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实用word文档 (4页)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风歌词中的语文现象”微课说明

关于“中国风歌词中的语文现象”微课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漫游语文世界”,《漫游语文世界》是我们语文课上的第一次大型综合性学习。

为此,我们可分几个小组进行。

比如“店名招牌”小组、“广告标语”小组、“网络语言”小组、“手机短信”小组等。

而“中国风歌词中的语文现象”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意图通过对中国风歌曲的欣赏来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一、中国风歌词的特点1、善于运用古朴唯美的意向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2、有画面的立体感,善于营造意境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作者引入了“烟雨”、“牡丹”、“檀香”、“宣纸”、“仕女图”、“江南小镇”、“隶书”、“炊烟”、“月色”等古典意象,使这首歌词意境优美,具有诗的美感。

宛如一幅烟雨朦胧的水墨山水,依稀可见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3、常化用经典语句或是典故,将古典诗词元素注入流行歌词《发如雪》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出自于《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恋爱誓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该句与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伤感以及无奈。

许嵩《南山忆》中的“江畔渔火”以及整首歌的意境,典故出自于张继的《枫桥夜泊》《烟花笑》中‘三杯两盏’出自于《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4、语言凝练生动,多用修辞,含蓄内敛,却意蕴丰富①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笑容本无颜色,这里却说“泛黄”,更突出悲伤凄清之感,且前后句押韵②山岚像茶杯上的云烟颜色越来越浅我身后窗外那片梯田像一段段从前运用比喻③《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摘要:方文山是华语乐坛的金牌作词人,其“中国风”歌词善于打乱语言惯性,借用古典诗歌意象,构建充满诗词气息的新词风,给人以新鲜感。

本文从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古典意象、所建构的古典意境来分析他作品中的古典元素。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意象;意境他的作词方式十分特别,在创作风格上独树一帜,歌词语法运用上更是自成一派。

方文山的歌词有着超强的画面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充满着浓烈的民族气质,同时没有将现代音乐的流行元素(画面感和想象空间)丢掉。

“在他的笔下,歌词不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以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化现象。

”[1]中国风歌词,从字面看: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歌词。

中国风歌词的创作与古代诗词创作手法有些相似,讲究押韵,注重旋律,塑造深远的意境。

它的内涵也贴切古典文化,用现代的新式唱法、新编曲构造歌曲氛围,佐以旧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产生悲凉、忧愁、悲伤、明快等歌曲风格。

此外,中国风歌词具有超强的画面感、浓郁的民族气息,用古典意象营造具有中国文化的意境,满足听众想象。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主要涉及以下古典特色。

一、歌词古典意境的营造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意境是由多个意象连结一起后衍生出的表某种抽象情感的产物。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常通过一些小故事、小典故传达出民族的传统观念,充分营造出一种古典意境。

如《发如雪》用热闹非凡的长安城街头上演的一个凄美别离故事,诉说心中的不舍;其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是宝玉对黛玉问题的回答,也是宝玉对黛玉的承诺,歌词化用这一句是想向心爱的女子表达爱意,繁华世界纵有万千诱惑,但我心里始终如一,不忘初衷,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专一的爱。

[关于,中国,流行歌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

[关于,中国,流行歌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

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在当今流行乐坛,中国风流行歌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08年之后,它在中国文化大潮中的地位日趋显着,同时这种歌曲的歌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歌词是介于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它既可入乐而唱,又可离乐而诵。

在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中常常采用文学的创作手法,因此从文学的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即从修辞、意象、表情达意这三个角度对其文学性进行梳理,将极大地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探究歌词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文学性引言入乐可唱,离乐可诵是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基本特征。

离乐可诵说明歌词除了音乐功能,还应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它并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

关于中国风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变化多样的修辞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方法很多,所以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几乎都能用于歌词的创作。

最经常被使用到的有隐喻、象征、借代、拟人等手法,而华语歌坛的创作才子方文山谈及他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时,一下子提出了十六种方法,包括“感叹、譬喻、类迭、转化、排比、夸饰、转品、倒装、摹写、引用、析字、映衬、设问、示现、顶真、对偶。

”[4]方文山对修辞格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亦如他自己说的,他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比较适合拿来作为修辞学教材。

一般而言,一首歌词就像一篇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平铺直叙,便如淡水一般,少了点余味,而为了让淡水有味,便得加点盐——修辞,才使得歌词更富有韵味。

歌词的创作,如果只运用一种修辞,便会显得单调。

好的歌词,就如一流的文学作品,它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

如由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东风破》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较多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体现很典型的一首,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首先是拟人的运用,“离愁”和“孤单”本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里词作者却把它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描写,第一句就奠定了这首歌词哀婉的基调。

中国风歌曲论文:谈论中国风歌曲歌词文化

中国风歌曲论文:谈论中国风歌曲歌词文化

中国风歌曲论文:谈论中国风歌曲歌词文化本文:舒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中国风”歌曲的流派(一)以方文山和周杰伦为代表的辞藻派说到“中国风”歌曲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方文山。

如果说周杰伦开创了独特的周氏唱腔,那么方文山开创的就是独特的方氏“素颜韵脚诗”。

所谓“素颜韵脚诗”,按照方文山自己的定义:“素颜”,即素着一张纯文字的脸,“韵脚诗”,是流动着旋律与节奏的心事“,素颜韵脚诗”是一种新诗美学的风格流派。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纯文字的脸就是整首诗词只由中国文字写成,没有图片的陪衬,没有外文单词,没有阿拉伯数字,甚至没有标点符号。

韵脚,指的是诗词每行的最后一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行内的断句能营造出节奏感。

方文山和周杰伦主要的代表作有:《东风破》《千里之外》《发如雪》《青花瓷》《兰亭序》等,这一类的“中国风”歌曲比较严格地遵守了“中国风”歌曲的规则,可以算做辞藻类“中国风”。

其中《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歌词如诗画般美妙,色彩鲜明,有一种水墨画般的留白之美,自然之韵,毫无斧凿的痕迹与打磨的匠气,歌词意象和色彩的运用也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王力宏、林俊杰等歌手的部分歌曲也可以归结于此。

例如:王力宏的《在梅边》《花田错》,林俊杰的《江南》《曹操》,后弦的《西厢》《昆明湖》《唐宋元明清》,许嵩的《断桥残雪》《庐州月》等,这些都是辞藻派的代表作。

(二)诗词戏曲民歌派“中国风”歌曲里面有些歌曲受诗词戏曲民歌影响较大,歌词内容倡导移用诗词戏曲民歌中的经典桥段,完全把戏曲元素与流行风格融为一体,在通俗中得到流行,在流行里获得重生。

传统戏曲融合在“中国风”歌曲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另类演绎后,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主要代表作之一:李玉刚《新贵妃醉酒》:“那一年的雪花飘落梅花开枝头/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不要说谁是谁非感情错与对/只想梦里与你一起再醉一回/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这首歌是以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编曲、配器,由李玉刚反串演唱的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副歌部分朗朗上口,因此传唱度较高。

中国古典精髓文化为源的歌曲意境构建——“中国风”流行歌曲解析

中国古典精髓文化为源的歌曲意境构建——“中国风”流行歌曲解析
法 、 新 编 曲、 新概 念 的 民族 音 乐 创作 原则 ,使 得 新 一 代 “ 中 国 中的处 理方 式 显然 存在 着诸 多差异 ,无 论 是咬 字处 理 、气 口控 制
风 ”流 行歌 曲在 凸显我 国传 统 民族 文化特 色 的 同 时,也 与西 方流 还 是行 腔 掌控 方面 都有 明 显 区别 ,这就 决 定 了两者 截然 不 同 的艺 行音 乐 元素 和作 曲技 巧 等 巧妙 融合 ,丰 富 了 “ 中 国风 ”流行 歌 曲 术 审美 标准 ,传 统 古典 诗词 的重新演 绎 也许 在 审美 风格 上 更 能迎
至 关 重 要 ,无 论 是 歌 曲题 材 的 选 择 、 曲调 的 设 计 、 器 乐的 搭 配 还 是 演 出来 。李清 照 的 《 一 剪梅 》在 安 雯演 唱 的 《 月满 西楼 》 中娓 娓道
唱的风格 ,都朝 着民族化的 方向迈进 ,为 日 渐 欧美化的华语 乐坛注入 来 ,给人 以无 限遐 想 。除 此之 外 ,八 三版 《 射 雕 英雄 传 》可 谓 闻
被私 藏 ,而 你嫣 然 的~笑 如 含苞 待放 ”,古 与今 ,少 女 的笑 容和 对 比强 烈 ,引人 入胜 。歌 曲创作 者往 往 对 中 国传 统 民族 器 乐和 西
瓷瓶 上 的仕 女做 对 比 ,真实 与虚 幻 ,动态 与 静态 ,亦 真亦 幻 ,韵 方音 乐 有着 独 到见解 。如 《 菊花 台》 中, 以凄 美弦 乐 为始 ,奠 定 味尽 显 ,意 境 畅游 。又 如 “ 你 隐藏在 窑烧 里 千年 的秘 密 ,极 细腻 了整 首 歌 的基调 ,中问 问或 使用 琵 琶 、古筝 等乐 器 营造 似 有若 无 犹如 绣花 针 落地 。”古代 老 物件 散发 出的 旧时光 ,在 其笔 下 更显 的忧 伤 情绪 , “ 花落 人 断肠 ,我 心事 静 静淌 ”,最 后一 段 葫芦 丝 传统 韵 味 。整首 词流 动着 空 灵而 生动 的雅 韵 ,将 具体 事物 虚 化处 独奏 更 是将 悲凉 的气 氛 推至 高潮 ,意犹 未尽 的伤 感情 绪 合着 葫芦 理 ,有助 于 提升 欣 赏者对 歌 词 的深切 理解 与 接受 ,也消 除 了作 品 丝 的凄 婉惆 怅 ,飘 向远 方 。这种 中西合 璧 的乐器 混 合更 能够 彰 显

浅论古典视域下的“中国风”歌词

浅论古典视域下的“中国风”歌词

浅论古典视域下的“中国风”歌词作者:张璇张希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8期自人气天王周杰伦的《叶惠美》专辑面世后,他宣称“每张专辑都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得到广大歌迷的认同。

特别是他的《东风破》走红以来,越来越多的歌手开始打“中国牌”,流行音乐上的“中国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时下的人们注意的多是歌曲的娱乐性、旋律的特色性,很少去联想到底是哪一样东西打动了我们内心的。

本文将着重从歌词的方面谈一谈对“中国风”的看法。

一、当时明月在——怀旧的母题我们都是在一个特定的“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在一段段童谣中,在爷爷奶奶讲的老故事中,在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生活背景中,自然体会到许多“中国符号”,如红灯笼、三字经、小篆、文房四宝等意向的模糊涵义。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自身阅历的提高,这些文化的种子在我们的印象中不断加深,因而,在偶遇它们时,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而当代流行歌曲在抒情的类型、方式陷入困境之后,很自然地要发生转向,注重在传统中关照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在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中去找寻传统式的慰藉,在两相交融中去净化自己的感情,在看似“陌生”的传统细节中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宿。

诸如周杰伦每首中国风的歌曲就扩充一个中国性的母题,或塑造一种古典的氛围,以此来展开一段现代感情的冒险历程,所以在它纯粹的外在表现形式中还是可以窥测其对古典与现代进行整合的用心的。

我们很容易找到现代“中国风”的母题:典型的思乡、寻找归宿、哀婉的爱情等,它们在前赴后继地打动无数现代人的心灵。

比如南拳妈妈组合的《牡丹江》《无暇》,王力宏的《竹林深处》、《落叶归根》,周杰伦的《稻香》,陈升的《北京一夜》,他们都在归家的文学母题上走得很远,透露出自己的生存感受和对于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的思考。

他们在借用古典元素的过程中,就表现了自己对于梦中的故乡的理解,也是一种生活的样态。

二、镜花水月之文——古典视野下的审美分析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细读的阐释,我们更能体会中国风歌词与古典意境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也是其唤起听众“中国印象”的联想,激发广大受众主动参与歌词文本的“建构、协商、反抗”过程(霍尔的解码理论)的原因。

论古典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

论古典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

论古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典文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无与伦比的成就是诗词。

无论是题材体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世界最优秀的水平。

历代诗歌文化遗产充栋汗牛,堪称宝藏。

历代祖先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传播、创作、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

这种精神遗产,不仅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都曾经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许多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是“诗国”。

工但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古典诗词在中国人心中正渐行渐远。

诗词歌赋本是用于歌咏吟唱,却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被久久地束之高阁。

中国风歌词的出现和繁荣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崛起带动着古典文化的繁荣,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让我们亲切的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古代文学的精髓深入血脉,于车水马龙的生活中牢固地守护一片净土。

一、中国风的定义、背景和歌词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其中乂以诗词独领风骚,中国人的思想里流淌着古典诗词的精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山古代文学作为坚实的塔基。

但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古典诗词就渐渐失去了咏唱的功效,被束之高阁,常常被作为遗产来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国力也大幅度增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在全世界的嘱H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向盛世时期的古典文学回归。

中国古典文化在国际上也越来越被推崇。

在当今乐坛上,中国风歌曲犹如一面旗帜,标榜着中华文明和古典文学,将诗词歌赋再次引入生活之中,将古典文学的精华用古色古香的中国曲调推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国风,字面上解释:中国乐风。

她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

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

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等。

唱腔上结合运用了中国民歇或戏曲方式。

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词或者传说故事。

多年前非常流行的一首中国风歌曲《涛声依旧》,其歌词中就大量引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中国风-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

中国风-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摘要:当今乐坛,在摇滚等重金属音乐充斥人们耳膜的大环境下,中国风歌曲清新脱俗的风格,让人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舒缓柔和的音乐,清新雅致的歌词,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本文讲述了中国风歌曲古典唯美的意境营造和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风歌曲古朴优雅的古诗词韵味。

关键词:中国风古诗词现代元素意境情感中国风歌曲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乐种,是采用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编曲技巧,由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氛围的歌曲风格。

其作品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传承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与语言,又用现代的创作技巧和思维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它是听歌的新时代, 让人在听歌的同时,思索着歌词里的故事。

中国风歌曲的创作者中,不乏大牌的流行音乐人,例如,周杰伦,他是中国风歌曲的代表,他的中国风歌曲很多:《娘子》、《本草纲目》、《东风破》、《千里之外》、《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双截棍》等等都是中国风歌曲的代表,还有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花田错》、《竹林深处》,陈升的《北京一夜》等等,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是中国风的体现。

他们共通的是一听到歌曲就会让人感到浓浓的中国气息,那种高雅的超凡脱俗的中国印象,其意境和情感都充溢着清新脱俗的古诗词韵味,无论是从意境的营造,还是情感的表达,中国风歌曲与古诗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古典唯美的意境当今流行的中国风歌曲多是古风雅韵意境的营造。

以周杰伦的《东风破》为例,这首歌曲营造的意境非常古典唯美,可谓综合了历代唐诗宋词的经典意境,从一壶漂泊到错过花开,词句蕴含的情感细腻而丰富,难入喉,三个字道出了只身在外漂泊的艰难,思念瘦,三个字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感觉。

酒暖回忆,歌曲中人应该是一边独饮,一边回忆,再回首,往事已远,隔着长长的时空已经冰冷,唯有用酒温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歌词学是一个新学科,中国的歌词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理论却极其匮乏,对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作者的文学创作水平和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其题材和内容,为探究歌词的艺术本质提供研究方向;有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潮流接轨,使中国风歌曲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光彩。

陆正兰女士的《歌词学》
是国内第一本对歌词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性著作,从歌词的文体学到文化学两方面,由内而外地考察了歌词的内外特征,构建了我国歌词研究的理论框架。

乔羽先生曾经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他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

”苏联作家伊萨柯夫斯基在1944年讨论苏联歌曲问题的会议上指出,歌曲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任何一首歌曲都是由相互融为一体的文字与音乐构成的,歌词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我们不仅要把它当做音乐作品接受,也要当做诗歌作品接受。

201X年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美国摇滚歌手兼词曲创作者鲍勃迪伦因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而获得特别荣誉奖,这是一向青睐高雅文学艺术的普利策奖委员会首次奖励摇滚音乐界人士,而且也是第一次特别指出歌词所具有的“非凡诗性力量”。

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以及VCD、MP3、MP4、手机等硬件设施的出现,使流行音乐的传播更为迅速、信息反馈更为及时,流行歌曲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流行歌曲从曲到词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多题材、多样式、多风格,其中“中国风”歌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

近年来尤其是201X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和太极拳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

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当时已有涉及“中国风”元素的歌曲,如毛演唱的《涛声依旧》就是成功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
泊》,满文军的《望乡》与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琼瑶女士
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就是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
句拆散拼接,再运用现代汉语优美地表达出来。

此时的中国风歌曲还处于尝试
阶段,只是在歌词中掺杂着具有诗词特色的词语,直到周杰伦《青花瓷》的出
现才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致力于创作“中国风”歌曲。

从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到林俊杰的《江南》
《曹操》《醉赤壁》再到后弦的《西厢》《昆明湖》、胡彦斌的《红颜》《月光》、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等等,一时间中国风歌曲的创作可谓蔚
为大观
二、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创新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讲述现代社会上的“中国风”现象,引出流行乐坛上正在兴起的中国风歌曲,从众多词作者创作的中国
风歌曲中总结出“中国风”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通过伊萨柯夫斯基、乔羽、
方文山等中外著名作家关于歌曲、歌词与文字的关系的观点了解到中国风歌曲
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歌词,即歌词中所具有的独具魅力的“离谱能赏”的
文学性。

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广泛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几千年的历
史文化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现代诗歌写作中也将常会用到这
些意象。

第二部分通过意象解读,分析意象所包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意象是诗歌意
蕴的核心和基础,意向的所指与能指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传统诗词歌赋中广
泛应用到的意象,在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创作中也会用到这些独具中国传统文化
意蕴的意象。

然后本文从自然景观意象、建筑景观意象、文化景观意象等三个
方面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燕”、“雁”、“柳”、“桥”、“楼”、“窗”、“琴”、“月”等具体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频繁出现,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风歌曲中被词作者信手拈来,结
合现代汉语完美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一首首含蓄、忧愁、优雅的歌曲。

拟解决主要问题:现代流行乐坛,周杰伦、许嵩、后弦等创作型歌手正在
蓬勃兴起,中国歌曲歌词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与西方流行
音乐技法,中国风歌曲歌词中存在大量独具东方神韵的意象,本文比较分析具
体的意象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从数量繁多的中国风歌曲中找出相应的文学意象,研究古代诗词歌赋中的意象与中国风歌曲歌词中意象的关联。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
从现代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触的流行音乐入手,研究深受青少年喜
爱的中国风歌曲歌词的意象,将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流行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实现了文艺理论思想在歌词学方面的拓展
和延伸。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