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酶学(三) 重要酶类及其活性调节

合集下载

《酶的活性调节》课件

《酶的活性调节》课件

酶的活性调节重要性
酶的活性调节 是生物体内重 要的生理过程
酶的活性调节 可以维持细胞 内环境的稳定
酶的活性调节 可以调节生物 体的代谢过程
酶的活性调节 可以影响生物 体的生长发育
和疾病发生
酶的活性调节方式
酶的浓度调节:通过改变酶的浓度来调节酶的活性 酶的抑制剂调节:通过抑制剂与酶结合,降低酶的活性 酶的激活剂调节:通过激活剂与酶结合,提高酶的活性 酶的变构调节:通过改变酶的构象,调节酶的活性
酶的活性: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细胞环境:细胞内的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酶的磷酸 化与去磷酸化 信号分子:某些信号分子可以诱导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2
酶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过程
乙酰化:在酶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上引入乙酰基团,改变酶的活性 去乙酰化:去除酶上的乙酰基团,恢复酶的活性 乙酰化酶:催化乙酰化反应的酶 去乙酰化酶:催化去乙酰化反应的酶 乙酰化与去乙酰化过程:酶活性的动态调节机制
酶的活性调节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酶的活性调节概述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1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2 酶的变构效应调节
添加章节标题
酶的活性调节概述
酶的活性调节概念
酶的活性调节是指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可被调节的过程 酶的活性调节包括酶的合成、降解、修饰、激活和抑制等多种方式 酶的活性调节是生物体内代谢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酶的活性调节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乙酰化:在酶的特定氨基酸残 基上添加乙酰基,改变酶的活 性
去乙酰化:去除酶上的乙酰基, 恢复酶的活性
乙酰化酶:催化乙酰化反应的 酶

《酶活性调节方式》课件

《酶活性调节方式》课件

01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将乙酰基团连接到酶的特定位点上,改变酶的活性或调节酶的功能。
乙酰化
将乙酰基团从酶上移除,恢复酶的原始活性状态。
去乙酰化
将甲基基团连接到酶的特定位点上,调节酶的活性或功能。
将甲基基团从酶上移除,恢复酶的原始活性状态。
去甲基化
甲基化
腺苷化
将腺苷基团连接到酶的特定位点上,改变酶的活性或功能。
效应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物是指可以与酶结合并调节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有些效应物可以增强酶的活性,而有些则可以抑制酶的活性。效应物通常与酶的变构位点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构象,进而影响其催化活性。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抑制剂是指可以抑制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位点或变构位点结合,从而干扰底物与酶的结合或影响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总结词:抑制剂对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干扰底物与酶的结合或影响酶的构象。详细描述: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位点或变构位点结合,通过干扰底物与酶的结合或改变酶的构象来抑制酶的活性。抑制剂可以分为不可逆抑制剂和可逆抑制剂两类。不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会导致酶永久失活,而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可以被解除,使酶重新恢复活性。一些重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碱等都可以作为酶的抑制剂。了解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对于药物设计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与底物的结合速率加快,酶促反应速率相应提高。这是因为更多的底物与酶结合,增加了反应的碰撞机率。然而,当底物浓度过高时,过多的底物可能会与酶结合并占据酶的活性位点,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受到抑制。这种效应称为底物抑制或负协同效应。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6.3.1第六章酶酶活性的调节与一些特殊的酶

6.3.1第六章酶酶活性的调节与一些特殊的酶
第六节 酶活性的调节与一些特殊的酶
一、酶原的激活
1、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体蛋白。
2、酶原激活:由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酶的过程。
蛋白(酶)原
活性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原
胰凝乳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羧肽酶原
羧肽酶
弹性蛋白酶原
弹性蛋白酶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胰岛素原
胰岛素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第六节 酶活性的调节与一些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六、核酶
举例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简称ATCase
CCC
RR R R RR
CCC
完整的 ATCase (活性)
汞盐
CCC
CCC
催化亚基 (三聚体)
+ RR RR RR
调节亚基 (二聚体)
第六节 酶活性的调节与一些特殊的酶
三、同工酶
指能催化相同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 免疫学特性不同的一组酶。
HH HH
LDH1 (H4)
HH HM
HH MM
HM MM
LDH2 (H3M)
LDH3 (H2M2)
LDH4 (HM3)
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
MM MM
LDH5 (M4)
第六节 酶活性的调节与一些特殊的酶
三、同工酶
同工酶的意义
可能是机体对环境变化或代谢变化的一种调节方式,当一种同工酶 受到抑制或破坏时,其他同工酶仍起作用,从而保证代谢的正常进行。
➢ 具有别构调控作用的酶称为别构酶。 ➢ 对酶分子具有别够调节作用的化合物称为效应物。
效应物


中 心
活性 中心

酶的活性调节

酶的活性调节

接有关,即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
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进行催化反应的一个场所,是酶分子的一小 部分区域,在这个区域上的少数几个特异的氨基酸参与结合底物催化底 物,把酶分子上的这个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
结合部位
负责酶与底物的结合,决定
活性 部位
催化部位
酶 的专一性
负责催化底物,决定酶
• 底物D糖环构象发生变化
溶菌酶底物D糖环变形模型图
酶与底物结合后,D 糖环构象发生变形,从正常的能量较低的椅式
构象变为能量较高的半椅式构象。
• 酸碱催化
酶活性中心的Glu35处于非极性区,其羧基呈 不解离状态,而Asp52处于极性区,羧基呈解离状 态。
Glu35的羧基起广义酸碱催化,向底物D糖环和E糖环之间 的糖苷键上的氧原子提供一个质子,氧原子与D糖环C1的糖苷 键断开,D糖环的C1 带上正电荷成为正碳离子。Asp52上的-COO-起着协调
387
酶如何有如此很高的催化能力呢?
酶降低了反应物分子活化时所需的能量
酶为什么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呢?
中间络合物学说:首先酶(E)与底物
(S)结合,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 (ES),然后中间产物再分解成产物 (P),并释放出酶(E )
酶介入了反应过程。通过形成不稳定的过渡 态中间复合物,使原本一步进行的反应分为两步 进行,而两步反应都只需较少的能量活化。从而 使整个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389
靠 近 与 定 向
A. 酶的催化基团和底 物的反应基团既不靠 近,也不定向。 B. 两个基团靠近, 但不定向,不利于反 应进行。 C. 两个基团既靠近, 又定向,有利于反 应进行。
仅仅是靠近还不够,还需要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酶和底物的反

第六章 酶学三 重要酶类及其活性调节

第六章 酶学三 重要酶类及其活性调节

正协同效应:指效应物分子与变构酶结合后, 本身构象发生变化,有利于后续底物分子或调节 物分子的结合。
负协同效应:指效应物分子与变构酶的结合后, 本身构象发生变化,不利于后续底物分子或调节 物分子的结合。
正、负协同效应别构酶与米氏酶动力学比较
别构酶调节的两种模型
序变模型(KNF): 1966年由Koshland、Nemethy和Filmer 提出
2)协同效应(cooperative effect)
协同效应:一个效应物分子与变构酶的变构中心 结合,对第二个效应物分子的结合产生影响,称 协同效应 同促效应:配体相同,当一个效应物与酶结合后, 影响另一相同的效应物与酶的另一部位结合。 异促效应:配体不同,当一个效应物与酶结合后, 影响另一不同效应物与酶另一部分结合。
(2) 1992年,Piccirilli等发现L19RNA具有氨 酰酯酶的活性,催化氨酰酯水解。
(3) L19RNA还有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CpUpCpUpN- + G -CpUpCpU +GpN
(4) 1997年,Zhang和Cech用人造的RNA分子 催化合成了肽链,表明RNA具有肽基转移酶活性。
SS
亚基全部 处于T型
S SS S
依次序变化
SS S SS
S
SS
亚基全部 处于R型
齐变模型(MWC): 1965年由Monod、 Wyman和Changeux提出。
T状态(对称亚基)
SS
R状态(对称亚基) 对称亚基
S SS S
SS S SS
S
SS
齐步变化
对称亚基
(三)可逆的共价修饰调节
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

第六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 复制

第六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 复制


5.酶除了具有进行催化反应必须的基团外, 还具有其他的特性
活性中心的实质


必需基团:活性 中心即酶分子中 在三维结构上相 互靠近的几个 aa残基或其上 的某些基团。 非必需基团:活 性中心以外的部 分对酶催化次要 但对活性中心形 成提供结构基础。
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中心
必须基团:酶表现催化活性不可缺少的基团
概念: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结 构和理化性质及反应机理都有所不同的 一组酶。 应用: 在细胞分化及形态遗传的分子学基础研 究中很重要; 在代谢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如乳酸脱氢酶 (LDH)
(四)酶原的激活:
1、概念: 酶原(proenzyme): 没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precursor)。 酶原激活(活化): 从不具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 程。 其实质是一个或一些专一的肽被裂解, 使酶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如:
结合部位: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结合部位
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
催化 部位 决定 酶的 高效 性
三、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
(一)底物与酶的邻近和定向效应:
S分子向E活性中心靠近,且趋向E催化部位, 使活性中心这一局部区域[S]增加,并使S分子 发生扭曲,易于断裂,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从而加快反应速度。
第六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王希东 TEL:8763713 E-mail:wxdxnd@ wxd4085_cn@
本章主要内容
1. 酶的活性中心(活性部位) 2. 酶催化反应的独特性质 3. 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 4. 酶活性的调节
(一)别构酶 (allosteric enzymes):

酶的活性调控机制

酶的活性调控机制

酶的活性调控机制酶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们就像一个个高效的“小工人”,在细胞内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而酶的活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精细而复杂的调控机制的控制。

这种调控机制使得酶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活性水平发挥作用,从而保证了细胞内各种代谢过程的平衡和稳定。

酶活性的调控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包括酶的浓度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别构调节、酶原激活以及激素调节等。

酶的浓度调节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调控方式。

细胞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来控制酶的生成量。

当细胞需要某种酶来加速特定的代谢反应时,会增加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更多的酶;反之,如果某种酶的产物已经足够或者不再需要该反应进行,细胞会减少酶的合成,降低其浓度。

这种调节方式就像是对“工人”数量的宏观调控,从整体上控制酶的作用效果。

共价修饰调节则是一种更为精细和快速的调控方式。

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可以在其他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结合,或者又在另一些酶的催化下去掉这些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常见的共价修饰有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

例如,磷酸化是一种常见的共价修饰方式,通过在酶蛋白上添加或去除磷酸基团来改变酶的活性。

这种修饰方式可以迅速地响应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对酶活性的快速调节。

别构调节是酶活性调控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方式。

别构酶通常具有多个亚基,除了具有活性中心外,还存在着别构中心。

别构中心可以结合一些效应剂,这些效应剂通过引起酶分子构象的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别构调节具有协同效应,如果一个亚基的别构中心与效应剂结合发生构象改变,会使得其他亚基也发生类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增强或减弱酶的活性。

这种调节方式就像是一个团队的协作,通过整体的构象变化来调节酶的工作效率。

酶原激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

有些酶在细胞内最初合成或者分泌时,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

酶原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切除一部分肽段,从而形成有活性的酶。

酶学三重要酶类及其活性调

酶学三重要酶类及其活性调
1、定义:
酶的调节部位可以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 共价结合,使酶发生结构的变化,进而改变酶 的催化活性,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为酶的 别构调节
第2页/共48页
(二)酶的别构调控
2、变构酶(别构酶)及别构调节
1)变构酶(别构酶)
有些酶可以与某些化合物(称为变构剂)发生 非共价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的改变,对酶起到 激活或抑制的作用,这类酶通常称为别构酶。
第20页/共48页
(2) 1992年,Piccirilli等发现L19RNA具有氨 酰酯酶的活性,催化氨酰酯水解。 (3) L19RNA还有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CpUpCpUpN- + G -CpUpCpU +GpN
第21页/共48页
(4) 1997年,Zhang和Cech用人造的RNA分子 催化合成了肽链,表明RNA具有肽基转移酶活性。 (5) 原核生物RNaseP和
兔肌1,4- -葡聚糖分枝酶
均包括RNA+蛋白组分, 起催化作用的都是RNA。
第22页/共48页
核酶发现的意义
核酶的发现与研究证明RNA也可以是酶,即酶不 都是蛋白质,而且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核酶的发现证明了RNA既能够携带遗传信息,又 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对核酶结构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可帮助人们设计生 物体内本不存在的酶,作为工具去催化特定的反 应。
第12页/共48页
第13页/共48页
第14页/共48页
(四)酶原及酶原激活
酶原(zymogen):有些酶(如消化系统中的各种
蛋白酶)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 输送到特定部位;当功能需要时,经特异性蛋白 酶的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酶而发挥作用。这些不
具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precursor)称为酶原。 酶原的激活:某种物质作用于酶原使之转变为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偶联分析法
(1)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 该法要求酶的底物和产物在紫外或可见光 部分光吸收不同。 如氧化还原酶类。
优点:简便、迅速、准确
一个样品可多次测定,有利于动力学研究 可检测到10-9mol/L水平的变化。
(2)荧光法(fluorometry)——放射测量法 该法要求酶反应的底物或产物有荧光变化。 主要优点:灵敏度高,可以检测10-12mol/L的样品 酶蛋白分子中的Tyr、Trp、Phe残基以及 一些辅酶、辅基,如NADH NADPH、FMN、 FAD等都能发出荧光。
2)协同效应(cooperative effect)
协同效应:一个效应物分子与变构酶的变构中心 结合,对第二个效应物分子的结合产生影响,称 协同效应 同促效应:配体相同,当一个效应物与酶结合后, 影响另一相同的效应物与酶的另一部位结合。 异促效应:配体不同,当一个效应物与酶结合后, 影响另一不同效应物与酶另一部分结合。
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抗体酶(abzyme):是具有催化能力的免疫球 蛋白,又称为催化性抗体。
(三)同工酶
定义:
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本身的分 子结构组成、理化性质、免疫功能和调控特
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在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编码
的多肽链组成的单体、纯聚体或杂交体。
同工酶的概念在1959年由Marker和Moller提 出,他们发现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
酶的纯度鉴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等电聚焦电泳法
(三)酶工程(主要自学)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是研究酶的生 产和应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是把酶学到基本 原理、化学工程技术及基因重组技术有机结合
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
化学酶工程
生物酶工程
五、酶学发展及动向
三、酶工程
第三章 酶学
(Chemistry of Enzyme)
八、酶活性的调节
(一)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1、通过改变酶的数量和分布来调节酶的活性
2、通过改变细胞内已有的酶分子的活性来 调节酶的活性
(1)改变酶的结构(别构调节、可逆的共价修 饰调节、酶原激活等)
(2)通过直接影响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来调节 酶的活性(竞争性抑制剂等)
4、测定酶活力时应注意几点
(1)应测反应的初速度 (2)酶的反应速度一般用 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来
产 物 浓 度 [P]
表示。 (3)测酶活力时应使反应温度、
pH、离子强度和底物浓度等因
素保持恒定。
(4)测定酶反应速度时,应 使[S]>>[E]。
(t)
5、测定酶活力的一般方法
分光光度法 荧光法
酶的别构(变构)效应示意图
效应剂
别 构 中 心
活性 中心
相关概念
( 1 )调节物:也称效应物,对酶分子具有别构调节 作用的化合物。一般是酶的底物或底物类似物或代
谢的终产物。结合在酶的别构中心,负责调节酶促
反应的速度。
( 2 )正效应物:指效应物的结合使酶活性升高,也
称别构激活剂。 (3)负效应物: 指效应物的结合使酶活性降低,也称 别构抑制剂。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
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
化作用。
九、核酶、抗体酶与同工酶
奥尔特曼(Altman)
(一)核酶
切赫(Cech)
1982年美国 Cech和Altman发现四膜虫的rRNA前体能在完 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加工,证明RNA具有催化活 性,因此共获198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亚基全部 处于R型
亚基全部 处于T型
依次序变化
齐变模型(MWC): 1965年由Monod、 Wyman和Changeux提出。
T状态(对称亚基)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R状态(对称亚基) 对称亚基 齐步变化 对称亚基
(三)可逆的共价修饰调节


(三)核酶的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RNA既能携带遗传信息 又有生物催化功能。 ——RNA可能早于蛋白质和DNA, 是生命起源中首先出现的生物大分子 切割癌基因、致病病毒基因
九、核酶、抗体酶与同工酶
(一)核酶 (二)抗体酶
1986年Schultz和Lerner等人研制成工抗体酶 (abzyme),这一研究成果对酶学研究具有重
随后的研究表明: L19RNA具备酶促催化的几个特征:
高度的底物专一性 遵循Michaelis-Menten动力学 对竞争性抑制剂的敏感性
(2) 1992年,Piccirilli等发现L19RNA具有氨 酰酯酶的活性,催化氨酰酯水解。 (3) L19RNA还有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CpUpCpUpN- + G -CpUpCpU +GpN

酶原(zymogen):有些酶(如消化系统中的各种
蛋白酶)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 输送到特定部位;当功能需要时,经特异性蛋白 酶的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酶而发挥作用。这些不
具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precursor)称为酶原。

酶原的激活:某种物质作用于酶原使之转变为有
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 原 在特定条件下 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 掉一个或几个短肽
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肠激酶
胰蛋白酶
缬天天天天赖异缬甘

46

18 3
S S S 活性中心
S
缬天天天天赖
缬 异甘组 丝 S S
S
S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 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 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二)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1、酶活力(enzyme activity, 也称酶活性)
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用在一定条件 下酶所催化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
2、酶活力单位(activit unit)
酶活力的大小用酶活力单位来表示,简称酶单 位(unit, U),就是表示酶量多少的单位。其表示
方法与所用的测定方法有关。
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 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 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常见类型: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
乙酰化和脱乙酰化
甲基化和脱甲基化 腺苷化和脱腺苷化 -SH与-S-S互变
(四)酶原及酶原激活
酶活力单位的表示方法
国际单位(IU):1961年
在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化为 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催量单位(katal):1972年 指在最适条件下,每秒钟使1mol底物转化为 产物所需的酶量为1Kat单位。
崔量单位与国际单位之间的关系:1Kat=6×107IU , 可以用纳Kat、微Kat来进行换算。
正协同效应:指效应物分子与变构酶结合后, 本身构象发生变化,有利于后续底物分子或调节 物分子的结合。 负协同效应:指效应物分子与变构酶的结合后, 本身构象发生变化,不利于后续底物分子或调节 物分子的结合。
正、负协同效应别构酶与米氏酶动力学比较
别构酶调节的两种模型
序变模型(KNF): 1966年由Koshland、Nemethy和Filmer 提出 S
(二)酶的别构调控
1、定义:
酶的调节部位可以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 共价结合,使酶发生结构的变化,进而改变酶
的催化活性,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为酶的
别构调节
(二)酶的别构调控
2、变构酶(别构酶)及别构调节
1)变构酶(别构酶)
有些酶可以与某些化合物(称为变构剂)发生 非共价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的改变,对酶起到
酶工程:指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和 应用。 1、化学酶工程: 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相结合而形成。 通过化学修饰、固定化处理、甚至化学 合成法等手段改善酶的性质,以提高催 化 效率及降低成本。
五、酶学发展及动向
2、生物酶工程:
是在化学酶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酶学和 DNA重组技术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的产物。包括: 1)用DNA重组技术大量生产酶; 2)对酶基因进行修饰,产生突变酶; 3)设计新的酶基因,合成自然界不曾有过的、性能 稳定、催化效率更高的新酶。
3、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也称比活性)
比活力:指每mg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一般用U/mg蛋白质来表示。 比活力=总活力单位数÷蛋白质总毫克数 =活力单位数÷mg蛋白质 (杂蛋白:包括酶蛋白及含非酶蛋白) 比活力是衡量酶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活力有时也可用每g或每ml酶制剂含多少个 活力单位来表示。
乙醇脱氢酶 例:乙醇 + NAD+ 乙醛 + NADH + H+
(3)酶偶联分析法(enzyme coupling assay) 第一个酶的产物为第二个酶的底物,这
两个酶系统在一起反应。
E E 1 2 P S P 1 2
P1无光吸收或荧光变化,偶联后, P2有光
吸收或荧光变化。
(4) 1997年,Zhang和Cech用人造的RNA分子 催化合成了肽链,表明RNA具有肽基转移酶活性。 (5) 原核生物RNaseP和 兔肌1,4- -葡聚糖分枝酶
均包括RNA+蛋白组分,
起催化作用的都是R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