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2、八七会议 (1)时间: 1927年8月7日 (2)地点: 武汉汉口 (3)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经济方面)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统治(在城市,政治方面)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④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毛泽东)。
4、结果:占领南昌城
胜利后的计划: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 再举北伐。(利用国民革命的旗号) 最终:南下(广州)损失严重(失败);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 领,后到井冈山和毛会师;另一部分进入广东。
5、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4)评价
①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 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3)里第②点) ②滋生 了“左”倾思想。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放弃国民党 (3)军队: 和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 革命军的旗号;依靠工农群众。 (4)地点: 湘赣边界 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结果: 思考:秋收起义的失利,再一次证明“城市路线”不符合中国革 命的国情。但当时为何选择这条路线呢?有何教训?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 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 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 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教训: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3、秋收起义
二、由城市到农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对峙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影响。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重现对峙时期的关键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展开深入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布置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作业将包括对峙时期的政策分析、事件影响评估等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使用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概括对峙的主要特点和教训,强调其历史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内容,保持字迹工整,适时擦除不必要的板书,保持黑板的整洁。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和对抽象概念的不清晰。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相关书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拓宽知识视野。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c.史料研读法:挑选相关史料,指导学生进行解读,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_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共3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_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共35张PPT)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1. 八七会议 2.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 土地革命 4.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30年夏,全国建立 起十几块农村根据地
(3):★理论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主要内容: 武 装斗 争
土 地革 命(核心内容)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于 都县城东门渡口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四渡赤水
金沙水拍云崖暖
位于皎平渡口的“红军渡江纪念碑”
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夹金山和青衣江 红军爬雪山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22日抵达陕西吴起镇结束。 在一年多的革命征途中红军穿越了18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终年积雪。 夹金山是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
2. 经过:1934.10---1936.10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吴起镇
王稼祥
张闻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
2理解
根据地建设
中共的领导(前提)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土地革命(核心)
3影 响:
“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
1)形成“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2)开创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 主要斗争的史实,认识其意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①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 军队 的重要 ②中共在国民革命军中掌握着部分武装力量, 汪精卫 企
△随堂练习——《全品》第15课“典题探究” (见《全品》第34—35页,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五)
图消灭这些武装力量。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3、经过:占领南昌,起义成功 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一部分在 朱德 、 陈毅 率领下, 转战湘南 一部分进入 海陆丰 , 与当地 农民 军会合 余部 4、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 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 军队和 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开始(危急) 转折(遵义会议)
①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陕北, 刘志丹
洪湖和湘鄂边, 贺龙 湘赣,彭德怀
鄂豫皖 徐向前
湘鄂赣 滕代远
浙赣 方志敏
左右江, 邓小平 海陆丰, 澎湃
赣南闽西 毛泽东朱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2、秋收起义(1927、9)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 ①创立者:毛泽东 ②内容: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③影响:根据地不断 巩固扩大 , 星星之火已成 燎原 之势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共21张PPT)(领先版)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共21张PPT)(领先版)

3、教训:
(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 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 能成功;
(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 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 结合起来。
4、意义:
打响了。。。 标志着。。。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 治的总方针;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934.10~1936.10) (开始、遵义会议、胜利会师)
3、长征意义及精神
遵义会议
召开背景: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长 征开始后,红军损失过半,处于危险中。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1)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包括什么内容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和实践
1. 思想内涵:
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1)武 装斗 争 (2)土 地革 命 (3)根据地建设
共建设产深 化【,党三领者导的下关的系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到农民阶级拥护的
主要原因是
A.坚持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思维拓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 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 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 了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毛泽东领导井冈 山军民,除了开展游击战争之外,还进行了土地革命。 所谓土地革命,就是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通过土地革命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 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 性极大提高。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 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经济。
“左”倾错误 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 ②意义:结束了 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的 正 确 领 导 , 成 为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3) 1935 年 10月,中央红军在 陕北吴起镇 与 当 地 红 军会师。 (4) 1936 年 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 甘肃会宁 会 师 ,
掌握军队 的重要性。
2.概况: 1927 年 8 月 1 日,由 战 湘南 ,另一部分进入 海陆丰 周恩来 和 贺龙 。 领导,起义成功后,南下途中,损失惨重。余部一部分转
3.意义:打பைடு நூலகம்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 第 一 枪 , 标 志中共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和
武装夺取政权 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 (2)内容:清算了 陈独秀的右倾 错 误, 确 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总方针 ,决定 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的方向。
南昌起义纪念塔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 空——南昌起义爆发。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 斗争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10
材料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是国民党 当局用来对付根据地军民的两个主要手段。军 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 死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生产
• 2、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 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 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 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1、经验——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暴动) 2、权威——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要求(城市暴动) 3、地位——“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
头脑与心腹,只斩断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 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城市暴动)
2020/6/10
社会性质: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政治特点:
金一南《苦难辉煌》
时间


次 1930年


第 1933年


第 1933年


次 1934年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国)10万(共)4万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毛泽东 (前三
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
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地点 江西南昌
领导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陈毅等
经过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 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2、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 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湘鄂赣


湘赣

据左 思右

想江
鄂豫皖 闽浙赣 赣南、闽西
海陆丰
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手工业者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13%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0%
探究⑴ :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现象?
探究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农村立足?
提示
中国国情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薄弱,自然经济占主导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弱,农民阶级力量强 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挺进井冈山
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井冈山有怎样的地理优势?
“红旗还能打多久?” “山沟沟里能出马列主义?”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
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 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8.7)
1)内容:谁的错?怎么办?枪杆子!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前进方向。 (不足:滋长了“左倾”思想。)
《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湘江战役后,红军8万六千人剩下3万多人。
湘江战役冲破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红 军开始长征
005
渡过乌江,夺取 遵义,1935年1月,
召开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 军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内容: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 身份组织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
文家市决策
1927年9月19日,起义部队攻打 长沙失败后部被迫退守文家市。前 委会议上,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 行····
城 市 VS 农村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 第一师师长
前敌委员会书记
合作探究
如果你是一名工农革命军战士,你支持谁?理由是?
——1930年到1933年秋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第一次反“围剿”时写的对联
“工农武
装割据” 思想内涵
武装斗争
军事保障
土地革命
核心内容
根据地建设 物质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4.1930年党的主要领导人李立三指出:“乡村是统治 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只斩断他 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 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 C. 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生产 政治——建立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11月 江西瑞金)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武装斗争:游击战(反围剿)
• A中共还在犯“右倾”错误 •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C他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蒋介石去哪了?
自1927年下半年到1930年,蒋介石三年 时间用于收拾各路军阀······就在蒋 介石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政治势力空前膨胀 的这三年,那些被他驱赶到偏远山区的星星 之火,却成为他真正的、最终的掘墓人。
胜利
(国)100万 (共)8万
? ??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是国名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 “御敌于国门之外” “消灭敌人于阵地之前”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
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土地革命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 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 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 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 工农翻身掌政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