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试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合集下载

从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试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从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试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从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孔斐 1209080329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123班【摘要】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笔者看来,“家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和精神血脉,而究其根源,正是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的血缘宗法和家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无数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不同于西方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形态形成的血缘关系相对淡薄、个人主义为主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先民主要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血缘纽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整套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

中华文明五千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严格生活在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的约束中;而卷帙浩繁的万卷史书,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

可以如是说: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历史,就是依附于有限耕作方式的土地,承受着宗法礼制的规范,活动在血缘家族范围之内。

本文通过对宗法制度和家国情怀的分别解释然后再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的方法探究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血缘宗法;家族制度;家国同构一、“吉蠲为喜,是用孝享。

褕祠烝尝,于公先王。

”——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按照定义来说,宗法制度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法律规范。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受此影响,黎民百姓中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家族制度。

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第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

这种尊卑关系主要表现为近尊远卑,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第三,根据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

嫡长子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优先继承权。

《诗经》中“吉蠲为喜,是用孝享。

褕祠烝尝,于公先王。

”意思是最好最洁净的美酒佳肴呀,是用来四季孝享先公先王的。

深刻反映了当时人对祖先的敬奉和对血缘宗族的认同感。

试论中国古代家族制度

试论中国古代家族制度

试论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关键词:家族与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亲属关系1 家庭与家族在中国古代,家与族伴生,家受族的制约,历来将家与族并称为家族,成为社会的基层自治单位,并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角色。

而家庭是家族的构成社会的细胞,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紧紧联系,是社会关系的反射。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是大与小关系。

由小到大,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在中国社会,一个人的努力是为了家庭和国家的荣誉。

每个人都渴望光宗耀祖,以便得到广泛认可。

因此,如果我们想研究任何社会现象,就离不开家庭的窗户。

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中國古代统治阶级将家法与国法融为一体,实行族权与政权的联合统治,家族制度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等都有紧密的联系。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人力资源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时代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家庭模式的与时俱进使人类得以顺利繁衍。

中国社会经历了动乱,社会经济形式和国家权力形式发生了变化,血脉维系的家族始终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基石。

中国自古以来地广民众、民族众多,分布不集中,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古代的通讯、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往往形成“天高皇帝远”的境况,国家通过颁行法律来治理整个国家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就离不开礼法合治和家法、国法的融合,运用宗族法弥补国家法的不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活动和人们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抨击,宗族观念已经淡化,但是其在现代社会仍有体现。

例如,家族企业,自企业诞生以来,家族不仅是稳定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类发展和财务管理的基本单位。

这种家族化经营模式凝聚力高,行动迅速,这是家族成员的利益一致性使然,这使得公司的价值趋向最大化。

中国人都是说血缘是割不断的,这里面凝聚的亲情是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宗法制的几个问题,包括其历史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强调父系家族的权威和继承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家族的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被高度重视,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则受到一定的限制。

宗法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商周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家族本位主义,强调家庭和宗族的利益高于个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但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宗法制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

以宗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导致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和贵族的世袭制度,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得到了长期的延续。

最后,宗法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它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色彩。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宗法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家庭暴力和婚姻自由的问题。

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宗族势力的影响,家庭暴力依然普遍存在,而婚姻自由也常常受到宗族和家庭的压力。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传统的宗族观念逐渐淡化,这也导致了社会凝聚力的减弱和传统文化的流失。

总的来说,宗法制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宗法制的存在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应对宗法制带来的问题,如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保护个人权利等方式,以期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宗法制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宣传,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应对宗法制问题时,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对宗族势力的监管,防止其干预司法和民主制度,同时也要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宗法制的改革和建设中来。

传承家国情怀强国之志初中生如何通过学习家族历史感受爱国力量

传承家国情怀强国之志初中生如何通过学习家族历史感受爱国力量

传承家国情怀强国之志初中生如何通过学习家族历史感受爱国力量在家庭的教育中,了解和传承家族历史对于中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和强国之志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家族历史,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爱国力量的激发,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如何通过学习家族历史来传承家国情怀和强国之志。

一、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性了解家族历史对中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家族历史是中学生了解自己根源的重要途径。

通过了解家族历史,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家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荣耀,从而增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了解家族历史可以使中学生更好地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

家族历史中往往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价值观,例如勇敢、坚韧、守信等。

通过学习家族历史,中学生可以了解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展示,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了解家族历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强国之志。

家族历史往往与国家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中学生通过学习家族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历史的进程和演变,从而培养出爱国的情感和责任感,激发强国之志。

二、学习家族历史的途径和方法1. 家庭讲述家族历史在家庭中,父辈可以通过口述或书写的方式将家族历史讲述给中学生听。

这是最直接和亲身的方式,中学生可以通过和家人的交流来了解家族历史。

父辈的经历和故事会使得中学生更加亲近家族历史,也更容易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参观家族文物和史迹许多家族都会有一些传世的文物和史迹,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这些文物和史迹来深入了解家族历史。

这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家族历史的厚重,还能够增强中学生的历史感和爱国情感。

3. 研读家族史书籍和文献除了家庭讲述和参观,中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家族史书籍和文献来了解家族历史。

这些书籍和文献往往详细记录了家族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能够使中学生对家族历史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三、家族历史对中学生的影响学习家族历史对中学生是有着积极影响的。

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

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

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中国人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与中国人民有着紧密的血脉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源于我们的亲情、国情,还体现在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

一、亲情的血脉相连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和睦、亲人团结,这使得中国人民的亲情关系更加紧密和血脉相连。

我们通过血缘关系与中国人民建立亲属关系,这种血缘联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无论是在家庭中的关爱、陪伴,还是在节日里的合家欢乐,亲情无处不在,使我们感受到了与中国人民的深深血脉相连。

二、文化传承的血脉相连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我们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无不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

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和谐、尊重和包容为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孝道,还是在社会交往中尊重长辈和他人的权益,我们始终秉承着与中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

三、社会责任的血脉相连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环境。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这种社会责任感使我们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

四、民族认同的血脉相连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于民族认同有着深刻的体认。

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为中华民族发扬光大、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不懈努力。

他们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将中国人民的血脉传承下去。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愿意以中国人民为荣,以国家的繁荣为己任,这种民族认同使我们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

结语:与中国人民的血脉相连,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与中国人民的血脉联系紧密。

亲情、文化、社会责任和民族认同是连接我们与中国人民的纽带,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特质(联系血缘宗法制等影响)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特质(联系血缘宗法制等影响)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1 .血缘:“家国同构”的基本依托点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出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出现的剩余产品逐渐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 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阶级对立的出现, 标志国家特征的“公共权力”逐渐独立和上移到某个或某几个统治集团, 而这几个集团既是行政组织又是通过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大家族”。

此后虽历经漫长的社会发展, 但血缘关系在政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否则无法说明宗法制何以久盛不衰, 也无法理解血亲集团的统治何以朝朝代代因循不败。

同时, 家庭也是建立在血缘纽带基础上的“亲亲”组织, 可见, 血缘是家国同构关系的基本依托点, 肯定家和血缘的重要性是伦理政治的客观需要。

2 .忠孝:“家国同构”在伦理层面的结合抽掉家国同构的外壳形式, 其实质是忠孝一体, 这是儒家学说的一贯主张。

《孝经》直接移忠于孝: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另外, 孟子将人们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五伦:“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五伦”首列父子、君臣, 包含着这样的含义: 第一, 父子关系为家庭血缘关系之首, 这是以父权制的存在为基础的;君臣关系为政治关系之道, 这是以政治等级制的存在为基础的。

第二, 封建社会家国是同构关系, 父子君臣也是一种同构关系, 孟子“父子有亲”后紧跟“君臣有义”, 正是这种同构关系的表现。

另外, 说“忠孝一体”是“家国同构”在伦理层面的结合还有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第一, 孝和忠虽然具体内涵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但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 都属于礼的范畴。

而礼的本质是等级性, 这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两者在等级性上具有相通点。

第二, 两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

在古代社会, 道德具有统摄一切的宰制性文化权威, 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 即政治伦理化, 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

宗法制度及国人心理

宗法制度及国人心理

宗法制度及国人心理摘要: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沉淀下来的社会心理特质至今仍参与甚至主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关键词:宗法父权继承制血缘一、宗法制度的起源、本质和存在形态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宗法制度的形成首先经历了由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宗族制只是宗族制在政治和礼俗的最高体现。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历史实际,经长期研究后认为: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明清近代的宗法制度的发展,应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末年,是中国的原始宗法制度。

西周史话·宗法制:让中国成为一个家国同构,重视家族观念的国家

西周史话·宗法制:让中国成为一个家国同构,重视家族观念的国家

西周史话·宗法制:让中国成为一个家国同构,重视家族观念的国家宗法制是以血缘作为纽带维持贵族内部的秩序,以血缘的远近区别贵族亲疏的制度。

中国上古时代主要氏族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因而氏族血缘关系得以保存较好,为宗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的家国体系。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天依然随处可见宗法观念。

宗法制起源于原始氏族部落的族长制度。

氏族部落的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大阶段。

在父系氏族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父权和夫权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男人成为氏族内部的首领。

而同一个氏族又是血缘相同的家族组成的。

中国早期的国家主要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带地形较为平坦,适合农业生产,因而生活生产都比较稳定,氏族血缘关系得以保留下来。

在国家建立后,中国的国家内部依然以氏族为主要结构。

这一点在希腊则不同,由于希腊地地形破碎,希腊的血缘氏族很快就被打破了。

夏朝,夏后氏的大禹建立了夏朝,并成功传位给了启,开创了“家天下”。

采取世袭是保证权力和私有财产在家庭内部传承的主要方式。

在夏商时期,这种世袭有“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两种形式。

夏朝主要以“父子相传”为主,商朝两者并有。

但是在夏商早期,不管是“兄终弟及”还是“父子相传”,都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谁来继承王位,这就为争夺王位买下了巨大的隐患。

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商朝前期,由于弟子经常争夺王位,出现了漫长的“九世乱”,造成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盘庚迁都之后,开始实行较为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原则,也就是只准正妻(王后)所生的长子可以继承王位,这就是宗法制的初步形成。

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西周建立后,制定了严密的宗法体制。

首先,确立嫡长子(宗子)的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孔斐 1209080329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123班
【摘要】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笔者看来,“家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和精神血脉,而究其根源,正是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的血缘宗法和家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无数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不同于西方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形态形成的血缘关系相对淡薄、个人主义为主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先民主要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血缘纽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整套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

中华文明五千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严格生活在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的约束中;而卷帙浩繁的万卷史书,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

可以如是说: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历史,就是依附于有限耕作方式的土地,承受着宗法礼制的规范,活动在血缘家族范围之内。

本文通过对宗法制度和家国情怀的分别解释然后再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的方法探究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血缘宗法;家族制度;家国同构
一、“吉蠲为喜,是用孝享。

褕祠烝尝,于公先王。

”——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
按照定义来说,宗法制度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法律规范。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受此影响,黎民百姓中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家族制度。

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第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

这种尊卑关系主要表现为近尊远卑,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第三,根据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

嫡长子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优先继承权。

《诗经》中“吉蠲为喜,是用孝享。

褕祠烝尝,于公先王。

”意思是最好最洁净的美酒佳肴呀,是用来四季孝享先公先王的。

深刻反映了当时人对祖先的敬奉和对血缘宗族的认同感。

可以看出,西周社会组织带有浓重的血亲色彩,《左传》中“率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即是宗法制度完善初期的表现。

周朝崇拜天神、地祗、人鬼,并以血缘关系和宗法精神统治王朝与社会,周礼的核心就是敬宗祭祖,以血缘父家长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
是周礼法规的骨脊,分封、世袭、井田、宗法等政治经济体制则是它的延伸和扩展,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正是由原始礼仪巫术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演化而来的“礼仪”的专职监督保存者。

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
自古及今,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此为人生信准则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是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有的是惊才绝艳的军事天才,有的是胸有沟壑的治世能臣。

无论他们身份为何,却都有一个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诗经·黍离》中的王室式微,故都破败,宗庙公室,尽为禾黍,反映国家昔盛今衰感慨和深切的亡国的之痛。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感慨。

西汉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诱降,吞毡啮雪、历经艰辛,十九年持节不降,家国情怀可见一斑,令人感慨唏嘘。

“诗圣”杜甫的众多诗句中都反映了他心忧天下的爱国爱民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黎民百姓之苦感同身受,苦不能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对天下贫寒士人的怜惜和关切不惜自身受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都为家国忧虑,至死都不忘北定中原的理想,“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垂暮老人的遗憾感人至深。

此外,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

这种家国情怀,是深深扎根于血缘宗法和家国制度的土壤中的。

在古人心中,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三纲五常深入到了每一个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之中,而在“家”和“国”的关系中,国在家之上。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得古代中国人都拥有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

三、“千里故乡,十年华屋”——家国同构的社会意识形态
王侯以下的名门望族和百姓,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宗族,他们以“姓”为纽带,居住在同一区域,拥有共同的祖先,有共同的祠堂和宗谱,并由类似于大家长的族长和长老们主持家族事务。

族长和长老们通过“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建立起宗族的秩序和伦理,对亲族关系进行协调;用撰写家谱、族谱的方式,维系宗族内部人们的亲密关系;并用“乡约”、“族规”等来确定内部的伦理道德秩序。

这种宗族内部的亲密关系使得亲族之间互相认同、团结互助、一致对外。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人自明初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至今已有八十多代。

宗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
度与皇族分庭抗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典型代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提到的“王谢”,即指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

“公侯世及,宰辅相因”是其家族特色,更有对联“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一说。

由此可见宗族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影响之深远。

普通百姓之中,宗族的聚居地不少的名字如“王家川,梅家钨、张家港、刘家巷、马家坡”之类者比比皆是,在百姓眼中,“亲戚”关系和同宗关系也十分重要,这些都是血缘宗法的意识反映。

古代秀才举人乃至官僚之间,如果姓氏相同,就会互称“同宗”,更有甚者在仕途上也会互相提携,可见宗族在古代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另外,在俗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光耀门楣”“夫贵妻荣,封妻荫子”等,也从更通俗的方面表明了血缘关系与宗族制度在普通百姓中的根深蒂固。

另外,要说到宗族制度与家国同构,不能不提到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影响巨大并有其独特先进的教育后代、治家思想的商帮,即盛极一时的晋商和徽商等。

查看历史资料可知,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

从1656年到1888年,晋商建在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有500余座之多。

晋商以这些会馆为依托,拜关公崇忠义,团结乡人联合发展,缔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富甲天下,甚至一度出现“天下无商不晋”的局面。

另外,徽商因为诗书礼乐传承,徽商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讲求仁义礼智信,又能吃苦,也有“徽骆驼”的美称。

不论晋商还是徽商,在儒家修身立命,利惠天下的教诲下,都信守以国为本的原则,青史多有晋商、徽商爱国的记载。

可见,以宗族为单位,重视礼教道义,兼顾传统的爱国情怀,是商帮壮大的重要原因。

依附于封建制的国家形态,礼乐制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宗法制度已经完善到了这种程度:你既能慎终追远,上溯至遥远的祖先,也能理经把脉,寻找到现在的远亲家族,还能够由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

产生了“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

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价值观又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四、“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年云鹤长鸣”——血缘宗法家族制度对家国情怀的影响
千百年来,血缘与宗法、家族与故土一道,共同构成了炎黄子孙浓厚的家国情怀,无论身居何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一直是铭刻在国人内心的至高准则;光宗耀祖、落叶归根,一直是深植于国人心底的不舍情结。

虽然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小农经济向
城市发展,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大大加强。

宗族制度依赖存在的基础——土地不再是决定人们生活的关键。

但宗族的观念依然存在。

在今天,湘西客家人的门楣上还刻着故乡的名字。

1962年1月24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台湾写下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山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之殇。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

另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不少人家还保存自己的祠堂。

那些早年闯荡海外的华人还会回来寻根问祖,落叶归根。

有的会资助族人开办企业。

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为中心,以礼法为手段,分封制相结合,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这个宗族最初的定义显然已经不太适应今天的社会,但是宗族制度虽然被打破了,宗族观念却依然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

自古以来形成的对血缘关系和家族制度的深入骨髓的重视,塑造了中国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和“故土难离”的家园意识。

家事、国事、国运都是绝对不能抛诸脑后的大事;故土、故乡、故人都是无论如何难以割舍的情怀。

可以说,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根都牵着故土,心都向着家国。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王运伟.中国经典思想文化解读[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