以为常了,反而忽略了去珍惜和回馈呢?也许我们都该反思反思,别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反正这就是我读完这部分的真实感受,你们觉得呢?篇二《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里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心里那真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这狂欢节啊,本来应该是人人都开心得不得了的日子。
可我读着读着,却发现这里面藏着好多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事儿。
那个丢了孩子的母亲,哇塞,她那着急的样子,就好像心都要被挖走了一样。
我就在琢磨,这得是多深的牵挂和爱,才能让她变得那么疯狂,那么不顾一切。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当妈的都这样。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啊!还有那些热心帮忙找孩子的人,他们难道不棒吗?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天使下凡!在那么热闹、那么混乱的环境里,还能停下自己玩乐的脚步,去帮助别人,这不是爱是什么?不过话说回来,我又有点疑惑了。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高潮、结局:(12-15)绅士把孩子交还给了 母亲,并摘下戒指送给女孩
7
朗读思考
2.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源自绅士母亲8
人物分析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 句说一说。
例:.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 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 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 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 了!”
2
背景介绍
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 的狂欢节日之一。它的起源要追溯至1268年。到18 世纪,狂欢盛极一时,欧洲各国王公贵族,绅士淑 女纷纷前往威尼斯,参观精彩的狂欢表演,参与街 头和广场上与民众狂欢。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 华丽的服饰。权贵和穷人通过面具的遮掩可以融合 一体,在面具背后,社会差异暂时消除,。富人变 成了穷人,而穷人变成了富人。他们相互尊敬地打 着招呼。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小女孩走失,以及女孩母亲心急担心孩 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伏笔
12
写一写
选取生活中的一两 件小事,以《我的母亲》 为题写一篇情感真实、 结构完整的小作文。
13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让中职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让中职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李巍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摘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 是的,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了,可是,做为当今的中职生,他们普遍缺乏生命意识,未能树立阳光、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看待问题时往往报以偏执、歪曲、恶意的态度,表面上自大不屑实质上却极其自卑,有甚者轻视自己的生命,动则就自残或伤人。
面对这样的学生生存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从自己的教育领域研究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生命教育;人生哲理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5-0183-002语文学科的其中一种作用就是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课堂教学中所依托的更多的就是教材,一篇篇包含人生哲理和情蕴的古今中外文章正是生命教育的绝佳的素材,下面我就谈谈中职语文课堂导入中的生命教育,我认为这种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层进行阐述。
一、善待生命的理念“善”万德之本,一个处于道德品德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一个即将走入社会的未来之才,必须先立德后立才,德才兼备方能正视自己、正视他人、正视社会,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高教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中的《好雪片片》可这样导入:“‘人之初、性本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人的基本要义就是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可是有些人随着自身境遇的转变往往会生出恶心,并认为理所当然,那么这种认识对么?今天我们到林清玄笔来认识一位老乞丐,看看他在困境中是仍旧留善还是走向了恶。
”通过这段导入,就很好地给学生树立人应以善为本的理念,让他们懂得要善待自己、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陌生人、善待小动物等等,这样走入社会的学生最起码是个于社会无害的人。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意;2.抓住有关描写人物动作、神情、语言的语段,把握绅士及母亲的形象特点;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及人性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一、新课导入你曾从陌生人那里感受到关怀和关爱吗?人间各处自有爱,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次伸手,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次赠予。
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二、关于作者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本文选自他的巅峰之作——《爱的教育》,此书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
"三、品读课文1.记叙文四要素是什么?请根据四要素概括“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狂欢节的圣卡尔罗广场,游行马车中的一位绅士收留了一个走失的女童,并最后成功将孩子交还给无比着急的母亲。
2.分小组讨论,请分别以绅士或者母亲的角度叙述这个事件。
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主要特点?绅士——善良,充满爱心女童——天真,无助母亲——母爱浓烈游人——热心4.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明确:装饰华丽、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为下文女孩的走失、母亲的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做好铺垫。
四、品味人物仔细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明确:(1)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女人这样狂躁不安地折腾了整整一刻钟……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拼命打开一条通道。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爱的教育》上《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本文讲了一个小姑娘跟她的妈妈一起去看“狂欢节表演”。
小女孩和妈妈走散了,在一边哭。
一位绅士抱着她在车上,很多人都给她橘子、糖果等安慰她。
等她妈妈好不容易找来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像人”,她的脸变得疯狂了,头发很乱,非常非常急。
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小女孩。
小女孩的妈妈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
我明白了:父母领我们出门玩的时候,应该紧紧地跟着父母,不然会像小女孩一样,父母会很着急的。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阿米琪斯)教学PPT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 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 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 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 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欧洲的狂欢节据说都 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 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 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 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述到1700年 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 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富人变成 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 着招呼。
平时,威尼斯总是游人如织。威尼斯人好 像已经习惯了这么多的游客在他们的城市里闲 逛。他们的街道狭窄得似乎不能容纳得下这么 多人。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是源源不 断地来到这里。毫无疑问,狂欢节期间游人会 成倍地增长,尤其在狂欢节的周末。
náo bó
铙钹:打击乐器。
kuāng lāng
哐啷:象声词,形容器物撞击的声音。
xiá
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 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lóng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jú
橘子:是芸香科柑桔属的一种水果。 “桔”作 橘子一义时,为“橘”的器具。
课下观看电影:《失孤》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 成长中的必读书,同学们课下通过图 书馆或网络了解作者,阅读《爱的教 育》,感受爱的真谛与魅力。
niàng
酿:逐渐形成。例:酿成大祸
xuàn
绚丽:耀眼而华丽。
cù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liáo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 乱。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设计―狂欢节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设计―狂欢节一、活动目标1. 了解狂欢节的来历和特点,知道狂欢节是一种庆祝和娱乐的活动。
2. 通过观察和参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4.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狂欢节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故事,狂欢节的道具(如面具、羽毛等),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2. 环境布置:教室布置成狂欢节的氛围,可以挂上色彩鲜艳的横幅、气球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狂欢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引起幼儿对狂欢节的兴趣。
2. 教学:教师简单介绍狂欢节的来历和特点,让幼儿了解狂欢节的意义。
3. 实践:教师分发道具和绘画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进行狂欢节的道具制作或绘画活动。
4. 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通过家长通知书,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狂欢节活动,如家长可以准备狂欢节的美食,或者与幼儿一起制作狂欢节的道具。
2. 环境创设: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狂欢节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公共区域,让其他班级的幼儿也能欣赏到。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幼儿对狂欢节的理解和兴趣。
2. 观察幼儿在合作和团队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和价值。
六、活动内容1. 狂欢节知识介绍: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幼儿介绍狂欢节的起源、不同国家的狂欢节特色以及狂欢节中的典型活动,如化妆舞会、花车游行等。
2. 狂欢节文化体验:教师组织幼儿模拟狂欢节中的活动,如制作面具、装饰花车、编排舞蹈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狂欢节的欢乐氛围。
3. 狂欢节道德教育:通过故事、讨论等形式,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在狂欢节这样的公共场合应遵守的规则,如尊重他人、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狂欢节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地让幼儿了解狂欢节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抓住有关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的语段,把握绅士及母亲的形象特点;
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及人性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属自读课文,由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我们可曾从陌生人那里感受到了关怀和关爱吗?人间各处自有爱,也许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次伸手,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冷赠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二、自主探究:
1、关于作者
2、品读课文:
记叙文的四要素是什么?请根据四要素概括“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狂欢节的圣卡尔罗广场,游行马车中的一位绅士收留了一个走失的女童并最后成功地将孩子交还给无比着急的母亲。
分组讨论:请分别从绅士或者母亲的角度叙述这个事件。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明确:绅士:善良,充满爱心女童:天真,无助
母亲:母爱浓烈游人:热心
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
明确:装饰华丽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
为下文女孩的走失、母亲的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做好铺垫。
三、互动交流:
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
仔细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量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明确:
(1)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我丢了女儿……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女人这样狂躁不安地折腾了整整一刻钟……拼命打开一条通道。
(动作描写)
(3)有个女人一阵风似的朝马路……抓自己的孩子(外貌、动作描写)
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
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
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绅士摘下假面具(动作描写)
(2)车上那位绅士仅仅抱着女孩……并想方设法让小女孩安静下来(动作描写)
(3)小女孩的哭喊声打动着绅士的心……向人们连声大喊:“快把她的母亲找回来。
”(动作和语言描写)
(4)他亲了小女孩一口……对她说:“拿回去将来做的结婚嫁妆吧!”(乐于助人,善良、慷慨)
4、除了绅士和母亲,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受到人们的爱?
(1)“请你收下这个孩子吧……也妈妈可能离这不远了”(路人为尽快找到孩子母亲而寻求帮助)
(2)绅士接过孩子,其他人不再唱歌了(尽快找到孩子母亲,人们停止了狂欢)
(3)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都为这个美好结局而由衷地开心)
四、检测反馈:独立完成《练习册》
五、总结提升:
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触?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应怎么去做?
六、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