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最新)

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最新)
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最新)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综合分析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我们会发现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实际上存在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面,我们称之为感知层――感知作品的外观形态美;理解层――追寻、品味作品的情意美;深味层――挖掘作品在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内涵、意义和价值。这些层面呈纵向式结构,又大致和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层面相对应。鉴于此,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宜顺应这一规律,分不同层面进行,以期产生合乎或超越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感知层

它表现为对作品外露于表层的美的感知,它调动的是学生对作品外露于表层的形象、意境和其它外在形式美的直觉。文学作品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营造意境,因此,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的形象和意境等是这一层面教学的重点。

诗歌教学,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作品上半部分,在这里,春、江、花、月、夜这些极具美学内涵的意象,精致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素雅朦胧,气势磅礴的壮丽画卷,这些就是需要教师在第一层面译化的该作品显露于外的美。教师通过译化,激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在这层面不需要更多的理性的参与便能在多次诵读中感受到春的和谐曼妙,江的婉转神秘,花的隐约清幽,月的明朗澄澈,夜的静谧安恬,从而领略到春江月夜的色彩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另外,该作品整体上还有一个显露于表层的、让人一读就能感知的非常独特的形式美,那就是因其奇特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美:它就像一幕戏剧,“月”是主角,月的升起(开幕)―高悬―西斜―落下(落幕),浑然天成,美轮美奂。

散文教学,以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标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雄伟的青色山峰,强壮、坚毅的纤夫,黑色的礁石,黄色的浅滩,还有天空和江面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浑的江山画卷;山的威势,水的壮观和云雾的迷蒙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外象美,这就是教师要在本作品教学的第一层面让学生首先感知的。

二、理解层

苏轼在谈到阅读陶渊明诗的过程说:“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一个好的作品,往往是“初观平淡,久视神明”的。又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领绝。”袁枚从创作角度说明情感获得的艰难,阅读鉴赏作品亦是如此。好的作品情意幽深,且幽深的情意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要放在第二个层面上进行探究、理解。在这一层面,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追寻、捕捉包裹在作品形式外壳下的情感、意味。

诗歌教学,继续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景象引动了情思,情思点化着景致。作者用传神的笔触,点染的春江月夜美景已经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此时教师可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他们的思绪,导引他们摩挲、捕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闪耀,千里万里同沐银辉,哪一处春江不罩明月,哪一处明月不照春江!“何处”二字隐含了诗人的情绪,但这情绪是不确定的,是诗人面对江潮、明月所体悟的豪情壮志,还是“逝者如斯”的伤感无奈;或是望月思故人、思故乡的温婉惆怅?春去春来,月落月升,而人生却如逝水,在这样美妙的春江月夜,在这淡淡的愁惘中,诗人的思绪就在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人类的对比和统一中往复游移。明月、江水、花树、流霜、白云等意象都是围绕诗人或隐或现的情绪情感展开,渗透在作品里的情绪情感是作品生命的血液,使作品产生深厚的情韵,使作品有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散文教学,仍以《长江三日》为例,长江的美景奇观同样已经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教师可抓住时机继续诱导、激发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艘在奔腾的长江之上前进的船,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样一种感受会让学生悟出作者描绘长江的瑰丽多彩,渲染长江的壮观、威势,实际上是为了抒发“战斗、航进”的豪情,也正是这种“战斗、航进”的豪情,才使作品有了深厚的情感意味,产生了景与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深味层

文章并不会只因其辞藻华丽美妙而深沉动人,只有在行文中贯注着深厚、隽永的思想感情,既能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又能让读者得到启示、教益的作品,才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真正具有永久不衰的生命力。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葆青春活力的作品都有其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意蕴。它们有的是对宇宙,有的是对人生,有的是对历史或现实最真切、最深刻的展现。加上伴随着这些而生成的体验、感受,往往就是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所在,就是作品价值、意义的所在。探寻、挖掘出作品中这些最深层次的意蕴,充分咀嚼,使其进入我们的思想灵魂深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浸润、感化,甚至升华,才能算完全读懂作品,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鉴赏活动。

诗歌教学,再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在中国本是一个意蕴繁富的意象,登高望月、望月怀远,月寄托着人们的离愁别绪,爱恨情仇,甚至也凝结着人们对本体生命形式乃至于自然宇宙的观照和体悟,在轻愁的缭绕下,诗人由己及人,由

眼前的现实而历史,由个人的情绪而接通了人类、自然和宇宙,既有对自身存在的省问,更有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寻。人的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存在却像自然和宇宙一样绵延长久,这是作品令人精神振奋的深层面内涵。它不同于曹植、阮籍等古人也已有之的“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探索,它表达的是处在初唐盛世的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下,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意义的向往追求,这是初唐盛世的时代精神。人们生存的幸运、幸福就像汤汤东奔的江水一样,浩荡流长,就像高悬于江上的明月,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些诗的意蕴浓度向读者心灵深处逼去,需要调动我们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内涵并在完成前两个层面的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去发掘、去体味,去和心灵融汇渗透,然后作品最高层面的审美内蕴得以实现其价值。

散文教学,也再以《长江三日》为例,作者刘白羽是一个热烈地追求着时代感的作家,他写这个作品的时代,正值中国刚从黑暗和破烂不堪中走出来,人们正满怀豪情的投入新中国的火热建设中,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勇猛的进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作品的主要精神。作品写长江的绮丽画卷,写“大江东去”的豪迈,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长江的美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人们“战斗、航进”的激情,来自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顽强斗争。我们的全部生活就像奔腾东去的长江一样,激情满溢、豪情万丈,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蕴藏在作品深处的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这些意义还往往具有耐人寻味,不绝如缕的特点。

因此,潜藏在作品深处的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意蕴,必须要在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情意的基础上再去探寻、挖掘、把握,才会迎刃而解,才会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谢慧英.意象创造的诗美世界[J].名作欣赏,2001,(3):41-46

(作者简介:万翔辉,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曹根凤,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中外名著综合阅读赏析及答案

中外名著综合阅读赏析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卷诗。3.“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内容。 4.“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这幅对联写的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内容。5.“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涉及到《三国演义》中的两个人物是 6.《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家喻户晓。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 7.请说出《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8.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______。作品是《》。 9.《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 在景阳岗打虎的是 10.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 11.请写出《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 12.《红楼梦》中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挑战的人物是 13.鲁达在打死郑屠后,逃到五台山出家,法名为。 14.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 (1)___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15.“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16.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_______;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17.“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出自 (籍贯)的(作家)写的《》(篇名) 19.鲁迅先生为追怀往事写下了十篇散文,书名为《》,除了课本中学过的,你还能举出两篇吗? 20.写出鲁滨逊在荒岛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 21. “18世纪,一个水手和船长在航行中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荒岛上,他在与人世隔绝的环境中,独自生活了多年---”此事触发了国作家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 22.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 23.请以新大纲推荐的初中生阅读的外国名著为材料,依照所给的语句形式,补写完整后面的句子: 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 我来到,听到了;我来到,听到了 24.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部文学作品中,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作介绍,不少于150个字。 25.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_________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________(国名)。(威海市) ]26. 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__________,在这里指代___________。(威海市)

二、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分析及答题模式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 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答句子词语赏析类题目一般分值3分,分数分布为:(技法1分+具体分析1分+综合分 析1分) 参考示例: 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A.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 ________ 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舌L _______ 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________ (选自《鼓神》参考示例:A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极其狂妄自大,这三 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 —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参考示例: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一一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_________ 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 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可以说,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 _______ 例子: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6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艺创造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三、两步法 A: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这一句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_________ 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__ 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_________ 结构完整……

文学作品鉴赏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 戴望舒又称“雨巷诗人”,叶圣陶先生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一、运用象征主义的抒情艺术方法:《雨巷》诗中撑着油纸伞的“我”,悠长寂寥的雨巷,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并不是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有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二、富于音乐美韵律和节奏:全诗七节,每节六句,每节诗尾一句都以双音节收尾,且一韵到底(ang韵)。另外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叠、复沓及首尾两节内容重复,强化了诗作营运的凄婉迷惘、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三、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创新:《雨巷》中则塑造了一个如丁香一样接着仇怨的姑娘:既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也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个“姑娘”;《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总之,全诗借雨来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充满了浓重的感伤气息,给人一种美丽却不可捉摸的情调。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一、质朴自然的语言《荷花淀》的语言特别精炼,富于情感色彩。作者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摹形状貌达到了高度的精炼。二、人物细腻真实的情感全文突出青年妇女在革命战争年代顾大局、识大体、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爱情融汇于民族解放之中的感情。三、情意隽永的白描《荷花淀》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其中的白描手法令人叫绝,线条简洁却灵动如真,不施脂粉然而五光十色。正是借助这种情意隽永的白描,孙犁把人物心理、性格特征、作者感情,甚至情节的进行,一概揉入其中,使作品看来好像平常如话,咀嚼起来却满口生香。 《雅舍》艺术特色:首先,本文选材以小见大.描写焦点聚集在一个小小的”雅舍”,通过对雅舍内外简陋陈设的空间描写和雨天晴天不同时间雅舍状况的描写,暗示了抗战时期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作者仍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生活.其次,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状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描写雅舍内外的简陋,生活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豁达开朗,幽默诙谐个性特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操.再次,描写手法多种多样,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对偶和排比贯穿全文,“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以及“鼠子瞰灯,门窗棹角上磨牙”等显示了作者精妙绝伦的写作技巧。最后,文章结构错落有致,风格轻松自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雅舍的形态构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时的情状,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连缀全文,精巧有序,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还有,语言雅俗共赏,幽默丛生。第三段描写各种声音时,几组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 舒婷《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的自然组合,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讲只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物征。譬如鲁迅笔下的河又、孔乙己、祥林嫂,茅盾笔下的吴孙甫,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所做的人物性格分析,实际上就是做的鉴赏文学形象的工作。 高考在现代文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但是,近若干正面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还只有2001年春季考试中心一道题。我个人觉得,在强化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现在,就越应重视它,因为考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鉴赏文学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1]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空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化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说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 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一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 .齐国 B .整齐 C .看齐 D .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 .王熙凤 B .薛宝钗 C .袭人 D .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 .《子夜》 B .《腐蚀》 C .《蚀》 D .《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 .《雷雨》 B .《日出》 C .《北京人》 D .《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 .《文艺心理学》 B .《悲剧心理学》 C .《无言之美》 D .《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 .罗森格兰兹 B .吉尔登斯吞 C .雷欧提斯 D .霍拉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海上劳工》C.《悲惨世界》D.《九三年》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A.玛丝洛娃B.安娜卡列尼娜C.娜塔沙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A.川端康成B.大江健三郎C.泰戈尔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A.严监生B.严贡生C.鲍文卿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A.《伊豆舞女》B.《雪国》C.《古都》D.《山之音》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A.贾家B.王家C.史家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A.《幻灭》B.《子夜》C.《林家铺子》D.《动摇》 16、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D.《阿尔卑斯山》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A.《老人与海》B.《丧钟为谁而鸣》C.《太阳照常升起》D.《非洲的青山》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A.《风景谈》B.《追求》C.《蚀》D.《腐蚀》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20.《聊斋志异》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高考阅读 10-22 2208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论题角度 赏析 点 基本理论主要效用及赏析术语赏析方法

主题 思想 及其 表现主题 思想 主旨 通过全部材料 表现出来的基 本思想和的写 作意图,是文 章的灵魂和统 帅 基本思想:某主张,某 情感,某意愿,某哲理 等 写作意图:批评什么, 歌颂什么,号召什 么…… 全面理解,准 确概括。 宜大中取小, 主攻一点,勿 面面俱到。主旨 的 表现 材料 事件,景物, 形象,典故、 引用、议论 句,抒情句等 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 的基础和支柱,是文章 的血肉,要真实、典 型、全面、详尽,与观 点一致 找出材料,概 述内容,揭示 用意,凸现主 旨。 技巧 象征、对比、 衬托、用典、 讽刺、渲染、 比兴、寄寓等 详见“艺术手法”。 概括主旨,阐 明表现手法运 用情况,略说 其好处。 艺术主 要 表 达 方 式 自称 第一人称,用 “我”的所见 所闻所历所感 所思所想为文 ①便于直接表达的观点 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 达效果;③常作线索 指出第一人称 使用情况,分 析其作用、好 处。 对称 第二人称,又 叫“直接谈话 式”,第一人 称的变化形式 ①直接对话,真切自 然;②直面对象,便于 抒情;③若对象为事为 物,则具有拟人化作 用。 说明使用情 况,分析作 用、好处。 倒叙 将记叙内容中 的片断提前写 ①强调突出被倒置部分 的内容;②造成悬念, 吸引读者;③避免平铺 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 说明倒叙情 况,指出强调 内容,分析倒 叙好处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 插入某一片断 ①补充内容,使特点更 突出;②补充内容,使 情节更完整;③补充内 容,照应上文或作下文 铺垫 说明插叙情 况,指出补充 内容,分析用 意 人物 描写 描写人物形象 的用法,有肖 像、语言、行 动、心理等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 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 的生动性,有的还有推 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 用 分清描写类 别,指出对人 物塑造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说课讲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 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文本阅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结构依靠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有: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也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的作用: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⑤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⑥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⑦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文段作用 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应。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珍惜生命坚守生命 最近,我读了赵泽华的《坚守生命》,深深地被她人生的历程所震撼。通篇,我看到的是“痛”,读懂的是坚强。她带着伤残的肢体,历经人生磨难,顽强地与命运奋争,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坚守着生命。 19岁,正是女孩青春美丽的季节,她却遇到一次车祸。当她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后醒来,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条腿。面对伤痛,她知道,今后的生活中,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她以顽强的毅力抗争,立志不虚度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让生命再度健康美丽。在需要家庭温馨的时候,三位亲人又离开了她。她的身心带着遍体鳞伤,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迈出着坚实步伐。她说:所有的磨难都是命运慷慨的馈赠;都是为了成就我的生命而来,即使它一千次地将我摔倒在地,也是为了让我在一次次地跌倒和爬起中学会站立和懂得站立的尊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赵泽华不愿意依附于别人而活,她坚定地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生活的艰辛,就像一座山、一条河,突然横亘在她的面前,她的选择是必须跨越。有时,人们认为女性的翅膀不够强大,天空也不够开阔,这其中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局限。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女性自甘软弱、自甘无为、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的理由。她独自承担所有的苦难;像丹柯那样,把自己的心高高擎过头顶,化作黑暗中一支照明的火炬。如她所说,“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一条腿,照样在生命的旅途上大步行走。她出席了党的十六大,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在岗位上不停的耕耘,成为残疾人的良师益友。我理解她,她正如所写的书名一样:坚守生命。 现在的青年人,太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一点坎坷就带来情绪上的低落,动不动就悲观失望,甚至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我要告诉青年人的是:如果你读了《坚守生命》这本书,你就对人生有新的领悟。你就明白:人的一生要有信念,要开阔视野,珍惜自己,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起浪花。你就应该展示才华,用自己的人生为这个时代填上绚丽的一笔。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阎刚先生这样评论:“纤笔一枝谁与似?直面厄运,体验危难,超越极限。比起一些被苦水淹到喉咙眼透不过气来的苦情书、血泪账式的传记文学来,这部作品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比起那些闪电式的采访然后铺陈其事厚厚的一本食之无味的光荣榜、流水账式的报告文学来,它更具文学品格。从史、理、文综合成就方面着眼,赵泽华的这部新作毫不逊色于时下的纪实文学。” 欧?亨利小说的赏鉴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 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解析 教学园地 04-22 1754 一.主要能力考查要求: &nbs p;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几乎无考查);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后者较少考查); 4.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一般在古诗鉴赏题);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筛选、整合、推断文中信息大多在现代科技文或社科文阅读选择题中考查) 二.重要考点含义理解: 1.“词语的含义”,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的临时义(特殊义),而不是词典上的固定义(一般义)。实际上,是一词多义的 综合考查。 2.“句子的含义”,指的是对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深层意义(至少两层)的 句子。其特征为: ① 意义含蓄、内容丰富的句子; ② 易误解混淆的句子; ③ 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精彩、难以理解的句子; ④ 结构复杂(如长句、变式句)的句子; ⑤ 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⑥ 表达效果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⑦ 表达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 ( 试题中往往用画线或加点提示。) 3.“内容要点”,指的是在一段或若干段中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大意(相当于压缩语段)。 4.“中心思想”,也叫“主题”“主旨”,指的是在关键段(如文首章末或每段首句)或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要义。 5.“观点态度”,指的是(而不是命题者)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即“言已尽 而意未尽”的认识和倾向,需考生加以阐释(相当于扩展语句)。 6.“想象”,指的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形象思维组合而创造出新 的形象,但要合理,与联想有别。 7.“文学形象”,指的是在有关背景的提示或暗示下,既要把握其意象(具体的表面义),又要把握其象征(抽象的深层义)。 8.“文学语言”,指的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主要是散文(其次小说) 语言: ①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② 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直 抒胸臆等; 9.“表达技巧”,指的是在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谈起 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音韵、节奏的意味; 2、字词的暗含意; 3、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 引申义、联想义等) 3、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 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 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表层意蕴, 2、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