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舒婷的现代诗歌

有关于舒婷的现代诗歌
有关于舒婷的现代诗歌

舒婷思念阅读答案

舒婷思念阅读答案 读舒婷的《思念》有感读舒婷的《思念》有感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全诗意境朦胧,新奇的意象组合出别具一格的意境,节奏轻缓悠长,浓浓的思念之情仿若流水般泻出,蕴味深沉,情感抒发含蓄却不泛滥,细腻而不虚假,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细细咀嚼,意味深长。 挂图独弦琴念珠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意境,独特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思念的性质、现状等,比如缺乏线条的挂图、无解的代数,恰当生动的形容词形地写出诗人思念的纠结、无解,可见诗人正沉浸思念揪心的痛苦里,无法解脱。 清纯则表明诗人的思念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比真挚,是赤子之心,并非无病呻吟,故作忧愁。 同时,独弦琴也是意味深长,我们知道,琴一般有无数根弦才能奏出完整的乐曲,而只有一根弦的琴又怎能弹奏出美妙和谐的乐曲,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此刻深深的孤独,正陷于一种无人陪伴或无人理解的境地,难免生出一丝凄凉之心。 拨动檐雨的念珠念珠一拨动檐雨,雨珠便会破碎,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一想起那些她思念的事物便心碎的感觉,正如雨珠那样一颗一

颗地破碎。 接着,达不到彼岸,默默地等待、遥遥地注目,明显表示出诗人思念时间之长,思念的结果遥遥无期,甚至是无果的状态,从而点出诗人欲求不得,默默承受的情感历程,生动地表明了诗人的思念之深,那是一个无限的思念啊。 值得注意的是,蓓蕾一词充满希望,暗示着诗人的思念终有一天像蓓蕾那般绽放,开花结果,迎来光明的一天。 最后,也许藏有重洋也隐隐地说出了思念实现的艰难,想重洋那样难以跨越。 而如此困难的,难以实现的思念,诗人却只有两颗泪珠流出来,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思念万分呼啸,而自己却极力抑制,只允许自己流出两颗泪珠来宣泄,这种凝聚两颗泪水的思念的纠结让人感感慨。 这种感慨在在心的远景,在灵魂的深处诗人直接表明真正的思念应该是刻骨铭心的,而不是流于表面。 远景则说明诗人知道自己的思念为何物,能,看得到它,但却是模糊的,诗人想去拨开迷雾,真切地触摸它,却不想它实际在灵魂的深处,这样一来,诗人便无法碰触了,这样看得到摸不到的思念该是多么让人纠结、郁闷。 全诗用各种新奇的意象来营造思念的氛围,看似与思念无关,实质都是思念的化身。

舒婷诗歌赏析

双梔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的理解:通读全诗,作者以一艘双梔船的角度,描写了它离开岸边的不舍与缠绵。 表达了一位漂泊无依的游子浪迹天涯对故乡的痴恋,然而,心中的故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我心 中,在我的梦中,也许明天,就会与你相遇,我痴念这着故乡,故乡也牵挂着我。另一方面,我还认为这首诗中透露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阳光的憧憬,暂时离开岸漂泊,却会在明天,又与 彼岸相遇。尽管途中会有风暴,美好的未来总会在风暴后与我们偶然邂逅。人生,也像这一艘双梔船,在不如意后,总会有光明、美好不期而遇。既然如此,不如扬上希望的帆,向着花开的明天远航!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一一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化作一棵木槿,用紧紧相依诠释自己眼中的爱情一一不是利用功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风花雪月。只是与相爱之人拥有同一形象,不卑不亢,含情脉脉,紧握双手,同甘共苦。爱,是两个人的契约。因爱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而爱某个人,那便不是真爱,真爱是爱一个人的一切,爱一个人本身。就像木槿和橡树,永远相依,永不分离。 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创作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引言 如果把“朦胧诗”看成是80年代前期的一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或一次现代主义诗歌美学观念的浪潮,那这个浪潮在其内容和艺术特征上又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整个文坛的“伤痕”、“反思”主题相关,与当下的政治气候、社会形势密切相联;从美学特征上看,它总体上近似于“前期象征主义”,即注重意象、暗示、直觉,色调阴郁,具有强烈的主体内心色彩。它们的代表是北岛、舒婷、顾城等人。 第二个阶段则越出了80年代初期的当下社会主题。从1982年以后,与北岛等人同时出现的江河和后来居上的杨炼就把朦胧诗的主题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历史空间与文化思考,领先一步开始了诗歌的“文化寻根”阶段。杨炼和江河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写出了大量结构宏伟、思想深湛的《荒原》(艾略特)式的组诗作品,将新时期的诗歌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美学特征上看,作为“朦胧诗”后期代表的杨炼、江河的作品,更倾向于“后期象征主义”,注重知性、哲学的内涵,更加丰厚成熟。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岛、舒婷以及顾城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代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它们与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率先向旧的诗歌审美观念挑战的诗歌潮流几乎是同义语。从风格来看,北岛和舒婷两人分别代表了朦胧诗严峻的和抒情的、坚硬的和柔婉的、批判的和理想的、反叛的和亲近传统的、挑战的

和和谐的、崇高的和优美的、现代的和浪漫的一面。自然,这样说也是相对的。 北岛的诗 一、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1969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建筑工人,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出国,现留居欧洲。 二、北岛的诗作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在混乱的、迷惘的年代里,可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岛》是诗人的一帧自画像:“你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你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 ——这是禁地 这是自由的结局 沙地上插着一支羽毛的笔 带着微温的气息 “啊,棕桐/是你的沉默/举起叛逆者的剑”。假如说这是默然的独白,那么《回答》等诗则是宣言,它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判断和自我的选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类富有思想含量的诗句曾广为流传;“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样的诗句也曾成为一种新的理性与价值观念的代表和象征。这样的作品还有《陌生的海

舒婷诗选

“我爱你” 谁热泪盈眶地,信手 在海滩上写下了这三个字 谁又怀着温柔的希望 用贝壳嵌成一行七彩的题词 最后必定是位姑娘 放下一束雏菊,扎着红手绢 于是,走过这里的人 都染上无名的相思 【阿敏在咖啡馆】 红灯。绿灯。喇叭和车铃通过落地窗 在凝然不动的脸上 造成熊熊大火 喧闹之声 暗淡地照耀 眼睛 那深不可测的深寂 杯中满满的夜色 没有一点热气 鼓楼钟声迟钝地 一张一驰 伸缩有边与无边的距离 时间的鸦阵 分批带走了一个女子 不为人知的危机 循着记忆之路 羽影密集 理智在劝慰心时并不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痛苦和孤独 本可以是某个夜晚的主题但有哪一个夜晚 属于自己 放肆的白炽灯与冷漠的目光把矜持浇铸成

冰雕 渴望逃遁的灵魂和名字 找不到一片阴影藏匿 翌日 阳光无声伴奏,这一切 已慢慢转换成 流行歌曲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奔月】 与你同样莹洁的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不可及的生命之渊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带你肩起沉重的锁链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在千百次演奏之中 永生 【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导读:【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

舒婷现代诗歌精选四篇

舒婷现代诗歌精选四篇 【导语】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苦难的升华,泪水的结晶,具有心灵日记的特点。下面就是由给大家整理的舒婷写的现代诗歌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舒婷现代诗歌精选 是喧闹的飞瀑 披挂寂寞的石壁 最有限的营养 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 是华贵的亭伞 为野荒遮蔽风雨 越是生冷的地方 越显得放浪、美丽 不拘墙头、路旁 无论草坡、石隙 只要阳光常年有 春夏秋冬 都是你的花期 呵,抬头是你 低头是你 闭上眼睛还是你 即使身在异乡他水 只要想起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眼光便柔和如梦 心,不知是悲是喜 【篇二】舒婷现代诗歌精选 四月的黄昏里 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啊流啊默默地

【篇三】舒婷现代诗歌精选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么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篇四】舒婷现代诗歌精选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导读: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

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

舒婷诗作赏析

作者介绍: 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被誉为我过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北岛、顾城齐名。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1977年3月27日

舒婷诗歌《神女峰》赏析

舒婷诗歌《神女峰》赏析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委婉的表达了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舒婷两首新诗赏析

舒婷两首新诗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1969年下乡插队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等,散文集《心烟》等8部。境外出版5个语种9种个人诗译本。这里选择她的《流水线》和《在潮湿的小站》进行赏读。 1.流水线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 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 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 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 在我们头顶 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在我们身旁 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 几千年过去 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 小树都病了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 失去了线条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觉到了 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 但是奇怪 我惟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或者由于悲哀 对本身已成的定局 再也没有力量关怀 异化,连同“存在性不安” 拖着疲惫的双腿,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来,揉着发悃的眼皮、满脑子迷迷糊糊;抬头,夜空的星星晕头向;闭眼,无数飞舞的焊点火冒金花。星星、焊点、金花,三种意象相互缠绕、叠加,构成那个夜晚的某种契机。原先,宇宙中那么生动的星相,此时由于“疲惫移情”,也变得“麻木”了;本来,大自然那么多活泼的小树,也在流水线的“排序”下,变得机械呆板了。凭着敏锐直觉,从多年生存体验里,拽住了一个“诗想”。 1972年底,从插队的地方调回城里,先后当了8年工人:翻砂工、浆洗工、挡车工、焊接工。处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三班倒”,因此对流水线“情有独钟”。8年积劳,“忽然”发作于那个夜晚。 第一段写四种流水线(时间的、空间的、工作的、自然的),为其后的思绪“提升”做了感性铺垫。第二段引出流水线运行轨迹——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所造成的弊端病态。诗人身在其中,凭着与对象“一种共同的节拍”,心有灵犀一点通,意识到这种陷阱的可怕、可虑。第三段写在这种包围圈里,诗人终于醒悟,外力无休止的运,势必夷平人的感性棱角,约束人的自由空间。人在机械的轨道里,自我最容易被剥夺篡改,人的“自在”,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

舒婷诗歌欣赏

舒婷诗歌欣赏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了眺望天上来鸿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 沿着江峰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神女峰》是诗人面对神女峰时的心灵颤栗、痛苦思索和爱情宣言。 诗人从对神女峰的瞩望中想到的是神女峰所包蕴的悲剧性——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节烈思想对妇女尊严、人格和生命要求的漠视。 “各色花帕”意味着许多人人漠然的将神女峰视为风景,感受不到神女的痛苦,这使独醒的诗人心痛。正是意识到了神女峰所包蕴的这种悲剧性,她的手从“挥舞的各色花帕”中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内心如江涛翻涌不息。 人为什么而活着?是某种抽象的本质重要,还是生命更可贵?代代相传的神女真的幸福吗?诗人在困惑中思考,在沉思中作了回答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神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 诗人从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中,感受到了一种愤怒。在愤怒中,她开始“煽动新的背叛”,背叛漠视女性生命的各种伦理道德,向人们灌输一种新的爱情观念。 诗人以女性对生命的敏锐,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神女无法言说的精神上、情感上的折磨,表达对真实爱情的渴望。 神女峰作为旅游景点,人们司空见惯,但诗人却能从美丽的梦读出美丽的忧伤,引发诗情。抒情方式看似柔和、委婉,实则刚毅,特别是最后的爱情宣言,显示了诗人诀别于传统道德与世俗庸而关注人性的毅然。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1979年8月(选自《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双桅船》可视为《致橡树》的姊妹篇,亦是书写一种以人格自由、独立为前提的理想爱情。 诗人以双桅船自喻,船的天职是航行,可船尚未真正起行便受挫,“雾打湿了我的双翼”,“雾”在这里曾经象征有过的政治气候,它“打湿”了“我”的理想的双翼,使我搁浅于岸边,这句话概括了十年浩劫对一代青年人理想的摧残。“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风可理解为时代之风或永恒的时间之风,它使诗人焦虑不安,不敢再迟疑,表现了诗人没有因挫折而消沉,她要重新启航。 “岸”永远与“我”相伴,给我以休息与慰藉,对于我来说,她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岸啊,心爱的岸”。“岸”在这里转换成了“我”心爱的恋人,在“我”的由“昨天、今天、明天”所构成的人生旅途中,她永远的相随,不断地与我告别和相遇。“告别”意味着不因相爱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独立性,“相遇”表明一种情投意合,一种情感和精神的相依。 缘何不断分离、不断相遇呢?诗人认为:“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前一句的“一场风暴”,可读解为已经过去的十年浩劫,“一盏灯”则是你我之间的爱情,爱情使我们在浩劫风暴中相互支持;后一句的“一场风暴、另一盏灯”则指十年动乱后的思想解放和人的觉醒风暴,她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你、我,使我们意识到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我独立性,意识到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是爱情的重要基础,觉醒的人还应该承担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再分东西。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是点睛之笔,借船和岸的关系对你我独特的依存关系作了哲理性表述:不管我航行多远,你永远在我心里,像一盏灯照亮我的航程;我永远在你的视线里,感受到你的注目与呵护,彼此独立而又心心相印。这就是世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现代爱情。

舒婷主要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代表作品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因为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我们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时下,“做女人真好”的诱惑又翩翩而来,大众文化不是还在一遍又一遍强调女人春藤绕树所有的种种乐趣,不厌其烦地引导女性重返脂粉市场做攀绕于树的春藤吗?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诗中在构建第二个意象――“痴情的鸟儿”,用以象征那种“小鸟依人型”女子的情爱模式时,再度使用了“绝不”: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把那些以取悦男性为职业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喻为“痴情的鸟儿”,对这类靠人豢养的女性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因为当她们嗲声嗲气有时甚至是低三下四地乞讨着对方的欢心时,其自身早已沦落为一个承欢卖笑者的角色,随对方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悲欢,其“痴情”又隐含了多少泪水与无奈?有何尊严与价值?所以,诗人仍以一种毅然决然的否定语气把这类情爱模式与自己理想的爱情彻底划清了界限。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学生姓名:王起琴 学号:20091630130041 指导教师:马来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 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关键词………………………………………………………………… 三、舒婷简介………………………………………………………………… 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探索性…………………………………………………………… (二)深刻性………………………………………………………………… (三)社会性………………………………………………………………… (四)进步性………………………………………………………………… 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 (一)自然美………………………………………………………………… (二)抽象美………………………………………………………………… (三)高尚美………………………………………………………………… (四)意境美…………………………………………………………………

【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 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在北岛、顾城、海子、江河等等活跃在现代诗坛上的诗人中,舒婷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也很独特的一位了。有别于与她同时代的男性诗人们,舒婷的诗歌更偏重于感性而非理性,她曾坦言“我写诗的时候,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说自己“总也深刻不起来”。的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很少涉及玄想和逻辑,也很少出现隐晦的暗示和譬喻,因而显得浅白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诗歌总是感情充沛,无论风格是直白热烈,还是细腻委婉,都因为切近读者的情感体验而分外容易扣人心弦。 如果说感性的是女性的,理性的是男性的,这样的判断显然失之武断。包括舒婷在内的许多女诗人都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过冷静的、批判性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的睿智和活跃丝毫不逊于男子;而雪莱、叶芝、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往往充满了柔性元素,他们的敏锐易感是许多女孩子都不具备的。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因而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作之中,但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和一个感性的男诗人,或是一个理性的女诗人和一个理性的男诗人,却的的确确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赠》这首诗中,舒婷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女性特色。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赠》和北岛的《雨夜》做一个比较。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都在抒写文革之后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觉醒、脆弱与坚持,两首诗都出现了“我”和“你”,这个“你”身份不明,估计是“我”的异性友人或是恋人。然而两个“我”对“你”的诉求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雨夜》中,“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和“你”的美好记忆,强调“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朝霞/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宣称“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这些词句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我”看来,“你”是“我”要保护的对象,“我”宁愿自己承担危险和迫害而希望“你”能幸福安宁;其次,对“我”来说,“你”是“我”的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寄托,是“我”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这样的态度就是很典型的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事实上,诗中的“你”并不一定明白“我”在追求什么,期望什么,但这没关系,“我”把“我”的理想投射在“你”身上,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形象,或者说幻象,对“我”来说,这个幻象就是“我”的理想和追求的化身;而与此同时,现实中的“你”又给了“我”安慰和温暖,让“我”在紧张而孤独的追求信仰的路途上得到了舒缓和鼓励。 而在《赠》中,“我”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像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表明“我”不仅仅希望做“你”在生活中的陪伴者和在“你”保护下的小女人,而希望“你”向我倾诉“你”的思想和信念,与“我”并肩战斗。“我为你扼腕可惜”,可惜什么呢?也许是可惜“你”拱肩袖手,不够坚定,但更有可能,是在可惜“你”不肯信任“我”,不相信“我”能理解“你”,从而错失了一个真正了解“我”的机会;“我为你举手加额”,什么样的情绪让人举手加额?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我”为“你”的冥顽不化而无奈叹气的样子。“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这些话说出来几乎是有点幽怨的,作为一个新女性,“我”并不甘于无知而幸福地被人保护,“我”希望觉醒,希望战斗,希望和“你”并肩站在一起,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想走上这条路要面对并克服比男性更多的困难。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舒婷的许多诗歌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权意识。《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都表达了新女性对独立自主、平等而互相尊重的爱情、承担社会责任等的要求。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对舒婷来说,女权意识既给了她力量,又是她矛盾痛苦的来源。舒婷处在一个女性的社会定位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女性在承担传统的家庭责任和家庭义务

舒婷致橡树解析

舒婷 【题解】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 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