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意识的不同传达_以_平凡的世界_废都_和_白鹿原_为例

合集下载

《平凡的世界+废都》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废都》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废都》读后感《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它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而《废都》则是一部相对较为冷门的小说,但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平凡与伟大,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平凡的世界》以农村青年农民孙少安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命运。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的贫困、封闭和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以及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孙少安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磨难,最终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他在追求理想和幸福的道路上,不断地奋斗和挣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部小说通过孙少安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而《废都》则以一个废弃工厂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废都人的生活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废都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以及他们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

在这个废弃的城市里,人们面对着失业、贫困和绝望,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希望。

通过这些废都人的故事,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和《废都》,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平凡与伟大,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两部小说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情感。

但是,当我们读到这样深刻的作品时,我们不禁会停下脚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和《废都》都是具有深刻内涵和思想价值的作品,它们通过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引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我学会了珍惜生活、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珍惜自己内心的声音和理想。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汉语言文学论文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世界”

汉语言文学论文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世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世界”路遥,出生于陕西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与苦难结为兄弟,经历了坎坷而短暂的一生。

197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其间开始写作,1991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广阔的社会面貌,同时体现了路遥的爱情观及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演绎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魂断蓝桥》、《红楼梦》等等脍炙人口的中外经典爱情故事,曾经给一代又一代读者带来多少美的享受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生活因为有了爱的追求,变得多么美好。

说明了人类在获取物质资料满足的同时,更要求在精神层面上获取丰厚的审美快感。

胡适曾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一个时代之所以会产生自己时代的文学,既是各个时代自身的特点使之然,同时更是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观念使之然。

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作家,其作品必然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现代意义。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的是1975—1985年间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人们的生活也经历了困苦、动荡,逐渐富裕的变化,但总体上讲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

路遥的这部作品描写的主角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以“平民化”为其审美世界,当时物质生活难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所以爱情追求的一开始就是外在条件的权衡,这种外在条件的权衡被社会普遍认可,也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路遥的“爱情世界”里更多存在着“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大多描写身边日常所见的爱情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尽管作品中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最终都被否定,路遥认为现实主义创作能给不同层面人以满足。

他受时代思想和文化生活经历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现实主义的爱情观,在路遥看来,只有平凡世界中的平凡爱情才是真实的爱情,而真实的爱情又有不如意的地方,尽管这样,它仍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值得我们期待。

男权文化与女性形象_从_白鹿原_与_废都_中的女性形象说起_王源

男权文化与女性形象_从_白鹿原_与_废都_中的女性形象说起_王源

男权文化与女性形象——从《白鹿原》与《废都》中的女性形象说起王源(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并试图通过这些形象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强大的男权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他们往往很难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作品创作中下意识地遵循着男权文化的评判标准,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女性生命欲求、否定女性生命价值的错位判断。

关键词:女性形象;男权文化;价值判断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0)00-0121-05 收稿日期:2005-08-11作者简介:王源(1963—)女,山西左云人,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在1993年代的文学创作中,陕西作家曾经有两部长篇小说在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一部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另一部是贾平凹的《废都》。

虽然这两部作品,从选材上,一个写农村,一个写城市。

《白鹿原》通过关中平原的一个村镇白鹿原上的两个家族在社会动荡、自然灾害中的消长沉浮,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农村历史的变迁,而《废都》则通过西京这个已废的都市四大文化名人的生活,表现了当代文化人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

两部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切入生活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两位男性作家都站在男权文化的立场,不仅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塑造了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传达出他们对女性世界的想像和男性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而且还利用文学作品具有的感染力向读者灌输男权意识,引导读者去认同并接受男性的价值观。

一陈忠实在《白鹿原》卷首冠以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写出民族精神、探究民族命运是《白鹿原》的题旨。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批判就成为揭示民族秘史的重要方面。

而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贞节妇道为主的女性评判标准。

传统的父权制视女性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因而格外重视女性的贞洁与否,这关系到家庭的血统是否纯正,关系到财产是否永远不会流失,所以女性的贞洁被作为高于生命的道德体现就不足为怪了。

论媒介传播与文学命运之关系——以20世纪90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为例

论媒介传播与文学命运之关系——以20世纪90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为例

部 极 有 争 议 性 的作 品 。 一 位 当代 文 学
研 究 者 兴 奋 地 说 ,好 久 没 有 读 到 这 样 的
好 书 了……令 我高兴 的是 当代 中国文学 不再 回避 人 类 情感 的一 个 方 面 , 《 废 都 》第 一 次 以真 实 、准 确 、艺 术 的笔 触
写 出 了一 些 现 代 人 的 性 意 识 和 行 为 ,可
经 济 的勃 兴 、通 俗文 化 的传 入 ,文化 市 场逐 渐 发育
( 地摊 文 学 的 出现 ) ,竞 争 开始 浮 出水 面 。然 而在
视 为 文 学 的 突破 …… 一位 古 典 文 学 学 者 说 ,如 果 除去 庄 之 蝶 与 阿 灿 灵 与 肉 的结
国家 财政 的支 持 下 ,收入 稳 定 的各 级 生产机 构 对传
《 废 都 》版 权 ,贾 平 凹 在 北 京 参 加 政 协 会 , 成 捆 的 声势 就 已经对 《 废 都 》的传 播 作 出 了巨大 贡 献 。 的钞 票 放 在 他 身 边 ,那 是 出版 社 为 抢 稿 留 下 的定 正是 在这 种 举 国热 议 《 废 都 》 的 巨大 气 场 中 ,它 的

两个:一是方块 ( 也即有性描写的地方),二是稿 面 世 之 前 , “ 先 是 一 则捕 风 捉 影 的 消 息 说 , 《 废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一 O 1
[ 作者简介]杨荣 ( 1 9 7 8  ̄) , 湖 南洞 口人,玉 林师 范学院文 学与传媒 学院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 向:中国现 当代文学 。
例,阐述了市场经济时代媒介传播对文学本身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制约力。这种现象表明,在 高度发达的媒体时代,如何运用一切手段与策略推销作家作品,巳成为不得不遵循的游戏规则,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时时警惕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学理机制——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阅

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学理机制——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阅

收稿日期:2019-03-12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史 (项目编号:A H S K F 2018D 44)作者简介:杨敏(1977-),女,河南平舆人,副研究馆员㊂研究方向:阅读史与阅读推广㊂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学理机制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阅读接受与审美反应为例杨 敏(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阜阳 236037)摘要:文学接受理论把读者与阅读作为研究对象,阐释文学接受过程的各种特点,具有自洽性㊂在全民阅读推广研究中引入文学接受理论,其学理性有利于探寻推广主体的桥梁作用和指导作用㊂以‘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的接受为例,阐述文学作品意义的发掘和审美导向问题,为读者提供有效的阅读服务㊂关键词:阅读推广;文学接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9)03-0071-05陕西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陈忠实的‘白鹿原“分别荣获第三㊁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取得当代文学经典的崇高地位㊂作为向社会读者推荐㊁评介优秀读物的全民阅读推广主体,图书馆界如何从读者的角度为他们评书㊁荐书,做好读者服务呢?笔者借助读者接受理论,以两部作品的阅读为例,期望能寻找一种架起作品与读者桥梁的评介方法,为读者提供有效的阅读服务㊂一㊁接受理论与全民阅读推广特里㊃伊格尔顿认为: 文学作品的文本不是放在书架上的:它们是表明作品含义的过程,只有在阅读的实践中才能实现㊂ [1]西方理论界认识到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20世纪后期生成专注于读者的接受理论㊂接受理论从解释学延伸而来,德国 康士坦学派 把接受研究推向理论高峰㊂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汉斯㊃罗伯特㊃姚斯㊁沃尔夫冈㊃伊瑟尔,美国的斯坦利㊃费什㊁乔纳森㊃卡勒等㊂接受理论又称作接受美学或读者反应批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㊂接受理论认为存在着不同的读者:一是假想的读者 ,即完全符合作者期待的读者,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上存在的读者;一是 实际的读者 ,即日常生活中阅读作品的普通读者,他们千差万别,阅读作品时受自身的知识结构制约,阅读效果参差不齐㊂从阅读推广的角度说,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普通读者这里㊂斯坦利㊃费什说: 我们所能进行的思维行为是由我们已经牢固养成的规范和习惯所制约的,这些规范习惯的存在实际上先于我们的思维行动,只有置身于它们之中,我们方能觅到一条途径,以便获得由它们所确立起来的为公众普遍认可的而且合于习惯的意义㊂ [2]这段话阐述了个体接受和群体接受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活动与自身的阅读经验有关,阅读经验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生活对个体的培养,由于个体生活的差异,难以形成普遍性的阅读共识,因此对作品意义的获取常常要依赖 解释团体 给予的理解帮助㊂我们可以把 解释团体 看作一个前阅读的理解结构,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公众系统,它有一定的阅读规范,提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参照㊂个体阅读既受 解释团体 的影响同时自身也构成其中的一部分㊂ 解释团体 作为一个由众多读者参与的集合体共同显现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㊂联系到全民阅读推广,我们所能做的工作:一是辨析 解释团体 提供的意义导向,一是推广人自身参17与阅读提供的意义指南㊂也就是说作为 解释团体 中的一份子,依据全民阅读推广的基本目标和方法,在自身阅读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解释,提供给阅读者最适合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意义指南,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取到有益的知识,这即是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学理机制㊂每个读者在面对同一部作品的时候,由于阅读动机不同㊁知识结构不同㊁阅读经验不同,导致 解释团体 提供的意义导向妍媸各异,阅读推广者需要在这个意义的河流中去粗取精㊁沙里淘金,分辨出具有正能量的意义,然后与自己的阅读发现相结合,从作品中偶然的㊁具体的事件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㊁人生的审美经验,为读者的阅读架起一座有益的桥梁㊂我们把整个文学活动划分为一个完整的链条:作者 作品 解释团体 阅读推广者 读者 ,在这个链条中,阅读推广者成为作品与读者之间重要的一环,阅读推广者提供什么样的意义指南,就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意义的探寻㊂二㊁‘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接受与审美反应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谈‘平凡的世界“,必须把握作品中有什么内容会向我们的生活现实敞开,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地方又在哪里?这是一部全景式表现当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以孙少安㊁孙少平兄弟二人的生活为中心,描写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变动中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㊂事业㊁感情在小说中互相产生纠葛,善良与丑恶㊁道德与伦理常常考验着当事人,快乐和痛苦经常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丰富与复杂㊂小说中的百味人生会在读者心里发生反应,使人进入到小说描写的情境之中,喜怒哀乐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属于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应和㊂在审美的层面上,其旨归是善的领悟,恶的规避,人性往高尚一极提升㊂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自古就有朴实㊁憨厚㊁刚毅㊁勤奋的人文传统,世世代代激励着生活在这里的乡民㊂主人公坚忍不拔的毅力㊁敢于承担的勇气㊁开拓进取的精神,都来自于黄土地生活传统的滋养,是对黄土地积极进取精神的良好继承㊂他们的人生道路虽然充满了艰难坎坷,但磨难并不能使他们退缩,阻挡不了兄弟二人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步伐㊂他们在人生追求中体现出的崇高精神,直入读者的心灵,予以洗涤和净化㊂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全面展开,社会前行步伐加快,物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物质欲望的冲击,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滋生了精神的空虚和焦虑,出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平衡的倾斜状况㊂人生目标的空虚㊁创业创新的焦灼㊁日常消费的刺激㊁人情和人际关系的冷淡等新的社会问题都会让人产生精神上的负面效应,导致精神领域的虚无状态,以颓废的态度应对人生㊂大量的青少年和一部分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匮乏,理性判断能力较弱,知识储备贫瘠,喜欢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人生,经不起磨难和挫折,迷失了生活的方向㊂这一个为数可观的潜在群体,完全可以通过使用‘平凡的世界“实施阅读的疗救,驱散读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迷雾,从个人的颓废状态中超拔出来,重新获得信念和勇气㊂从 解释团体 提供的意义综合体中,我们去粗取精提取出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几个关键词:信念㊁勇气㊁顽强㊁进取㊁利他㊁和睦等,这些精神品格蕴藏在小说人物的身上,需要我们去辨析㊂我们尤其注意小说中偶然事件和必然事件的关系,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常常难以分辨㊂社会发展前进的大趋势是必然的事情,其中发生的一些曲折甚至暂时的恶压倒善的偶然事件,需要以理性来思考㊂当我们以阅读推广者的身份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得从偶然的㊁个别的现象中发掘出一般的㊁普遍的价值,给读者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㊂孙少平和孙少安都有悲痛和欢乐的交集,经历过善与恶的考验,也有过短暂的低迷,但他们身上的韧性始终没有中断,常常是精神的力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攀向人生新的高峰,精神之于生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最大价值㊂也因此有人称‘平凡的世界“为励志性的文学作品㊂古人讲志在于心,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小说在路遥现实主义的手笔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在净化读者心灵的同时激励着他们的意志,小说中立足现实的人生经验足以照亮读者的人生,帮助他们规划自己有意义的生活㊂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是个人享乐㊁贪图富贵㊁得过且过㊁挥霍青春吗?是只能索取㊁不可付出,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艰辛努力上吗?‘平凡的世界“明确27告诉读者并非如此,快乐和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得来的㊂不可否认,当下不少人对于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清楚了㊂现在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上追求享乐㊁崇尚奢靡的风气,使辛勤劳动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通过双手劳动获得报偿被看作低人一等,很多人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这些都属于价值观的扭曲,也是人性的扭曲㊂孙少平从一个高中学生到民办教师,之后进城打工,最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人生目标却很坚定,在利他与利己之间总是能够以公平与正义为重并做出正确的选择㊂孙少安一直在农村打拼,生活富裕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勤劳与朴实的本性,为改善双水村的生活努力㊂他们身上体现的优秀素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善良㊁纯朴㊁刚毅㊁勤劳㊁公正,这些维持社会和谐运转的正能量,来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黄土地,是中华民族国民性的优秀成分,也是我们当下急需继承的优良传统㊂作为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会越来越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㊂优秀文化的传承依靠全民的认同与接续,阅读文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调整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㊂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接受崇高精神的洗礼,心灵世界由此得到审美的净化,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尽可能靠近,这样的阅读就属于接近完美的阅读,是作者期待效果最大化的阅读活动㊂从文学接受的意义上说,读者在阅读中充分敞开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播种下善良与崇高的种子,让人们对生活产生了新的理解,显示出文学介入生活的实际意义㊂文学接受理论认为,普通读者在阅读时会受到 解释团体 的影响,不自觉地向 解释团体 提供的某些意义靠拢,从而影响自己对作品的理解㊂作为一个阅读推广者,需要对这些意义进行筛选㊁提炼,以阅读推广者的身份研读‘平凡的世界“,目的是找到与普通读者构成对话交流的连接点,引导读者把握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内容,规避丑陋㊁不公㊁邪恶,让读者敞开胸怀拥抱爱与美㊂三㊁‘白鹿原“的阅读接受与审美反应与路遥‘平凡的世界“关注改革开放后青年人的现实奋斗不同,陈忠实‘白鹿原“把视线转向了历史㊂小说以白嘉轩为核心,描写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期间,发生在黄土地白鹿原上的风云变幻,这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社会的动荡时期㊂小说在政治与文化的焦灼中展现传统中国文化经受的种种冲击,对文化转型作出了严肃的思考㊂在中国思想文化转型最为关键的1890至1920年代,基于强国保种及建立民族国家理想而进行的社会政治变革,与寻求普世价值㊁创造新文化而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二者合力,使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均发生千年未有的巨变;而传统的哲学㊁伦理等价值体系,也在这个激进的现代化浪潮中支离破碎㊂ [3]在修复并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确实需要我们反思新旧文化转型的问题了㊂19世纪后期以来的文化转型确实对传统文化实施了打压,致使现代民族国家在建构的过程中疏忽了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支持,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了㊂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传统的隔膜,经常容易出现误解,把传统判定为封建糟粕㊂冯天瑜认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封建 的含义在某些重要论者那里发生变化:从一古史概念,演变为 前近代 的同义语,成为与近代文明相对立的陈腐㊁落后㊁反动的制度及思想的代名词㊂ [4]否定传统的实质是否定民族生存的根基,21世纪以来,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传统文化修复,便是正确的举措㊂‘白鹿原“以文学的形式讲述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命运,对于读者了解㊁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大有裨益㊂‘白鹿原“问世以来,至今出现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些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解释,常常搅乱普通读者的理解和判断,带来认识上的偏颇,与弘扬优秀传统背道而驰㊂不可否认,‘白鹿原“在讲述传统的时候有溢美之词,也需要我们认真辨析㊂所有这些问题给‘白鹿原“的阅读推广制造了麻烦,增加了难度㊂从文学接受层面看,对作品意义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事情㊂小说开始时描绘了一个生活上其乐融融的礼俗世界,白鹿原族长白嘉轩和村民们在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修宗祠㊁办学堂,沿袭着千百年不变的乡土日子㊂但是不久,王朝大厦倾倒,小说里讲: 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呢 ㊂他们对鹿子霖投机当上官员的新政府充满不信任,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便拿来传统的行为规范,抄录了 乡约 ,希望以此来稳定并延续白鹿原的礼俗生活㊂尽管乡约导人以善,但却挡不住内部的崩离和外部强大的攻击,白鹿37杨敏: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学理机制 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阅读接受与审美反应为例原被卷入政治㊁文化激变的漩流中,白嘉轩心力交瘁,最终没能实现中兴的梦想,这种悲壮值得深思㊂小说还讲述白鹿原其他人在社会巨变时期的人生选择,鹿子霖背叛了仁义,虽然掌握了政权,但最终落得个凄惨的下场㊂白嘉轩家的长工鹿三,与主家一样恪守仁义,他们身上显示的是坚韧㊁顽强和悲壮㊂白鹿原的第二代走上了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道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政治斗争的道路上,踏上了国民党㊁共产党㊁土匪三条迥异的人生之路,白鹿原上的仁义追求被舍弃后,他们已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㊂‘白鹿原“中有两个思想和行为完全对立的人物,田小娥与朱先生㊂田小娥被父亲送给老举人做姨太太,感情生活非常痛苦,这当然能说明包办婚姻漠视人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负性的揭露㊂因此,田小娥反抗婚姻具有合理性,不过,她的反抗方式却不可取,她没有选择正当的抗争方式,而是以偷情去获取性与爱的满足,就其行为来说,在任何社会都不会被赞扬㊂她后来被鹿子霖欺负又受到鹿的指使去色诱别人,更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㊂在 解释团体 给出的人物解释中,有很多解读完全赞赏田小娥的行为,很令人费解,对普通读者的误导性很强,容易让读者疏忽田小娥在法律和伦理上的正当性问题㊂她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她的行为不值得赞赏㊂与田小娥仅仅追求个人快乐不同,朱先生在小说中是一个处处为白鹿原民众着想的善人,他熟读儒家经典,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体现出儒家文化中 圣 的一面,是白嘉轩的精神导师,白鹿原的灵魂㊂小说第六章写朱先生因为朝代更换引起礼崩乐坏的局面而抄录 乡约 ,希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俗生活㊂这是一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乡约,由宋代张载的弟子吕大均兄弟四人编订,名为‘吕氏乡约“,又称‘蓝田乡约“,之后经朱熹增删后定为‘朱子增损吕氏乡约“,这是一份以儒学为核心阐述社会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乡约,对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和睦产生了重要影响㊂朱先生以 乡约 进行规劝的治本之道给族长白嘉轩带来了励精图治的信心,于是他便致力于 乡约 的推行,希望在风雨飘摇的世界拓展一处 礼仪之邦 ㊂作为白鹿原上的大学者,朱先生成为小说中最受人敬仰的人物,朱先生践行的修齐治平,确实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㊂通过推行 乡约 来拯救儒家文化,其实是作者提出的一种文化方案㊂白嘉轩身为一族之长,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姐夫朱先生的指导下建祠堂㊁定乡约,把仁义白鹿村的嘉言懿行发扬光大,把农耕时代 耕读传家 的生活方式维持下去㊂传统儒家的伦理文化,需要读者认真分辨,与专制王权制度相匹配的教条性规范,如等级制㊁不平等的两性关系㊁无自主权的婚姻等确实是糟粕,当然应该予以抵制;另外一些超越具体时代培养人性向善的规范,如自我修身㊁仁义教导㊁合理的孝悌观念等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完全可以继承并发展下来㊂白嘉轩身上体现出的重义轻利㊁人格高尚等向善的一面,就是他赢得白鹿村村民敬佩的原因㊂五四 新文化运动对民众开展思想启蒙的时候,以激进的方式批判传统,认为传统伦理道德培养的国民性充满了负性的东西,鲁迅就说过,阿Q代表了沉默的国民的灵魂㊂这种矫枉过正的举动影响了人们对国民性的判断,妨碍了对仁义㊁善良等民族性格的发扬,‘白鹿原“对传统文化㊁民族精神㊁国民性格的深入思考,对国民性正负两面的细致剖析,尤其是黄土地生活传统中孕育的坚韧㊁朴实㊁善良㊁仁义等国民性品格的弘扬,对读者来说就是一次崇高的洗礼,审美的升华㊂四、结语哲学领域有一个主体间性概念,适合从阅读推广人的角度谈论文学接受问题㊂主体间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移情㊁同感等方式达成主体间的一致㊂以此来看,阅读推广主体介入到阅读活动中对阅读主体进行引导就有了理论的依据㊂而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也能形成伽达默尔所讲的 视域融合 ,他说: 一个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㊂因为在重构中被描述的历史视域不是一个真正包容一切的视域㊂其实它本身还被那种包括我们这些提问㊁并对流传物文字做出反应的人在内的视域所包围㊂ [5]阅读推广主体的理解在与读者发生作用的同时达成视域的融合, 阅读推广者与接受者,不同阅读推广者之间是通过平等对话,继而实现互相依赖和信息交换的过程㊂ [6]阅读推广者以主体的身份连接作者主体和阅读主体,通过对作品的阐释引导读者获取良好信息,充分体现了阅读推广者的行为价值㊂本文对‘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的阐释,作为两个具体的实践案例,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㊂47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杨敏: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学理机制 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阅读接受与审美反应为例参考文献:[1]特里㊃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91.[2]斯坦利㊃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7.[3]杨联芬.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 1940)[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4]冯天瑜. 封建 考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2.[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480.[6]刘亚玲.交互主体性:阅读推广主体性研究的新视野[J].图书馆,2017(8):53.T h eA c a d e m i cM e c h a n i s mo f L i t e r a r y C l a s s i cR e a d i n g P r o m o t i o n:T a k i n g t h eR e a d i n g A c c e p t a n c e a n dA e s t h e t i cR e s p o n s e o fO r d i n a r y W o r l d a n d W h i t eD e e rP l a i n a s a nE x a m p l eY A N G M i n(L i b r a r y,F u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F u y a n g A n h u i236037,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t h e o r y o fl i t e r a r y r e c e p t i o nr e g a r d sr e a d e r sa n dr e a d i n g 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sa n d e x p l a i n s t h e v a r i o u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l i t e r a r y a c c e p t a n c e p r o c e s s,w h i c h i s s e l f-c o n s i s t e n t.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l i t e r a r y r e c e p t i o n t h e o r y i n t h e s t u d y o f n a t i o n w i d e r e a d i n gp r o m o t i o n,i t s c o n d u c i v e t oe x p l o r i n g t h e r o l e o f b r i d g e a n d g u i d i n g f u n c t i o n o f t h em a i n p a r t o f p r o m o t i o n.T a k i n g t h e a c c e p t a n c e o f O r d i n a r y W o r l d a n d W h i t e D e e r P l a i n a s a n e x a m p l e,t h e a r t i c l e e x p o u n d s t h em e a n i n g e x c a v a t i o n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a n d p r o v i d e s r e a d e r sw i t h e f f e c t i v e r e a d i n g s e r v i c e.K e y w o r d s:r e a d i n g p r o m o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 r e c e p t i o n;O r d i n a r y W o r l d;W h i t eD e e rP l a i n[责任编辑夏强] (上接第70页)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 o f T a n g H e sH u m a n i s t i c S p i r i tL I UL i a n g,Z O UZ u y a o(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d u c a t i o n,C h u z h o uC i t y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C h u z h o uA n h u i239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s a w e l l-k n o w n f i g u r e o f 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y,T a n g H e s s p i r i t o f d e d i c a t i o n,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l o y a l t y,h u m i l i t y a n d b e n e v o l e n c e c o i n c i d e sw i t h t h e c o r e v a l u e s o f s o c i a l i s m.I nv i e wo f t h e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e x c a v a t i o n o f t h e s p i r i t u a l l e v e l,s u p e r s t i t i o n a n dw e a k i n f l u e n c e i n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 T a n g H e s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 a r ds o m es t r a t e g i e s,s u c ha s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s u p p o r ta n d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r e s e a r c h e r s,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c o m b i n g a n d e x c a v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h u m a n i s t i c s p i r i t, e x p a n d i n g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p a t h,t o b e t t e r e d u c a t e p e o p l e v i a a d v a n c e d c u l t u r e.K e y w o r d s:T a n g H e;h u m a n i s t i c s p i r i t;s t r a t e g i e s o f i n h e r i t a n c e[责任编辑夏强]57。

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1)

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作者:罗笑芳, LUO Xiao-fang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龙岩,364021刊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7,9(4)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5条)1.章海生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爱情婚姻问题的审美观 1993(01)2.罗洛·梅爱与意志 19883.巴尔扎克古典文论:译丛(2) 19654.路遥路遥小说选@序 1985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1992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丁红梅.王圣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女性形象[期刊论文]-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谢志勇路遥的农民性及其成因探析——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张连义.ZHANG Lian-yi路遥作品爱情悲剧探寻[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4.王永奇.WANG Yong-qi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07,12(1)5.陈丽珍.CHEN Li-zhen平凡的女性不平凡的人生--浅论《平凡的世界》中三种女性的类型化形象[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6(2)6.赵永梁危机中的孙少平田晓霞爱情走向[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罗曦.万姗姗爱情·悲情——对路遥小说爱情悲剧的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8.胥盼星.徐勇路遥小说爱情世界的初步解构[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08(31)9.廖晓军论路遥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期刊论文]-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3)10.Liu Ying典型性格——试论路遥作品中的青年女性形象[期刊论文]-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引证文献(2条)1.王子杰是谁葬送了爱情——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 2010(6)2.张泽建.周萌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及路遥的创作心理[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本文链接:/Periodical_mxzydxxb200704009.aspx。

情爱意识的不同传达_以_平凡的世界_废都_和_白鹿原_为例

情爱意识的不同传达_以_平凡的世界_废都_和_白鹿原_为例
路遥在其作品中不仅展现了感人至深的美好爱 情,而且还传达了自己对情爱关系中不道德行为的 谴责。如孙玉亭与寡妇王彩娥的麻糊,王满银与南方 女人的鬼混。作家对不道德的性行为在表现形式上 点到为止,没有做场景上的直接铺叙,这样处理的目 的就是避免人们对性的过分关注,而集中探讨情爱 与道德的关系,探索生活的意义、揭示人生的真谛。
MZXS 1 / 2009 75
22 - 167 CN14 - 1034 / I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固定的性伴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婚姻是人类 规范两性关系的基本形式;难怪许多读者普遍地认 为《废都》写得很浅薄,很庸俗,甚至很恶心,书中除 了对性的渲染外,没有一点崇高的引人向上的东西, 从小说中任何人物身上,我们几乎都看不到理想,看 不到道德,看不到任何令人憧憬的东西,甚至斥之为 “引导人堕落和犯罪的书”。
总之,在《平凡的世界》以及路遥其他作品中对 情爱意识的展示集中在人的精神领域,性并不是主 要关注的对象,更没有做过多的渲染。两性之爱缘于 情,止于理,情爱的基本内涵除了性之外,还有感情、 责任与义务等许多社会性内涵。在此,性是合乎道德 的,它与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真善美的产物。这 就使得整个文本呈现出和谐的美学风格,从而满足 了人们对纯洁、善良、崇高的追求。但另一方面,由于 性的缺失使情爱的表现缺乏应有的立体感,有时容 易给人造成海市蜃楼的虚幻感。
文学是人学,它的基本功能是表现人,直面人类 丰富、复杂的生命形态,与人类相关的一切都可以成 为文学表现的主题。情爱作为人性的基本内容,不仅 是人类生存的客观需求,也是人的生命力和灵魂质 量的检验标准,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创造的天 然主题。它通过描绘两性之间的具有普遍性和独特 性的微妙关系来探索人之为人的独特世界,并展示 出生命形式深入的复杂状态,是文学作品的精神指 向。可以说,文学的笔触在人性上的挥洒,在很大程 度上有赖于对于人类最高尚的感情—— —爱情和人类 最原始的欲望—— —性欲的深刻展示。我国古代的文 学园地中,《红楼梦》、《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 抑或是《天仙配》、《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以情 爱为主题的优秀小说和优秀戏剧作品。因此说,凡是 文学作品几乎无法回避情爱的表达,情爱是一个“永 恒的主题”。情爱作为一种人生需要,是一个内涵丰 富的多层面的系统,而完整的情爱应是性爱、情感、 道德构成的稳定的三角形,即所谓欲、情、理三者合 一的“情爱结构”。这一情爱结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 作家笔下总要呈现出不同的倾斜,从而使文本呈现 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浅析《平凡的世界》爱情观的演变

浅析《平凡的世界》爱情观的演变

浅析《平凡的世界》爱情观的演变李相宜成都外国语学校摘要:《平凡的世界》带给当今社会上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三种不同阶段的爱情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时代背景下,爱情观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的需求的变化。

这给当今现代中国人的爱情观进行一些传统上、道德上的补充和完善,也给具有西方前卫思想,但片面理解的年轻人一些提醒。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爱情观;演变引言自古爱情是许多小说都共同探索的主题。

有些是单纯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白首不分离”的爱情,也有相敬如宾、鸿案相庄的爱情,但是不得不说“我生君已老”“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爱情更让人心生共鸣、给人以震撼。

而在路遥的笔下,关于爱情的描述大多都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这在《平凡的世界》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书中所体现的是从门当户对、追求物质的爱情到精神追求一致、超越阶级和身份的恋爱,最后到超过两性和婚姻、追求享乐的爱情的这种变化。

但根本上书中所体现主人公及其中人物的爱情观都是作者路遥本人的爱情观和爱情意识。

这也象征着文化大革命前后1975到1985年间的人们,因为受到时代的影响,其爱情观念的逐渐演变的过程。

从《平凡的世界》中所体现出爱情观的更替演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推动爱情观演变的基本因素1.1自身因素阅历。

课堂、书本和家庭是年轻人接受相应知识的最大供给方,但是可以看出这并不能使他们的爱情观变得实际性。

他们的爱情通常也是幼稚、青涩和脆弱的,有时候经不起大的考验。

因为他们往往把爱情想的太过美好,用一种接近童话式的爱情观来对待自己的爱情。

反观拥有大量阅历或生活经验的中年人,他们的爱情观相对成熟和完善,并且多了责任和担当,这种爱情变得厚重和细水长流。

当然也会略带物质色彩。

但是这并不是年龄在作用,只是一定程度上,时间和阅历成正比。

1.2社会因素中西文化的碰撞。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视野被拓广,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得到简化,通过网络可以缩减中西方文化的距离。

所以西方较为前卫、开放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大量涌进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保守的爱情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是人学,它的基本功能是表现人,直面人类 丰富、复杂的生命形态,与人类相关的一切都可以成 为文学表现的主题。情爱作为人性的基本内容,不仅 是人类生存的客观需求,也是人的生命力和灵魂质 量的检验标准,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创造的天 然主题。它通过描绘两性之间的具有普遍性和独特 性的微妙关系来探索人之为人的独特世界,并展示 出生命形式深入的复杂状态,是文学作品的精神指 向。可以说,文学的笔触在人性上的挥洒,在很大程 度上有赖于对于人类最高尚的感情—— —爱情和人类 最原始的欲望—— —性欲的深刻展示。我国古代的文 学园地中,《红楼梦》、《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 抑或是《天仙配》、《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以情 爱为主题的优秀小说和优秀戏剧作品。因此说,凡是 文学作品几乎无法回避情爱的表达,情爱是一个“永 恒的主题”。情爱作为一种人生需要,是一个内涵丰 富的多层面的系统,而完整的情爱应是性爱、情感、 道德构成的稳定的三角形,即所谓欲、情、理三者合 一的“情爱结构”。这一情爱结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 作家笔下总要呈现出不同的倾斜,从而使文本呈现 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贾平凹、路遥、陈忠实都是新时期崛起的陕西作 家,他们都生活在陕西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接受着 古老深厚的陕西文化的滋养。他们都是出身贫寒的 农家子弟,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凭着自己辛勤的文 学创作走出农村,开拓出一片文学天地。这就不仅意 味着在题材意义上构成他们作品内容的相似性,同 时更意味着其终生难以彻底剪断乡村文化的脐带, 但是由于更为具体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的区别, 使他们在创作方面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 他们的主要作品《废都》、《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 的比较,探讨情爱意识的艺术传达对作品审美品格 与审美价值的意义。
其次,作家对性爱意识的传达采用了“自然化 的、裸露式”①的写实手法。《废都》主要描写的性行为 及性爱场面,动作精细无遗,极尽渲染之能事,而这 是不符合文学的审美本性的。我们知道,检验一部作 品审美价值的高低,不仅在于“写什么”,还在于“怎 么写”。作家对不健康、不道德的性爱关系不仅没有 采取严厉的批评,反而采用自然化的、裸露式的写实 手法,这就使作品失去本应具有的现实批判力度。 “作家几乎完全进入角色,以极贴近人物情感心态的 方式叙写,写得极细致和投入,缺乏应有的间离和超 越”,甚至“由于作者的同情态度,使得庄之蝶的个人 生活的性,有一层瑰丽的光环”②。如,文中对庄之蝶 与柳月性场面的描绘,可以说极尽文雅之美饰,“丰 隆鲜美,艳若桃花,白璧无瑕”。当作家以如此投入的 心情关注男女性爱的畅快与激情时,势必就把性爱 意识中的其他内涵诸如文化、道德、责任、义务等全 部忽略,这样的文学作品如何实现陶冶情操、提升人 性的美学功能呢?
总之,在《平凡的世界》以及路遥其他作品中对 情爱意识的展示集中在人的精神领域,性并不是主 要关注的对象,更没有做过多的渲染。两性之爱缘于 情,止于理,情爱的基本内涵除了性之外,还有感情、 责任与义务等许多社会性内涵。在此,性是合乎道德 的,它与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真善美的产物。这 就使得整个文本呈现出和谐的美学风格,从而满足 了人们对纯洁、善良、崇高的追求。但另一方面,由于 性的缺失使情爱的表现缺乏应有的立体感,有时容 易给人造成海市蜃楼的虚幻感。
二、圣洁的情爱
另一位陕西作家路遥对情爱意识的传达侧重于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情与理的完美融合,此点在《平 凡的世界》中体现得比较典型。
小说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彼此结合,甚 至共同生活的基础是爱情,具体讲主要缘于性格相 投,人生理想的一致等,作品因而呈现出圣洁的审美 倾向。年轻人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是两位负载着 不同文化内涵的异性之间的精神吸引。少平被田晓 霞身为城市女性所拥有的漂亮、知识所吸引,晓霞也
首先,在《废都》中,不道德的性爱是文本的主要 表现内容。性虽是情爱结构中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唯 一内涵。同时性爱的产生应以感情、道德为基础,否 则就是不健康的。《废都》主要描写了文人庄之蝶与 一群女性各种性快感及性爱场面。主人公庄之蝶身 为文化人,却利用女性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很随意地 与唐宛儿、柳月、阿灿等数位女性频频发生不正当的 两性关系。唐宛儿身为人妻,却贪慕荣华富贵,背叛 丈夫、抛弃幼子,与周敏私奔西京,后又与周敏朋友 庄之蝶厮混不休;柳月名为保姆,暗地里却与主人的 情妇争风吃醋;可见,在此男女之爱的催化剂不是精 神的、情感的、心灵的,而是简单的性吸引。男女之爱 的全部内容即是肉体的享受,性享乐似乎就是人生 的全部意义。他们对性快感的追求必然违背了性道 德的原则,因为性道德要求性行为遵循情感性原 则—— —性行为的发生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性 道德要求性行为遵循社会契约性原则—— —单一的、
两性之爱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要尊 重个体需要,又要关注社会文化氛围,《废都》中所表 现的性爱不仅抽去了性爱意识中人的社会性,进行 了赤裸裸的性爱宣泄,而且把性爱从整个社会生活 中提取出来,作为人的一种生存过程,绝对地孤立地 进行性描写,缺乏更强烈的更深刻的理的启迪和情 的感染,缺少对人格和人性精神的升华。所有这些现 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推崇中和之美的民族而言都是 不相符的,也是不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
路遥在其作品中不仅展现了感人至深的美好爱 情,而且还传达了自己对情爱关系中不道德行为的 谴责。如孙玉亭与寡妇王彩娥的麻糊,王满银与南方 女人的鬼混。作家对不道德的性行为在表现形式上 点到为止,没有做场景上的直接铺叙,这样处理的目 的就是避免人们对性的过分关注,而集中探讨情爱 与道德的关系,探索生活的意义、揭示人生的真谛。
三、灵与肉的冲突
相比于前两位作家,陈忠实对情爱意识的传达 是全面的、丰富的、复杂的,别有一番境界。
M534A ISSN 1006-0189
文学
《白鹿原》对情爱意识的展示是丰富的,具体涉 及了情爱结构中性、情、理三个层面。其中有感人至 深的美好爱情,如白灵与鹿兆海,山盟海誓;有摄人 心魄的性爱描写,如黑娃与小娥,他们冲破腐朽道德 的束缚尽情享受生命的活力;有传统文化与伦理道 德规范下的夫妻恩爱,如朱先生与白氏,白嘉轩与仙 草,他们的爱就是情感上的相互依靠,义务中的相互 扶持;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则是那些性欲、爱情与道德 的冲突,如白孝文与田小娥,白灵与鹿兆鹏,人性中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使作品具有了艺术张 力,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美学内涵。
白孝文的堕落是性欲与道德的第一次冲突。白 嘉轩的长子白孝文本是一个深受封建正统文化“仁、 义、理、智、信”熏陶的,被族人寄予厚望的未来族长 的继承人。在特殊的情境(戏场)下,他意外地遭遇了 田小娥的性骚扰。他竟然“被强烈的欲望和无法摆脱 的恐惧交织得十分痛苦”,终于禁不住趴到她身上。 此时本能的性冲动与道德良知使他除了恐惧外,从 心底还透过一缕悲哀。于是,动人的销魂之夜却狼狈 地以“轰然一声泄了”结束。这是白孝文第一次灵与 肉的冲突,灵与肉两种力量可以说势均力敌。当身为 族长的父亲在祠堂对其进行公开的惩罚,并断然与 其分家后,白孝文做人的尊严被撕破,传统文化的土 壤中培生的道德感彻底击碎了。于是他可以在大白 天端直地走进小娥的窑洞,而且第一次在小娥身上 做到“得心应手”。面对小娥的惊讶,他自我解嘲道: “过去要脸就是那个怪样子。而今不要脸了就是这个 样子,不要脸了就像个男人的样子了!”④这里的“脸” 其实就是人的尊严、道德、良知等人之所以区别于动 物的社会性,此时,白孝文仅存留下人之所以称为动 物的自然性。从此,白孝文走上一条堕落不归之路。 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可以卖地、卖房,最 后沦为乞丐,甚至为了一碗饭,可以忍受他人的侮 辱。孝文的堕落对于德高望重的父亲而言无疑是致 命的打击,而他的妻子也很快在屈辱、悲愤、饥饿中 惨死,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难以唤回孝文曾经拥有 的人性。小说就这样真实地展示了一个人灵魂如何 被欲望抽空,如何从 “人上人”一步步堕落为“人下 人”,他的人生需要怎样逐渐从顶点滑向最底层,由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下滑到只剩下“生存需要”。
为少平身为农村人身上所涌现的追求意识、吃苦精 神所感动。他们互为对方的人生奋斗塑造了一座丰 碑。可以说,他们相爱的基础是心灵层面的沟通,精 神层面上的契合,这种爱情不仅满足着人的审美需 要,而且还引导着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整个爱 情过程中,作家并没有对二人的肌肤相亲进行过多 的描绘。即使是已成夫妻的孙少安与贺秀莲,作家对 他们爱情生活的展示也只停留在精神上的相互扶 持。贺秀莲身为女性,不仅主动从娘家借钱借粮,而 且身体力行地与丈夫一起创业,其中的恩爱表现得 淋漓尽致,特别是当事业陷入破产困境时,秀莲对丈 夫的关心、抚慰,在此作家第一次禁不住将情爱的传 达向性爱推进了一步:“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 常常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进妻子 的怀中,接受她的亲切的爱抚和安慰。她的两只结实 的乳房常常沾满他的泪水。”此时“他对女性的体验 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含对妻子、母亲、姐姐和妹妹 的多重感情。温暖的女人的怀抱,对于男人来说,永 远就像港湾对于远航的船、襁褓对于婴儿一般重 要。这怀抱像大地一样宽阔而深厚,抚慰着男儿们创 伤的心灵,给他温暖、快乐和重新投入风暴的力 量”③。在这里,情爱已经超越了两性之间的性爱,而 升华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传统的、道 德的,也是真实的、独特的、深刻的。
MZXS 1 / 2009 75
22 - 167 CN14 - 1034 / I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固定的性伴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婚姻是人类 规范两性关系的基本形式;难怪许多读者普遍地认 为《废都》写得很浅薄,很庸俗,甚至很恶心,书中除 了对性的渲染外,没有一点崇高的引人向上的东西, 从小说中任何人物身上,我们几乎都看不到理想,看 不到道德,看不到任何令人憧憬的东西,甚至斥之为 “引导人堕落和犯罪的书”。
一、宣泄的性爱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及其创作无疑是一道 独特的景观,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出版的《废都》 引起的争议更是激烈。在这部作品中,他对人性中最 本真的性爱进行了大胆的宣达,我们在对其真实性 惊叹之余,还是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其价值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