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

合集下载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
• 该突变导致KLHL7基因编码蛋白第150号丝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 会影响蛋白功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性基因。经验证, 李先生的父亲、姑姑、爷爷的血液样本中同样发现该致病性突变。
疾病解读
• 佳学基因的基因解码专家给李先生进行了细致的报告解读, KLHL7基因突变导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 后代遗传风险为50%。
色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
• 二是要考虑年龄因素,一般医学上界定35岁以上为高龄,高龄女 性怀孕,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妊娠期并发症风险也会增加。
• 不过,女性年龄并非是一个绝对的限制因素,一些40多岁的女性, 如果身体健康,有强烈生育要求,也可以尝试。
• 3、性连锁遗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异常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 此主要影响男性,如果父亲是患者,母亲正常,则儿子全部正常, 女儿全部是异常基因携带者。
• 从概率上来看,由于带有异常基因和不带异常基因的常染色体是 随机的传给下一代的,因此下一代受影响的概率不是全或无,也 不是绝对的一半对一半,而是从无到全部都有可能发生,大约是 50%,与性别无关。
色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
• 因此在有些家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可存在于 连续的许多代,有的家庭只存在于连续的两代。
• 一家人辗转看过很多大医院,寻求治疗的同时,还想知道为什么 会患上这个病,如何让后代不遗传?终于,在他们了解到视网膜 色素变性致病基因鉴定的时候,才解开这个家族三代遗传的谜团。
分析结果
• 佳学基因对李先生的血液样本进行了全面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 基因分析,基因解码显示,李先生KLHL7基因发生杂合致病性突 变(c.449G>A,p.Ser150Asn)。
视网膜色素变性
前言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在我们的眼睛这个精妙的器官中,视网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有一种疾病会悄悄地侵袭视网膜,给我们的视力带来严重的影响,那就是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种遗传性的眼部疾病,它会导致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逐渐受损和死亡。

简单来说,视网膜就像是我们眼睛内的“底片”,而感光细胞则是这张“底片”上的关键元素。

当这些感光细胞出现问题时,我们的视力也就会随之出现障碍。

那么,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具体的症状呢?夜盲往往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在昏暗的环境中,比如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地方,患者会发现自己的视力明显下降,难以看清周围的物体。

这是因为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它们对于光线较弱的环境特别敏感,而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视杆细胞往往是最先受到损害的。

所以,当夜幕降临,其他人能够正常行走和活动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步履维艰,甚至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视野会逐渐缩小。

想象一下,我们的视野原本就像一个宽阔的全景画面,但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这个画面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从四周向中心挤压。

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只能看到正前方的一小部分物体,而周围的景象则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

这种视野的缩小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比如过马路时无法看到两侧来车,在房间里容易碰撞到家具等等。

视力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症状之一。

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会越来越差,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这对于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日常活动都会变得异常困难。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的症状,视网膜色素变性还可能引起其他一些问题。

例如,患者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可能会下降,原本鲜艳的色彩在他们眼中变得暗淡无光。

还有,眼睛对强光的敏感度可能会增加,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患者可能会感到眼睛刺痛、不适。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症状通常是逐渐加重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缓慢,以至于患者在早期很难察觉到明显的变化。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异的病因是什么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异的病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异的病因是什么
导语: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异,其实是一种遗传的眼睛疾病,而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它受到一些眼疾问题的影响,对我们来说产生的危害也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异,其实是一种遗传的眼睛疾病,而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它受到一些眼疾问题的影响,对我们来说产生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下面要为大家来介绍一下,会导致先天性视网膜变异的一些病理因素,以及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眼病。

本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最终可导致失明。

部分患者视网膜色素变性为显性遗传,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带致病基因,子女就会发病。

也有部分患者视网膜色素变性为连锁性遗传,仅仅母亲带致病基因,子女才会发病。

另有些病例同时伴有听力减退,这种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多见于男性。

在国内,西医对此病尚无有效的疗法,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报道较多,治好困难.
预防护理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其先辈多有近亲婚姻史,禁止近亲婚姻可使本病减少发生约22%。

另外,患者应尽量避免与有本病家族史者结婚,更不能与也患有本病的患者结婚。

病理病因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性连锁性遗传3种,以隐性遗传最多(65%~90%);显性遗传次之(3%~20%);性连锁遗传最少(10%以下),但家族史阴性的散发性病例,亦占有相当数量。

通过连锁分析,在人类多条染色体上发现了50多个致病基因位点。

近数年来,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基因”的方法,其中18个已被确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与早期症状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与早期症状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与早期症状*导读: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不明,是一种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原发性遗传性疾病。

由于视网膜外层组织,特别是视细胞层的原发性进行性营养不良及逐渐退变和消失,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神经胶质增生所致。

随着病情的进展,视网膜血管外壁增厚,以致发生闭塞性血管硬化。

……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有三种遗传方式,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性连锁隐性遗传。

临床上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为多见,性连锁隐性型少见,但损害最为严重。

临床上也有不少病例没有遗传证据。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早期自觉症状为夜盲,而且夜盲每多发生在视网膜出现色素病变之前。

此时检查可发现暗适应减退,视野可表现为部分的或环状暗点,这主要是由于视网膜的赤道部首先出现环状退行变性之故。

患者中心视力早期不受影响。

199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多发生于什么年龄?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不明,是一种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原发性遗传性疾病。

由于视网膜外层组织,特别是视细胞层的原发性进行性营养不良及逐渐退变和消失,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神经胶质增生所致。

随着病情的进展,视网膜血管外壁增厚,以致发生闭塞性血管硬化。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血滞,血脉枯
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

本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多发生于10岁左右或10~20岁的青年,也有的发生较早。

夜盲症遗传规律

夜盲症遗传规律

夜盲症遗传规律
通常情况下,先天性夜盲症,主要是由于角膜软化症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引起,属于先天性遗传疾病。

但遗传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常染色体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具体分析如下:
1.显性遗传:先天性夜盲症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遗传引起,患者视杆细胞分化不良,视紫红质生理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暗视力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先天性夜盲症的病因还不清楚,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屈光不正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方法来改善其视力。

2.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X染色体上隐藏的致病基因引起,女性的两个X染色体都有致病的等位基因才会出现病症。

男性的X染色体是一条,Y染色体非常的小,所以并没有同X的等位基因。

也就是说,男性的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都会导致这种遗传病。

但是,该类遗传存在不发病的可能性。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在我们的眼睛这个神奇的器官中,视网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一部超级相机的底片,负责接收和处理光线信息,让我们能够看清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然而,有一种疾病却会对视网膜造成严重损害,那就是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的视网膜疾病。

简单来说,就是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逐渐出现了病变和功能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而且具有家族遗传性,这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亲人患有这种疾病,那么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那么,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带来哪些症状呢?这得从它对我们视觉的影响说起。

最初,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在黑暗环境中视力下降,也就是夜盲。

这是因为视网膜上负责感受暗光的细胞最先受到了损害。

想象一下,当夜幕降临,别人能轻松看清周围的环境,而患者却像走进了一个模糊不清的世界,行动变得小心翼翼。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周边视力会逐渐丧失。

周边视力就像是我们眼睛的“广角镜头”,能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正前方。

当周边视力受损时,患者的视野会逐渐变窄,仿佛通过一个狭窄的管道看世界,这被形象地称为“管状视野”。

他们可能无法看到旁边的人或物体,甚至在过马路时都难以察觉两侧的车辆,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视网膜色素变性还会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

中心视力对于我们看清细节、阅读和辨认人脸等非常重要。

当中心视力受到影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变形,甚至完全失明。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再欣赏美丽的风景、阅读喜欢的书籍或者看清亲人的面容,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除了视力方面的症状,视网膜色素变性还可能导致一些其他的问题。

例如,由于视力受损,患者的平衡感和空间感可能会受到影响,走路容易摔跤或撞到东西。

在心理方面,长期的视力障碍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让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

此外,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症状在不同患者之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有些患者病情进展较为缓慢,而有些则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严重的视力丧失。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网膜色素层变性和萎缩,导致渐进性视力丧失。

该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辅助性治疗,如佩戴视力辅助器、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一、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发病机理与多种遗传突变相关。

因此,基因治疗成为治疗RP的新方向。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或修复性基因导入病人体内,通过激活或抑制某些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分为替换型、增强型和修复型三种。

替换型基因治疗是利用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视网膜内,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增强型基因治疗是增强已有基因的功能。

修复型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病变基因。

已有许多基因治疗试验证明,基因治疗是治疗RP的有效方法。

例如AVXS-201和UPC-2A等途径,均使RP患者的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基因治疗的发展将为RP患者带来更为广阔的治疗前景。

二、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也是治疗RP的新方向之一。

干细胞是一类全能性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

RP导致视网膜细胞死亡和萎缩,如果通过干细胞能够重建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就有望恢复视力。

目前,干细胞技术主要分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两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的内细胞团,目前仍存在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成为RP治疗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指通过基因重编程和特定培养条件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全能性干细胞。

通过这种技术,RP患者的皮肤细胞、血液细胞等常见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就能转化为干细胞,再实现分化成视网膜细胞。

对于RP的治疗,干细胞技术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干细胞技术更为复杂,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待解决。

三、治疗前景目前,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积累。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原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原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原因文章目录*一、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简介*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原因*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危害*四、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高发人群*五、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预防方法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简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也称为毯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最终可导致视力下降。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原因本病为遗传性疾病。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X性连锁隐性三种。

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

双基因和线粒体遗传也有报道。

生物化学研究发现氨基乙磺酸缺乏可引起猫产生视网膜色素变性,氨基乙磺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视网膜中含量很高,有可能是一种神经介质因子,起保护作用。

铜、锌和维生素A异常也可能与RP发病有关。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RP的发病。

Brinkman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患者的淋巴细胞可被牛的视网膜视杆细胞外节盘和人类可溶性视网膜抗原激活。

其他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抑制能力下降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

Hooks发现RP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缺乏产生γ-干扰素的能力。

因此认为RP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危害视网膜色素变性可引发青光眼,多为宽角,闭角性少见。

有人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认为青光眼是与本病伴发而非并发症。

约有50%的病例伴有近视。

近视多见于常染色体隐性及性连锁性隐性遗传患者。

亦可见于家族中其他成员。

一般从儿童青少年期就发病,有些到成年才发病,临床上有夜盲盲,视野逐渐缩小,视力逐渐下降,眼底可见视盘蜡黄,视网膜污浊,血管变细,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晶体后囊浑浊,玻璃体浑浊,视神经萎缩等并发症,最后导致失明。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高发人群遗传性疾病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之分。

显性遗传的特点是患者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该病患者,所生子女至少有1/2出现该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
石家庄眼底病治疗中心赵井志主任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alpigmentosa,RP)属于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

其临床主要特征: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及光感受器功能不良。

典型表现为视网膜色素沉着呈骨细胞样改变。

该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也可散发。

一般在30岁以前发病,最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青春期症状加重,到中年或老年时因黄斑受累视力严重障碍而失明。

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三千七百八十四分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治之症“。

RP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主要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

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经典方法是根剧基因的分离规律,更进一步是在分子水平:印迹法,脱氧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法,现在主要是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基因芯片的出现使突变检测变得规模化和程序化。

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报道遗传方式主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双基因型4种遗传方式。

临床上多见的是前三种类型。

在我国的隐性遗传站91-95%。

显性和性连锁比较少,特别是显性遗传只占3-5%。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都知道遗传,但是怎样能粗略的了解遗传,赵井志给大家介绍一下患者自己判断的方式:
一、视网膜色素变性三种遗传的特点
①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亲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

父母之一有病时,子代约有50%发病,父母正常时,子代不会发病,两性发病比率相等。

②隐性遗传: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③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的判定方法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
③“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
④“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
⑤“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遗传复杂,其中每个家系的遗传方式也可能不同,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明确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位点有38个,其中常染体显性遗传有17个,常染体隐性遗传有16个。

性连锁遗传有5个。

已经克隆了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27个,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14个,常染体隐性遗传11个,性连锁遗传你有两个
也就是说已经克隆的致病基因在专业的基因检测机构是可以检测的,这样给很多RP解除困惑,即使不能全面的检测,但一样是科技的进步,至少为患者的病程改善提供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