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期末试卷
2022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2、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8、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10、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A.空间性概念B.物质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时间性概念15、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A.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二、多项选择题16、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17、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A.经济是基础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18、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1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D.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0、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辨析题21、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8页自己总结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大题

一,辨析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正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事件即使人的自觉然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2)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应观点错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事虚假反应。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和全面的反映事实,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论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3)“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观点错误“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他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个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一直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5)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
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有掌握股仍有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
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6)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由于它们的历史观。
2022年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2、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主要依据是()A.现代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觉醒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6、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8、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20=20分)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B.人的经验C.科学理论D.逻辑证明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客观事物D.人的意识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A.被大多数人承认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1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1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物与物的关系1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校园嗨市测验试卷马克思主义底子道理班级学号姓名测验科目A 卷 共 8 页 90 分钟···································· 密 ························ 封 ························ 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试题卷和答题卷分开交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
以下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 题意的,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
(2)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问题。
(2)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的问题。
对它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答:(1)观点: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4.理解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答:(1)基本观点: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两中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观念堪称世界的本源。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或个人的精神变成鼓励的客观存在,作为世界本源。
5.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性答:(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有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的发展中的本质、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人们不能改变、创造和消灭规律,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辩证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7.简述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相对静止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马列文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马列文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马列文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给《》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
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的通信,信中批评的是《》这部小说。
5、《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
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着手合著《》一书。
7、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一书。
8、把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的《___________》。
11、马克思在《》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尝试。
12、马克思在《》中明确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
15、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期末试卷(B)
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10分。
1、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格律恩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美的观点。
4、(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
5、(恩格斯)在《致哈克耐斯》的信中,以真实性为尺度赞扬了作家巴尔扎克。
6、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艺术批评。
7、典型的核心问题是(典型形象)的创造。
8、正如老(黑格尔)所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
9、西方文艺史上,先后出现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世纪的灾难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格悲剧和19世纪的社会悲剧。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推崇席勒式的创作方法。
(误)
2、亚里士多德写作了《诗艺》。
(正)
3、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体
的精神差异而不在于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
(误)4、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正)5、恩格斯认为文学的倾向性越明显就越好。
(误)6、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特性主要在于其否定精神。
(正)7、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赞赏文学创作应当“莎士比亚化”(正)8、文艺创作应该有限放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
(误)9、马克思基本肯定拉萨尔的《济金根》的剧作。
(误)10 法兰克福学派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神话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的艺术形式,也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
神话属于古老的文学,在历史前期主要经过口头流传,后来被书写加工,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2、艺术掌握
马克思提出艺术掌握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把它作为与人类掌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的一种方式来看待,这实际上已提出了艺术的特殊性问题。
富于想象和幻想是艺术掌握的一个特性,其次,形象性是艺术掌握的另一个特性,艺术必须塑造鲜明的人
物形象。
第三,艺术掌握还具有审美的性质,使艺术具有审美价值。
3、席勒式
席勒的创作倾向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美学观点有直接的联系,喜欢以想象代替现实,往往以议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
同样,拉萨尔的创作也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的戏剧观,他们借艺术来宣扬某种“道德理想”、“改革的意识”,把艺术当作某种精神理念的化身和传声筒,因而他们的创作倾向必然不是现实主义的,所以,恩格斯尖锐地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而忘记了莎士比亚”。
4、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为其主要成员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而得名。
它们把社会批判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所以又称为“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理论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自居,同时吸收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理论、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且企图上述思想进行调和与综合,由此形成了以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尖锐的现代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列宁如何评价托尔斯泰?
列宁把意识形态所具有反映功能和属性,运用到对具体作家的评价上,提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一重要观点。
在20世纪的俄国批评史上,对托尔斯泰的不同认识,从方法论来看,集中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斗争。
与列宁同时代的某些批评家,始终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脱离托尔斯泰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孤立地研究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把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思想上的矛盾性归结为作家个人主观精神、心理特性等原因。
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必然造成托尔斯泰研究中的各种曲解与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情况,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据,并且创造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从革命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特点、革命的性质与动力等方面,科学地评价了托尔斯泰,从批评实践和方法论方面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2、简述文艺的倾向性
所谓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等在作品中的体现。
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抱的主观态度。
文艺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文艺的倾向性时,讲的就是作家在作品中表露出来的“立场、信念、观点、见解、同情”等主观的东西,并且始终将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作为衡量作家文艺创作的重要尺度之一,他们主张文艺的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应当特别点出来。
3、简述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关系,从而对文艺的特殊性与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做出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实际指出了两种不平衡现象,一种是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不同的艺术类型存在发展不平衡,另一种是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发展的一般关系有这种情况。
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在艺术领域内部,不同的艺术类型存在不同的发展速度。
就是整个艺术领域和社会发展而言,一种情况是,某些艺术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相对低级的阶段。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
的并不成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艺方面反而领先。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
什么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文艺批评?
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家在评论文艺作品时注意艺术的审美特征,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关注文艺作品的审美形式和表现技巧,关注艺术的独创性、情节的巧妙安排和悬念性的戏剧性结构,语言的修辞表达,以及人物的典型性和环境的典型性的统一,象征与隐喻等等方法的运用。
历史观点: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准确地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
统一的观点。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文艺批评中,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中加以考察,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把作品是否具有历史感、是否反映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作为衡量的标准。
这两种观点在具体的文艺批评之中,是辩证联系、密不可分的方法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政治上的激进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他们的理论称做“否定的理论”,他们的确对资本主义现存的一切都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不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而建议用文化改良和精神革命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
他们否定、批判现实,批判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反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
2、思想反对教条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声称是靠“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在较多地肯定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的思想的同时,否定马克思恩格斯
晚期的思想和反对列宁主义。
3、“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组织上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缺乏联系,但是以新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新工人阶级”身上。
4、在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受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例如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