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新技术论文新
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创新探讨

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创新探讨摘要: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能源供求日益紧张。
矿产资源开发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动矿产工程的不断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先进技术方法的支撑。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这满足了现代社会的能源需求,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就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而言,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采矿环境对矿产资源的顺利开采有重大影响。
采矿工程应积极研究具体工作的新方法,同时兼顾采矿和资源开采方面的技术创新。
关键词:采矿工程;采矿方法;创新探讨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大量铜、铁、铝、铅等矿物金属不得不依赖进口,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同时,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大规模开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限制[1]。
目前,传统的采矿方法非常落后,因此我国的矿产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科学家学者得出的采矿理论不再根据具体的采矿条件进行更新,导致采矿过程中大量矿产资源被浪费,在采矿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并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水污染和土壤侵蚀等问题[2],故而本文由此展开,介绍采矿工程中对于采矿方法的创新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些许启发。
1对于采矿方法进行积极创新的实际意义相关人员要在采矿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更好地保证采矿项目的质量。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采矿方法的创新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我国政策的行动呼吁在对于矿产资源开采的政策中,我国强调要始终保持科学创新和进步。
因此,需要合适的人员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结合矿产资源实际情况,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探分析,同时根据适用技术提出适当的矿山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并持续推广和应用一系列新技术,以更好地保证整个采矿项目的效率。
同时,要继续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同时研究开发一定的海洋矿产资源,继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采矿工程中新型采矿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采矿工程中新型采矿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新型采矿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技术概述、现状与需求、主要特点以及应用案例的详细分析,揭示了新技术在提高效率、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方面的卓越表现。
高效性能与资源利用、环保与可持续性、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新型采矿技术的三大关键特点。
通过成功案例的实证,展现了自动化采矿系统在澳大利亚铁矿区的成功应用,以及不同技术在地质条件下的比较。
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为矿业注入新活力,将矿产资源开发推向更先进、更可持续的阶段,为未来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型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高效性能与资源利用引言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型采矿技术正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的引领者,为传统矿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新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探讨其在提高效率、实现环保与可持续性、推动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潜力。
通过对技术概述、现状与需求、主要特点以及成功应用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揭示新型采矿技术对矿业领域的深刻影响,为未来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路径提供有益启示。
一、新型采矿技术概述(一)技术定义与分类新型采矿技术是指在传统矿业采矿工程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创新的方法和设备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开采。
这些技术涵盖了从勘探到采矿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提高采矿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为目标。
根据其应用范围和原理,新型采矿技术可分为多个类别,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采矿、无人机勘探、激光测量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
智能采矿技术通过集成传感器、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矿井内的智能化管理和操作,提高矿工作业安全性和效率。
无人机勘探利用无人机平台进行高精度的矿区勘探,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数据,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矿产分布。
激光测量技术则通过激光雷达等设备进行精准的地下三维测绘,提供精细化的地质信息。
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矿区的物理过程,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采矿工程中采矿新模式的研究论文

采矿工程中采矿新模式的研究论文采矿工程中采矿新模式的研究论文一、采矿业存在的问题1.采矿工程中的技术问题采矿技术会给采矿作业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采矿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
另外,为了提高开采产量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新的设备,但是由于未掌握新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核心技术,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给煤矿开采的正常顺利进行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采矿工程中的技术问题是阻碍我国采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改变传统粗放式的开采模式,应尽快从技术上寻求突破。
2.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采矿业较之前不管是技术还是开采效率得到了明显改观,但是仍需要借助采矿工人作业。
实际开采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起安全事故发生。
例如,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瓦斯突出、透水事故等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给采矿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采矿工程中的政策问题煤炭资源供应紧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很多投资者将投资目光转向了采矿业,以求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利润,结果市场出现了采矿的小团体。
为了规范采矿业发展秩序,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采矿环境,但是和当前复杂的形势相比,国家付出的努力略显不足,制定的方针和政策中存在缺陷,导致部分人为了尽快获取利润不顾开采中的资源浪费和采矿人员的安全。
二、采矿工程中的新模式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因此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比较匮乏,更应寻找新的模式,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1.采矿工程新模式(1)注重可再生形式的开发。
我国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针对我国矿产资源使用量不断增加的情况,应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处理矿产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关系,我们应将目光集中在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思路上。
煤矿采矿的新技术及开采方法的探讨

煤矿采矿的新技术及开采方法的探讨摘要: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也更加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现有环境下已经成为了我们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作为煤矿采矿行业,科学的开采方法与先进采矿技术的不断结合,才能不断促使煤矿资源的合理开采。
该论文,主要分析我国目前的采矿技术,探讨采矿方法。
关键词:煤矿采矿技术方法安全1 我国煤矿资源现状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然而,我国的石油和气的资源却非常贫瘠,因此,我国对于煤矿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
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煤炭资源一直都处于基础、主导的地位。
然而,由于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有毒矿物质含量超标,土地沙化,农作物受到污染,土地塌陷,等等。
逐渐恶化的环境对人们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必须要对煤矿的开采进行一定的改善。
所以,在煤矿资源的开采中,采取合理的开采技术,运用科学的开采方法,才能够促进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能够让最新的科技水平在采矿技术中得到应用,煤矿业也需要不断对于煤矿的开采制定中长期的研究开发,不断探究采矿中的新的技术。
同时,也要提供现金技术的配套设置,是采矿技术能够在煤矿开采用发挥优势,同时也能够促进采矿业的良好发展。
2 我国煤矿开采中的新技术探讨我国目前的煤矿资源开采中,存在不少的困难,表现在煤矿的生产力小,地质构造复杂引起煤层赋存变化较大等等。
然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克服煤矿开采中的困难,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就需要对现有的开采技术进行分析和开发,促进技术的发展。
现阶段而言,在煤矿开采中,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单一长壁采煤方法,放顶采煤技术、小阶段爆破落煤等技术也是煤矿开采中主要发展的方法。
2.1 炮采放顶煤技术在采矿中的运用该技术针对的是煤层厚度大于5?m的情况,并且煤层出现倾斜和急倾斜。
其滑移顶梁包括两个部分,顶梁和支柱。
支架需有一定数量的液压单体柱进行支撑,顶梁和前梁上面的弹簧帮必须要能够与导向槽进行连接。
关于采矿工程论文精选3篇

关于采矿工程论文精选3篇摘要:采矿工程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但采矿工作者不可忽视挑战的存在,要具有忧患意识。
努力奋斗、实现国家采矿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辉煌!关键字:采矿机遇挑战大学生通过这学期对《采煤概论》的学习,使我对采矿工程专业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中,报考采矿工程专业完全出于长辈的建议。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在我大体了解了这个专业之后,我很庆幸当时我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1.采矿工程专业介绍采矿工程专业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
采矿工程专业自西方起步比较早,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便已初具规模。
我国在清末也已开始设立采矿工程专业,现在已有好多高校设立此专业,为我国的采矿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采矿工程专业涉及岩体力学、工程力学、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电工与电子技术、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等多个学科。
此外,地质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也在采矿工程专业中有所渗透。
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采矿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极为迅速。
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但是,繁荣的表面依然没能够掩饰住背后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作为这个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采矿工程的发展现状多年来,采矿界的工作者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向自动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
涌现出一大批诸如钱鸣高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继馨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对中国采矿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奠定了采矿业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的基础。
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创新探讨

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创新探讨摘要:在众多资源能源的开发与开采中,煤矿始终是中国利用最广和最普遍的资源能源之一,且煤矿开采及相关的煤矿企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煤矿开采中,技术与方法是其关键,开采技术与方法甚至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存亡。
为了中国煤矿产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为保证其的持续发展,煤矿开采技术与方法需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无论是机械性的开采还是人工开采,开采技术与方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就煤矿采矿技术与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采矿工程;采矿方法;创新探讨引言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煤矿工程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在不同的能源资源之中,煤矿能源始终是使用量最大、占比最多的能源资源类型,但是煤矿开采的难度较其他能源来讲更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也更高,从而严重限制了我国煤矿开采行业的发展。
煤矿开采企业当前在开采技术和方法上的掌握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从而导致在效率和安全上都不能满足煤矿行业发展的需要,煤矿开采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更好的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要加强煤矿开采新型技术和方法的掌握,从多角度、全方面提高煤矿开采的水平。
1我国煤矿情况分析虽然我国在油气资源方面较为贫乏,但是,我国的煤炭含量很高,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占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1%左右。
在长期发展中,煤矿资源的开采规模逐渐增加,然而,在开采工作中,经常受到传统技术方式的影响,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不能保证煤矿煤炭开采效果,难以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甚至影响国家煤矿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在煤矿开采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建筑物与农田破坏的现象,且在煤矿堆积的情况下,河流与山川等都会受到污染,且地下供水资源也会出现污染问题,土地沙漠化逐渐恶化。
在地下水中,矿物质资源含有较多有害物质,如果不能合理选择煤矿开采方式,将会导致地下水出现严重的污染现象。
因此,在我国煤矿采矿工作中,应使用新技术与开采方式,预防环境恶化问题,增强技术应用效果,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采矿业中的创新技术与科学研究进展

采矿业中的创新技术与科学研究进展采矿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和应用创新技术,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并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采矿业中的创新技术和科学研究进展。
一、无人机在采矿业中的应用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采矿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无人机可以通过搭载高清相机或多光谱相机来对矿区进行航空摄影与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采矿企业更好地了解矿区的地质地貌,优化采矿方案,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搭载热成像仪,用于监测采矿设备的运行情况。
通过对设备的热态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并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避免停工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3D打印技术在采矿业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具有快速制造、个性化定制的特点,近年来也开始在采矿业中得到应用。
采矿设备的零部件通常需要长周期的定制生产,而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设备的适应性和效能。
此外,采矿行业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轻便耐用、具有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装备。
这些装备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减少工作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大数据分析在采矿业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矿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潜藏着宝贵的信息。
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指导经营决策。
例如,通过对历史采掘数据、地质勘探数据以及市场需求数据的分析,采矿企业可以制定更科学的开采方案和销售策略,提高效益。
同时,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预测矿区内矿物资源的分布情况,提高开采的成功率。
四、环境保护在采矿业中的科学研究进展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采矿业作为一个资源开采行业,其对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
因此,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采矿业中的环境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少废弃物产生、降低尾矿堆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水质等方面。
煤矿开采技术论文两篇(2)

煤矿开采技术论文两篇(2)煤矿开采技术论文篇二煤矿开采新技术摘要: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可将保证覆岩主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确保地面建筑物不受到损害,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条件下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研究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及参数。
确定覆岩中的关键层位置,掌握其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及减沉效果评价的基础。
关键词:煤矿开采;绿色开采技术一、煤与瓦斯协调开采技术1.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低透气性瓦斯是吸附在煤炭上难于采集、资源密集度低的伴生资源。
利用必然要进行的井下工程先采瓦斯而后采煤以及利用岩层受采动形成的裂隙场采集释放的瓦斯是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
对瓦斯的认识过程如下:瓦斯是灾害――煤矿重大灾难源是瓦斯,因此对瓦斯的定义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
瓦斯是能源――1m3瓦斯的发热量为35.6MJ,相当于1.2Kg标煤,可发电3-3.5Kwh.在陆上烟煤和无烟煤田中,埋深在300-2000米范围内的资源有31.46万亿m3,相当于天然气储量。
低透气性瓦斯是吸附在煤炭上难于采集、资源密集度低的伴生能源---瓦斯不同于天然气,大部分吸附于煤炭(80-90%),游离瓦斯仅占5-12%.大部分煤层透气性低(0.005-0.1m2/mpa2.d)很难抽离。
以瓦斯含量20m3/t煤计,相当于1000Kg中含有24Kg标煤,全部发电价值仅为30-50元的伴生物,比吨煤的价值低几十倍。
我国是世界上煤层瓦斯资源储量巨大的国家之一。
据2006年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对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居世界第三位,与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相当,资源量36.81万亿m3,可采资源量10.86万亿m3。
2. 我国煤层气赋存的特征我国煤层渗透率较低,平均在0.002~16.17毫达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矿井位置、交通、地形地貌1、矿井位置夹河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九里区境内,距徐州市约11km,以夹河矿主井为中心,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705/13//,北纬34018/47//,地理标高+37.0∽+43.0m。
1.1.2 交通井田内铁路、公路均有,矿井生产的煤炭除经铁路、公路可运往全国各地外,还可经徐州港利用驳船运输,直达江浙各地,水陆交通甚为便利(见图1-1-1)。
铁路:西陇海铁路干线从井田西南通过,矿铁路专用线在夹河寨与西陇海干线接轨;公路:矿专用公路与徐州市三环、徐沛公路干线和西部矿区公路连接成网;水路:井田东侧15km左右有京杭大运河,常年可通航50t驳船。
图1-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1.3地形地貌本区为故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37.0~+43.0m,西南略底,地形坡度为0.15%。
该区东南边缘沿东北方向分布有九里山、琵琶山、大小孤山,西南有霸王山,其中九里山最高,山顶绝对标高+173.2m.由于区内地势平坦,地表径流条件好,大气降水以蒸发及地表径流为主要形式排泄外,余下部分滞缓地渗入地下。
1.1.4 气象、气候1 ,蒸发量: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48.59mm,最高为2279mm(1978 年),最低为1457.9mm。
1988年6月最大为287.9 mm ,1988年最低为50.24mm。
2、降雨量: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3.33mm,其中6、7、8三个月为主要降水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8.7%。
最高降水量为1297.0mm(1958年);最低降水量为50.6mm(1988年),日最大降水量为273.3mm(1997-07-17)。
3、风力、风向:风向随季节而转变,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西北风。
全年平均风速2.9m/s。
最大风速为23.4m/s,风向为西北(1952-06-07)。
4、霜雪:霜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4月,最大连续积雪日数36日,积雪最大深度为247mm,降雪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冻结深度最大达29cm。
5、相对湿度:本区多年逐月平均为69.52%,7~8月最高约在76%~83%左右,3~6月最低为62%~65%,年平均最高为1952年76%,年平均最低为1988年62%。
湿润系数约为0.5,故本区属半湿润区。
6、气温:本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3 0C,最高气温为40.6 0C,最低气温为-22.6 0C。
一年最高气温在36~39 0C,最低气温在-9~-13 0C。
1.1.5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居民分布比较多,但达到设计能力时需要迁移的村庄有河头和解场,其户数,面积及人数见表1-1-1。
表1-1-1 村庄情况村庄名称房间数目面积户数人数河头216 3524 60 280解场756 9745 180 864本区农业发达程度一般,矿井的生产对农田破坏大,做好赔偿工作。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的勘探程度夹河煤矿先后由一六九煤田勘探队和徐州矿务局地质勘探队以及安徽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和江苏省煤田物探测量队在井田内进行过钻探和地震勘探工作。
1.2.2 煤系地层特征的综述夹河井田位于徐州煤田九里山向斜南翼。
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其含煤地层,在井田内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
井田内钻孔和井巷工程揭露的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的本溪组(C2)、太原组(C3)、二叠系的山西组(P11)、下石盒子组(P12)、上石盒子组(P21)、石千峰组(P22)地层,各组地层的生成层序,其沉积古地理环境和岩性特征各有差异,按其沉积顺序见表1-2-1,综合地址柱状图见图1-2-1。
表1-2-1 矿井地层一览表序号地质年代(地层单位)岩层总厚度/m(平均)岩层组成及特征含煤层数及(厚度)/m1中石炭统系的本溪组(C2)12~28(25)下部为紫红色铁质泥岩,局部富集成褐铁矿团块,为古风化沉积;中部以浅灰、灰白色薄-厚层状白石、质灰岩为主,中夹薄层灰绿色泥岩或铝土泥岩,含黄铁矿;顶部以浅灰色灰岩或铝土泥岩,有时夹煤线线。
无2 上石炭统太原组(C3)147~167(159)由铝土质泥岩,灰绿色砂泥岩,深灰色泥岩,灰黑色泥岩,浅灰色泥岩、砂岩、泥岩等组成含少量动物化石,含海百合茎,单体珊瑚化石碎片。
4~10(1.56)3 下二叠统山西组(P11)88~38(118)由灰黑色海相泥岩、深灰色砂泥岩,灰色砂岩、砂质泥岩,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色砂泥岩,深灰色泥岩,浅灰-灰白色中粒砂岩,灰色薄层、砂岩、杂色砂泥岩等组成。
并且岩层中含少量海相动物化石,偶含钙质透镜体。
1~6(3.30)4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2)173~250(210)由灰绿-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灰色含铝土泥岩、杂色泥岩,高岭土矿层,浅灰-灰白色薄层的细粒砂岩,浅灰色泥岩,浅灰色细粒砂岩,灰-深灰色砂泥岩,深灰砂泥岩,灰白色中粒砂岩,灰-灰绿色泥岩、砂泥岩、灰色细粒砂岩,杂色泥岩等组成。
2~8(5.21)5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1)461~607(511)下段以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绿色细-中粒沙岩为主,夹灰色,杂色泥岩、砂泥岩组成;中段以杂色、紫红色、灰-灰绿色泥岩、砂泥岩为主,夹薄-中厚侧柏、层中粒砂岩;上段由灰-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及灰绿色、杂色砂泥岩、泥岩组成。
无6 第四系(Q)60~142全系由砾岩、粘土砂岩、亚粘土、粉砂土组成,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
无灰白砂岩细--中粒,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菱铁质条带及黄铁矿,泥质胶结,夹碳纹及泥质条带。
含砂不均,下部夹砂岩条带,呈波状/透镜状,具斜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
灰黑砂页岩条带状结构,块状结构,内生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
煤层变化大1.8-4.0米,上部局部厚0.9-1.2米顶板常有一层铝土页岩。
局部为页岩,含植物化石碎片,煤层变薄时,底部常有一层铝土页岩。
局部相变为砂岩或互层。
条带状结构、块状结构,不稳定,局部赋存,不开采。
细粒,石英为主,夹碳纹,层理明显,局部为直接顶板。
含砂均匀,偶见薄层砂岩。
中--细粒,石英、长石为主,含煤屑及绿黑色矿物等,泥质胶结,夹泥质条纹。
以灰色为主,少见绿色,中--细粒,长石为主,泥质胶结。
局部为页岩,含砂不均匀局部变相为21线变砂岩。
条带状结构,块状结构,内生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
以灰色为主,含植物化石。
含砂不均,呈波状/透镜状,具斜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
以灰色为主,并含有灰褐色,乳白色杂色是一层有用矿物层。
黑煤深灰砂页岩黑煤深灰黑灰黑灰灰灰灰灰白灰白煤砂页岩页岩砂页岩砂岩砂岩砂页岩砂岩高岭土柱 状 图(1:500)层号层厚()累厚()颜色岩石名称岩 性 描 述硬度ⅣⅠ--ⅡⅢⅣⅢⅤⅣⅣⅤⅡⅣⅢⅣⅤ图例煤层图1-2-1 综合柱状图地 层 单 位古生界二叠系下二叠统石盒子组山西组高岭土砂页岩页岩砂岩1, 中石炭系本溪组(C2)属浅海相沉积,假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
全层厚约25m,下部为紫红色铁质页岩,为古风化壳沉积,以次与下伏地层分界,中部为灰绿色铅土页岩,中部以浅灰灰白色薄-厚灰岩为主,中夹薄灰绿色页岩或铅土页岩,以顶板浅灰色灰岩或铅土页岩与上覆太原组地层分界。
2 上石炭系太原组(C3)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属海相陆交互相沉积,整合于本溪组地层之上。
地层沉积旋迥清晰,标志层明显,由石灰岩、页岩、砂页岩和砂岩组成。
夹灰岩13层,含煤4-10层,总厚约159m3、下二叠系山西组(P11)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属浅海河湖沼泽相沉积,整合于太原组之上,含煤1-4层。
主要有深灰色页岩、砂页岩,灰白色中-细砂岩,杂色砂页岩组成。
全厚116m,沉积旋迥比较明显。
4、下二叠系下石盒子组(P12)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属陆相沉积,整合于陕西组之上,含煤1-8层,由深灰色、杂色页岩,砂页岩及灰白色砂岩组成,全厚200米。
5、上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21)为陆相沉积,整合于下石盒子组之上,由杂色、灰绿色、灰色页岩、砂页岩及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组成。
中下部常夹0.2-0.5m炭质页岩或薄煤1-2层,本区施工钻孔未穿全组,所揭露最大厚度530m。
6、第四系(Q)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由砾岩、粘土砂岩、亚粘土、粉砂土组成,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
1.2.3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夹河井田位于徐州复背斜九里山向斜南翼中段。
井田总体为一走向略有变化的斜构造。
地层产状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且F1号断层上下两盘地层产状有差异。
F1号断层下盘:15~24线地层走向NE60,24线以西渐转至近SN向,地层倾向NW,沿倾向方向地层倾角变化大。
以2煤层为例:-150m水平以上地层倾角35~85;-150m~-250m水平25~35,-300~-350m水平5~10,-400~-800m水平16~35,-800m水平以下至F1号断层5~20,因此F1号断层下盘煤层由浅至深在剖面上大致呈台阶状,其它煤层具体台阶所处水平不完全与2煤层一致,但总体形态相似。
F1号断层上盘地层走向18~19线NE400,19~23线的浅部由NE700渐转为NE200,深部为NE600,23~27线NE600,27~29线总体NE200。
地层倾向NW,地层倾角15~250。
1、褶皱井田内无大型褶皱,在F1号断层上盘和下盘各有一个不完整的次级褶皱。
其产状要素简述如下:①F1号断层下盘17~18线有极不完整的次级向斜构造,轴向近EW,侧伏角度100~180,E端翘起;②F1号断层上盘21线附近有不完整的次一级向斜构造,轴向为NE350左右侧伏角为120~200,ES段翘起;③局部因受断层的牵引使地层或煤层产状发生变化,在断层附近往往发育有小型不完整的次级褶皱。
2、陷落柱本井田内陷落柱不发育,仅在23线山西组、太原组煤层露头处,有一较小的在水平切面上呈椭圆形的陷落柱。
3、断层井田内断层比较发育,落差在20m以上的有8条,而且小断层比较发育,是影响矿井生产的主要因素,设计中留用的主要断层见表1-2-2。
表1-2-2 矿井主要断层一览表序号名称性质断层面走向断层面倾向倾角(0)落差(m)1 F1逆NE200-500NWW-NW 40-70 50~2202 F1-1逆NE450NE 40-70 6~603 夹1 正NE300-550NW 50-70 0~604 夹9 正NE300-550NW 60-70 0~305 SF33 逆NE100-600SE 40-60 0~1806 SF10 正NE350-550NW 60-80 0~257 SF11 正NEE SSE 60-80 0~208 SF22正NE NW 60-80 0~209 SF6正NEE SSE 60-80 0~810 SF31正NE NW 60-80 0~1211 SF71正NE NW 60-80 0~812 SF30正NNW SWW 60-80 0~813 SF34逆NEE NEE 40-60 0~1214 SF37正NWW NWW 60-80 0~1015 SF15正NNE NNE 60-80 0~816 SF28正NE NE 60-80 0~12 1.2.4 井田水文地质情况1、水系及其状况本区地表河流不发育,但农田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天然水系仅有故黄河,其流向由北西向南东横穿井田流入京杭大运河,该河道于1988年冬季重新进行了开挖,新开挖的河道宽度50m左右,河槽标高为+37.0~+38.0m,河堤标高为+43.0~+44.0m,河床在塌陷区范围内宽度则在450~850m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