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文学概论(专科)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 [ ]A.德谟克利特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里德2.方鸿渐是作家钱钟书的两个亲戚的复合体,体现的原则是 [ ]A.艺术真实B.艺术概括C.情感评价D.形式创造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 [ ]A.无功利的B.有功利的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D.无目的的4.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 [ ]A.巫术B.游戏C.模仿D.劳动5.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种效果是欣赏活动中的 [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6.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 ]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7.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8.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9.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10.“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是 [ ]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创作与接受11.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的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通常被称为 [ ]A.体验B.共鸣C.玩味D.升华12.以下不属于接受动机的是 [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13.下列不属于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4.以下理论家对游戏发生说没有作直接理论贡献的是 [ ]A.康德B.席勒C.列维―斯特劳斯D.斯宾塞15.“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6.“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7.“风格即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18.属于文学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是 [ ]A.韵外无穷B.情中见景C.象外之旨D.虚实相生19.“叙事”包括 [ ]A.内容和形式B.话语和故事C.结构和角色D.内容、动作和话语20.剧本要求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这是因为: [ ]A.只有人物的对话和独白B.观众(读者)的精力有限C.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D.要调动观众(读者)的想象、联想21.电子传播主要是一种 [ ]A.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B.非直接的单项信息传播C.面对面的直接传播D.文字符号的非直接性传播22.下列不属于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23.下列不属于抒情性作品结构的是 [ ]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4.下列不属于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的是 [ ]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5.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的是 [ ]A.文学活动论B.文学反映论C.艺术生产论D.艺术价值论26.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的是 [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D.多样性27.下列哪一种学说不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假说? [ ]A.巫术发生说B.游戏发生说C.摹仿说 D再现说28.下列不属于灵感特性的是 [ ]A.形象性B.突发性C.亢奋性D.创新性29.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视为 [ ]A.生命的延绵B.性欲的升华C.直觉的表现D.现实的反映二、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 即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

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

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

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

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5一.形成期:1844—18465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6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7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8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8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一、实践性9二、阶级性9三、科学性9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摹仿说”和在它的阻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以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仿照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以为形式是能动的制造性力量。

从文艺振兴开始,“摹仿说”慢慢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以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本来来本的“再现”,而轻忽了文艺制造的能动性。

二、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以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以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要紧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显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进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以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势,但由于过度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今世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熟悉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大体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以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故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以为意识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先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大体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熟悉论上的作用。

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二、 关于优秀古典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 义 希腊艺术“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在不 平衡理论基础上引申出的来的难题,为探 究一切经典艺术审美价值的超越性本质意 义开拓出新的理路。
(一)希措艺术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又具有“超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典范性 产生于某一时代并与一定历史形式相关联 的优秀古典艺术,为什么没有伴随旧的时 代逝去,反而显现出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甚至成为后世艺术的范本?
恩格斯一方面科学地分析了歌德的世界观 和创作及其社会思想根源,指出歌德对当 时德国的态度的两重性;另一方面,格律 恩不过是借用歌德的“权威”,通过歪曲 歌德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反动的政治思想 而已。
(2)白尔尼为代表的“青年德意志”文学派别, 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或激进民主主义立场出发, 竭力颂扬席勒而贬低歌德。 观点:责备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没有爱国主义 良心,对德国的解放漠不关心,创作中缺乏自由 主义的倾向等。 恩格斯的批评:这些批评虽不乏合理成分,但由 于只从某种政治、学派的立场出发,忽视了艺术 的特点,缺乏历史主义态度,因而失之褊狭、简 单。
再次,从逻辑上讲,那种把文艺的一般规 律(或曰外部规律)与特殊规律(或曰内 部规律)截然分开,断言马克思主义只涉 及了前者而未涉及后者的说法也是说不过 的。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因 素之间的本质性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美学、 文艺学理论建构与文艺事业作为无产阶级 历史事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 文艺论述与文艺批评的特殊形态反映了二 者内在的紧密联系。 绝不能把文艺事业与美学、文艺学理论的 这一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狭隘地理解为文 艺充当“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文艺是单 纯的“阶级意识形态宣传”。
其次,从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文艺文 献本身来看,只要不带偏见,认真研读,人们就 会发现,这些文献不是仅仅重复历史唯物主义一 般原理,而是深入到审美——艺术领域内部,相 当充分而精微地论述、探讨了文艺自身种种特殊 的性质和规律。 美的本质、文学中的人性、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 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希腊艺术为何具有永久的 魅力等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小说《人生》为例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小说《人生》为例
浅 析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的 基 本 特 征
— —
以小 说《 人 生》 为 例
李 梦 娇
( 中 国传 媒 大 学 , 北 京 1 1 0 0 0 0 )
在人 类 文 艺 理 论 史 上 , 历 代 文 艺 理 论 家 和 思 想 家 们 从 不 同 的角度考察过艺术 的本质 与特 点 , 提 出过 不 同 的 理 论 主 张 和 思 想 观 点 。柏 拉 图 的 “ 宇宙 精 神 ” 说: 对 理 想 的信 念 和 坚 持 是 柏 拉 图 的 主要 观 念 , 柏拉 图认 为精神 是第一性 的 , 物质是 第二性 的;
余华侨” 这个词就显得很 贴切 , 并 且 能 感 觉 到 起 这 个 名 号 的群 众
的羡 慕 嫉 妒 。
用 。文 艺 作 品 的 社 会 性 要 求 在 内容 及 表 现 形 式 上 自觉 适 应 社 会
的需求 。 三 、现 实性 与 审 美 性 的 和 谐 融 合
二 、社 会 性 与 思 想 性 的 统 一

9 6 ・
2 0 1 4 年第@期
的是 在海外 生活 的中国公 民 , 在 那 个 时代 , 中国改革 开放 初期 ,
普 通 的市 民对 海 外 不像 今 天 那 么 了 解 , 人 们 大都 穿 衣 朴 素 , 对 于 衣 着 时髦 的高 加 林 难 免 羡慕 嫉 妒 , 拿他 跟华侨相 比, 可 以 想 象 他 虽然衣着 时髦但是言行还是 跟在海外的华侨有所 不同 , 所 以“ 业
认 为 现 实 世 界 不 过 是 理 念 世 界 的 微 弱 的反 映 , 观 念 世 界 是 真 实
说《 人生》 , 就 具 有 很 高 的 时 代 性 与 人 民 性 的 结 合 意 义 。小 说 的 背景 体 现 了 时 代 性 , 在 那 个 时 代 农 村 户 口 与 城 市 户 口 的差 别 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民,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一、实践是文艺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扎根于实践,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方面,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创作出贴近人民、引领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文艺创作中,应该突出描绘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性别矛盾等重要矛盾,通过作品的表现力,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艺作品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文艺家要充分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到改善人民生活的进程中,以文艺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四、文艺的观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既要有观念性,又要有艺术性,二者要统一于作品中。

观念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力来打动人心。

文艺创作要注意把观念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五、文艺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

批判视野是指文艺作品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批评和揭示,通过揭露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解放作用是指文艺作品要启迪人民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

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

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

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

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

时代性是指文艺的创作应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以展的规律。

作品应能准确反映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

人民性是从实践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为文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不单纯的主观意识运动,而是在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中得到发展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打上时代的铬印,这便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

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左冀作家联盟的文学主张相当深刻地体现了出来。

左冀作家联盟以阶段论为核心出发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提出文学应是战斗的文学,这些主张非常明显地表现其作为一个重要文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政治文学倾向。

当然,我们对左冀文学所坚持的阶级论及对自由论和人性论的坚决反对虽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对资产阶级文学中的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自由论的完全否定应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了。

(比如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对梁实秋关于文学应描写永久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反讽)然而在文学的人民性上,左冀文学显然是做不够的。

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这个讲话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了。

其后的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个讲话的精神进行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无论在语言、体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力求贴切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自觉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使一些优秀作品具有无比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后这些革命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红色经
典。

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我们对生活的主官理解与加工,它是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只有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艺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

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文艺作品的深度模式,没有思想性的作品难免会显得肤浅单薄,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深度、思维模式、创作动机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那么这二者的统一就体现在文艺界作品的社会认知功能上。

当然我必须指出,我所指的社会认知并非传统的教化功能,因为教化功能注重的是一种宣传、灌输,即所谓的“文以载道”,我不以为然。

在这里提到的社会认知功能是指文艺作品在思想上能否起到一种启迪作用,能否促进我们对社会问题、思想困境等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强调的是一种启蒙作用还非决定性的教化作用。

文艺作品的社会性要求在内容及表现形式上自觉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一个问题,即在现代商业化高度发达的环境里如何保持文艺作品的思想性问题。

就艺术内容和形式而言,在现代商业社会难免不会陷通俗化及庸俗化的怪圈,在市场资本的运作下,文艺是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还是拥抱商业化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益是不以社会效益为考量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的是应该有大量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又有高超的出入于雅俗之间表现手法的创作者。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才能保持作品的思想性,在现代商业社会消费文化为语境的情况下我们的文艺才不致于被解构;而雅俗共赏历来是我国文艺的传统,这才能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突出体现其人民性的一面。

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也许会破坏文艺作品作为个体创作的娱乐性,但这并不是主流,在一个宽容和民主的社会里,允许多种的艺术形式存在本身就是社会性的体现,也就是说,文艺的思想性应是创作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而非强制性行为。

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虽然没有谁可以宣称只有描述现实社会或反映社会生存状况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我们不管文艺是一种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表现表式,文艺的现实性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我们并不能说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饥饿艺术家》描述的是一个观念性的畸形社会形态,就否认其作品在思想上现实意义,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当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之所以会对现实主义文学表现出相当强的认同度,这主要还是体现在其文艺观念中对文艺作品的认知价值的赞同上的。

恩格斯赞赏巴扎克的作品,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关于现实性与审美性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呢?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回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中,现象与与本质是一对运动的矛盾休,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现象是反映本质的现象,本质是存在于现象内的本质,关键的是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才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根据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中的现实性原则就应是在创作中应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忠实反映,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形象的创作来体现历史,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这种现实性并非只是对社会的简单描述,而应透过现象直抵事物的本质,将对现实的描述提高到一种审美的高度。

即要求我们从现实复杂而艰难的现实中找到生活的体质,文艺创作应在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中对社会现实作审美高度的思索与探究,把我们对现实社会苦难的体验、艰难的思想抉择及对自我灵魂的审视提升到审美的高度上来,而非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来简单表现社会的原生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创作者应以悲悯的态度,要有人文关怀的态度来创作。

这才是遵循将现实性抽象为审美情趣的一种创作方法。

在这里,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是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重要特性,也是我认为最能体现其理论核心的几个特性。

而这些特性也正是建立在马克思辩证法哲学基本原理上的。

但让人十分痛心的是,当前的中国文艺创作显然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相当的差距,不管是文学还是其它诸如影视之类的文艺作品都有迎合受众口味而趋于媚俗的倾向,这正是我们所要检讨的地方,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文艺理论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