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观
论《诗经》中男女恋爱观

论《诗经》中男女恋爱观《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一,《诗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其中也包含了男女恋爱观念的描绘。
本文将从《诗经》中描绘的男女恋爱观入手,探讨其中的特点和发展。
一、男女角色的刻画在《诗经》中,男女角色的刻画多样而丰富。
男性形象主要有君王、士人和普通百姓等,他们多以行动、个性和修养来塑造形象。
女性形象则主要表现为贤妻良母、美丽娇妓、有智慧的女子等,她们常常通过自身的智慧和美丽来吸引男性的关注与爱慕。
二、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诗经》中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主要体现在互赞、倾诉、忠诚等方面。
男性通过吟诗、歌唱和饮酒等方式向女性表达爱慕之情,女性则以美丽貌美、才华出众和贞淑忠诚来吸引男性。
他们之间的感情往往是相互的、平等的,且由内心自然而生。
三、男女之间的婚姻观在《诗经》中,男女之间的婚姻观念注重家族的联姻和子孙的延续。
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家族之间的结合,男女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由家族安排或者双方自愿达成的。
同时,《诗经》也倡导婚姻的忠诚与稳定,男女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和包容,共同度过人生的艰难与喜乐。
四、男女之间的爱情观在《诗经》传达的爱情观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纯洁、真挚的情感。
爱情应该是相互的,表达爱意之余也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愿。
男女之间的感情要经过深思熟虑和相互洞察才能取得美满的结果。
同时,《诗经》还强调了自由恋爱的权利和珍视爱情的态度,倡导男女坦诚相待,不受物质条件和权力约束。
五、男女关系的和谐发展在《诗经》中,男女关系的发展强调了和谐相处和相互依存。
男女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他们之间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支持,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结语《诗经》中男女恋爱观描绘了古代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感情和婚姻观念,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性。
通过对《诗经》中男女恋爱观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伦理观念,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对我们现代人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借鉴。
《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探讨

《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探讨引言当我们谈到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时,有一本作品是不可忽视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和婚姻观念的诗歌。
这些诗歌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看法,体现了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
因此,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诗歌进行分析。
爱情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诗经》中的爱情观念多种多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 爱情是纯洁追求《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将爱情描绘为一种纯洁而美好的追求。
例如《关雎》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爱情的追求,强调了男女之间的纯洁关系。
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将爱情视为一种美好而纯洁的情感。
2. 爱情是束缚与责任然而,除了追求,一些诗歌也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爱情中感受到的束缚和责任。
在《卫风·七月》中,诗人写道:“狐裘蒙戎,譬如鸟兽。
君子有鸟兽之诚,斯真以有之。
”这首诗强调了爱情中的责任和忠诚。
古代中国人相信,爱情是一种责任,需要双方互相承担责任,保持忠诚。
3. 爱情是纷争与痛苦然而,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并不总是乐观和美好的。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揭示了爱情中的纷争与痛苦。
诸如《卫风·氓》和《周南·关雎》等诗歌中,描述了爱情的艰辛和痛苦。
这些诗歌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和体验。
婚姻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除了爱情观念,《诗经》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看法。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 婚姻是合作和团结《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强调了婚姻的合作和团结。
比如《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合作和团结。
他们相信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协作,共同经营家庭和生活。
2. 婚姻是责任和忠诚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看法还强调了责任和忠诚。
诗经中表达爱情的诗句和解析

诗经中表达爱情的诗句和解析《诗经》中的爱情诗篇较为隐晦,表达方式也较为含蓄。
以下是十条《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解读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读:描述了淑女和君子之间的相思之情,以关雎的鸣叫作为爱情的象征。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解读:通过蒹葭和白露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相思之情,描述了追随伊人的艰辛。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肆士之闵,岂曰不愈?"●解读:以硕鼠为隐喻,表达了男女之间因时光流转而感情不再,女子不再回头的伤感。
《汉广》●"汉之广矣,不肯献赋。
都人壹心,王室匪解。
"●解读:表达了女子对汉王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对王室的忠诚。
《卷耳》●"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山之阳,红松丹之。
乐只君子,宜君子之辰。
"●解读:通过描绘南山和樛木,表达了对君子的祝福和期望,暗含男女之间的美好关系。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解读: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表达了对她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相见的期待。
《邶风·采蘩》●"采蘩祁祁,葛藟绸缪。
女子比予,遭我心忧。
"●解读:以采蘩的场景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心忧,展现了深深的爱慕之情。
《秦风·蒙山》●"蒙山乘车,驾言出游。
蛾眉曼荡,说怿女雄。
"●解读:描绘了一场出游的场景,以及男子对女子娴静的描述,表达了对女子的欣赏之情。
《秦风·无衣》●"无衣无裳,何以卒年?三星在天,马服逐云。
"●解读:通过描绘男女相逐的场景,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时间的感慨,突显了爱情的坚贞。
《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爱情婚姻是历来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表现了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其次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第三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第四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最后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爱情的悲欢离合。
而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在《诗经》里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约占其一百六十篇的三分之一,多数为民间所作。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当然关于婚恋爱情方面的诗是占有一定比例的。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很温、美好、伟大的感情,是一种复杂、纯洁、高尚的心灵交融。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为后人展现出古代人民多姿多彩的爱情婚姻生活。
《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简要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悲伤怨歌。
一、爱河初涉《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当时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显得更加自由、热烈、浪漫。
《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大都描写男女从互相爱慕慢慢发展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表达出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古文阅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解析

古文阅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民间诗歌总集。
其中的爱情主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即爱情的表达方式、爱情的多样性以及爱情的哲理思考。
一、爱情的表达方式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首先,诗经中常用以比喻手法来描写爱情。
比如《诗经·关雎》中的「指之为桐」比喻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其缪之矣」比喻思念之情。
其次,诗经中的爱情表达通常采用抒情的笔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深情厚意。
比如《诗经·国风·周南·关睢》中的「怀彼苍者」以及《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娶于嘉之,子籍之」,都在以柔情脉脉的方式,赋予爱情以深远的含义。
二、爱情的多样性诗经中所描绘的爱情主题形式多样,呈现了从父子情、夫妻情到男女情的丰富多样性。
首先,诗经中描述的爱情涵盖了宗族间的感情。
比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何以慰我,百两束蕙」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
其次,诗经中经常描写君臣之爱。
比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怀彼苍者,宁远宁远」,通过描写君臣之爱,展现了忠诚与感恩的情感。
此外,诗经中也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如《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娶于嘉之,子籍之」。
三、爱情的哲理思考从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中,也能够看到古人对爱情的哲理思考。
首先,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强调了爱情的坚贞和持久。
《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在宛与洧,无或我与」表达了对爱情坚守的执着。
其次,诗经中爱情主题也关注了社会伦理和美德。
《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娶于嘉之,子籍之」通过描述美好的家庭关系,强调了家庭和睦和在社会中的合宜之道。
从男性和女性两者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的爱情观

从男性和女性两者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的爱情观从男性角度来看,《诗经》中的男性主要表现为追求女性、表达爱情和对女性的赞美。
他们对女性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女性:《诗经》中的男性常常通过歌颂女性的美貌、才华和品德来吸引女性的注意,并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例如《关雎》中的“彼姝者子,何以与之?美目盼兮,眉目如画。
”就是男性对女性美貌的赞美和表达爱慕之情。
2. 表达爱情:《诗经》中的男性也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鲁及河洛,淮夷攸依。
”就是男性对女性的爱情表达。
3. 对女性的赞美:《诗经》中的男性也常常通过歌颂女性的美貌、才华和品德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华。
援秉其策,搏于左右。
”就是男性对女性才华的赞美。
从女性角度来看,《诗经》中的女性主要表现为被追求、表达爱情和对男性的赞美。
她们对爱情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追求:《诗经》中的女性常常被男性追求,她们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华。
援秉其策,搏于左右。
”就是女性对男性的爱情回应。
2. 表达爱情:《诗经》中的女性也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就是女性对男性的爱情表达。
3. 对男性的赞美:《诗经》中的女性也常常通过歌颂男性的英俊、才华和品德来表达对男性的赞美。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华。
援秉其策,搏于左右。
”就是女性对男性英俊的赞美。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男女角色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追求和表达,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对方美貌、才华和品德的赞美。
这些爱情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对后世的爱情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观浅探

《诗经》中的爱情观浅探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观念丰富多样,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诗经》中的一些主要爱情观:大胆奔放,主动追求:《诗经》中的男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热烈率真地主动追求爱情。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爱情只凭本能,只凭心而动。
坚定忠贞,矢志不渝:《诗经》中的诗篇无不体现了人们坚定忠贞的爱情观。
无论是单相思还是亡夫痛,都是从心底里流出的歌哭。
及时止损,当断即断: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及时止损的行为。
这种及时止损在如今人们的感情生活中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当一段感情最后变成只能带来伤害,那不妨洒脱一点,就这样放手吧,这样对两个人都好。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体民歌,其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爱情与婚姻题材。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同时也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1. 爱情观1.1 唯美追求《诗经》中描述了许多浪漫而唯美的爱情故事。
例如,《秦风·无衣》描绘了男女间相互倾慕、勇敢追求的画面;《国风·郑风·男曰鞍》展现了深沉、忠贞的爱情。
1.2 纯洁尊贵在《诗经》中,纯洁和尊贵是爱情观中重要的特征。
这可以从许多歌颂纯洁、守节和品德高尚女子的篇章中看出。
例如,《国风·卫风·干而脆》赞美了贞洁不移的女子。
1.3 知行合一在古代中国,爱情观与婚姻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诗经》中通过描述男女之间忠诚、互相扶持、彼此关怀的描写,表达了婚姻关系中所包含的亲情和友情成分。
2. 婚姻观2.1 家族利益《诗经》凸显了古代婚姻观中重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特点。
许多篇章强调通过婚姻来增加富贵、团结豪门宗族等目标。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就提及到政治联姻,以维持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2.2 男尊女卑在《诗经》的歌颂文化背景下,男尊女卑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
在一些篇章中可见男性为主导,女性屈从于男性权威之下。
2.3 家庭责任与义务古代中国重视家庭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体现。
男性要以家族繁衍为责任,女性则注重传宗接代,并承担家庭管理的角色。
结论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社会对于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爱情观关键词:《诗经》爱情观(纯真美好坚贞不渝理智道德积极健康)前言: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然而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男女授受不亲。
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
它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
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愚弄压制臣民,制定了条条戒律。
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网住人的躯体,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
然而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爱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
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正文:关于《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 紧贴现实生活, 不作无病呻吟, 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
感情真挚自然, 毫不掩饰地歌唱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望,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强烈追求。
热烈而浪漫。
清纯而自然,对爱情的表达既大方又泼辣,又不失含蓄和浪漫。
但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经》中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是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
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
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南宋的朱熹则对《诗经》中的这些爱情元素予以了比较强烈的谴责,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
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
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对《卫风·木瓜》,他则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
”意思说它是淫诗。
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淫诗”加以排斥感到不满。
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
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淫诗”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
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逐步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
从《诗经》的爱情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勇於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以梅子成熟为喻,直率表达出自己想嫁的渴望。
诗中的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
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褰裳》中,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看上去咄咄逼人,但却辣而不憨,是真情的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纯真的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爱情主动、大胆的追求。
女孩无论在举止或态度上都充满着个性张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二)追求恋爱自由、要求自主婚姻《鄘风·柏舟》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三)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
《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余不信,有如敫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
如果把这句誓言翻译为白话文,那就是“活着如果不同住一室,纵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
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上天作证有太阳!”由此可见这位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移的忠贞之恋。
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挚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缟衣綦巾”衣着朴素的人儿。
应证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
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
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表达自己愿百岁之后与夫同穴的决心,透出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
《邶风·谷风》一诗与《卫风·氓》一样,是一首弃妇诗。
按理说弃妇对负心的丈夫的指责应是咬牙切齿的,但她仍“哀而不伤”,还念念不忘先前与丈夫的恩恩爱爱,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实在令人感动,《关雎》的首句以雎鸠和鸣起兴,含义深刻。
关于雎鸠,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此鸟雌雄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
”古人也认为这种鸟有固定的配偶,从不相乱。
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推祟那种情志专一的爱情,比之《诗经》中的爱情专一,现代人“爱如烟花,只开一瞬”“天亮以后说分手”,甚至“天不亮就说分手”“一场游戏一场梦”的爱情观不得不让人有些感喟。
(四)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
《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一往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
《蒹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不畏艰辛。
这首爱情涛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
人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
因而,爱情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法国的罗曼.罗兰所言:“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
《关雎》一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
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唱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悉心爱慕和情志专一。
诗中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以河中荇菜“左右无方,顺水而流”的状态比喻君子对淑女的情思绵绵.荇菜参差错落,无拘无束,顺水漂摆,恰似君子追求淑女那忽忧忽喜、极不平静的思绪。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涛人对姑娘的迷恋之深,渴求之切。
无论白昼或是黑夜,姑娘的倩影都时刻占据着他的心,挥之不去。
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初涉爱河的小伙子兴奋难耐,躁动不安,甜蜜憧憬的复杂心境。
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己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赢得姑娘的芳心,姑娘的爱。
他要主动接近、亲近姑娘,用各种方法使姑娘愉快、幸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五)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在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下,古代的妇人遭弃的情况时有发生。
《诗经》中的弃妇诗占着较大的比重。
其中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最为代表。
《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
控诉丈夫的无情,发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邶风·谷风》一诗与《卫风·氓》一样,是一首弃妇离开夫家时倾诉自己不幸遭遇的诗。
《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在危难时期,相依相靠,但在安乐时候,却将她抛弃。
当初丈夫与她一起发出“及而同死”的山盟海誓,新婚之时“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欢乐与幸福,结婚之后丈夫变得无情无义“既生既育,比予我毒”(日子慢慢好起来,丈夫厌弃我好似毒虫)“有光有溃”(朝我动武暴怒)。
这位弃妇实在令人同情,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
从这些弃妇诗中我们看出,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婚姻制度上没有有效的保障,她们随时都可以遭受丈夫无情的抛弃,只能承认这种命运。
但是,她们并不是忍气吞声的承受,没有顺从和屈服,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发出内心的控诉,控诉丈夫的暴行,控诉社会的不平等。
这是当时女性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六)真挚淳朴,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爱情, 感情真挚自然, 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
譬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