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一、二、三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一、二、三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一、二、三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建立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强盛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衰亡

2.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时期时间特征备注

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确立) 属于先秦史秦汉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大一统初步发展三国、两晋、

南北朝220—589年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

隋唐589—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

夏、金、元907—1368年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

建经济继续发展

明清(鸦片战争

前) 1368—1840年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内容: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

2.核心内容(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3.实质、目的: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人教版)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里(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表,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

(1)权利:享有世袭统治权(政治、军事、经济)

(2)义务:A、政治:朝见、述职

B、军事:提供军赋、拱卫王室、镇守边疆

C、经济:交纳贡赋、提供力役

4、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推广于周公旦,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5、影响:(1)积极的方面看,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周朝得以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消极的方面看,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统一

(1)背景: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

B.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2)过程:(策略:远交进攻)

①统一六国

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③统一岭南,修筑灵渠,设郡管理

(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4)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P9秦朝疆域图)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制度本质:君主专制

(3)影响: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称皇帝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1)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2)三公的名称和职责:

①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

②太尉主管全国军事;

③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昭令,

负责监察事务。

(3)影响(或特点):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地方行政制度)

⑴建立:平定六国后,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⑵内容: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行政)、

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等。

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③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

⑶作用: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

(2)影响:

一方面:对秦朝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

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

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另一方面: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⑴实行: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⑵名称: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

和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⑶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⑷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⑴目的:为有效的管辖辽阔的疆域

⑵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有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

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③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

行管理,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⑶作用:

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上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汉代:察举制

⑴实行:汉武帝开始实行

⑵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⑶选官标准:孝、廉

⑷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⑴含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⑵选官标准:门第

☆隋唐:科举制

⑴含义: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⑵标准:考试成绩

☆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⑴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妨碍皇权高度

集中,正式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影响: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⑵内阁的设置:

①明成祖时,选拔官位较低官员入值文渊阁,作为皇帝处理

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②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⑶评价: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⑴设置: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需要,设军机处;

⑵职责: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⑶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⑷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直接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B.消极作用:

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②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③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④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二)深远影响

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

容并认识其影响

背景: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注:西方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以1870年为分界线:1870年前以商品输出为主;1870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⑴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发动国家:英国

②清政府失败后,被迫于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最能英国反映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产生。

思想:促使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产生(林、魏)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发动国家:英国、法国

②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中国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发动国家:日本。

②清政府失败后被迫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

括: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开设工厂最能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发动国家:英、德、法、俄、美、日、意、奥

为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

②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向侵华各国赔款

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③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黄海海战

1、时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爱国将领有: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刘步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称霸西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为摆脱危机

利用中国国民党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

⑴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

攻占沈阳。

结果: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⑵1937年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

影响: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成为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

屠杀,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⑵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

无人道用中国活人进行试验。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

⑴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在上海

地区激战三个月。

意义: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⑵太原会战(华北):1937年,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的取得平型

关战役的胜利。意义: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⑶徐州会战: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

队在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意义: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⑷枣宜会战:1940年5月,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

忠壮烈殉国。

国民政府推进片面抗战路线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⑴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⑵洛川会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意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⑶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部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⑷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意义: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⑸组织少数民族抗日武装: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相持:敌后战场是主战场。◆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⑴建立: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为标志)

☆过程:

1)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初步建立。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⑵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⑴胜利:

1945年春,中共七大于延安召开,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全国的胜利作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出兵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宣言,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发起大反攻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原因: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国际的援助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支持等

⑵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

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

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

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任务:反帝(侵略)反封建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

西征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清政府的剥削压迫

3)不断的自然灾害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北伐、西征。1)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经过两年浴血奋战,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同时牵制了清军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征军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3)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颁布: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核心: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3)评价:

积极:《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革

命性)。

局限: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空想性)

(2)《资政新篇》

①提出: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

②主要内容:见书第54页

③评价: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辛亥革命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

府”,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2)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骨干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总理:孙中山;

——机关刊物:《民报》。

——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⑴武昌起义:

①条件:1)1911年5月,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

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2)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②时间:1911年10月10日爆发

③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领袖黎元洪为都督,改国

号为中华民国。

⑵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1912年3月,制定者:参议院;颁布者:孙中山。

⑵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人身、言论等权利;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⑶评价: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②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

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③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⑵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主要)。

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

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⑸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⑴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

月初后:运动中心转移至上海,工人阶级为主力;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最能体现性质)

⑷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①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

③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⑵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⑶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

合的道路,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

⑷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中共一大主要史实

⑴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

⑵主要内容: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⑶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是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⑴条件:

①1922—1923年工人运动严重受挫,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受挫,使孙中山意识到改组国民党的必

要性;

③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帮助。

⑵形成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

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⑶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⑷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⑸意义:促成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注:与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比较:背景、标志、方式、意义

◆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⑴开始时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得到了各地

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⑵成果:

①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长江流域;

②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⑶国民大革命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

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根本原因是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外部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了解南昌起义

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⑴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⑵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

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的史实

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背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

②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中国第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⑵扩展: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

⑶建设

①开展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意义: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保障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

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③1930—1933年,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⑴原因:直接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是王明的左倾错误。

⑵开始时间: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⑶两次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大批骨干;

下了革命的种子。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⑴召开: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⑵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⑶意义:

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

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

阶段:1946.6-1947.6 防御

1947.6-1948.8反攻

1948.9-1949.1 战略决战

⑴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⑵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其中,淮海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人数最多,平津战役中的北平和平解放。

⑶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南京国民政府22年的统治结束。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人教版)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历史必修二专题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生产力: (一)耕作技术、耕作工具 1.传说:神农氏制“耒耜”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3.奴隶社会:石器锄耕 4.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农用动力或耕作方式的革命) 汉代:牛耕普及,出现播种用的“耧车”; 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 (二)水利技术: 战国:李冰—都江堰(川西平原);郑国—郑国渠; 关中—井渠法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手工业种类 1.田庄手工业(微型社会) 2.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自已消费、交赋税 3.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代表当时最高水平 4.私营手工业(民营):产品供市场消费 二、手工业部门 (一)纺织业(麻、丝、棉) 1.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2.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 3.明代:出现雇工(资本主义萌芽)。 (二)冶金业(冶铜、冶铁、炼钢) 1.商周:青铜器(青铜时代) 3.春秋战国:冶炼块炼铁和生铁、炼钢和淬火工艺(进入铁器时代) 4.秦:青铜防锈蚀技术 4.汉代: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水排”鼓风冶铁 (三)陶瓷业(白瓷、青瓷、粉彩瓷) 1.唐代:邢白越青瓷(南青北白)、三彩黄绿青(陶)釉下彩绘2.宋元:“瓷都”江西景德镇(青花瓷)3.清代:粉彩瓷(康熙——雍正)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部门多、种类多、分工细。 3.技术先进,水平高超。领先世界。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模式并存。 5.手工业是农耕经济的附庸 6.明清时期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 士农工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三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阶级关系上:“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习要求: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专题整合含答案

耕柞方式:从”刀耕火 肿”到 牛m- 土她制度:井田制.封 建土地所有制 魏营模式:心农蛭济 沉重吋 赋税抑潘役、 玄比水利爭业的发展 三种形态:家庭手工 业、肯营于?工业、民 營手工业 主噱鹰果:纺织业、 冶金业、陶裁.业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大线索: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政策 (-)重大历史线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牛产 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头行 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 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大多米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米取闭尖锁国政策,限制 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和“闭矢锁国”政策 (-)知识结构认读 专题整合

相同点 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都是压制商品经济 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题型应用体验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 ?从选择的素材看:主要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 不 同 占 八

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传说等)以及最新考古发现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

2 ?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学生 将所学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的能力、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 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稅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 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析材料一 T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稅以困辱之”,说明汉代商业(商人)受到压制和 抑制;北宋“奇才异人者”被允许应试, 说明北宋对商人的地位有所认 可,从侧面反映出对商业抑制的有所改变。 抑商政策松动° 析选项一〉A 项内容与商人无尖? 故A 项错误;商 B 项重农抑商政策岀现松动是 人地位出现提高的原因,正确;C 项文人社会地位提高不能 导致商人地位提高; D 项商人可以参加考试是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D 项。 明答案一故B 项准确体现了题干的含义。 针对训练】 1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 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 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 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 )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 ?①噩 B.CM )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技法攻略】 D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挖寓意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岀:西汉至北宋商人 (商业)地位的变化,说明重农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