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圈地运动与英国诗歌的乡村写作
高考历史真题与调研题组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考点4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高考题组】一、选择题2014年题组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从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和19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史实,故B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不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大工业仍使……”、“大工业创造了……”、“它(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材料强调了大工业即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A、C、D项错误。
【答案】B5.(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加剧贫富悬殊,拉大城乡差距,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推动工业发展,故B 项错误;阅读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把农村人口抛进城市之中,反映工业革命推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说明推动城市化进程,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故D 项错误。
从田园到后田园的英国自然书写 读书笔记

题目:从田园到后田园的英国自然书写读书笔记一、概述自然书写一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自然作为文学题材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从古典时期的田园诗到当代后田园作品,英国自然书写在不同时代都体现了文学家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与人文的变迁。
二、田园诗时期的自然书写1. 田园诗的兴起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热门题材。
以弗吉尼亚州的纳什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通过反对英国都市生活的方式,将农村生活描绘为乐土,赞美自然自由的美好。
田园诗作品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对自然的赞美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
2. 田园诗的主题田园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自然、爱情和宗教等方面。
其中以自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尤为突出,田园诗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例如约翰·顿尼的《牧羊人之歌》、亚历山大·波普的《牧人的春天》等诗篇,都是对自然的完美描绘与赞美。
3. 田园诗的影响田园诗在当时的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借鉴和影响,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然这一永恒的主题。
田园诗书写的自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怀和思考,它对于英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后田园时期的自然书写1. 后田园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也发生了变化。
后田园文学作品以其对自然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思考,成为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威廉·华兹华斯的《抒情小调》到泰德·休斯的《狐》等作品,都展现了对于自然的全新理解和表达。
2. 后田园的主题后田园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突出了自然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些作品中,自然已不再是简单的田园牧歌,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英文诗歌赏析

英文诗歌赏析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然而,诗歌由于用词典雅、句法精炼、形式别致以及意象丰富等缘故,让很多人不知如何去赏析。
从文体分析和主题分析两大方面,对诗歌进行解释和赏析,使读者从诗歌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的角度来欣赏诗歌。
诗歌主题分析文体分析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诗歌语言最精炼,语汇最丰富,表达形式最精美,语言的色调最细腻。
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但要运用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去分析,还要透过语言本身去揭示诗歌中所包含的主题。
本文就从文体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两部分去理解其美学意义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二、文体分析法文体分析法既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多关注语言体系和语言特点。
如果从语言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来研究诗歌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学会从诗的韵脚、诗的音步,词音象征法几大方面来分析诗歌,而这些也是分析诗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诗的音步。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
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的流动是有节奏的。
所谓节奏就是强拍和弱拍按一定的形式配合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来,诗歌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韵脚和音步,有了他们,诗歌读起来才悦耳,才能形成节奏感。
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
一般情况下分为如下几种:1.抑扬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 iambic.)。
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
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其发音都是一轻一重,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 attack, supply, believe, return等,所以用英语写诗,用抑扬格就很便利。
也就是说,抑扬格很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
因此,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
奥利弗诗歌《荒村》中的深层生态观-2019年文档资料

奥利弗诗歌《荒村》中的深层生态观英国在18 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也给大自然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很多文学家对此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忧患,英国18 世纪中叶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戏剧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 1703-1774 )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荒村》是一首全长430 行的英雄双行体诗,抨击了富人为了追求大量的财富,开展了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流离失所[1] 。
在诗人看来,对财存在[2] 。
可以说这首诗从多方面体现出了诗人的深层生态主义意识。
富的追求不但会使英国人们丧失自由,也使传统古老的村落不复、深层生态学简介深层生态学是由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的与浅层生态学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最为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
深层生态主义者呼吁用一种激进的整体论代替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其核心为世界万物的“关联性”,强调所有生物都应平等地得以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任何试图把人类利益凌驾于其他动物或者物种的行为都是“物种歧视”,是不理智的人类偏见。
另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是以自然是否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而深层生态学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自然本身的道德价值,不受人类意志的干预影响。
1984 乔治?塞逊斯和奈斯提出了深层生态学八条纲领[3] 。
1.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健康幸福、繁荣发展都有自身的价值。
这些价值不以非人类世界对人类有无利用价值而改变。
2. 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有助于实现这些价值,而且他们本身也具有价值。
3. 除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人类无权减少其他生命形式的数量和种类。
4. 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幅度减少,而非人类生物的兴旺也需要人口数量下降。
5. 当前人类已过多的干预破环了非人类世界,且情况迅速恶化。
6.因此,人类必须调整相关政策,涉及到基础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结果会给世界带来全新的改观。
7. 意识形态的改变主要是指学会领悟生活的质量,而不是一心提高生活水平。
历史

高三历史阶段性检测 2014.10Ⅰ卷(共计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共计50分)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 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 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 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4、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虚构与真实——《荒村》中感伤文学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反思性建构

T R A N SL A TI O N S译林当代外国文论虚构与真实——《荒村》中感伤文学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反思性建构陈礼珍程渊摘要:《荒村》的感伤话语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了两个虚构的文本世界,使人们认识到历史的虚构性,它用否定性的策略对当时英国正在成型中的国家身份进行积极的建构,用反思的文学话语帮助认清和形成更加健全的国家身份。
关键词:哥尔斯密《荒村》国家身份感伤主义一、《荒村》的虚构与真实在18世纪所有批判现代性的感伤文学中,奥列佛哥尔斯密的长诗《荒村》是较为读者和批评家关注的一部作品。
这部发表于1770年长达430行的诗歌自发表之目起就风靡英国。
诗中哥尔斯密理想化地创造了一个已经成为过去的村庄奥本:“洵美的奥本啊!平原上最宜人的乡村,/健康与丰足抚慰劳作的农人,/和煦的初春风物无边,/夏日的繁花一再流连。
”①(1—4行)而与这个乌托邦式的村庄相对应的是衰败与颓废的现实世界:“如今这里已经开始倾颓,/破败之势早就无法挽回;/盎t l今我站在这里思绪联翩,/看到乡村淳朴的美德渐行渐远。
”(395—398行)在哥尔斯密笔下,曾经富庶与兴旺的乡村如今已经变得冷清与凄凉。
今昔之间的对比是感伤的,村庄如今已经荒芜破败,变得人烟稀少。
村庄中只剩下一位可怜的老寡妇,她为生活所迫而留了下来,靠采食溪边的水芹为生,靠拾荆棘和树枝取暖.她在棚屋中留宿,独自流泪到天明。
她是村庄衰败历史的“悲惨的见证人”(132一136行)。
在这里哥尔斯密描绘了一幅悲惨与阴郁的乡村图景。
他将乡村的衰败归因于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贪欲、奢侈和重商情结。
这首诗歌往往被认为是对18世纪英国乡村空心化与衰败的历史记录。
然而,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吗?1770年6月在《评论》杂志中就有匿名的批评家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凡是对我国乡村风貌不熟悉的读者看了《荒村》后都可能会认为我们国家有许多荒芜的村庄和荒废的耕地。
而事实上,英格兰现在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除了诗歌想象以外,现实中极少能见到颓败的村庄。
《乡村》:圈地运动中农村的真实写照

《乡村》:圈地运动中农村的真实写照作者:吾文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乔治·克莱布的《乡村》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描写圈地运动前后英国农村的沧桑巨变,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农村因圈地运动而衰落所产生的无限悲伤之情。
本文从圈地运动与克莱布诗歌《乡村》的关系入手,探讨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人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感伤主义诗歌中的反映。
关键词:圈地运动;感伤主义;乡村写作作者简介:吾文泉,1963年生,苏州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中下层资产阶级文人深感社会贫富不均。
感伤主义正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表现,它夸大感情的作用,表现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作家们触景生情、沉思冥想,满腔哀怨,寄情于物。
乔治·克莱布的《乡村》(The Village, 1782)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描写圈地运动前后英国农村的沧桑巨变,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农村因圈地运动而衰落所产生的无限悲伤之情。
本文从圈地运动与克莱布诗歌《乡村》的关系入手,探讨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人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感伤主义诗歌中的反映。
圈地运动是欧洲资本主义农业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尤其盛行于英国。
圈地运动即把原互不相连的“敞田”和“条田”以及公地和荒地等用树篱或石墙圈围起来,改农耕为畜牧或大农场,以提高生产率,获取更高的利润。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农业技术的加速革新,以及圈地通过议会立法的合法化,英国的圈地运动达到巅峰。
但广大底层农民(公薄持有者和短期租佃农)是受害者,他们被驱赶,或被强制终止租佃期。
他们的家园被毁,无数失地农民流离失所,或沦为雇工,或涌向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或移民海外。
18世纪英国文学

⑤
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还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小说 《汤姆·琼斯》中,菲尔丁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塑造 汤姆·琼斯》 了同一类型而不同特点的一系列典型人物
身份的焦虑
英国学者威廉· 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在总结有关身份问题的最 近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 近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 来说, 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 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 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 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 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 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 要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身份确认这 一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 一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一个人的身份 包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 包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有 关文化身份的论述, 关文化身份的论述,一个人始终同时属于以下不同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语 言层面、性别层面、代的层面、阶级或身世层面、 组织或职业层面等等。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感伤主义
·知识点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理查生《帕米拉》 理查生《帕米拉》 菲尔丁《汤姆·琼斯》 菲尔丁《汤姆·琼斯》※ 斯泰恩《项笛传》 斯泰恩《项笛传》 扬格《夜思》 扬格《夜思》 格雷 《暮畔哀歌》 暮畔哀歌》 哥特式小说 感伤主义及其特点 “暮畔诗派” 暮畔诗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世纪圈地运动与英国诗歌的乡村写作
圈地运动是欧洲资本主义农业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改农耕为畜牧或大农场,以提高生产率,获取更高的利润。
18世纪,对农产品需求的加大、农业技术的革新和圈地的合法化,英国的圈地运动达到巅峰。
广大底层农民成为受害者,家园被毁,流离失所,或沦为雇工,或涌向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或移民海外。
失地农民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诗人们深刻地表现了对这一社会现实的不满。
他们触景生情、沉思冥想,满腔哀怨,寄情于物。
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1750)、哥尔德斯密斯的《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
1770)和乔治克莱布的《乡村》(The Village,
1782)等是18世纪英国诗歌的描写乡村的代表之作,描写圈地运动前后英国农村的沧桑巨变,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农村因圈地运动而衰落所产生的无限悲伤之情。
本文从圈地运动与18世纪乡村诗歌的关系入手,探讨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人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文学中的反映。
一、圈地前的快乐英格兰
格雷的《墓园挽歌》对农民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心,同时他们的不济命运表达了强烈不满:雄心别嘲讽他们实用的操劳,/家常的欢乐,
默默无闻的命运;/豪华也不用带着轻蔑的冷笑/来听讲穷人的又短又简的生平。
1诗人惋惜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但同样的有雄心壮志,甚至更加可爱,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的辛劳,虽然默默无闻,但同样有天伦之乐。
在哥尔德斯密斯的《荒村》里的奥本,人们富足而幸福,风景美丽如画,到处是一派快乐景象。
春天早早到来,夏日花朵久久不忍谢去,记忆中的凉亭和碧绿的草地为孩提时代带来了多少的欢乐,农舍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中,小溪潺潺流水,教堂与山丘交相辉映,树荫下长凳为人提供栖息场所。
人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丰衣足食,人人纯真康乐,他们最大的财富是对财富的漠视。
每当夜晚来临,村庄便演奏出一曲曲低沉的交响曲:挤奶少女吟唱,村民们应和,母羊低头抚慰羔羊,鹅们在池中引吭高歌,放学路上的孩子们嬉戏打闹,远处传来牧羊犬的吠声,农舍传出爽朗的笑声。
每逢节日,人们奔走雀跃,到处都是美丽的房子、粉刷一新的白墙、整洁的地面、门后漂亮的时钟、挂满图画的屋子、画满花鸟画的灶台,以及彩色玻璃组成不同图案的烟囱。
上天赋予英国乡村自然的快乐,人人都毫无猜忌,互不干扰,毫无约束。
总之,在奥本这个典型的英国农村,人们讲信修睦,安居乐业,具有高尚情操和优良美德。
克莱布的《乡村》是他广为流传和最著名的诗歌,他不像格雷和哥尔德斯密斯那样美化圈地运动前的农民生活和乡村景色,而是真实地描绘了贫困的农村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穷人的真实图景,并揭示圈地运动给农村带来了更大的痛苦,更暗淡的前景。
在克雷布看来,农民被命运抛弃,生活难以为继:当地的贫穷农民辛苦劳作,/烈日当空,阳光火辣辣,/照射他们的手臂和头上;/颤抖的双手,羸弱的心/悲叹着命运的不济,只得苦苦支撑。
2农民们日夜辛劳,毫无欢乐,一如野生的两栖动物,每张脸上表露出忧郁与悲伤,他们远离城市的尔虞我诈和虚伪应酬。
二、圈地后的荒村
格雷在《墓园挽歌》里一开始就表达了对默默无闻的农民的同情,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
农民们辛勤劳作,由于贫寒,他们高贵的心智也遭到压制,知识也不会眷顾他们。
全诗隐含了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的影响,农民在艰难生活的环境中又平添了被迫放弃或沦为雇工的忧愁。
《荒村》中的奥本被圈地后变得荒芜萧条,人口锐减,农民流离失所,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有钱人日益骄奢淫逸。
当有钱人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抢购地产,圈围土地,占据了贫穷农民的生活空
间,原先乡村的一切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孩子们嬉笑场景不见了,所有农村美丽风景不见了。
青草荒芜,小溪再也不潺潺流水,而是污水四溢,杂草丛生,鸟儿们飞走了,只剩孤独的乌鸦悲凉地守卫着他的巢穴。
只有一个主人拥有这片土地,凉亭不见了,高草覆盖了坍塌的墙头,主人们都远走他乡。
克莱布的《乡村》描写有钱人的圈地行为像无形的铁拳砸碎了脆弱的农村生态。
诗人把圈地者比喻为:让原本丰收的稻穗枯萎的炽热的沙暴,以及占据整片土地、夺走麦子的野蛮粗鲁的野草。
那些无法无天的商人像罂粟一般,嘲笑着穷人的土地梦;抑或像野芥草覆盖庄稼幼苗,把阳光遮挡;抑或像野稗草一样紧紧勒住病弱的幼苗。
圈地者把农民从土地上硬生生地拽走,剥夺了农民们白天的劳动果实,同时让他们彻夜不眠地劳作。
诗人漫步田野,搜寻自然朴实的生活迹象,但见巧取豪夺、违法乱纪和恐怖恫吓弥漫了这个地方,人们胆大妄为,诡诈如云,粗暴乖戾,野蛮之极。
于是诗人提出尖锐的问题:更多的贫苦农民如今安在?答案:漂洋过海去未知的地方冒险;或做挖矿的奴隶,身边虽然财富堆积,但他们更加贫困;或沦为农场雇工,起早贪黑,在虚弱、劳累和屈辱中挣扎,直到疾病缠身,遭人鄙视,无人过问,孤独等死。
18世纪英国诗歌在感伤中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农村的沧桑巨变,
透射出诗人对农民极大的同情和对圈地运动辛辣的批评。
三、圈地的批评
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但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富人奢华生活的影响下,英国乡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资本主义商业的入侵使得自私功利的思想、金钱至上的观念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逐渐弥漫整个英国农村。
诗人反对乡村逐渐盛行的奢华之风,他说:骄奢有害于国家,奢华带来了诸多的罪恶,覆灭了许多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