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5一.形成期:1844—18465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6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7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8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8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一、实践性9二、阶级性9三、科学性9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民,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一、实践是文艺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扎根于实践,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方面,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创作出贴近人民、引领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文艺创作中,应该突出描绘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性别矛盾等重要矛盾,通过作品的表现力,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艺作品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文艺家要充分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到改善人民生活的进程中,以文艺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四、文艺的观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既要有观念性,又要有艺术性,二者要统一于作品中。
观念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力来打动人心。
文艺创作要注意把观念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五、文艺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
批判视野是指文艺作品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批评和揭示,通过揭露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解放作用是指文艺作品要启迪人民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创作、鉴赏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艺术
设计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问题。
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追求,抒发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当根据社会、民族、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情况,为人民创造出更加适合他们的艺术作品。
在设计过
程中认真思考和反思,在不断深化对人民需求和心理的理解的基础上为人民创造出有价值
的艺术品。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关键在于设计师既要关注作品的审美表现,也要关注
作品所传达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好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并传递给社会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文化与美学信
息。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文艺作品的历史使命问题。
文艺作品应当不断推动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应当为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当代艺术设计不仅是简单地满足
市场需求,更要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未来方向,把握时代脉搏与文化价值,以此更好地
展示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当代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在设计实践中,
要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思想,以此指导创作,同时不断深化文化内涵,提
高思想高度和创作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它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强调了艺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艺术视为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强调艺术的社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点,艺术创作是一种社会实践,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需求。
因此,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努力塑造社会真实、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并用艺术的方式来传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倡导艺术的批判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点,艺术创作应该具有批判的视角,揭示社会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正的现象。
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作品来批判各种社会问题,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批判性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并引导人们对社会问题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注重艺术的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和内心。
艺术家可以通过表现生动的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回应。
这种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可以拉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第四,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倡导艺术的群众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点,艺术创作应该立足于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口味,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
艺术家应该通过观察群众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艺术作品的群众性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群众的互动和共鸣。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于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影响。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需求,通过批判的视角和感染力的作品来引导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回应。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基础,对文艺作品的创作、鉴赏、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可忽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自觉性
二、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体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艺术的形式、意义和社会气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意识形态相联系,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注重通过形式、意义和社会气息,创造出更加融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作品。
例如,在服装设计中,应该注重服装的风格、颜色和款式的搭配,使得服装在外观美观的同时,能够引发人们对时尚、美学的思考和感悟。
三、艺术设计中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当代性,更需要有历史渊源。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将历史文化中的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具有深度和历史感的作品。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画等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得建筑不仅具有现代风格,更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风味和历史内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设计需要有文化自觉性,注重审美体验和历史渊源,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设计的深度和思想性。
希望本文对于大家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有所启迪。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文艺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文艺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于分析和认识文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从多个层面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包括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审美感受和社会作用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重视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文艺是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它反映和表达着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
我们在分析文艺作品时,需要关注作者的社会地位、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等因素。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深入挖掘文艺作品的主题内容。
马克思强调文艺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其灵魂所在,是其价值和意义的源泉。
在分析文艺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关注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
马克思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可以产生艺术美的审美感受。
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应该从审美角度出发,通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只有通过审美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和感受到文艺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认识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认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造的产物,同时也具有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通过反映社会现象和揭示社会矛盾,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我们在分析文艺作品时,不仅需要关注其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只有通过认识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才能更好地评价和推广艺术创作。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谈民间美术剪纸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谈民间美术剪纸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指导文艺创作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文
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表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认为民间美术剪纸也是一种
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形式。
剪纸艺术通过对生活的艺术再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剪纸作品往往
以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为题材,如农村生活、节日庆祝、家庭和谐等。
这些作品以细腻的
剪纸技巧,精心刻画出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场景,通过艺术再现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生活的
意境。
这种艺术再现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引发共鸣,符
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强调的“现实性”原则。
剪纸作品还经常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
观念。
剪纸作品往往以揭露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批评
和讽刺,向人们展示社会的丑恶和需要改造的方面。
通过这种艺术手法,剪纸作品传达了
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期望,对社会进步的希望,进而引导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
变革。
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强调的“价值取向”原则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一.形成期:1844—1846 5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7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7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8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8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一、实践性9二、阶级性9三、科学性9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面性特征,并没有排除把他们的文艺观作为理论整体加以把握的可能。
恩格斯在批评杜林哲学思想时指出,他写《反杜林论》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诞生于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到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相继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
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首先是英国,随后是西欧其它国家相继实现了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空前大发展。
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例如,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时间、效率、财富;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当然也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但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像得了一场大瘟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第二,无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也已成为独立的阶级。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1. “教育因素”的积累和扩大,构成了无产阶级独立展开文化思想方面斗争的主要前提;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虽然剥夺了无产者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能“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
阶级的分化使统治阶级中的某些阶层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特别是那些从理论上认识了历史运动规律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2.无产阶级诗人和艺术家的队伍从19世纪30年代起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无产阶级以未来历史主人公的首创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创造了崭新的文学艺术作品。
1831-1834年法国里昂防治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1836—19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工人群众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颂无产阶级的斗争,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信念。
在马克思、恩格斯周围长期活跃着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艺术家,如赫尔维格、弗莱里格拉特、敏娜?考茨基、埃维林、冯?哈克奈斯等。
3.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文化和文学艺术届产生分化。
一部分资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开始由从前田园牧歌式的娴静格调和资产阶级英雄主义的风格,转而以鲜明的同情的笔调描写“城市下层”的贫困和资产者道德的沦丧;以往国王、王子和公主、小姐的主人公地位也渐渐让位给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
恩格斯认为“作家当中的这个新流派——乔治?桑、欧仁?苏和狄更斯就属于这一派——无疑地是时代的旗帜”。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思想文化基础)1.唯物主义马克思文艺理论吸收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自然”说到费尔巴哈的“艺术以人为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学说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又批判否定了他们见解中的“合目的论”、“自然人论”以及形而上学的因素。
2.唯心主义在对待唯心论的美学,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美学时,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把发展观、矛盾观引入到美学的德国古典美学所具有的“巨大历史感”和“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以及在美学领域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又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古典美学复活唯心主义,把美和艺术看成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超社会功利的先天性产物,使头脚倒立的辩证法重新反转过来。
3.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在充分认识斯密、李嘉图以独立的个人为出发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弊端的同时,紧紧抓住了斯密、李嘉图等初步看到的社会经济对精神文化的影响及经济因素对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作用,并从斯密对资本主义对大多数人的智力发展与多广大劳动群众艺术能力提高的敌对性,以及异化劳动既创造美又破坏美的揭示中受到启发。
4.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美和艺术在满足人们身心的需要与促进社会进步重大作用的强调,对艺术发展史多少含有辩证观点的描述,以及对劳动群众创造美和艺术的歌颂,对未来社会主义艺术的憧憬,都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高超的智慧、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美好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本节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狭义意义上的,主要审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基人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形成和发展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浪潮中。
随着无产阶级从自为的阶级发展为自觉的阶级,从而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独立的美学、文学艺术运动也伴随着经济斗争、政治斗争逐渐发展起来。
一.形成期:1844—1846(一)时间上下限分界的依据:1.时间上限1844年分界依据:(1)在革命实践方面,在这个时间开始时,马克思恩格斯都以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2)在革命学说方面,1844年,在巴黎,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年)“这本书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反映出“马克思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列宁语)。
2.时间下限1846年分界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9月—1846年8月)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划时代的著作,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已经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
(二)基本内容:1.以突破国民经济旧格局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演化观念为出发点的美论;2.以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系统结构为前提的艺术本质论;3.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了人本主义的人类学;4.与唯物反映论相联系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辨证论。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70年代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写成的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列宁指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基本内容1.建立了艺术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及艺术生产的特征,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与某些艺术的敌对性质;2.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繁荣不平衡问题,充实了艺术发展观;3.提出了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与艺术的掌握世界的问题;4.在美论方面大大充实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开始的研究,关注对同时代作家、作品的评述,如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对卡尔?倍克《穷人之歌》和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的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对斐迪南?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的评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