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韩关系史一段内幕

合集下载

中韩建交秘闻

中韩建交秘闻

国) 政 府 。9月 , 北 朝 鲜 在 苏 联 的 扶植 下 . 也成 立 了 以金
日成 为 首 的 朝 鲜 民 主 主 义 人 民 共 和 国 ( 又称北朝鲜 ) 政 府 。从 此 , 朝鲜 就 分 裂 为 两 个 国 家 。 1 9 5 0年 6月 2 5日 , 金 日成 为统 一 朝 鲜 , 指 挥 北 朝
走还赠送许多在 国内很难见到的电子产品 , 等等 。
5月 7 日 1 2点 多 .中 国 民航 代 表 团 3 3人 乘 波 音
求 会见 “ 台湾驻韩 国大使” , 否则 机上乘 客将被 继续扣
押 当 人质 。 面 对 暴 徒 提 出的 条 件 , 南 朝 鲜 方 面并 没 有 立 即答 复 ,而 是 召 开 紧 急会 议 研 究 处 置 办 法 .让 他 们 等 待 。在 这 以 后 的 时 间 里 , 暴徒们不许任何人离开飞机 , 旅客 们十分愤怒 , 但 又 无 可 奈 何 。直 到 8个 小 时 后 , 劫
鲜 军 队 突然 越 过 “ 三八线” , 向南 朝 鲜 发 动 进 攻 , 朝 鲜 战 争 爆发 。战 争开 始 后 , 南 朝 鲜 军 队 难 以抵 挡 金 日成 的部 队, 向南 节 节败 退 , 眼 看 就要 退 到 半 岛南 部 边 沿 , 李 承 晚
向美 国告 急 。美 国总 统 杜鲁 门接 到 报 告后 , 立 即派 部 队
国 的 扶植 下 , 成立 了以李承晚为首的大韩 民国( 又 称 韩
劫机事件发生后 , 中国政府面临一个外交难题 , 为
自从 朝 鲜战 争后 , 中 国与南 朝鲜 就 一 卣处 于敌 对状 态 , 没
有外 交关 系 。能否通 过谈 判说 服南朝 鲜 , 将被 劫持 飞机 和

中韩关系浅析

中韩关系浅析

二、中韩历史矛盾
综上所述,“中朝”边界领土划分依据1964年签署的《中朝边界条约》 基本解决。经过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 的归属上产生分歧。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但也说明中朝双方可 以说并不存在领土争端了,就是余下的几个沙洲的小瑕疵而已。双方也都处 于和平解决或保持现状的情况,根本没有上升到争议甚至争端的程度。
• 针对“萨德”系统有限的导弹防御能力,中国可采取饱和攻击方 式,使“萨德”系统防不胜防。对于支持部署“萨德”系统的韩 国公司和个人,可采取中止与其合作、限制其进入中国旅游经商 等措施。应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力求在政治上、外交上 对美国、韩国造成更大压力。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基础上,坚决维护国家 安全利益
三、中韩关系现状 我国的经济制裁
长期以来,韩国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 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四、我国的应对政策
• 对于驻韩美军问题,由于南北和解合作和自主和平统一问题已经 提到议事日程,中韩双方要从维护和继续发展两国关系的大局出 发,及时沟通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防止朝鲜半岛局势可能因为 骤然性变化给两国关系带来新的问题。
二、中韩历史矛盾
2. 文化遗产之争
中韩在争文化遗产时,到底在争什么?为什么韩国“爱申遗”,又容易 “被申遗”?中国网友说出“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背后, 到底是什么文化心理?我们要先看清事实,再理性面对这个问题!
二、中韩历史矛盾
2. 文化遗产之争
那些年争抢得不亦乐乎的“申遗”项目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因而激起中国民众轩然大波:端午节是咱们的啊,怎么能被韩国人抢 去?一时之间,群情激昂,甚至要求国家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

中韩关系的历史发展

中韩关系的历史发展

中韩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韩关系史,是一部充满悲壮和曲折的历史。

由于美苏冷战,尤其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使中韩两国在长时期内出现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对峙、经济上隔绝、文化上割裂的局面。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韩国推行“北方外交”,两国关系才逐步发生变化。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的新时期。

两国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正视,但是近些年来发生的文化侵蚀却又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将华夏五千年文明发扬光大。

正文: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18周年。

18年前,中韩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交决策,开启了中韩关系史的新篇章。

85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迅速发展,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甚至都超过了许多建交多年的国家。

中韩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首先根基于两国关系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但是正是因为这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成了今日两国之间的文化矛盾,韩国的文化侵略情况越加肆无忌惮。

2005年10月:韩国申报「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6年7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2006年10月: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宣称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建议政府恢复汉字并申遗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不止如此,其他三大发明他们也说是他们的!!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炎帝)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者)都是高丽人2006年10月:韩国欲将「祭孔大典」申遗,并宣称考证孔子为韩国人2007年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2007年10月:韩国学者称中国神话大多源自韩国炎帝、黄帝的神话源自韩国——韩国学者抛出了这个说法后,中国网友大为不满,认为“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这个结论本身就是韩国‘神话’!”此前韩国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也同样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质疑。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两国的交流起源、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流起源中韩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古代王国已经开始交往。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的汉朝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且进行了贸易往来。

这些历史传承至今,仍然对中韩关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历史遗留问题然而,中韩关系也曾经历过波折和挑战,其中历史遗留问题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

特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遭受了严重的侵略与压迫。

这段历史给中韩关系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困扰。

同时,在二战期间,中国和韩国也分别成为了盟友和敌对国家,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转变,中韩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和改善。

1972年,中韩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

在经济方面,中国和韩国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投资合作也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韩国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在韩国寻找商机。

此外,两国还在科技、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着广泛的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韩交流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两国之间的旅游往来日益增多,中韩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例如,韩剧和韩流文化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中韩电影合拍项目也不断涌现。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尽管中韩关系曾经历波折和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努力将中韩关系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2010-12-7-13组-中韩关系

2010-12-7-13组-中韩关系

• 3. 经济上,两国贸易往来和投资发展迅速。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经济上,两国贸易往来和投资发展迅速。 从建交时的50亿美元飞跃地发展到2006年的1343亿美元,增长近26 倍,据说每10名韩国人中就有一人从事与中国的商业活动。2006年 的中韩贸易额已超过了韩日贸易额和韩美贸易额,并接近两者之和。 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发展也很迅速,截至2006年底韩国对华投资总额为 350亿美元,在华的韩资企业达四万家,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总额到 2005年底为11.5亿美元。目前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 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而韩国是中国的 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 外资来源国。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
• 8. 社会上,人员交流频繁,人数迅速增加。2006年两国人员交流合 社会上,人员交流频繁,人数迅速增加。 计530万人,其中韩国人为440万人,仅去年到海南省旅游、度假、结 婚、打高尔夫的有13万人。在中国常住的韩国人为50多万人,这一人 数在不断地增加。 • 9 国际上,两国协调和合作愈益密切。在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 9. 国际上,两国协调和合作愈益密切。 历史、复活军国主义问题上两国观点一致、步子协调,在朝鲜半岛无 核化问题上互相协商和支持,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支持潘基文任秘书 长,潘基文任沙祖康为副秘书长,在索马里达尔富尔地区问题上潘基 文肯定中国的积极作用。
• 柳明桓说,韩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支持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为此将与中 国进行全面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他期待两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加强合作。 • 柳明桓说,他每次访问中国,都为中国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惊叹, 中国的迅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今年将举 办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展面貌、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与合作。 通过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中国将进一步提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形象。 希望上海世博会能成为世界经济恢复活力、增进韩中友好关系的契机。

近代中朝关系

近代中朝关系

近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自1910年被日本吞并后,朝鲜半岛人民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独立复国运动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韩国独立运动。

“朝鲜”与“韩国”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称谓,在二战结束前并无特别政治意义。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的爱国者们纷纷组成政党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

他们的名称有的冠以“大韩”,有的称为“朝鲜”。

所以,在1910年至1945年8月,“朝鲜”与“韩国”的两种称谓是混用的。

朝鲜半岛分裂后,朝鲜、韩国分别与北方、南方两个政权相对应,具有特定意义。

由于日本殖民统治者防范严密,以及地理上和中国邻近等原因,朝鲜民族主义者和爱国志士长期把中国作为独立复国运动的基地。

1919年4月10日,朝鲜独立党人在上海建立韩国临时政府,领导国内及海外的独立运动。

上海在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5年9月,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在即将凯旋归国之际把上海称为“韩国独立运动的海外发祥地”。

当时的中国也是遭受列强侵略奴役的国家,中国人民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在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奋斗。

共同的命运遭遇把中朝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并肩作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支援,除对朝鲜国内人民反日斗争的积极声援外,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境内朝鲜革命者反日独立运动的支持。

同样,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也表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革命者对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支持,甚至许多朝鲜独立运动人士直接参与到中国的革命队伍中来。

在这一时期,中国朝野各政党、政治集团对朝鲜独立复国运动的政策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两国自身历史演变过程相关联,中国与朝鲜独立运动的关系呈现出了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从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朝鲜独立运动成为中日外交交涉的主要内容,当权的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均不愿开罪于日本,对在华的朝鲜独立运动进行压制。

中韩关系为什么不好了

中韩关系为什么不好了

中韩关系为什么不好了
中韩关系为什么不好了
中韩关系自韩国朝鲜战争结束后一直紧张,但近年来,中韩关系已经进入一种低谷。

一些表面原因是因为韩国与美国在半岛局势上的紧张冲突,而实质上的原因则是由于双方政治、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首先,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政治立场不同,两国存在政治分歧,双方在涉及朝鲜半岛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中韩关系不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历史问题也是影响中韩关系的一个因素。

历史上,中国曾经占领韩国,而韩国也曾侵略中国,这也让双方之间关系非常紧张。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中韩关系不友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和韩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使双方之间的交流不够顺畅。

最后,经济问题也是影响中韩关系的一个方面。

中国和韩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让双方在经济上出现分歧。

总而言之,由于政治、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使中韩关系不友好。

因此,中韩双方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以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

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

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回顾(一)■土立方~earththree近期东北亚乃至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莫过是北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

对于当前的世界格局和价值观念,一位领导人的去世能引起如此的国际影响力,已属十分罕见。

金正日的逝世带来广泛的国际聚焦,和这个家族对朝鲜绝对的控制力,以及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影响,都密不可分。

在朝鲜问题的所有历史观点中,无论曾经或现在,也无论哪一国哪一方,与此关系最错综复杂和交织纠结的,(除朝韩自身外)都当属中国(大陆)。

而中国(大陆)对朝鲜问题的报道宣传,从1950年至今,也有若干版本和不同视角。

故本文依所有确定之历史事实,分三篇对朝鲜问题及中朝关系做一综合回顾,以期重新客观的审视历史。

上篇:金氏家族与“北朝鲜”谈论朝鲜问题,无论是当前的朝核问题,还是半岛局势;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半岛现状的形成;更无论是中美俄(苏)影响还是东北亚安全;……,都不可回避的要谈到一个家庭——朝鲜的第一家庭,金氏家族。

一、朝鲜半岛之历史背景朝鲜半岛分割为南北两部,并非是久远的历史。

当代朝鲜分割现状,是二战后美苏瓜分亚洲势力范围的直接产物。

关于朝鲜民族的起源,现有数个版本,且无明确定论。

主要有——·依传统的朝鲜历史,朝鲜民族为中国商周时代的移民与原半岛上的土著居民组成,现在大部为中国移民后裔。

此说法现为最正统,史料证据也最多,史称“箕子朝鲜”学说;·而步入21世纪后,随着朝鲜民族主义情绪的上扬,传统的“箕子朝鲜说”目前正被朝鲜半岛社会所质疑。

正取而代之“箕子朝鲜说”的,是现韩国官方采纳的,基于神话传说的“檀君古朝鲜”学说;无论哪种起源学说,无可争议的朝鲜历史是:公元918年建立“高丽王朝”,并于公元936年统一朝鲜半岛(之前半岛有“54国”“12国”“朝鲜三国时代”和“后三国时代”等)。

公元1392年,由高丽武将李成桂簒夺高丽王位,经明太祖朱元璋圈定新国号为“朝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韩关系史一段内幕一、发现吴大chéng@①佚文史料的经过至2000年,作者于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期间,先后在该研究院藏书阁及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奎章阁、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处发现以《吴清卿献策论》等为题之前述“六条”文字以及《辨党论》上下两篇,并曾向韩国学界撰文介绍其主要内容(注:权赫秀:《从[吴清卿献策论]来看清政府的对朝鲜干涉政策》,载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第4辑,2000年。

)。

而后,作者又于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进一步发现吴大chéng@①与当时朝鲜政府兵曹判书金允植的笔谈记录片段,其内容即上述文字转呈之后朝鲜国王高宗及其政府方面的反应。

至此,不仅发现了吴大chéng@①在朝鲜期间留下的两篇散佚文字,且进一步得到可以印证该文字对朝鲜国王及其政府之影响的笔谈记录,其意义自然不仅在于吴大chéng@①个人散佚文献之“重见天日”,亦将有助于甲申政变之际中韩关系的深入研究,因撰拙文,以向国内学界介绍上述两篇佚文及笔谈记录。

二、关于吴大chéng@①佚文史料的历史背景在中法战争的战云日渐浓密的1884年5月8日,吴大chéng@①被任命为钦差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并获准“专折奏事”(注:吴大chéng@①:《自订年谱》,转引自顾廷龙:《吴kè@②斋先生年谱》,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109页。

)。

于是,吴大chéng@①得以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道,担负起保卫中国北部沿海地区安全的责任,并开始介入清政府的对朝鲜政策事务。

是年12月4日,金玉均等近代韩国急进开化派势力在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支持下,在首都汉城发动甲申政变,诱杀守旧派大臣数人,随后建立由开化派势力主导的新政权。

当时驻扎汉城的清军在袁世凯等指挥下出兵干涉,使得这场政变于三天后的12月7日旋告失败,史称“三日天下”。

李鸿章与清政府于五天后的12月9日获悉政变爆发消息,并随即确定派吴大chéng@①与续昌前往朝鲜“查办”的对策方针(注:详见世续等纂:《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96,中华书局,1987年,9-11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年,27-28页,31页,36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卷,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1520页;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348页,354页。

)。

12月28日,吴大chéng@①与续昌率领400名清军士兵乘“富有号”轮船抵达朝鲜西海岸之南阳府马山浦,并于1885年1月1日进入汉城,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查办”,主要包括调查甲申政变真相、同朝鲜政府交涉以及同日本政府代表交涉等三项内容(注:详见前揭拙稿,《从[吴清卿献策论]来看清政府的对朝鲜干涉政策》。

另按顾廷龙撰《吴kè@②斋先生年谱》第115页,根据李鸿章致总署电而纠正吴氏《自订年谱》中“十八日抵仁川”之错误记载,改作“十三日(按指即光绪十年十二月十三日,即1885年1月28日),申刻行抵朝鲜马山浦”,却于该条下书作“十五日,抵仁川港”,实际上仍是袭沿吴氏错误记录。

查吴大chéng@①一行之抵达朝鲜后,于次日登陆,并经水原府而进入汉城,根本没有经过已有日本军舰来泊之仁川港,详见当时李鸿章与旅顺、朝鲜之间往返电报及吴大chéng@①致清政府之屡次报告。

因此,《吴kè@②斋先生年谱》中所谓,“十五日,抵仁川港”之内容,属以讹传讹之错误记录,应予更正。

)。

就在到达汉城的第二天即1885年1月2日,吴大chéng@①一行第一次会见朝鲜国王高宗并进行笔谈,商讨朝鲜政府对日交涉方针。

(注:《总署收会办大臣吴大chéng@①函附件三:照录十一月十七日与朝鲜国王笔谈》,《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卷,1588-1590页;《承政院日记》高宗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金弘集:《从政日记》甲申十一月十七日,高丽大学校中央图书馆编:《金总理遗稿》,汉城:高丽大学校出版部,1976年,112页。

)根据吴大chéng@①《自订年谱》记载,吴大chéng@①于同年1月14日,先后将所作“辨党论二篇”及“求贤论、育才论、节用论、恤民论、缓刑论、练兵论六篇”,交朝鲜政府“转呈国王”,同时亲书“节用爱人”与“民为邦本”两幅字转送国王。

至同年2月7日,朝鲜国王高宗到南别宫下榻处第二次会见吴大chéng@①一行并与之道别,吴大chéng@①还向高宗赠送了古铜镜及枪法册子(注:吴大chéng@①:《自订年谱》,转引自《吴kè@②斋先生年谱》,118页;《承政院日记》高宗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高宗实录》高宗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金总理遗稿》,115页。

根据吴大chéng@①《自订年谱》记载,当天吴大chéng@①等曾将前来道别之朝鲜国王高宗“留之宴饮,薄莫(引者按:疑为暮)始归”。

惟根据上述朝鲜王朝方面相关记录,朝鲜国王高宗于当天下午赴南别宫道别之后,又回到宫中,与大臣们商议吴大chéng@①建议之书院规则等事,如此则首先在时间上与吴大chéng@①《自订年谱》之记载互相冲突。

因此,吴大chéng@①上述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另《高宗实录》将此事记入“十二月二十日”即1885年2月4日,并称“中国钦差吴长庆”,其时间与人名均误。

)。

第二天即2月8日,吴大chéng@①一行乘船离开朝鲜仁川港而归国,从而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查办”之行。

就在2月8日当天,吴大chéng@①上奏光绪皇帝详细报告“筹办朝鲜善后事宜并起程日期”,可以说是关于此次赴朝“查办”之行的最终总结报告(注:《会办北洋事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chéng@①奏筹办朝鲜善后事宜并起程日期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7,4-6页。

)。

该奏折中提到“转呈”朝鲜国王的上述文字,要谓:臣等先以辨党论二篇,剀切晓谕朝鲜臣民,痛戒其党同伐异之见,由朝王刊刻颁示,并拟养贤、育才、恤民、缓刑、节用、练兵六条,按时立论,救偏救弊,大旨以培养寒士、体恤民艰为最要。

若专任阀阅,不能破格用人,则士无进身之阶;若苛敛民财,不能量入为出,则民无藏富之日。

士不自爱,农不安业,而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民,日习于游惰,即不免于饥寒,此民俗日偷而犯上作乱之机所由伏也。

可见,吴大chéng@①是从劝戒朝鲜王朝努力消除如甲申政变之“变乱”根源的角度来提出善后对策建议,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内政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对朝鲜的积极干涉政策。

其中,“辨党论二篇”与吴大chéng@①《自订年谱》记载并无二致,而所谓“六条”之内容顺序与《自订年谱》记载有所不同。

鉴于上述奏折为吴大chéng@①本人当时留下的第一手原始史料,而《自订年谱》记载系吴大chéng@①年届六旬之际“追想之事,间有讹误,仅属初草,而未经润色者也”,(注:参见《吴kè@②斋先生年谱》,279页。

)因而所谓“六条”文字的内容顺序无疑应以上述奏折为准。

至于奏折中使用“臣等”字样,似乎表示吴大chéng@①与续昌联名提出,应是吴大chéng@①于上奏之际有意顾及与自己同行之“满员”续昌的缘故。

事实上,该奏折本身就是吴大chéng@①的单独上奏,其《自订年谱》则根本没有提及续昌参与撰写上述文字之内容,韩国藏各印本均称“吴清卿”即吴大chéng@①之名,其文风亦吴氏特有议论风格,因而完全可以断定为吴大chéng@①个人作品。

仍由作者发现于韩国的笔谈记录,根据其中“昨日国王拜领大人法书”等内容,其时间应是在吴大chéng@①将上述文字及亲书两幅字转呈朝鲜国王高宗的第二天即1885年1月15日。

至于自称“允植”之笔谈对象,则是时任朝鲜王朝高宗政府兵曹判书的金允植。

按金允植,字洵卿,号云养,出身名门世家,为近代韩国汉诗文大家,在政治上则是近代韩国稳健开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至1881年,金允植以领选使资格率领朝鲜学生到中国天津学习“军械学造”,并奉命同李鸿章密商朝美条约等事(注:参见权赫秀:《19世纪末韩中关系史研究》,汉城:白山资料院,2000年,52-91页。

),从此长期负责朝鲜王朝对华外交事务,不仅同李鸿章等清政府负责对朝鲜事务的主要官员保持书信联系,与当时驻扎汉城的清军指挥官袁世凯等人也有密切来往。

甲申政变爆发之后,金允植没有接受金玉均等急进开化派势力所任命的官职,并积极要求袁世凯等出动驻朝清军进行武装干涉,因于政变失败后重新得到国王重用,被任命为掌握兵权的兵曹判书。

(注:《承政院日记》高宗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高宗实录》高宗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卷收录吴大chéng@①致总理衙门报告中就附有1885年1月7日吴、金二人在汉城笔谈记录,内容为商讨朝日谈判对策。

(注:《总署收会办大臣吴大chéng@①等函附件五:照录十一月二十二日与金允植笔谈》《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卷,1617-1619页。

)可见,当时金允植已成为朝鲜国王及其政府与吴大chéng@①相沟通的一个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吴大chéng@①代表清政府来影响当时朝鲜政府对日政策决定过程的一个渠道。

因此,1月15日的吴、金笔谈,也应看做是上述沟通与影响过程的一个继续。

在笔谈过程中,金允植首先奉国王之命来转达对吴大chéng@①“转呈”上述文字的感谢,并进一步商讨整顿朝鲜吏治与开办书院之事,即对上述“转呈”文字中所提建议表现出积极采纳的诚意。

此次笔谈内容,不仅不见于清政府文献及吴大chéng@①个人著述,亦不见于已刊之金允植各种著述,如《阴晴史》、《续阴晴史》、《云养集》及《金允植全集》(注:关于金允植个人著述等情况,详见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金允植全集》壹,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80年,卷首解题部分。

)。

因此,这一笔谈记录,不仅是吴大chéng@①的一份散佚文献,同时也可以视做相关金允植的一份散佚文献,因而也是近代中韩关系史的一份重要文献。

简言之,在韩国发现的上述吴大chéng@①三篇佚文史料,是反映1884年甲申政变之后中韩关系内幕的重要史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甲申政变之后中韩关系乃至分别在近代中韩两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之吴大chéng@①、金允植两位人物,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