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矫正术设计的思考

合集下载

大度数外斜视的手术思考

大度数外斜视的手术思考

大度数外斜视的手术思考(1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西昌615000;2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成都610072)目的探寻眼外肌解剖附着点位置对斜视手术的影响。

方法比较2012年6月收治的2例大度数基本型外斜视患者眼外肌解剖附着点位置、手术量、术后效果。

结果例1,例2两例患者均为基本型外斜视,斜视度相同,术前水平眼外肌解剖附着点位置不同,术中手术量不同,但术后效果相同。

结论眼外肌解剖附着点位置直接影响大度数外斜视手术量,在对手术量的设计时,不应该单纯依靠斜视度,应联合考虑眼肌解剖附着点位置。

标签:大度数;外斜视;手术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xtraocular muscle anatomy attachment point position on the strabismus operation.Methods contrastenthesis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 with the operative quantity and the postoperative of 2 cases ofstrabismwho be operated in 2012 June.Results2 patients were basicpatternexotropia.they had same refractive state and strabismus angle and effect after surgery,but the differences of enthesis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 and The amount of operation. Conclusion senthesis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 had great effection in the operativequantity.When treatlarge deviations exotropia,we would considering enthesis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Key words:Large degree;exotropia;surgery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收取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大度数基本型外斜视2例。

斜视矫正手术对双眼视觉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斜视矫正手术对双眼视觉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2级
3级
0级
1级
2级
3级
共同性外斜视(48)
28
12
8
0
23
14
9
2
共同性内斜视(19)
7
12
0
0
3
6
7
3
麻痹性斜视(16)
9
5
2
0
7
90Βιβλιοθήκη 0特殊类型斜视(10)
2
6
2
0
2
3
5
0
合计
46
35
12
0
35
32
21
5
3 讨 论
斜视是因为双眼轴不在同一平行线上使视觉抑制与异 常视网膜相对,双眼单视发育不良,进而对人们双眼视觉 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斜视知觉适应期间,可能会 同时存在异常视网膜、正常视网膜的对应和抑制。因为 斜视分为很多种类型,所以患者抑制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 差别。如果斜视发病的时间越早,就会持续较长时间的 秉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强患者的抑制,这种情况 就会严重损坏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在人们视功能中,双 眼视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斜视治疗过程中主要是为 患者恢复良好的视觉功能。
加外直肌缩短术。局部麻醉患者手术中通过仔细观察患者 眼位进行及时的调整,全麻患者需要根据手术前检查的情 况决定手术量。
1.3 术后眼位评价标准 矫正之后的水平斜视度≤8△为正位。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经过搜集和整理之后,通过运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使用x2进行数据 检验。
2 结 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手术前有 20例,经过手术之后有2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在手术之 前有12例,手术之后有16例;麻痹性斜视患者在手术之前 有7例。手术之后有9例;特殊类型斜视8患者在术前和术后 都有视功能。见表1。

斜视新概念、手术目的、原则剖析

斜视新概念、手术目的、原则剖析

斜视新概念、手术目的、原则剖析斜视手术的新概念手术的目的与原则一、斜视手术的目的1、双眼视轴平行—正位视2、建立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3、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与再建二、手术原则1、对术者的要求(熟悉眼的解剖生理功能、动作轻巧准确)2、手术的依据(1)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不理想时。

(2)余视度:水平斜视8°以上(15°)垂直5°以上或10°以上。

(3)斜视角稳定。

3、手术时机(1)斜视角恒定(2)非调节性斜视(3)先天性斜视(4)双眼视力良好(5)异常视网膜对定(6)斜视角大(7)无全麻禁忌(8)无药物过敏4、以下情况应待时机手术(1)间歇性斜视(2)调节性斜视(3)后天性斜视(4)单眼或双眼弱视(5)正常视网膜对应(6)小度数斜视麻醉斜视手术时采用何种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需要但也受医生的经验和爱好的影响。

一、局部麻醉(一)表面麻醉(二)结膜下浸润麻醉(三)球后阻滞麻醉二、全身麻醉(一)氧化亚氮(笑气)弱吸入麻醉药,有强镇痛作用。

诱导迅速,无兴奋期;药物在体内不与血红蛋白结合,仅溶于血浆,停吸后2-3分钟即可排出大部分药物,苏醒快而平顺;药物本身对肝肾功能无影响;不影响心血管功能,不引起血压及心率的改变;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不引起分泌物增加,故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小手术。

(二)氯胺酮分离麻醉氯胺酮诱导极为迅速,无兴奋期,注射后几乎立即产生深度镇痛,但不伴有深度知觉囊失,被称为分离麻醉。

氯胺酮对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物无不良影响,可使血压及心率轻度上升,对呼吸影响轻微,偶有一过性短暂的呼吸抑制。

用氯胺酮后,唾液分泌增加,在麻醉前必须给于定量的阿托品,氯胺酮无松弛肌肉的作用。

用氯胺酮麻醉时作被动牵拉试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斜视手术的设计和手术量(一)斜视手术的一般规律和原则1、患者的年龄愈小,斜视角愈大,则手术效果愈好。

2、眼外肌的大小,强弱和节制勒带的状态与手术效果有密切关系。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特征是眼球在水平面上不对称,导致双眼的视轴不同步,造成视觉障碍。

传统的斜视矫正术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而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眼球组织并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以期为斜视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一、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是一种现代微创手术,通过显微镜放大手术区域,提高手术精准度,最小化对眼球组织的损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眼球的微小结构,从而更加精准地操作,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术后恢复期也相对较短,患者往往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生活。

二、传统斜视矫正术传统斜视矫正术是一种开放性手术,需要在眼球表面进行切割和缝合,对眼球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虽然传统斜视矫正术在治疗斜视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恢复周期较长,而且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

三、临床疗效对比针对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和传统斜视矫正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低的复发率。

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仅为3%,而传统斜视矫正术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则高达20%。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术后的视力恢复速度更快,患者术后不适感较轻,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四、安全性比较在手术安全性方面,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也具有一定优势。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减少了对眼球组织的损伤,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较轻,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而传统斜视矫正术则需要在眼球表面进行较大范围的操作,对眼球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疼痛感较重,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相比传统斜视矫正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恢复周期上有明显的优势。

儿童斜视的视觉矫正方法研究

儿童斜视的视觉矫正方法研究

眼镜矫正法
01
02
03
原理
通过佩戴特制的眼镜,调 整光线的折射角度,从而 纠正斜视造成的视觉偏差 。
优点
非侵入性,风险低,适用 于轻度斜视患者。
缺点
需要长期佩戴,对患者生 活造成一定不便;对严重 斜视矫正效果有限。
遮盖法
原理
通过遮盖正常眼睛,强迫斜 视眼使用,以提高其视觉功 能。
优点
简单易行,对部分患者有一 定疗效。
不同严重程度儿童斜视的矫正方法选择
轻度斜视
对于轻度斜视的儿童,通常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眼镜矫正、棱 镜治疗或视觉训练等。这些方法可有效改善视觉功能,减轻斜视症 状。
中度斜视
对于中度斜视的儿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 。若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
重度斜视
对于重度斜视的儿童,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改善视觉功能和外观。术 前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预期效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分类
根据眼球偏斜的方向,可分为内 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四种类型。
儿童斜视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发病原因
包括先天性因素(如眼外肌发育异常 、家族遗传等)和后天性因素(如外 伤、炎症、肿瘤等)。
发病机制
主要涉及眼外肌的力量不平衡和神经 支配异常,导致眼球运动不协调。
儿童斜视的危害和影响
视觉功能损害
视觉矫正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需要儿童及其家
长的耐心和配合。
可能存在并发症
02 在视觉矫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过度
矫正、复视等。
部分儿童可能不适合进行视觉矫正
03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斜视或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的儿童
,可能不适合进行视觉矫正。

斜视矫正术设计的思考 赵 堪 兴

斜视矫正术设计的思考 赵  堪  兴
• 视近外斜视30△—40△,视远只有15△—20△ ,应考虑双内直肌截除术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面临的 问题
• 术前检查向两侧注视斜视角小于正前方者, 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会出现过矫
• 有屈光调节因素的间歇性外斜视,超常量后 徙术后易出现继发性调节性内斜
• 双 10五否眼△左、一内右水 致直肌平的肌手肉术手效术果,视视远近视比近视效远多果是
• 垂直斜视<10△,下斜视亢进明显,也可以行下斜肌减弱术。 下斜肌减弱术的效果与下斜肌亢进的程度密切相关
• 旋转偏斜超过10 o,提示存在旋转斜视。常见外旋斜视,可 以考虑上斜肌Harada-Ito手术
二、再次手术
• 影响眼位稳定的因素:术后组织水肿、局部疼 痛、有弱视、没有融合能力等等。
• 再次手术不仅是为解决欠矫或过矫问题,还可 能是垂直斜视与水平斜视需分期手术,或为了 避免眼前节缺血需分期手术。
四、超常量手术
• 直肌常规后徙手术量最大为:内直肌、上 直肌、下直肌均是5毫米,外直肌为7毫米 。超过了即为超常量手术
• “功能性赤道”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内直肌:
• von Noorden 后徙8毫米Fra bibliotek先天性内斜
内直肌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下直肌:
• 一般情况,下直肌后徙不超过5毫米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二、再次手术
• 对于术后继发性斜视的再次手术:
• 内斜矫正术后继发外斜视,看近>看远,内转有 一定程度限制,应首选内直肌复位 • 若外斜视看远>看近,则应首选外直肌后徙
二、再次手术
• 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
• 看远>看近,且外转有某种程度限制,应首选外直肌复 位

斜视矫正的原理及方法

斜视矫正的原理及方法

斜视矫正的原理及方法在儿童时期患上斜视还会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如先天性麻痹斜视的代偿头位,使颈部肌肉挛缩和脊柱发生病理性弯曲,及面部发育不对称。

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患有弱视。

由于斜视患者长期一只眼注视,另一只眼将造成废用性视力下降或停止发育,日后即便戴合适的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

现在得了斜视的人有很多,对于斜视矫正也有很多方法。

光明博士视力矫正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斜视矫正原理是什么呢?斜视矫正方法是什么呢?一、斜视矫正原理1、视力训练斜视矫正原理视力训练的方法其实就是提高视力。

斜视的患者一般都会有视力的问题,所以提高视力是矫正斜视的最主要的目标。

精细目力训练可以有效的让患者的视觉发育得到提升,达到增加视力的效果。

精细目力训练有穿针,描图绘画、穿珠子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2、斜视矫正原理斜视的出现一般都是在孩子的视觉发育期间,由于斜视的出现会造成孩子在视觉发育期间抑制视觉功能的形成。

那么就很明白了,要让这种对视觉的抑制彻底的消失。

如何治疗呢?用遮盖治疗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遮盖健眼强迫使用患眼,消除单眼抑制、复视和混淆视,以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3、其它斜视矫正原理视功能通常可通过遮盖健眼、描画图、穿珠、穿针孔等(通常称做细活)或注视训练来进行调节。

眼球动转训练,或戴用矫正三棱镜(适于上斜视)以及斜视矫正手术方法的应用。

总之,弱视治疗过程的诸多方式不可误认为是直接降低屈光度,而是在于提高视力,因为无论何种弱视治疗手段对屈光度数并墙角直接治疗作用,只是通过弱视治疗的一些方法锻炼视网膜路视中枢,使其视功能增加,而不是治疗或改变角膜已形成的表面形状异常和已变化了的眼轴长短。

二、斜视矫正方法斜视引起有原因有多样,而斜视类型也多样。

关于斜视矫正,主要根据患者的术前检查结果,查找出斜视的原因,以及适合哪种斜视矫正方法,最终确认就诊。

1、遮眼睛法即做一只眼罩,系带扣在耳朵后面,罩住不斜的眼睛。

每天早晨起床时罩上,晚上睡觉时再取下。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一、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是一种通过显微镜引导下进行的斜视矫正手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度高: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采用高倍显微镜进行操作,可以清晰地观察斜视眼肌的解剖结构,精准定位手术位置,从而使手术更加精准。

2.创伤小: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操作小巧,创伤小,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术后恢复时间。

3.术后效果好: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具有术后效果好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改善斜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二、传统斜视矫正术传统斜视矫正术是指以传统手术方式进行的斜视矫正手术,相对于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来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操作不够精准:传统斜视矫正术的手术操作通常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和定位,操作精准度相对较低,可能影响手术疗效。

3.治疗效果参差不齐:由于传统斜视矫正术的操作精准度不高,术后效果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1.临床疗效比较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得到广泛认可。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临床病例的分析,发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术后效果稳定,明显改善了斜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手术后患者的斜视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满意度高。

传统斜视矫正术在临床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手术操作方式的局限性,术后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部分患者术后斜视程度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美不如愿。

2.安全性比较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安全性较高。

由于手术操作较为精准,创伤小,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较低,能够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

四、结论1.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2.传统斜视矫正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术后效果参差不齐,安全性难以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关于术后近期过矫的理解
• 没有双眼视功能的斜视,手术设计应保 守一些,术后近期正位或欠矫5△— 10△为好
• 有双眼视功能的间歇性斜视,手术设计 量应为术后近期过矫10△左右为好。此 类设计可以获得远期满意的正位
十、关于垂直斜视手术设计原则
• 先天性垂直麻痹性斜视 代偿头位 为主要特征
–尽早手术
肌的拮抗肌
保护主要视野
• 主要视野: 即功能视野,眼球运动 15O以内的视野。主要视野的另一层含 义,系指前方及前下方视野。
• 上斜肌不全麻痹手术选择
–同眼下斜肌减弱 –同眼上斜肌加强 –对眼下直肌减弱 –同眼上直肌减弱?
保护主要视野
• 旋转斜视手术选择
–Harada-Ito手术手术分期进行• 由于垂直斜视的复杂性及受累肌肉 常为不全麻痹,为了恢复主要视野 的功能,手术要从肌肉运动功能平 衡考虑,分期进行。对有功能的垂 直斜视,一般不在同眼同期行上、 下直肌一退一截手术
• 后天性垂直麻痹性斜视 复视为主 要特征
–病因清楚,病情稳定6个月,手术
十、关于垂直斜视手术设计原则
• 术前必要检查:
–三棱镜中和/同视机 诊断眼位定 量检查
–分析非共同性,找出主要矛盾 –牵拉试验
手术肌肉选择的一般原则
• 加强受累肌 • 减弱配偶肌 • 减弱拮抗肌 • 加强间接拮抗肌,即配偶
四、超常量手术
• 直肌常规后徙手术量最大为: 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均是 5毫米,外直肌为7毫米。超过 了即为超常量手术
• “功能性赤道”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 内直肌:
–von Noorden 先天性内 斜 内直肌后徙8毫米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 下直肌:
–一般情况,下直肌后徙不 超过5毫米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超常量后徙对≤40△的间歇性外斜视, 特别是分开过强型者,收到了满意的效 果。后徙量一般不超过9毫米。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对单眼视力差,大斜视角的外斜 病人要求手术只在患眼完成者,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加内直肌截除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动眼神经麻痹外直肌可以后徙 12-14毫米,使这一最为困难的外 斜视矫正成为可能。
术前检查
• 术者对从病人获取的以上 资料认真分析,不仅要有 彻底的了解,而且要有充 分的理解。
术前检查
• 结合自己的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出合 乎逻辑的诊断,提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何时手术? –手术眼? –手术肌肉? –术式? –手术量?
一、手术起点
• 水平斜视≥15△,垂直斜视≥10△为手 术起点
–看远>看近,且外转有某种程度限制, 应首选外直肌复位
–看近>看远,则应选择内直肌后徙术
•继发性斜视,远近斜视角相 同者,均首选原后徙的直肌 复位术
二、再次手术
• 再次手术的时机
– 欠矫 – 过矫
三、对称手术
• 选择对称性手术的情况:
–分开过强型和基本型的间歇性外斜视, 斜视角≤40△
–高AC/A比率内斜视,斜视角不超过40△ –超过40△,而小于60△者适于单眼一退
一截手术;超过60△者需做三条肌肉。 此时,则无法安排对称性手术
三、对称手术
• 有些病人,术前存在非共同性,安排对称性
手术,意味着术后继续保留非共同性。而此
类病人,可以通过非对称性手术,使术后达
到或接近对称,眼球运动协调。例如:术前
检查:
左转15O 正前方
右转15O
-20△
-30△
-45△
可行非对称手术, 达到对称之目的 • 单眼视力差者,更提倡只在患眼手术
• 垂直斜视<10△,下斜视亢进明显,也 可以行下斜肌减弱术。下斜肌减弱术 的效果与下斜肌亢进的程度密切相关
• 旋转偏斜超过10 o,提示存在旋转斜视。 常见外旋斜视,可以考虑上斜肌 Harada-Ito手术
二、再次手术
• 影响眼位稳定的因素:术后组织 水肿、局部疼痛、有弱视、没有 融合能力等等。
斜视矫正术设计的思考
手术目标
• 恢复双眼视觉 • 美容
术前检查
• 感觉功能 • 运动功能
术前检查
• 感觉功能:
– 视力 – 屈光 – 双眼视觉状态
• 网膜对应 • 融合范围 • 立体视觉 • 有无抑制
术前检查
• 运动功能:
– 斜视角测定
• 两眼分别注视、检查裸眼戴镜、远近
– 单眼运动 – 双眼运动 – 牵拉试验 – 有无眼震 – 有无分离运动
七、调节性斜视的手术
• 完全性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不 能手术治疗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八、关于水平斜视合并垂直 斜视的处理
• 异常视网膜对应,无融合能力,以水平 斜视为主,垂直斜视度较小,可以只矫 正水平斜视不处理垂直斜视
• 正常视网膜对应,有融合能力,垂直斜 视需手术或用三棱镜处理
• 没有潜在的双眼视功能,但是存在下斜 肌亢进,应在水平斜视矫正术中,先做 下斜肌减弱,再做水平肌肉
• 再次手术不仅是为解决欠矫或过 矫问题,还可能是垂直斜视与水 平斜视需分期手术,或为了避免 眼前节缺血需分期手术。
二、再次手术
• 对于术后继发性斜视的再次手术:
–内斜矫正术后继发外斜视,看近> 看远,内转有一定程度限制,应 首选内直肌复位
–若外斜视看远>看近,则应首选外 直肌后徙
二、再次手术
•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面 临的问题
•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选择双眼外 直肌超常量后徙导致术后视近欠 矫,而视远明显过矫正,视远复 视干扰
• 视近外斜视30△—40△,视远只 有15△—20△,应考虑双内直肌 截除术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面 临的问题
• 术前检查向两侧注视斜视角小于 正前方者,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 徙术会出现过矫
• 有屈光调节因素的间歇性外斜视, 超常量后徙术后易出现继发性调 节性内斜
五、水平肌肉手术视远视近 效果是否一致
• 双眼内直肌的手术效果,视近 比视远多10△左右
• 双眼外直肌的手术效果,视远 比视近多10△左右
• 无论是减弱术还是加强术都符 合此规律。
六、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训练
• 研究表明,术前做集合训练者, 术后容易过矫正。
• 上直肌
–对DVD病人,后徙起点应为7毫 米,甚至达12-14毫米。但是对 一般垂直斜视,上直肌不宜选超 常量后徙。否则在双眼共同运动 时,上直肌方向会出现运动落后
选择超常量后徙术
• 外直肌
–把外直肌后徙常规从5毫米改为7毫米, 减少了内直肌的截除量,增加了外斜视 矫正术一次成功率,术后外观也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