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最新)
[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一)
![[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一)](https://img.taocdn.com/s3/m/9971d64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2.png)
[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一)
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但是,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
这可以从查阅相关
资料入手,例如查看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这方面的
了解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更
好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二、分析作品的结构
作品的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鉴别文学作品品质的一个重
要标准。
在分析作品结构时,可以看作品的篇幅、情节和人物等方面。
文章开头的引言、结尾的总结和文法的运用也都是需要仔细分析的。
三、注重作品形式
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形式,诗歌、小说、散文等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文学形式,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方面,例如韵律、段
落和句式等。
尤其是诗歌,需要注意诗的形式和格律,还需要关注押
韵的效果。
总之,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读
懂作品,以对作品进行评价提供参考。
四、注重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作品语
言的术语、词汇、结构和韵律等方面反映了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更能
表达出作者的个性魅力。
因此,注重作品语言的鉴赏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要了解作品背景和
作者,分析作品结构,注重作品形式和语言。
在读懂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要切实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解读与分析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解读与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文字表达艺术家的灵感与创造力。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情节和风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范例解读与分析,来了解如何深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作品名称:《断章》作者:李白时代:唐代《断章》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作品。
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一、主题解读:《断章》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过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李白在诗中以自己为主体,回忆往事,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他既描绘了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又表达了悔恨之情和对逝去时光无法挽回的痛苦。
二、情感表达:在《断章》中,李白运用了丰富的词语和意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留恋和对自己错失机会的悔恨之情。
诗中洋溢着浓厚的伤感和哀愁,触动人心。
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李白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去的珍惜之情。
三、艺术形式:《断章》运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使整首诗流畅而充满韵律感。
李白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等,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
通过对《断章》的赏析,我们了解到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的留恋和对自己过去选择的悔恨。
通过运用五言绝句以及修辞手法,他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的共鸣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作品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扩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结:通过这个范文的分析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等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希望这个范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体验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文学作品解读与赏析

文学作品解读与赏析一、文学作品的内涵解读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力。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揭示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对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和复仇之路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困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爱与恨的深刻思考。
此外,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的重要参考。
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都会影响到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自由。
二、文学作品的艺术赏析除了解读作品的内涵,我们还可以从艺术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作品的语言、结构和风格都是作者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运用入手。
作者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对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苦难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悲壮情怀,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此外,作品的结构和节奏也是我们赏析作品的重要方面。
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节奏的控制,使作品具有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和紧凑流畅的叙事风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人性的悲欢离合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三、结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力。
文学赏析现代文学作品

文学赏析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作家对当代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围绕着现代文学作品展开讨论,分析其特点和价值,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赏析。
一、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现代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特点,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潮和文化氛围。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作家们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社会、人性和人生的各个层面,创造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
现代作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通过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如电影、摄影等,来丰富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这种创新不仅使作品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最后,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
现代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反思和探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足。
他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使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社会关怀。
二、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现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现实与思想意义,对于读者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有助于拓展读者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背景,从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作品中强烈的个体主义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能引发读者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可以为读者提供情感共鸣和心灵抚慰。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关系让人们感到疲惫和困扰。
作品中所述的人生百态、情感纠结等问题能够让读者有所共鸣,同时也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情感宣泄和心灵寄托。
最后,现代文学作品还具有社会议题的引导和影响功能。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关注,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进步。
文学欣赏文学作品解析与鉴赏

文学欣赏文学作品解析与鉴赏文学欣赏:文学作品解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丰富人生阅历。
因此,学习文学作品的解析与鉴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
本文将以小说《红楼梦》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解析与鉴赏方法,并分析其独特性和价值。
一、文学作品解析的方法文学作品解析是一种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和形式的过程,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意蕴。
在解析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节与结构分析情节是指作品中发展的事件和故事线索,而结构则是这些情节的组织方式和排列顺序。
在解析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的情节设计和结构布局,分析其合理性和对作品整体的贡献。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以贾宝玉的成长和荣府的衰落为主线,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情节展示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兴衰之路。
作者通过精心的结构安排和情节铺陈,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人性的脆弱。
2.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元素之一。
解析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究其性格特点、命运轨迹和所代表的意义。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
贾宝玉的悲天悯人、纵横情场;林黛玉的敏感脆弱、才思敏捷;薛宝钗的聪明机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都是作者通过细致描绘打造出的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3.语言与文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体对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析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和文体特点,分析其对作品情感氛围和文化内涵的烘托作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描写方式,使小说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性。
通过对话语言的精准塑造、景物描写的细致刻画以及叙事语态的灵活运用,文本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美感。
二、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文学作品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的过程,它既包括理性思考,也需要以情感经验为基础。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解读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解读文学作品是人们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展现生活、描绘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艺术作品。
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感受到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一篇文学作品的赏析范文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和要点。
作品名称:《岁月神偷》作品简介:《岁月神偷》是著名作家某某某的长篇小说作品。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为主人公,通过对其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进行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岁月流转和社会变迁时的思考与感悟。
1. 作品背景与主题《岁月神偷》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之间的关系。
2. 文学手法与表现技巧(1)详实描写: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岁月中逐渐成长与变化的过程。
例如,通过对街头巷尾、老房子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时代氛围和个人情感。
(2)独特叙事视角: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深入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作者巧妙地运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象征意义的运用:小说中使用了一些象征意义的元素,如小时候的房子象征着童年的快乐与美好,而楼层的高低则暗示着社会地位和命运的起伏。
这种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深意与哲思。
3. 情感与主题的传递《岁月神偷》通过对主人公人生的呈现,刻画了他在逆境中坚持与追求自我的力量,表达了人们对于命运的思考与抗争。
作品中穿插的对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描写,传递出对于人性关怀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同时,作品也提醒读者要珍惜时光,提醒人们在时代变迁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4. 对读者的启示通过阅读《岁月神偷》,我们能够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实与复杂,思考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处境与选择。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困难,但通过对内心的呐喊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鉴赏文学作品与写作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鉴赏文学作品与写作分析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鉴赏文学作品与写作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可以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鉴赏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作品写作分析。
一、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文学作品的鉴赏是指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全面评价和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
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把握。
要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脉络,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注重作品的语言表达。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要仔细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意象、描写等语言表达形式,体会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再次,要注重作品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的品味和感受,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追求。
最后,要注重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意和世界观。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意义鉴赏文学作品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意义重大。
首先,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对人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文学作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开阔思维,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三,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文学作品是价值观的传递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写作分析的方法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分析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理解的重要手段。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写作分析方法。
首先,分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常见且富有意义的活动。
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愉悦和享受,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要真正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深入理解其内涵,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注重对作品背景的了解。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比如,读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不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压迫,就很难理解狂人为何会“发狂”,以及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刻批判。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其次,要关注作品的情节发展。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它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推动着故事的前进。
在分析情节时,我们可以思考情节的合理性、紧凑性以及其对主题的支撑作用。
比如《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历程构成了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对这些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和必然没落。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这些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例如,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的豪爽仗义、武松的英勇无畏、林冲的隐忍无奈,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恰当的象征等手法,都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像张爱玲的作品,其语言细腻而富有韵味,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我们在阅读时要留意这些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它是作者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思想。
有的作品主题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需要我们通过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综合分析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我们会发现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实际上存在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面,我们称之为感知层――感知作品的外观形态美;理解层――追寻、品味作品的情意美;深味层――挖掘作品在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内涵、意义和价值。
这些层面呈纵向式结构,又大致和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层面相对应。
鉴于此,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宜顺应这一规律,分不同层面进行,以期产生合乎或超越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感知层
它表现为对作品外露于表层的美的感知,它调动的是学生对作品外露于表层的形象、意境和其它外在形式美的直觉。
文学作品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营造意境,因此,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的形象和意境等是这一层面教学的重点。
诗歌教学,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作品上半部分,在这里,春、江、花、月、夜这些极具美学内涵的意象,精致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素雅朦胧,气势磅礴的壮丽画卷,这些就是需要教师在第一层面译化的该作品显露于外的美。
教师通过译化,激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在这层面不需要更多的理性的参与便能在多次诵读中感受到春的和谐曼妙,江的婉转神秘,花的隐约清幽,月的明朗澄澈,夜的静谧安恬,从而领略到春江月夜的色彩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另外,该作品整体上还有一个显露于表层的、让人一读就能感知的非常独特的形式美,那就是因其奇特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美:它就像一幕戏剧,“月”是主角,月的升起(开幕)―高悬―西斜―落下(落幕),浑然天成,美轮美奂。
散文教学,以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
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
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标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雄伟的青色山峰,强壮、坚毅的纤夫,黑色的礁石,黄色的浅滩,还有天空和江面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浑的江山画卷;山的威势,水的壮观和云雾的迷蒙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外象美,这就是教师要在本作品教学的第一层面让学生首先感知的。
二、理解层
苏轼在谈到阅读陶渊明诗的过程说:“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
”一个好的作品,往往是“初观平淡,久视神明”的。
又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
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领绝。
”袁枚从创作角度说明情感获得的艰难,阅读鉴赏作品亦是如此。
好的作品情意幽深,且幽深的情意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要放在第二个层面上进行探究、理解。
在这一层面,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追寻、捕捉包裹在作品形式外壳下的情感、意味。
诗歌教学,继续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景象引动了情思,情思点化着景致。
作者用传神的笔触,点染的春江月夜美景已经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此时教师可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他们的思绪,导引他们摩挲、捕捉。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闪耀,千里万里同沐银辉,哪一处春江不罩明月,哪一处明月不照春江!“何处”二字隐含了诗人的情绪,但这情绪是不确定的,是诗人面对江潮、明月所体悟的豪情壮志,还是“逝者如斯”的伤感无奈;或是望月思故人、思故乡的温婉惆怅?春去春来,月落月升,而人生却如逝水,在这样美妙的春江月夜,在这淡淡的愁惘中,诗人的思绪就在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人类的对比和统一中往复游移。
明月、江水、花树、流霜、白云等意象都是围绕诗人或隐或现的情绪情感展开,渗透在作品里的情绪情感是作品生命的血液,使作品产生深厚的情韵,使作品有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散文教学,仍以《长江三日》为例,长江的美景奇观同样已经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教师可抓住时机继续诱导、激发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艘在奔腾的长江之上前进的船,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样一种感受会让学生悟出作者描绘长江的瑰丽多彩,渲染长江的壮观、威势,实际上是为了抒发“战斗、航进”的豪情,也正是这种“战斗、航进”的豪情,才使作品有了深厚的情感意味,产生了景与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深味层
文章并不会只因其辞藻华丽美妙而深沉动人,只有在行文中贯注着深厚、隽永的思想感情,既能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又能让读者得到启示、教益的作品,才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真正具有永久不衰的生命力。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葆青春活力的作品都有其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意蕴。
它们有的是对宇宙,有的是对人生,有的是对历史或现实最真切、最深刻的展现。
加上伴随着这些而生成的体验、感受,往往就是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所在,就是作品价值、意义的所在。
探寻、挖掘出作品中这些最深层次的意蕴,充分咀嚼,使其进入我们的思想灵魂深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浸润、感化,甚至升华,才能算完全读懂作品,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鉴赏活动。
诗歌教学,再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在中国本是一个意蕴繁富的意象,登高望月、望月怀远,月寄托着人们的离愁别绪,爱恨情仇,甚至也凝结着人们对本体生命形式乃至于自然宇宙的观照和体悟,在轻愁的缭绕下,诗人由己及人,由
眼前的现实而历史,由个人的情绪而接通了人类、自然和宇宙,既有对自身存在的省问,更有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寻。
人的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存在却像自然和宇宙一样绵延长久,这是作品令人精神振奋的深层面内涵。
它不同于曹植、阮籍等古人也已有之的“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探索,它表达的是处在初唐盛世的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下,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意义的向往追求,这是初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人们生存的幸运、幸福就像汤汤东奔的江水一样,浩荡流长,就像高悬于江上的明月,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这些诗的意蕴浓度向读者心灵深处逼去,需要调动我们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内涵并在完成前两个层面的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去发掘、去体味,去和心灵融汇渗透,然后作品最高层面的审美内蕴得以实现其价值。
散文教学,也再以《长江三日》为例,作者刘白羽是一个热烈地追求着时代感的作家,他写这个作品的时代,正值中国刚从黑暗和破烂不堪中走出来,人们正满怀豪情的投入新中国的火热建设中,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勇猛的进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作品的主要精神。
作品写长江的绮丽画卷,写“大江东去”的豪迈,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长江的美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人们“战斗、航进”的激情,来自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顽强斗争。
我们的全部生活就像奔腾东去的长江一样,激情满溢、豪情万丈,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蕴藏在作品深处的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这些意义还往往具有耐人寻味,不绝如缕的特点。
因此,潜藏在作品深处的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意蕴,必须要在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情意的基础上再去探寻、挖掘、把握,才会迎刃而解,才会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谢慧英.意象创造的诗美世界[J].名作欣赏,2001,(3):41-46
(作者简介:万翔辉,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曹根凤,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