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情愫

合集下载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故事。

在这个小镇上,一位年轻妇女因为与别人通奸而被判定为淫荡,被迫在胸口佩戴着一枚红色的字母“A”,代表“可耻”的标志。

该小说探讨了宗教狂热及道德观念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该主题。

1. 宗教狂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红字》中,宗教狂热贯穿整个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海斯特·普林的内心挣扎和苦闷。

社会对他们所持行为的道德评价和惩罚虽然以宗教符号“红字”为形式,但却直接冲击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

这种精神折磨促使他们反思并探索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真正含义。

2. 宗教狂热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小说中,整个社区受到宗教狂热的统治,作为一种道德法则和约束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然而,宗教狂热也带来了极端主义和偏执心态,导致人们在道德审判上过于苛刻,对罪行表示过度憎恨和谴责。

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并引发了对自由和公正的反思。

3. 道德观念中的权衡与矛盾通过《红字》中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了道德观念中的权衡与矛盾。

一方面,社会期待人们遵循道德准则,但另一方面又对违背准则者进行极端惩罚。

这引发了关于个体意愿、社会福祉以及宽容与包容等问题的思考。

小说呼吁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持有的道德观念,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性关怀。

综上所述,霍桑的《红字》通过宗教狂热和道德观念展示了人类心理、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中的复杂性。

这个主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探索的问题,其对于读者思考自身立场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红字的内涵看霍桑的宗教观

从红字的内涵看霍桑的宗教观
海 丝 特·白 兰 是 个 美 丽 、善 良,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又坚强的 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 伪善的老人而断送了美丽的青 春。在寡居生活中与牧师狄梅斯 迪尔相爱并生一女。事发后,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清教)政权将她 做为训诫罪恶的标本,罚她胸戴 红“A”字(即 英 文 通 奸 Aductery 一 词的第一个字母),开始了一生的 凌辱与惩罚。
的不幸和耻辱似乎变成了美丽的 花环”。那吸引人们视线,并美化 了她的“即胸前绣刺得异常精美, 闪闪发光的红字”。这端庄而又从 容不迫、光彩照人的神态,使人们 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圣母形象。 “世界也因为这个女人的美丽而 更加黑暗”。至此我们从红字“A” 中读到的不光是耻辱,而更多的 是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看到生命 的火焰在燃烧。
狄梅斯迪尔是一个德高望重、 尊崇上帝的牧师。他没有勇气承 认自己的罪行,当海丝特·白兰站 在刑台上被人羞辱责骂时,他却 站在高高的露天看台上,笼罩在 所有人的信任与崇拜之下。为保
090
外国文学
2010.11
学教育
住地位和名誉,他成了隐秘的罪 人。他欺骗了上帝和他忠诚的教 民。宗教的烈火依然在他胸中燃 烧,他内心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 更胜于海丝特·白兰。看到心爱的 人遭受凌辱痛苦,他又不敢公开 承担罪责,不能分担痛苦。他的懦 弱 、胆 怯 、虚 伪 ,使 他 内 心 产 生 了 极度痛苦的自责。他依然选择了 自我惩戒: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 自己,绝食反省悔悟,私自在自己 的胸口烙上火红的红字“A”。这种 自虐式的惩罚,纯粹是清教徒背 叛上帝的道德规范而不能自我原 谅 的 清 教 徒 式 的 ,他 的“ 红 字 ”是 烙在心头的自我救赎般的惩罚, 是宗教的道德规范深深烙上的。 在宗教道德规范的强大威胁之 下,狄梅斯迪尔只有将自己对爱 的渴求向往掩藏在心底,连同对 海 丝 特·白 兰 的 同 情 之 心 也 不 敢 丝毫表现,只有扭曲自己人性的 良知。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小说,讲述了17世纪新英格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被判处戴上红字"A"以示耻辱,并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压迫。

本文将从宗教压迫和道德观念两个角度,详细分析《红字》中展现的主题。

宗教压迫在《红字》中,宗教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

当时的新英格兰是一个清教徒定居点,信仰基督新教,而这种严苛的环境导致了宗教压迫的存在。

原罪观念根据清教徒信仰,在人类诞生之初即有原罪的存在。

《红字》以海瑟小姐(Hester Prynne)作为被社会谴责的受苦者,她被强迫戴上带有“A”的红字来象征她犯下婚外情这一原罪。

本书通过这个形象角色展示了宗教权威对个人的高度控制和惩罚。

社会审判与惩罚《红字》中,社会将不道德行为视为对整个社群的威胁,因此导致了对罪行者的严厉审判和惩罚。

海瑟小姐所接受的公开示众、受辱、舆论压力以及孤立是宗教压迫最明显的体现。

这种惩罚超出了简单的道德警告,更多地是出于宗教权威的意志支配。

道德观念《红字》聚焦于个体行为与社群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试图挑战当时严格约束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下几点是这种冲突以及道德观念变化的反映。

各自责任与真爱之间的平衡在小说中,男主角阿瑟·登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作为海瑟小姐与牧师查拉克(Reverend Arthur Dimmesdale)之间非法关系的隐秘共犯,面对内心的挣扎和道义责任感。

他无法公开承认与海瑟小姐的关系,因为宗教和社会禁止这种行为。

这展示了当时道德观念对于真爱以及个体选择的限制。

道德与自由意志《红字》中,海瑟小姐在接受一些社会惩罚后变得独立、坚强,并逐渐改变了她原先道德观念中女性应有的顺从与被动。

通过她的故事,作者表达了个体应该有自主权利去决定自己的人生、爱情和道德行为。

结论《红字》是一部让读者反思宗教执政下对个体道德观念限制和压迫的作品。

试析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情愫

试析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情愫

到. 自己孤单身处黑暗的深夜 , 在沉甸甸 的风声穿过森林之时一 并将他对妻子的高呼毫无眷恋 的掠走 。次 日,当布朗回到村里

原罪与救赎 : 桑作 品的主题 霍
他已经不能确定昨晚所见是一场噩梦还是事实了。 他发现镇 霍桑 出生 于一个破 落的贵族世家 . 四岁时父亲客 死他乡 , 时 . 他是 在母亲 的抚养下长 大成 人的 。父亲 的离世 与母亲 的寡 居 上 不管 是 有道 德 的 还是 没 有道 德 的 ,抑 或 不 管是 诚 实 的还 是 奸 对霍桑 的成长起着 潜移默化 的作用 , 使他 自幼便性格忧郁。由 诈的, 全都依旧像往 日一样生活着 。但是 , 这场森林之旅彻底颠 变得严厉 、 忧伤 , 苦思冥想 、 疑神疑鬼 , 在 于受 到欧洲政治文 化 . 尤其是英 国文化的影响 , 新英格兰地 区 覆了他的信仰 和世界 , 的第 一批殖 民地英格 兰移民在政权组织形式上 实行的是政教 怀疑和绝望中度过了余生。
纳撒尼尔 ・ 霍桑 ( a ai wh re是 1 世纪美 国著 名 作别新婚的妻子弗思( ah即信仰 )离开他生活 的村镇 , N t neHa ton ) 9 h l Fi t , 在一
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由于其生活在宗教气 氛浓厚 的新英格 兰 名神秘老人的诱惑之下 ,步入 了他本不该踏入的象征着邪恶的
第 1 5卷 ・ 4期 第
21 0 2年 8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0Ur a1 f Su 0 d a n I st t n o Zh u E UC t1 n 1 0 tu e
VOI1 No. . 5. 4
Au . 0 g2 1 2
试析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情愫
原罪说 ” 挨肩并 足 , 并无二致。 行剖析和诠 释。 小说的主人翁古德曼? 布朗是—个单纯善 良的少 与西方基督教 的“

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

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

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
霍桑的宗教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十分独特。

他将生活中的道德当作
一种“天神”,以神的崇高的意志为人的行动指南,认为由内在的神来准确掌握任何事情的性质和实质,再将其带到外在。

其宗教哲学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让人思考。

一是认为,个体并不取决于社会环境,而是内在的力量来影响一个个体的思想。

即便在困境中,也可能有某种精神力量来帮助个体取得自我成全的结果。

比如,霍桑的《精神史》中所提供的圣贤榜样,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学习,勇敢前行,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二,存在这样一种强大的超越意识力量,可以激发人们迎接变化。

然而,由
于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不管困苦多么深,也都会“乐观豁达”地迎接变化。

只有在局面最险恶时,才会由深处而来更多精神,使人们能够得到释放,开启一扇新的窗户,找到新的社会观念与新的希望。

此外,霍桑的宗教哲学还提出了一种“内在对等”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一
切社会经济不平等都是外部环境所致,而实质上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就需要协助那些有思想、能力和品德的个体,实现社会转型,让每一个人有机会实现自我潜能,发挥他们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霍桑对宗教的解读十分独特,其中蕴含着许多唯心主义的精神,提倡学
习宗教精神,启迪自我,实现真正的平等以及救赎精神等普世价值。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导言
《红字》是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于185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红字》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并对其意义进行进一步分析。

道德观念的反思与揭示
1. 婚姻与责任
在《红字》中,哥伦布时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严格遵循着清教社会的价值观。

然而,主人公海丝特·普林被指控外遇婚姻如法庭上判。

2. 罪恶与赎罪
3. 社会偏见与审判
宗教主题的解读和辨析
1. 对神权力的信仰和怀疑
《红字》通过描写海丝特·普令她承受着社会的耻辱剥夺场景羞辱。

总结
通过对《红字》中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桑小说中探讨的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偏见等重要主题。

这部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引起了读者关于道德观念和宗教问题的思考。

《红
字》还告诉我们,尽管一个人可能犯下错误,但他们仍然有机会通过赎罪与内省来寻求救赎和重新获得尊严。

需要指出的是,《红字》是一部文学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所折射出的情感和人类行为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试论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一)

试论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一)

试论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一)【论文关键词】霍桑小说;宗教意识;“原罪”;自我救赎【论文摘要】霍桑的作品充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方面他将清教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作品中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的伪善及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

本文就霍桑小说中的宗教“原罪”与自我救赎意识做了相关探索,并探究了其渊源。

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霍桑一生共写下短篇小说一百余篇,着有四部长篇小说,即《红字》(1850)、《七个尖角顶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

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方面他抨击清教的极端、偏执和残酷,另一方面他又把清教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心灵中深潜着“原罪”意识。

二、霍桑小说的宗教“原罪”意识的表现《圣经》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没有律法之先,罪己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

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

”1]人因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过失而带有无法摆脱的原罪,这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清教徒在神学上也持有与此相同的思想。

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其道德观正是建立在宗教教义基础上的道德观,清教思想中的“原罪”意识在其道德观中占据核心地位。

他认为人生来皆是有罪的,罪恶是人类的天性,在其创作中最常表达的主题思想就是“原罪”的宗教观。

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一贯受村民爱戴的胡珀牧师,突然一天戴着块黑面纱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后即使遭到各种议论责难也不肯摘下。

直至临终,牧师仍竭尽全力保护他的面纱,“他猛地从被盖下面伸出双手,用力按住黑面纱,决心硬拼到底。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是一篇典型的清教主义题材小说。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宗教元素等方面对其清教主义主题进行分析。

首先,霍桑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来展现清教主义思想。

小说讲述一个由清教徒家族所经营的老宅,在这个家族世世代代的承袭中,家族中人对于信仰的执着和虔诚可见一斑。

家族的祖先代代都是清教徒,他们既信仰上帝,也信仰命运和道德法则。

他们认为人类之所以苦难,是因为人类犯罪,对上帝的神圣旨意不忠。

因此,他们十分谨守自己的道德法则,试图通过自律和苦行来获得上帝的赐福。

在家族中,主人公马修是最受尊崇的一位,他信仰上帝、忠于道德,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都符合清教主义的原则。

同时,霍桑也通过马修的形象来表达他批判清教主义的观点,认为清教主义对于人类欲望的抑制过于严苛,使得人类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

其次,小说中宗教元素的运用,也是表现清教主义主题的重要方式。

霍桑通过描写宗教仪式、讲道、圣经的引用等方面,展现了清教主义的影响。

作为清教徒家族传承下来的信仰,家族成员都非常重视宗教仪式。

每周日,他们会举行节日,进行宗教仪式和讲道。

在讲道中,清教徒强调人的罪恶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爱与奉献、自我克制和奉献来获得蒙福。

圣经也是清教主义的重要元素,它包含了他们信仰的核心价值观。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引用圣经经文,阐述清教徒的信仰和看法。

例如,在小说中,马修在读到《诗篇》的时候,感受到了圣经中充满智慧的文字,同时也认为这些文字有着无法形容的力量。

在最后,霍桑通过小说中的结局对清教主义做了一些简单的点评。

当故事最终揭示了老宅中隐藏的秘密,人们开始认识到清教主义对人类欲望抑制的问题,认识到自由、自由思想和个人意志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结尾表明,虽然清教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的故事和价值观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接受并欣赏来自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以 17 世纪中期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 揭露了 19 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 道德的虚伪。 主人公海丝特? 白兰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 她 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 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 的社会。 小说描写了跟随丈夫奇林渥斯从英国移居美国波士顿 的海丝特与清教徒牧师丁梅斯代尔犯了通奸罪。 此事,被当地虚 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 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游街示众, 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 A 字(Adultery:通奸罪)和站在 示众台上受审。 她拒绝说出诱骗海丝特的奸夫— ——牧师丁梅斯 代尔。 最后牧师不堪忍受精神的折磨,在教民面前承认了罪过, 然后死去。 而海丝特几年来忍辱负重,代人受过,不屈不挠,积善 行德,赢得了人们的谅解和尊重,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 精神”,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
作别新婚的妻子弗思(Faith 即信仰),离开他生活的村镇,在一 名神秘老人的诱惑之下, 步入了他本不该踏入的象征着邪恶的 森林。 在黑暗的森林深处,他看到了镇上和教堂里许多以前最受 尊重的人,如威严的总督、德高望重的教长、虔诚的长老、贞洁的 少女等,都在秘密地与魔鬼践约。 同时,在盛会中他也看到了他 的妻子费思,并大声喊道:“仰望天堂,抵挡邪恶! ”可令他无法忍 受的是他的妻子背他而去参加那次盛大的邪恶的 “同道圣餐 式”,并被去准备接受洗礼的标志。 布朗在惊愕、恍惚之中意识 到,自己孤单身处黑暗的深夜,在沉甸甸的风声穿过森林之时一 并将他对妻子的高呼毫无眷恋的掠走。 次日, 当布朗回到村里 时,他已经不能确定昨晚所见是一场噩梦还是事实了。 他发现镇 上不管是有道德的还是没有道德的, 抑或不管是诚实的还是奸 诈的,全都依旧像往日一样生活着。 但是,这场森林之旅彻底颠 覆了他的信仰和世界,变得严厉、忧伤,苦思冥想、疑神疑鬼,在 怀疑和绝望中度过了余生。
一、原罪与救赎:霍桑作品的主题 霍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世家,四岁时父亲客死他乡, 他是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父亲的离世与母亲的寡居 对霍桑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自幼便性格忧郁。 由 于受到欧洲政治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的影响,新英格兰地区 的第一批殖民地英格兰移民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实行的是政教 合一,霍桑的先祖在其中曾担任过重要职位,并在对待教友及 塞勒姆“驱巫案”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 家族的这一段历史 给霍桑在心理上深怀无法磨灭的内疚和负罪感。 这使得霍桑 在 文 学 创 作 中 无 法 摆 脱 “原 罪 ”、“赎 罪 ”等 对 他 的 根 深 蒂 固 的 影响。 同时,他又从家族的负罪感出发,反对清教的专制统治 及对先祖“原罪”的“救赎”。 因此,他的大多作品主题都是原罪 与救赎。 (一)《小伙子布朗》中的“人性的恶” 《小伙子布朗》是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该力作以著 名的塞勒姆为背景,探究人的内心潜在的恶,并对人性的本恶进 行剖析和诠释。 小说的主人翁古德曼? 布朗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少 年,他追求道德信仰天国,对上帝务必虔诚。 一天他在黄昏时分
在霍桑这篇短篇小说力作中,单纯善良的布朗眼中,天堂 是存在的,人能够进入上帝的天堂,以得到拯救。 但是,那趟森 林赴约的“噩梦”后,在他对人性的本恶洞悉后,终无能为力。 但是,布朗并没有堕落,他的忧郁来自他的绝望,而绝望正是 希望面对强大阻力而无以实现的结果。 布朗是关注着人类灵 魂的拯救的,否则他大可不必忧郁,他可以和萨勒姆镇人一样 唱起圣歌,过着“正常”的生活。 其实,镜子前的主人公布朗可 以折射出镜子里的作者。 布朗的结局恰恰也表现了作家本人 对恶的迷惘困惑和对人生的忧虑和悲哀。 小说一步步地向我 们展示了人性的本恶:任何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阴暗的世界,这 与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挨肩并足,并无二致。
【关键词】霍桑 原罪 救赎 宗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4-0063-03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 19 世纪美国著名 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由于其生活在宗教气氛浓厚的新英格兰 地区,宗教对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他多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 观念来认识社会和世界, 几乎倾其一生致力于探讨人性中的 罪恶这一问题。 本文以霍桑的长短篇小说为例来探讨他的上 述基本主题及其精神意义, 分析了霍桑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 和宗教对霍桑的思想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此基础上的,对霍 桑作品进行了现时代的品评。 总体而言,霍桑的作品中渗透着 “原罪”、“命定”等宗教教义的观念。
(二)《红字》中的“社会的罪”
*[收 稿 日 期 ]2012-06-19 [作者简介]吉梅玉(1982- ),女,汉族,陕西华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助教,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英语教学。
63
2012年 8 月 第 15 卷·第 4 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既然人性是本恶的,那么人可以被拯救吗? 霍桑无疑表示了 深深的怀疑。 但是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他由对人性恶的思索转 向了对社会罪的探究, 他也在对恶与罪的清醒中由迷惘走向自 信,他回答了他自己的怀疑,他确信人是可以拯救的,这种拯救 不在天国,不在于对上帝的忏悔,而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社会善 行。 正是对社会罪的探究,霍桑开始了对社会较为温和的批判, 走向对人生自我拯救和社会拯救道路的积极探寻。
第 15 卷·第 4 期 2012 年 8 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15,No.4 Aug.2012
试析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情愫
吉梅玉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由于受社会、家庭及个人自身情愫影响,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深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 他绝大多数作品中都表达出一个主题,即原罪与救赎。 本文对霍桑的几部代表作进行分析,分析这一主题的 影响因素,并阐释其社会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